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心流体验是指个体全身心投入到某种活动或事物中,对学习充满内部动力,能达到一种忘我的境界。把注意力高度集中在某种活动上的一种主观状态,这种主观状态通常是一种积极的情绪体验。本文归纳总结了心流体验概念和构成特征、心流体验发展历程、测量方法和实际研究方法等方面的问题,对已有研究的评价及展望。
关键词: 心流体验;学习;实践应用
【中图分类号】 H3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236-1879(2018)08-0044-02
一、引言
心流理论是由Csikszentmihalyi于1975年首先提出,在此之后,也广泛受到心理学界的专家们的关注,相关的研究也证实了心流理论的科学性和合理性。目前我国心理学界对flow这一概念还没有统一的译法,主要有福乐、沉浸、心流和流畅感等多种译法。近些年心流理论在教育心理方面备受关注,相关研究也较多。以往关于心流体验在教育学习领域的应用研究,涉及的面很广,它不仅涉及体育、英语、数学,艺术等多个学科,还应用于语言学习、多媒体教学、课件设计、教学游戏,娱教等多个方面。
二、心流体验的概念及构成特征
最初,心流是作为一个综合的构念提出的,它的特点包括明确的目标、即时反馈、挑战和技能相匹配、行动和意识的融合、专注、控制感、自我意识丧失、时间的失真和活动本身的目的性。被定义为“人们全身心投入时的整体感觉”,当人们进入心流状态,他们“通过失去自我意识、通过对清晰的目标和明确的反馈的响应性,并通过对环境的控制,沉浸在他们的活动中,转换到体验的共同模式,这种模式的特点是意识的聚焦,以便过滤掉无关的知觉和思想”,是一种极为令人享受的心理状态和暂时性的主观体验。
随着研究的深入,心流的概念从描述性转到功能性定义上。根据Csikszentmihalyi ,心流是内在动机的最佳状态,这种最优状态产生于当挑战和技能的平衡、并且高于一些关键临界值的时候。
三、心流体验的发展历程
1975年Csikszentmihalyi系统建构了心流体验的理论模型,即心流体验通道分割模型,随着研究的深入,他不断发展对该理论模型的阐释,经历了 3 个阶段。
第一阶段,三通道模型。个体感知到的任务难度与自身技能水平相适配时,会产生心流体验,即高挑战与高技能、低挑战与低技能。当挑战要求过高,个体技能不足时,会产生焦虑;当挑战难度过低,个体技能水平较高时,会产生厌倦感。
第二阶段,四通道模型。该模型中,存在四种组合状态:外在高挑战水平与个体高技能水平相结合时,产生心流体验;外在低挑战水平与个体低技能水平相结合时,产生冷漠体验;外在低挑战水平和个体高技能水平相结合时,产生厌烦;外在高挑战水平与个体低技能水平结合时会产生焦虑。
第三阶段,八通道模型。当外界挑战水平高于个体感知到的技能水平时,个体会根据两种水平之间差距大小的不同,而产生担忧、焦虑或觉醒的体验;当外界挑战水平较低时,个体会产生控制、放松和厌倦的体验;当挑战水平与技能水平都很低时,个体会产生冷漠感;当挑战水平与技能水平都很高时,个体才会有心流体验。
四、心流的研究方法
(一)访谈法。
测量心流体验的一种最常用方法是访谈法,这是一种比较传统的方法,在最初的研究中利用的都是这种方法。它的特点是可以对被试的心流状态进行具体而细致的描述,它在帮助人们搞清楚是什么原因导致心流体验以及哪些活动更容易产生心流体验等方面有显著的作用。现在的研究主要采用的是半结构式访谈,即研究者在与被试进行面谈时预先做好一定的准备,但在实际过程中又会根据具体情况而有一定的灵活变化。
(二)问卷法。
从国外诸多有关心流的研究来看,使用最多的是Jackson和Marsh于1996年编制的心流状态量表(FSS)和心流特质量表(DFS),该量表在2002年进行了修订。心流状态量表共有36个题目,分为9个分量表,对应出现心流状态时的9个心理特征。”
(三)心理体验抽样法。
心理体验抽样法(ESM)属于自我报告法的一种,要求被试随身携带一个电子传呼机或者带闹铃的手表,每天电子传呼机或者手表会以随机的时间间隔发出几次响声,听到声音后,被试就要马上填写一份有关心流状态的自陈量表。
与前两种方法相比,心理体验抽樣法更加实时和准确,可以及时地跟踪个体经历的瞬间体验以及收集一天中心流状态的变化,获得非常有价值的第一手资料。但这种方法存在的一个明显缺陷便是会妨碍被试的活动表现,数字化的心理体验抽样法较传统的心理体验抽样法在这个方面有所改善。
五、心流体验的实证研究结果
实证研究表明心流可以使人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或者生活中,增强人们的学习动机。因为人们发现,心流在人生方方面面的应用都可以使个人的生活质量达到最大化和最优化。Csikszentmihalyi曾提出,“无论你做什么,心流可以助你成功与解除压力,我们大部分的压力是由于对自身的集中,而非手中的任务。”。以下将综述一些心流的应用及研究。
心流理论由Csikszentmihalyi提出后,已在世界各地被广泛应用与研究。Csikszentmihalyi提倡心流是全球性的存在,只是不同的国家与文化给人们提供机会的大小差异造成了心流体验的程度差异而已。有文章提出在学校教育中应用心流理论会帮助学生发现他们的天赋、开发他们的技能,并且从学习中获得乐趣;还有研究人员用心流理论研究过社区的大众艺术教育,提出心流的应用可以提高社区大众学习艺术的参与。
到目前,国内在本领域还只局限于游戏软件开发和少数的网络消费与网路使用体验的研究探讨,以及对体育运动员心流体验的研究。如何让人们更容易体验到心流感,如何使每一次的心流体验更长久成为现代专家们的研究热点。心流研究的价值在于有针对性地找出在每一个活动领域中使心流体验更频繁的、更持久的方法。心流体验中,人们的一个特点是把精神集中在活动过程的本身,而非个体自身的任何状态。
参考文献
[1] Koufaris M. Applying the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and flow theory to online consumer behavior[J].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 2002, 13(2):205-223.
[2] Csikszentmihalyi M. Finding flow:The psychology of engagement with everyday life[M].Basic Books, 1997.
[3] Csikszentmihalyi M, Csikzentmihaly M. Flow: The psychology of optimal experience[M] New York:IlarperPerennial,1991.
[4] Novak T P, Hoffman D L, Yung Y F. Measuring the customer experience in onlineenvironments:A structural modeling approach[J].Marketing science, 2000, 19 (1):22-42.2
关键词: 心流体验;学习;实践应用
【中图分类号】 H3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236-1879(2018)08-0044-02
一、引言
心流理论是由Csikszentmihalyi于1975年首先提出,在此之后,也广泛受到心理学界的专家们的关注,相关的研究也证实了心流理论的科学性和合理性。目前我国心理学界对flow这一概念还没有统一的译法,主要有福乐、沉浸、心流和流畅感等多种译法。近些年心流理论在教育心理方面备受关注,相关研究也较多。以往关于心流体验在教育学习领域的应用研究,涉及的面很广,它不仅涉及体育、英语、数学,艺术等多个学科,还应用于语言学习、多媒体教学、课件设计、教学游戏,娱教等多个方面。
二、心流体验的概念及构成特征
最初,心流是作为一个综合的构念提出的,它的特点包括明确的目标、即时反馈、挑战和技能相匹配、行动和意识的融合、专注、控制感、自我意识丧失、时间的失真和活动本身的目的性。被定义为“人们全身心投入时的整体感觉”,当人们进入心流状态,他们“通过失去自我意识、通过对清晰的目标和明确的反馈的响应性,并通过对环境的控制,沉浸在他们的活动中,转换到体验的共同模式,这种模式的特点是意识的聚焦,以便过滤掉无关的知觉和思想”,是一种极为令人享受的心理状态和暂时性的主观体验。
随着研究的深入,心流的概念从描述性转到功能性定义上。根据Csikszentmihalyi ,心流是内在动机的最佳状态,这种最优状态产生于当挑战和技能的平衡、并且高于一些关键临界值的时候。
三、心流体验的发展历程
1975年Csikszentmihalyi系统建构了心流体验的理论模型,即心流体验通道分割模型,随着研究的深入,他不断发展对该理论模型的阐释,经历了 3 个阶段。
第一阶段,三通道模型。个体感知到的任务难度与自身技能水平相适配时,会产生心流体验,即高挑战与高技能、低挑战与低技能。当挑战要求过高,个体技能不足时,会产生焦虑;当挑战难度过低,个体技能水平较高时,会产生厌倦感。
第二阶段,四通道模型。该模型中,存在四种组合状态:外在高挑战水平与个体高技能水平相结合时,产生心流体验;外在低挑战水平与个体低技能水平相结合时,产生冷漠体验;外在低挑战水平和个体高技能水平相结合时,产生厌烦;外在高挑战水平与个体低技能水平结合时会产生焦虑。
第三阶段,八通道模型。当外界挑战水平高于个体感知到的技能水平时,个体会根据两种水平之间差距大小的不同,而产生担忧、焦虑或觉醒的体验;当外界挑战水平较低时,个体会产生控制、放松和厌倦的体验;当挑战水平与技能水平都很低时,个体会产生冷漠感;当挑战水平与技能水平都很高时,个体才会有心流体验。
四、心流的研究方法
(一)访谈法。
测量心流体验的一种最常用方法是访谈法,这是一种比较传统的方法,在最初的研究中利用的都是这种方法。它的特点是可以对被试的心流状态进行具体而细致的描述,它在帮助人们搞清楚是什么原因导致心流体验以及哪些活动更容易产生心流体验等方面有显著的作用。现在的研究主要采用的是半结构式访谈,即研究者在与被试进行面谈时预先做好一定的准备,但在实际过程中又会根据具体情况而有一定的灵活变化。
(二)问卷法。
从国外诸多有关心流的研究来看,使用最多的是Jackson和Marsh于1996年编制的心流状态量表(FSS)和心流特质量表(DFS),该量表在2002年进行了修订。心流状态量表共有36个题目,分为9个分量表,对应出现心流状态时的9个心理特征。”
(三)心理体验抽样法。
心理体验抽样法(ESM)属于自我报告法的一种,要求被试随身携带一个电子传呼机或者带闹铃的手表,每天电子传呼机或者手表会以随机的时间间隔发出几次响声,听到声音后,被试就要马上填写一份有关心流状态的自陈量表。
与前两种方法相比,心理体验抽樣法更加实时和准确,可以及时地跟踪个体经历的瞬间体验以及收集一天中心流状态的变化,获得非常有价值的第一手资料。但这种方法存在的一个明显缺陷便是会妨碍被试的活动表现,数字化的心理体验抽样法较传统的心理体验抽样法在这个方面有所改善。
五、心流体验的实证研究结果
实证研究表明心流可以使人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或者生活中,增强人们的学习动机。因为人们发现,心流在人生方方面面的应用都可以使个人的生活质量达到最大化和最优化。Csikszentmihalyi曾提出,“无论你做什么,心流可以助你成功与解除压力,我们大部分的压力是由于对自身的集中,而非手中的任务。”。以下将综述一些心流的应用及研究。
心流理论由Csikszentmihalyi提出后,已在世界各地被广泛应用与研究。Csikszentmihalyi提倡心流是全球性的存在,只是不同的国家与文化给人们提供机会的大小差异造成了心流体验的程度差异而已。有文章提出在学校教育中应用心流理论会帮助学生发现他们的天赋、开发他们的技能,并且从学习中获得乐趣;还有研究人员用心流理论研究过社区的大众艺术教育,提出心流的应用可以提高社区大众学习艺术的参与。
到目前,国内在本领域还只局限于游戏软件开发和少数的网络消费与网路使用体验的研究探讨,以及对体育运动员心流体验的研究。如何让人们更容易体验到心流感,如何使每一次的心流体验更长久成为现代专家们的研究热点。心流研究的价值在于有针对性地找出在每一个活动领域中使心流体验更频繁的、更持久的方法。心流体验中,人们的一个特点是把精神集中在活动过程的本身,而非个体自身的任何状态。
参考文献
[1] Koufaris M. Applying the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and flow theory to online consumer behavior[J].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 2002, 13(2):205-223.
[2] Csikszentmihalyi M. Finding flow:The psychology of engagement with everyday life[M].Basic Books, 1997.
[3] Csikszentmihalyi M, Csikzentmihaly M. Flow: The psychology of optimal experience[M] New York:IlarperPerennial,1991.
[4] Novak T P, Hoffman D L, Yung Y F. Measuring the customer experience in onlineenvironments:A structural modeling approach[J].Marketing science, 2000, 19 (1):22-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