81岁老汉56载真情守墓

来源 :老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nxiaohai10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45年8月——1948年11月间,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解放东北战争中,成千上万的优秀儿女把自己的满腔热血洒在了肥沃的热土上。由于战争,很多烈士来不及厚葬,只好委托当地人民掩埋。“也许没有人能够记住你的名字,但是所有人都不能忘却你的功勋。”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辽沈战役纪念馆成立专门机构,深入民间,至1992年底又新征集到30000余名烈士的基本情况,修建了刻有50000余名烈士英名的东北解放战争革命烈士纪念碑墙。尽管如此,还有一些烈士英名、事迹没有被发现挖掘。本文讲述的就是一位东北老汉和一座解放战争烈士坟墓的故事……
   在辽宁省锦州市辽沈战役纪念馆内的东北解放战争五万烈士碑墙上,最后一个名字是“战东昌”。仔细看去,就能看出这个名字与其他的不同,它分明是后刻上去的。工作人员介绍说,这位烈士英名和事迹的搜集挖掘得助于一位81岁的守墓老人。
   烈士战东昌从1948年就孤零零地长眠在锦州市古塔区五姓村南十二亩地(地名)的丘岭地带。从那时起,一个瘦削的身影就天天出现在那里,悄悄而来,默默而去,添一锹土,铲一丛草,清理一下周围的垃圾,再陪烈士呆一会儿。日复一日,年复一年,56载春秋悄然而去,20000余个日日夜夜的风雨沧桑刻在了他的脸上。守墓人的头发白了,腰杆也弯了下去,但他一如从前,每天都要到烈士墓地来看看,而后才能如释重负般放心地离去。
   这位老人叫朱国明。
  
   (一)
  
   故事追溯到解放前的1948年10月7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开进了锦州市古塔区五姓村。解放军没来之前,驻扎在附近的国民党军进行了大肆的反动宣传,各种谣言充斥了老百姓的耳朵:什么见啥拿啥,什么共产共妻,什么欺压百姓,什么烧杀抢掠……本来他们就对解放军这支队伍没有直接的印象,听了这些宣传以后,就感觉到解放军是一支非常可怕的军队。
   25岁的朱国明和27岁的妻子何亚清也和大家一样,处于一种恐慌之中,但他们家中偏偏住进了解放军的一个班共10个人。
   10名战士只住了3天,朱国明全家对解放军的印象就彻底转变了。尤其当他们知道这支队伍是由八路军沿革发展而来的,就更加认清了这支队伍。解放军不但不杀人放火、不打人骂人,而且人人都是热心肠,和老百姓打成一片。住进朱家的是解放军二纵队五师十四团八连宣传班,班长叫战东昌,大高个,大眼睛,典型的军人形象,右额有一块疤,那是四平战役时留下的。战班长每天都带领战士们为朱家担水劈柴、扫地扫院,还向老百姓宣传共产党的政策,宣传解放军的纲领。当时解放军的条件很苦,穿的都是质地很差的大灰布军装,鞋都是老百姓捐送的“拥军鞋”。细细的干粮袋里放着少量的粮食,最好的食品就是小米面做的“饼干”,那是把高粱米用石磨碾成一半高粱一半米,再煮熟晒干了,就成了战争年代的“饼干”。“解放军净吃饭疙疙!”何亚清小声告诉朱国明。俩人一商量,烙了很多大饼送给战东昌他们,可他们说什么也不要又送了回来。“解放军比国民党军强多了!这是咱们穷人的大救星!”朱国明兴奋地告诉村民们。
   1948年10月11日,也就是战东昌他们住进朱国明家的第4天凌晨,战东昌所在班接受上级任务,到敌军阵地作策反宣传。当时敌军在十二亩地驻扎着国民党九十三军某团四连。要攻打锦州,十二亩地是“咽喉要塞”,是敌我必争之地。
   天还未亮,战东昌就带着2名战士在向导朱国明和另外一个老乡的引路下出发了。路上,战班长再三叮嘱朱国明和那位老乡:“阵地上危险,别乱跑,听我指挥。”朱国明说:“你放心吧,我们保证听你的!”他们出奇不意地摸到了敌人的阵地前沿。借着炮楼里的灯光,清晰可见来回走动的哨兵。
   战东昌手持话筒开始宣传:“蒋军官兵们,我们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是毛主席的队伍,是来解放穷苦人的!你们别给蒋介石卖命了!赶快投降吧!我们的政策是宽大政策,优待俘虏!”话音刚落,敌军也喊上了:“共军们,你们赶快投降吧!你看我们穿的是美式服装,手里使的是美式武器!我们吃的是大米白面,而你们吃的喂狗都不吃!哈哈哈……”猖狂的叫骂,激怒了我军的一名小战士,他从地上跃起端枪就要射击,敌人的子弹已经飞了过来,战班长一把撂倒了小战士,一颗罪恶的子弹却穿过战东昌的头部,他的血染红了黑土,染红了黎明。
  一颗心脏就这样停止了跳动,那年战东昌才26岁。
  
   (二)
  
   当天早晨7点,朱国明和其他3人痛哭着把战东昌的遗体抬回村里,用自家的一口大柜装了起来。
   下午2点,我军发起了冲锋。3点整,十二亩地就被解放了。具有一定文化素质的朱国明被任命为五姓村保公所临时负责人,负责打扫战场、统计入帐,并做好我军官兵的入殓工作。他们把烈士的遗体用车拉到锦州市朝阳路,挖了一个大坑,都埋在了一起。
   朱国明原来想把战东昌也埋在那里,但部队首长说:“战东昌是为了解放十二亩地牺牲的,就把他埋在十二亩地吧,让他看着锦州解放。”
   就在战东昌洒下鲜血的地方,朱国明带着10名战士和5个乡亲挖好了一个深深的大坑。装着遗体的大柜放下去了,朱国明挥进了第一锹土,而后扔下铁锹,失声痛哭起来,他陷入了深深的悲痛之中。
   锦州解放了,部队踏上征程了;全国解放了,人民翻身作主了;改革开放了,人们过上幸福生活了…战东昌没有看到这一切,他永远长眠在属于他的岁月里;但他在天的英灵却能感受到这一切,这些都是朱国明告诉他的。
   从战东昌静卧十二亩地的那天起,义务守护烈士坟墓就成了朱国明生命中不可割舍的神圣职责。每天,他瘦削的身影总是频频出现在孤坟前,每次都不忘带上铁锹添一铲土,铲一丛草,再陪烈士呆一会儿。每年的清明节、建军节、国庆节、10月11日(烈士牺牲的日子)和春节,朱国明都要带着妻子和孩子们来祭祀一番。
   1948年12月的一天,朱国明看着烈士墓前光秃秃的坟头,就琢磨着该给烈士立块碑。他回到家里,找了一块上好木板,削成一块木碑,又刻上“战东昌”的名字,第二天把它端端正正地立在了墓前。风吹雨打,冬去暑来,旧木碑刚一腐烂,朱国明马上又树起一块新的。就这样,烈士墓前先后一共换了44块木碑。人民的生活一天比一天好起来,可看着烈士墓前还没有一块象样的碑,朱国明的心里像针扎一般。于是,他向民政部门、区委、街道多方呼吁,1993年,庄重醒目的石碑最终替代了木碑,朱国明的内心才欣慰起来。
   十年浩劫中破“四旧”时,上下都在平坟,朱国明的心里警觉起来。一天上午,他正在地里干活,远远地看见十二亩地有一群人在平坟。他不顾一切飞奔过去,烈士墓顶已被平掉了。“这个坟不能平!这是一个烈士,是为了咱老百姓牺牲的!”他愤怒地大喊。平坟的人都愣了,朱国明把他们拉到一起,坐了下来,讲起了那段悲壮感人的故事,不禁潸然泪下。平坟的人离开后,朱国明又把烈士的墓顶垒得高高的尖尖的。在那样的岁月里,就是这样,他用烈士的事迹和自己的挚情劝走了一批又一批的平坟人。战东昌烈士墓也是十二亩地、五姓村等地惟一没有被平掉的坟。
   到了1986年以后,某些部门特别是建筑部门,把建筑垃圾、废物脏土等都倾泻在烈士墓地这一带,苍蝇昆虫横飞,鸡鸭猪狗也前来翻弄垃圾,弄得墓地周围不成样子,急得朱国明饭吃不好,觉睡不香。后来他找了10余个人,一同把墓地周围的垃圾都清扫出去;又赶毛驴车捡些砖头瓦块,在坟墓周围垒起一道防护圈。从这以后,墓地周围再也没有出现过垃圾。
  
   (三)
  
   时间飞逝,1992年底的一天清晨,朱国明又象往常一样来到战东昌烈士墓前。后来他说他感觉那一天好象有什么事要发生一样。墓地周围的路上有一些散步闲走、呼吸新鲜空气的退休老干部。他们天天散步,天天能碰到朱国明时间一长,彼此都熟识了。这一天他们按捺不住好奇的心理,就和朱国明攀谈起来。他就把这座孤墓的来龙去脉一五一十地讲了一遍。大家听了之后,非常感动,有人给他出主意说:“你应该去找辽沈战役纪念馆,他们那里正搜集烈士英名和事迹呢!”并告诉了去纪念馆的具体路线。
   朱国明匆匆吃了几口早饭,就来到锦州市辽沈战役纪念馆。纪念馆研究室白俊成主任热情地接待了他,听完情况之后,白主任也非常感动,并表示马上向上级汇报。
   1993年2月1日,朱国明老人终于如愿以偿:战东昌的英名作为历史的见证被刻进了辽沈战役纪念馆的东北解放战争五万革命烈士纪念碑墙。当时纪念馆烈士英名事迹搜集挖掘工作已经结束,纪念碑墙已经修建完毕。50000余个姓名后,新添刻上了“战东昌”的名字,而战东昌名字后边的空余碑墙是预备留给以后发现的烈士的。据了解,战东昌仅是埋骨于锦州这座英雄城市的上万名烈士之一。那天,朱国明老人特别高兴,提着水果、食品、白酒等东西来到了烈士墓前。“战班长,你的名字刻进辽沈战役纪念馆的碑墙上了!我今天特别高兴啊……”说着说着,老人竟趴在墓碑上,孩子一般“呜呜”地哭了起来。
   不甘寂寞的新闻媒介马上又发挥了它特有的功能,不几日,《锦州日报》、《辽宁日报》、辽宁省电视台分别对此事进行了宣传报道,又戏剧般地引出了一段佳话。
   3月23日下午,朱国明老人正在战东昌烈士墓旁添土,一个乡邻从村委会带回一封给他的来信。地址是“辽宁省鞍山市”,老人一愣,鞍山没有一个熟人呀,怎么回事?拆开一看后,已是69岁高龄的老人不顾一切地飞跑回家,上气不接下气地招呼老伴何亚清:“来信啦!来信啦!”“谁来信了?”何亚清非常疑惑地问。
   原来,写信人是战东昌烈士的弟弟战东友,他在鞍钢化工总厂工作。在报纸、电视上看了有关朱国明义务守护烈士墓的事迹之后,判断那个牺牲的烈士战东昌就是自己的哥哥!但报道中有些地方还不十分吻合实际,他就先写了一封信。
   朱国明老人高兴极了,战东昌牺牲时,他不知道这位战班长家在何处,更不知他家里还有没有亲人。他赶紧招呼老伴拿来纸笔,立即给战东友写了一封回信,以最快的速度赶到邮局寄了出去。
   4月1日,朱国明、何亚清夫妇俩人接到了战东友拍来的一封电报:“来信收到,我乘4月3日456次沈阳至锦州车前来。”
  在兴奋之余,何亚清忽然提出了一个问题:“你不认识人家,怎么接站呀?”是啊,这个问题难住了夫妻俩。想了半天,朱国明想出了一个办法:找来一块纸板,写上“接战东友”四个大字。
   4月3日上午,在锦州车站,朱国明就高举着这块纸板。456次列车刚刚停稳,一个老人很远就扑过来,抱着朱国明就哭开了。同战东友一起前来的还有他单位的同事、他的儿子和烈士的亲生女战付丽。40余年来,他们一直不知道战东昌牺牲在哪,埋葬在哪。刚做过咽喉癌切除手术的战付丽说不出话来,拉着朱国明老人的手痛哭不止。
   下午,大家怀着无比沉痛的心情,来到了战东昌烈士墓前,墓的周围收拾得干干净净。朱国明老人喊了一嗓子:“老哥,家里人看你来了!”战付丽一下子跪在父亲的墓前,战东昌牺牲时她才一岁多。
   而后,他们又一起来到了辽沈战役纪念馆,在革命烈士五万纪念碑墙上,找到了“战东昌”这个英名,那是最后一个。大家深情地凝视了很久很久。
   分别的时候,战东友拿出一些钱来要向朱国明表示一下心意。一看到这,老人急了,坚决不收。一直到现在,战东友、战付丽他们还同朱国明彼此来往,经常通信,结下了深情厚谊。
   朱国明的心中始终有着一个非常执著的想法:应该让更多的人知道烈士的光辉业绩。于是,在56年的护墓生涯中,他总是不厌其烦地把那段刻骨铭心的往事讲给儿孙,讲给认识或不认识的人们。每当有人特别是青年人在墓边经过,他都耐心认真地讲解。附近村村屯屯的人们,都了解烈士的事迹。同时,他还多次应邀到学校、工厂、企业、部队作革命传统教育。
   在朱国明的熏陶教育下,在烈士事迹的感召影响下,朱国明的大儿子、小儿子先后参了军,在部队年年立功受奖。现在都复员到地方成家立业了,工作干得也非常出色。非常巧合的是,他大儿子参军的部队正是战东昌生前所在的老部队。
   今年年初,守墓老人朱国明又一次被古塔区评为“双拥模范个人”,这已经是连续10年的事情了。他手捧大红证书,站在战东昌烈士墓前,满是皱纹的脸上露出了含泪的笑容。
   最近,朱国明所在政府的民政助理员又一次提出来,每月给朱国明开支100元,老人说什么也不要。他说:“人家烈士把命都搭这儿了,咱只是看护看护他的坟,就能要钱了!我这一生经过很多的改朝换代,有老中华民国、满洲国、国民党政府,可哪一个有共产党领导的过得这么好的日子?这不都是革命烈士给的吗?看坟不是我们应该做的吗?只要我还有这口气,就要看好烈士的坟!即使我不行了,也要让儿子、孙子去办好这件事。”
   朱国明,81岁的东北老汉,天地之间守墓奇人,他把自己的热血写进了岁月,把自己的真情刻进了墓碑,同时也把自己塑成了一座丰碑!
其他文献
袁任翔我母亲是个贤妻良母,生性聪慧、和善。母亲的记忆力好,悟性也好,她针对某件事情正确与否,总能把自己所掌握的“俗话说”恰到好处地运用在生活实践之中,尤其是在教育子女方面。   我出生在一个古老的小镇上,小时候,家里穷,总是吃上顿愁下顿,可我却经常要到水果摊、杂货店去看看。母亲知道了指责我:“俗话说,‘君子谋财,小人谋食’。”记得九岁时,我在父亲车间里偷了一小块铜,去废品店卖五角钱,跑到街上
期刊
三代伟人创立光辉业绩;  万里神州焕发蓬勃生机。  满怀豪情,回顾峥嵘岁月;  大立壮志,谱写锦绣篇章。   (鄱阳 徐进)    辞旧岁万千江河腾瑞气  迎新春十亿尧舜展风流  年事虽高不奏黄昏缠绵感叹曲  夕阳西下更唱朝霞铿锵动听歌   (大庆 彭乡荣)    三代表民生兴盛增秀色  两务必国运昌隆放高歌  瑞气祥光辞猴岁  欢歌笑语入鸡年   (上饶 吴启伟)    春回大地行行业
期刊
老伴爱唠叨,儿女们烦,我也烦。但退休后天天时时听老伴唠叨,不想竟也听出“味儿”来。这种“味儿”和年轻时的“情俏味儿”不同,它更实在、更真诚、更感人。   十多年来,我老伴总是早上五点钟左右就开始唠叨:老头子快起来吧!该出去散步了……我为躲她唠叨,赶紧起身出门,她追到门口唠叨:“戴帽子,系扣子,戴手套,围围巾!”不听她话,她就追到马路上唠叨。散步回来,她隔着门就开始唠叨:“先别进来,先扫了土!
期刊
说起我家三代人从共和国成立到现在五十多年文化状况的变化,真叫人心潮起伏,感慨万千。   我第一代祖先是元末明初从外地迁来本地的,到我这一代是二十二世了。在家谱中查到,除十九代有一人念了几个月私塾外,其余各代,包括我父亲,无一人进过学堂门,通通是目不识丁的“乡巴佬”。有什么办法呢?黑暗的社会,闭塞的地区,贫寒的家境,他们怎能上学读书,又哪里有钱让下一代上学呢!祖祖辈辈,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日复
期刊
(一)     安远县民政局在风景秀丽的九龙山下、龙水路旁,兴建了一所收费低廉、服务周到的老年公寓。   公寓刚开办,参观的人多,住进的人少。持有偏见的人还冷嘲热讽说:“房子再新、条件再好,不是孤寡谁会去住。”2002年11月24日,从福建省公路管理局退休回老家的魏文波与本县退休的陈侃同志,两人儿孙满堂,为了过好晚年生活,他们排除各种阻力,与时俱进,第一批住进了公寓,受到工作人员的热情
期刊
井冈山革命烈士纪念堂祭   文/刘国藏     血铸宝剑倚长天,   血浴山河正气燃;   血沃松柏枝叶壮,   血写长征续新篇。    瞻仰井冈山烈士陵园   文/颜远怡     陵园瞻仰颂英雄,为国捐躯肝胆忠。   血化尘泥肥劲草,魂归日月耀长空。   生前楚楚崖边竹,死后葱葱岭上松。   先烈精神垂史册,井冈浩气贯苍穹。     
期刊
退休后,我最大的爱好是垂钓。多年来,担任赣南师院钓鱼协会秘书长,参加本学院及赣州市钓协组织的比赛活动,多次取得好成绩并获奖。老伴见我常常外出垂钓,乐而无忧,也很高兴。   赣州市郊区,河沟、山塘、水库较多,每年端午节前后,会涨大水。有些河塘被水淹没,不便养鱼。我常与一二位老钓友骑自行车到这些河塘垂钓,总是高兴而去,满意而归。钓的鱼,我与老伴吃不了,就送给邻居老友或儿女们吃,皆大欢喜。  
期刊
电脑是当今世界最时尚的高新信息工具。老年人能否学会并利用它来为度老服务呢?根据笔者的体验,回答应是肯定的。   多年来,我总想学电脑,但一直感到无法入门。一个偶然的机会,有幸找到了王永民发明的“五笔数码”汉字输入法。它只需用三个手指和0~9这十个阿拉伯数字,以及运用非常简单的输入规则,就能很容易地把汉字输入电脑。其输入规则包括了编写文章所需的汉字及标点符号和英文字母等,其中汉字输入只需20分
期刊
沿着成渝高速公路行驶约60公里到资中球溪镇,再往南顺乡级公路行22公里便到古镇罗泉。这里是内江、威远、仁寿三县交界处,虽地处偏僻,但却以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建筑和独特的民风民俗吸引着成渝两地及周边市县的摄影家和数以万计的游客。  罗泉古镇有五景:五里长街、井盐遗址、盐神庙、罗泉会议遗址和民风民俗。五里长街穿镇而过依山而建;一条潺潺小溪(龙结河)薄霭飘浮、蜿蜒远去;临河一侧一字儿排满了高悬河沿的吊脚楼;
期刊
世界卫生组织最近公布了一份经过近3年时间研究得出的最佳食品榜:   最佳水果 依次是番木瓜、草莓、橘子、柑子、猕猴桃、芒果、杏、柿子与西瓜。   最佳蔬菜 红薯既是维生素的“富矿”又是抗癌能手,居所有蔬菜之首;其次是芦笋、卷心菜、花菜、芹菜、茄子、甜菜、胡萝卜、荠菜、金针菇、雪里红、大白菜。   最佳肉食 鹅鸭肉化学结构接近橄榄油,有益于心脏。鸡肉则被称为“蛋白质的最佳来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