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在中国历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有力地策应了中央红军顺利长征,孕育了红二方面军,增强了人民群众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感。根据地在湘西时期,开展了诸如土地革命运动、建立党政团体组织等一系列工作,这些工作的顺利开展,离不开湘西各少数民族的支持与贡献。他们踊跃参加红军,直接投入战斗,护送红军伤员,参与苏维埃各项建设等,为根据地的建立与巩固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关键词:红二、六军团;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中国共产党;少数民族
中图分类号:D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18)06 — 0043 — 03
湘西是以土家族、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居住的地区。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时期,当地少数民族拥护中国共产党,积极支持红军,他们为根据地的建立、建设、巩固等方面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用生命与鲜血谱写了一段光辉的历史。湘西少数民族立场坚定、一心向党、永远跟党走的决心和精神品质,是新时代激励全国各族人民与中国共产党同心同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动力!
一、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战略地位
(一)策应中央红军胜利长征的战略基地
红二、六军团于1934年10月在贵州木黄会师时,中央红军刚刚退出中央根据地,在蒋介石40万兵力围堵的情况下艰难地向西转移。在这种情形下,红二、六军团主要的任务就是策应中央红军转移,并开辟新的根据地,为红军寻找新的立足点。红二、六军团会师之后,仅仅休息整顿几天,于10月28日就向湘西挺进,展开湘西攻势。11月7日,二、六军团占领永顺县城,取得湘西攻势的首次胜利。11月16日,红军取得十万坪大战的胜利,扭转了局势,奠定了建立根据地的基础。随后,红二、六军团便向大庸、桑植进军,扫清地方反动武装,于11月26日在大庸建立了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12月7日以后,红二、六军团攻沅陵,围常德,破桃源,势如破竹,直捣敌人后背,直接威胁了围攻中央红军的敌人,有力地支援了中央红军的顺利转移。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时期,红二、六军团共吸引了30多万的敌人,消灭了敌军大量的有生力量,成功地配合了中央红军的军事行动。
(二)孕育红二方面军的肥沃土壤
红二方面军,是在红二、六军团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在湘西建立后,不断地得到巩固和发展,使得红二、六军团有了坚强的立足地而得以不断发展壮大。早在根据地初建时期,省委、省军区就非常重视红二、六军团的延续与发展,省委和军委分会通过开办红军学校,成立红四分校,培训红军干部,提高军团人员的综合素质,壮大军团力量;通过建立地方武装组织,发动地方武装力量,开展扩红运动,为红军补充强大的后备有生力量。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时期,红二、六军团经历了数十次大大小小的战斗,部队人数不仅没有减少,而且逐渐增加,由两军团会师时的7000多人迅速发展到20000多人,人数增加了两倍多。1936年7月5日,在甘孜地区组建红二方面军时,部队人员主要为红二、六军团的成员。可以说,是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这片肥沃的土壤孕育了红二方面军。
(三)增强少数民族对中国共产党认同感的实践中心
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各少数民族与红二、六军团的全体官兵并肩作战、同舟共济,共同书写了一段光辉的历史。在根据地的革命实踐中,红二、六军团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关系,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坚决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涌现出了诸如“一条裤子”、“两个红薯”、“100块大洋”、“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等不计其数的感人事迹。这些感动的细节正是中国共产党人热爱人民群众的精神品质的生动体现,增强了当地少数民族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感。正是在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将士们的高尚品质的感染下,涌现出一大批少数民族的英雄儿女,他们积极参加红军,支援前线,照顾伤员,为根据地建立与建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根据地的光辉历程,凝聚着中国共产党人和当地少数民族相濡以沫、团结一致、顾全大局、艰苦奋斗、不怕牺牲的高尚情操。因此,它是增强少数民族对中国共产党认同感的实践中心。
二、根据地时期红军在湘西的革命活动
(一)开展土地革命,废除腐朽的封建土地制度
红军刚到湘西时,该地区的地主豪绅占有绝大部分田地。如大庸县将近70%的土地和山林,被人口不到10%的地主、富农占有。永顺、桑植、龙山等县的田地大部分也为土豪劣绅占有。广大农民几乎没有田地,不得不依靠租种土地为生。农民除了交租后,还要承担各种苛捐杂税,往往所剩无几,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因此,他们迫切希望进行土地改革,废除万恶的封建土地制度。
根据地在大庸时,省革委在1934年12月1日,就颁布了《没收和分配土地的条例》,对土地没收的对象、分配土地的对象、分配土地的方法、土地买卖租借承继等方面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和要求。省委于1934年12月16日制定了《分田工作大纲》,对分田的意义、分配土地的办法、领导的方式等方面作了具体的部署。省委于1935年1月28日又制定了《关于土地问题的决定》,更进一步明确了土地革命的要求和任务。于是,根据的土地革命运动就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了。
短短地40多天时间,红军在湘西的土地革命就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例如,到1935年农历年前,大庸县的土地改革形势较好,据对该县六区七十一保的统计,共分配了土地151900多亩,约95000多人分得了田地。〔1〕永保、郭亮两县的土地革命运动从1934年12月开始,到1935年2月结束,取得了很多重要的成果,可以说土地革命是成功的。据不完全统计,在龙山、永保、郭亮、大庸、桑植、慈利等县,分田24万多亩,18万多贫苦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
(二)建立各级党组织,扩充革命的党员干部队伍
省委于1934年12月下旬在永顺塔卧作出了《关于新区党的组织问题决议》,1935年初,在永顺塔卧召开了第二次党的活动分子会议。分别强调了党组织和加强党的领导的重要性。 在省委的领导下,红军组成1000多人的工作队,在根据地中心区域永顺、保靖、大庸、龙山、桑植等地区建立各级党政团体及党的组织。在省委的领导下,各县党的各级组织组建了工作队,建立各乡的党支部、区委、县委。1934年11月16日十万坪大捷后,建立了湘鄂川黔省第一个党支部——龙家寨乡党支部。以此同时,成立了大寨乡党支部。不久,在离龙家寨不远的杉木村、碑立坪、新寨等乡的党支部也先后建立。随后建立了龙家寨区委。接着其他区如毛坝、官坝、塔卧、颗砂、石堤西、猛岗、扶志、城市、盐井、对山、大坝、勺哈等区委也于1934年底至1935年初先后建立。1934年12月,成立了中共永顺县委。1934年12月24日,省委将永顺县分为永保、郭亮两县,分别于1934年底成立了两县委,同时还成立了中共大庸县委、中共桑植县委、中共龙山县委。1935年春,在石堤西成立了永(顺)沅(陵)中心县委。
根据地先后建立了10个县(或带地区性)的党委,9个县革委会(或苏维埃政府),51个区,230多个苏维埃政权。根据地各级党组织和苏维埃政权建立后后,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党员发展非常迅速。据不完全统计,从1934年底至1935年3月,仅永顺苏区就有党员约400多人。〔2〕p3
(三)建设革命武装,充实红军的后备有生力量
为了与国民党反动派和地主武装作斗争,巩固苏维埃政权,在红军的领导和帮助下,各县纷纷成立了革命武装。1934年12月,永保县独立团和郭亮县独立团先后成立。随后,两县地区的各乡、区游击队、赤卫队迅速发展起来。据不完全统计,两县共有12支游击队,下辖30多支游击队。〔3〕其他各县也组织或建立了很多革命武装,如大庸县独立团、大庸县游击大队、慈利县独立团、龙桑独立团。还有永(顺)沅(陵)独立营、龙山独立营。根据地还建立了赤卫队、女儿队、儿童团等群众性地方武装组织。这些地方革命武装的人数非常多,仅永保县约有赤卫队65000人,郭亮县约有赤卫队15000人。永保县有儿童团元约9000人。这些地方武装大大充实了红军的后备力量,他们在配合红军开展土地革命、清剿地主武装、保卫苏维埃政权、维护地方治安、配合红军作战等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成了红军坚强的后备力量。
三、湘西少数民族对根据地建设的贡献
湘西境内的大部人分人口为少数民族,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时期,少数民族始终坚贞不渝地支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对革命作出了极大的贡献,“据初步统计,仅永顺一个县就有8万多人参加和支援红军作战,11800多人牺牲……”〔2〕p3其中大部分人为少数民族。
(一)参加红军,为革命输送新鲜血液
红二、六军团会师后,仅7000多人,其中有伤病员500多人。因此扩充红军的数量就成了当时紧迫的任务。1934年12月16日,湘鄂川黔省委在永顺塔卧通過了《关于创造湘鄂川黔边苏维埃新根据地任务决议》,提出了“在三个月内扩大12000名主力红军”的任务。在红军的宣传发动下,根据地的土家、苗、白、汉各族人民,积极报名,踊跃参军。大庸县土家族木匠出身的侯青芝一家8口全部参加了红军。乾城的苗族农民石元晋,龙家寨的土家族农民马忆湘、石堤溪区冷水沟的四十几个苗族青年等少数民族的儿女就是在那个时期加入红军队伍的。扩红运动开展1个多月后,仅土家族、苗族聚居的永顺一个县,报名参加红军的人数就达1万人左右。由于少数民族的参与,红军队伍很快得到补充和发展。到1935年底,红二、六军团由会师时的7000多人发展到20000多人,有力地补充了红军的力量。红二、六军团在湘西发动的十万坪、陈家河、桃子溪、板栗园等一系列战役的重大胜利,都凝聚着少数民族的的鲜血和生命,他们为根据地的开辟与建设、策应中央红军的顺利转移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二)支援前线,为红军增添左臂右膀
根据地时期,战事频繁,湘西少数民族无论男女老少,都积极响应省委的号召,大力支援红军。他们冒着枪林弹雨为红军运送武器装备、粮食、药品,为红军洗衣、做饭、缝被,为红军做鞋,为红军指路,护送和照顾红军伤员。十万坪大战时,龙家寨苗族、土家族人民群众用自己的桌子、椅子、门板等帮助红军堵住敌人的退路,把从战场捡到的子弹壳送到兵工厂作为制造武器的材料,老百姓主动为红军指路。1935年春,大庸县郑家坪出动少数民族2000多人,为红军运送1万多担粮食。1935年4月13日,红二、六军团在桑植县陈家河进行战斗,当地少数民族男女老幼闻风而动,不顾炮火纷飞,把饭菜、开水送到阵地上。
1935年2月中旬,红军在当地百姓的配合下将35名伤员由省委所在地塔卧秘密运送到龙家寨的大寨村,当地17户土家族、苗族贫苦农民悄悄把伤员隐藏在山洞里,主动承担了护理红军伤员的任务,他们轮流照顾伤员5个多月,最后待他们伤好后,由红军派人接到龙山茨岩塘归队。杉木村后寨的土家农民田三姐,照顾红军伤员,直到伤好后将其送到主力部队所在地桑植县。桑植县洪家关的横塘湾,十几户白族贫民百姓,先后照顾了23名红军伤员,伤好后把他们送回了部队。
(三)坚守阵地,为后人留下精神财富
1935年11月19日,红二、六军团从桑植刘家坪出发突围西征。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撤离湘西,湘西各少数民族继续坚守阵地,高举革命的伟大旗帜,与国民党反动派及地方反动势力的疯狂报复作艰苦顽强的斗争。红二、六军团离开湘西后不久,国民党反动派和地方反动势力重新占领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中心区域,组织各种反革命地方武装势力,在当地此成立“清乡委员会”,对苏区人民群众进行了疯狂的打击报复,独立团成员、游击队成员、赤卫队成员、女儿队成员及红军家属、地方干部等是报复的重点对象,很多同志都遭受了惨无人道的酷刑和血腥屠杀。
万民岗西库的村民被敌人叫到一起摸油锅里面的铜币,一位瞎子因为看不见,只得两只手伸进油锅去摸,结果双手被烫开皮,现场惨不忍睹。很多人几个月后都不能劳动。敌人对湘西的干部群众进行野蛮地屠杀,“据统计,仅永顺龙家寨这个土家族聚居的小区被杀害400多人,塔卧被害900多人,龙山茨岩塘被杀害150多人,桑植刘家坪被杀害300多人。”〔4〕但是根据地各少数民族并没有屈服敌人的凶残暴行,他们与敌人进行了顽强地斗争。灵溪镇的龙天应,西歧乡的罗二妹,塔卧区的丁祖华等优秀儿女,就是在红军离开根据地以后,继续高举革命的旗帜,与敌人顽强斗争,最后献出宝贵生命的典型代表。
根据地时期各少数民族对红军的支持与贡献,充分体现了他们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与拥护。今天,根据地各少数民族渴望和平、不怕牺牲、一心向党的精神,已经成为新时代,激励全国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力量源泉!
〔参 考 文 献〕
〔1〕本书编委会.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战史〔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2:399.
〔2〕中共永顺县委永顺县人民政府.红色塔卧〔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16:03.
〔3〕本书编写组.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史稿〔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74.
〔4〕王跃飞.湘鄂西与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研究〔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05:263.
〔责任编辑:谭文富〕
关键词:红二、六军团;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中国共产党;少数民族
中图分类号:D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18)06 — 0043 — 03
湘西是以土家族、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居住的地区。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时期,当地少数民族拥护中国共产党,积极支持红军,他们为根据地的建立、建设、巩固等方面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用生命与鲜血谱写了一段光辉的历史。湘西少数民族立场坚定、一心向党、永远跟党走的决心和精神品质,是新时代激励全国各族人民与中国共产党同心同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动力!
一、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战略地位
(一)策应中央红军胜利长征的战略基地
红二、六军团于1934年10月在贵州木黄会师时,中央红军刚刚退出中央根据地,在蒋介石40万兵力围堵的情况下艰难地向西转移。在这种情形下,红二、六军团主要的任务就是策应中央红军转移,并开辟新的根据地,为红军寻找新的立足点。红二、六军团会师之后,仅仅休息整顿几天,于10月28日就向湘西挺进,展开湘西攻势。11月7日,二、六军团占领永顺县城,取得湘西攻势的首次胜利。11月16日,红军取得十万坪大战的胜利,扭转了局势,奠定了建立根据地的基础。随后,红二、六军团便向大庸、桑植进军,扫清地方反动武装,于11月26日在大庸建立了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12月7日以后,红二、六军团攻沅陵,围常德,破桃源,势如破竹,直捣敌人后背,直接威胁了围攻中央红军的敌人,有力地支援了中央红军的顺利转移。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时期,红二、六军团共吸引了30多万的敌人,消灭了敌军大量的有生力量,成功地配合了中央红军的军事行动。
(二)孕育红二方面军的肥沃土壤
红二方面军,是在红二、六军团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在湘西建立后,不断地得到巩固和发展,使得红二、六军团有了坚强的立足地而得以不断发展壮大。早在根据地初建时期,省委、省军区就非常重视红二、六军团的延续与发展,省委和军委分会通过开办红军学校,成立红四分校,培训红军干部,提高军团人员的综合素质,壮大军团力量;通过建立地方武装组织,发动地方武装力量,开展扩红运动,为红军补充强大的后备有生力量。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时期,红二、六军团经历了数十次大大小小的战斗,部队人数不仅没有减少,而且逐渐增加,由两军团会师时的7000多人迅速发展到20000多人,人数增加了两倍多。1936年7月5日,在甘孜地区组建红二方面军时,部队人员主要为红二、六军团的成员。可以说,是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这片肥沃的土壤孕育了红二方面军。
(三)增强少数民族对中国共产党认同感的实践中心
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各少数民族与红二、六军团的全体官兵并肩作战、同舟共济,共同书写了一段光辉的历史。在根据地的革命实踐中,红二、六军团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关系,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坚决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涌现出了诸如“一条裤子”、“两个红薯”、“100块大洋”、“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等不计其数的感人事迹。这些感动的细节正是中国共产党人热爱人民群众的精神品质的生动体现,增强了当地少数民族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感。正是在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将士们的高尚品质的感染下,涌现出一大批少数民族的英雄儿女,他们积极参加红军,支援前线,照顾伤员,为根据地建立与建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根据地的光辉历程,凝聚着中国共产党人和当地少数民族相濡以沫、团结一致、顾全大局、艰苦奋斗、不怕牺牲的高尚情操。因此,它是增强少数民族对中国共产党认同感的实践中心。
二、根据地时期红军在湘西的革命活动
(一)开展土地革命,废除腐朽的封建土地制度
红军刚到湘西时,该地区的地主豪绅占有绝大部分田地。如大庸县将近70%的土地和山林,被人口不到10%的地主、富农占有。永顺、桑植、龙山等县的田地大部分也为土豪劣绅占有。广大农民几乎没有田地,不得不依靠租种土地为生。农民除了交租后,还要承担各种苛捐杂税,往往所剩无几,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因此,他们迫切希望进行土地改革,废除万恶的封建土地制度。
根据地在大庸时,省革委在1934年12月1日,就颁布了《没收和分配土地的条例》,对土地没收的对象、分配土地的对象、分配土地的方法、土地买卖租借承继等方面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和要求。省委于1934年12月16日制定了《分田工作大纲》,对分田的意义、分配土地的办法、领导的方式等方面作了具体的部署。省委于1935年1月28日又制定了《关于土地问题的决定》,更进一步明确了土地革命的要求和任务。于是,根据的土地革命运动就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了。
短短地40多天时间,红军在湘西的土地革命就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例如,到1935年农历年前,大庸县的土地改革形势较好,据对该县六区七十一保的统计,共分配了土地151900多亩,约95000多人分得了田地。〔1〕永保、郭亮两县的土地革命运动从1934年12月开始,到1935年2月结束,取得了很多重要的成果,可以说土地革命是成功的。据不完全统计,在龙山、永保、郭亮、大庸、桑植、慈利等县,分田24万多亩,18万多贫苦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
(二)建立各级党组织,扩充革命的党员干部队伍
省委于1934年12月下旬在永顺塔卧作出了《关于新区党的组织问题决议》,1935年初,在永顺塔卧召开了第二次党的活动分子会议。分别强调了党组织和加强党的领导的重要性。 在省委的领导下,红军组成1000多人的工作队,在根据地中心区域永顺、保靖、大庸、龙山、桑植等地区建立各级党政团体及党的组织。在省委的领导下,各县党的各级组织组建了工作队,建立各乡的党支部、区委、县委。1934年11月16日十万坪大捷后,建立了湘鄂川黔省第一个党支部——龙家寨乡党支部。以此同时,成立了大寨乡党支部。不久,在离龙家寨不远的杉木村、碑立坪、新寨等乡的党支部也先后建立。随后建立了龙家寨区委。接着其他区如毛坝、官坝、塔卧、颗砂、石堤西、猛岗、扶志、城市、盐井、对山、大坝、勺哈等区委也于1934年底至1935年初先后建立。1934年12月,成立了中共永顺县委。1934年12月24日,省委将永顺县分为永保、郭亮两县,分别于1934年底成立了两县委,同时还成立了中共大庸县委、中共桑植县委、中共龙山县委。1935年春,在石堤西成立了永(顺)沅(陵)中心县委。
根据地先后建立了10个县(或带地区性)的党委,9个县革委会(或苏维埃政府),51个区,230多个苏维埃政权。根据地各级党组织和苏维埃政权建立后后,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党员发展非常迅速。据不完全统计,从1934年底至1935年3月,仅永顺苏区就有党员约400多人。〔2〕p3
(三)建设革命武装,充实红军的后备有生力量
为了与国民党反动派和地主武装作斗争,巩固苏维埃政权,在红军的领导和帮助下,各县纷纷成立了革命武装。1934年12月,永保县独立团和郭亮县独立团先后成立。随后,两县地区的各乡、区游击队、赤卫队迅速发展起来。据不完全统计,两县共有12支游击队,下辖30多支游击队。〔3〕其他各县也组织或建立了很多革命武装,如大庸县独立团、大庸县游击大队、慈利县独立团、龙桑独立团。还有永(顺)沅(陵)独立营、龙山独立营。根据地还建立了赤卫队、女儿队、儿童团等群众性地方武装组织。这些地方革命武装的人数非常多,仅永保县约有赤卫队65000人,郭亮县约有赤卫队15000人。永保县有儿童团元约9000人。这些地方武装大大充实了红军的后备力量,他们在配合红军开展土地革命、清剿地主武装、保卫苏维埃政权、维护地方治安、配合红军作战等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成了红军坚强的后备力量。
三、湘西少数民族对根据地建设的贡献
湘西境内的大部人分人口为少数民族,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时期,少数民族始终坚贞不渝地支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对革命作出了极大的贡献,“据初步统计,仅永顺一个县就有8万多人参加和支援红军作战,11800多人牺牲……”〔2〕p3其中大部分人为少数民族。
(一)参加红军,为革命输送新鲜血液
红二、六军团会师后,仅7000多人,其中有伤病员500多人。因此扩充红军的数量就成了当时紧迫的任务。1934年12月16日,湘鄂川黔省委在永顺塔卧通過了《关于创造湘鄂川黔边苏维埃新根据地任务决议》,提出了“在三个月内扩大12000名主力红军”的任务。在红军的宣传发动下,根据地的土家、苗、白、汉各族人民,积极报名,踊跃参军。大庸县土家族木匠出身的侯青芝一家8口全部参加了红军。乾城的苗族农民石元晋,龙家寨的土家族农民马忆湘、石堤溪区冷水沟的四十几个苗族青年等少数民族的儿女就是在那个时期加入红军队伍的。扩红运动开展1个多月后,仅土家族、苗族聚居的永顺一个县,报名参加红军的人数就达1万人左右。由于少数民族的参与,红军队伍很快得到补充和发展。到1935年底,红二、六军团由会师时的7000多人发展到20000多人,有力地补充了红军的力量。红二、六军团在湘西发动的十万坪、陈家河、桃子溪、板栗园等一系列战役的重大胜利,都凝聚着少数民族的的鲜血和生命,他们为根据地的开辟与建设、策应中央红军的顺利转移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二)支援前线,为红军增添左臂右膀
根据地时期,战事频繁,湘西少数民族无论男女老少,都积极响应省委的号召,大力支援红军。他们冒着枪林弹雨为红军运送武器装备、粮食、药品,为红军洗衣、做饭、缝被,为红军做鞋,为红军指路,护送和照顾红军伤员。十万坪大战时,龙家寨苗族、土家族人民群众用自己的桌子、椅子、门板等帮助红军堵住敌人的退路,把从战场捡到的子弹壳送到兵工厂作为制造武器的材料,老百姓主动为红军指路。1935年春,大庸县郑家坪出动少数民族2000多人,为红军运送1万多担粮食。1935年4月13日,红二、六军团在桑植县陈家河进行战斗,当地少数民族男女老幼闻风而动,不顾炮火纷飞,把饭菜、开水送到阵地上。
1935年2月中旬,红军在当地百姓的配合下将35名伤员由省委所在地塔卧秘密运送到龙家寨的大寨村,当地17户土家族、苗族贫苦农民悄悄把伤员隐藏在山洞里,主动承担了护理红军伤员的任务,他们轮流照顾伤员5个多月,最后待他们伤好后,由红军派人接到龙山茨岩塘归队。杉木村后寨的土家农民田三姐,照顾红军伤员,直到伤好后将其送到主力部队所在地桑植县。桑植县洪家关的横塘湾,十几户白族贫民百姓,先后照顾了23名红军伤员,伤好后把他们送回了部队。
(三)坚守阵地,为后人留下精神财富
1935年11月19日,红二、六军团从桑植刘家坪出发突围西征。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撤离湘西,湘西各少数民族继续坚守阵地,高举革命的伟大旗帜,与国民党反动派及地方反动势力的疯狂报复作艰苦顽强的斗争。红二、六军团离开湘西后不久,国民党反动派和地方反动势力重新占领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中心区域,组织各种反革命地方武装势力,在当地此成立“清乡委员会”,对苏区人民群众进行了疯狂的打击报复,独立团成员、游击队成员、赤卫队成员、女儿队成员及红军家属、地方干部等是报复的重点对象,很多同志都遭受了惨无人道的酷刑和血腥屠杀。
万民岗西库的村民被敌人叫到一起摸油锅里面的铜币,一位瞎子因为看不见,只得两只手伸进油锅去摸,结果双手被烫开皮,现场惨不忍睹。很多人几个月后都不能劳动。敌人对湘西的干部群众进行野蛮地屠杀,“据统计,仅永顺龙家寨这个土家族聚居的小区被杀害400多人,塔卧被害900多人,龙山茨岩塘被杀害150多人,桑植刘家坪被杀害300多人。”〔4〕但是根据地各少数民族并没有屈服敌人的凶残暴行,他们与敌人进行了顽强地斗争。灵溪镇的龙天应,西歧乡的罗二妹,塔卧区的丁祖华等优秀儿女,就是在红军离开根据地以后,继续高举革命的旗帜,与敌人顽强斗争,最后献出宝贵生命的典型代表。
根据地时期各少数民族对红军的支持与贡献,充分体现了他们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与拥护。今天,根据地各少数民族渴望和平、不怕牺牲、一心向党的精神,已经成为新时代,激励全国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力量源泉!
〔参 考 文 献〕
〔1〕本书编委会.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战史〔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2:399.
〔2〕中共永顺县委永顺县人民政府.红色塔卧〔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16:03.
〔3〕本书编写组.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史稿〔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74.
〔4〕王跃飞.湘鄂西与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研究〔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05:263.
〔责任编辑:谭文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