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阅读教学探讨与研究

来源 :教育周报·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93263239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备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阅读教学是以”阅读“为基础,以培养学生基本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探究性阅读能力和创造性阅读能力为根本目的的教学活动。
  小学阅读教学活动,由于多种历史因素的制约,使我们阅读教学演绎成对学生的阅读进行片面性的引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不顾学生个体的理解能力的差异,统一的强调阅读的材料。学生在读的过程中,非但没有接受到阅读的愉悦,反而如同嚼蜡一般的痛苦。这种方式,不是我们学要的阅读教学方式。另外的一种极端反方式是,采取放养式的阅读,让学生自己感兴趣的书刊,进行自行的阅读。希望学生能够有自己的兴趣阅读,从而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这种方法的思路是好,但是忽略了,小学生这一年龄段的自制能力和理解能力。读书固然是好事,但也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阅读教学应该吸取历史教训,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一篇课文的教学一般可分为泛读理解、精读领悟和诵读表达三个阶段。许多教师往往只重视中间的精读领悟阶段而忽略了泛读理解和诵读表达这两个阶段,其泛读理解阶段是学习的基础,有利于学生自身对课文的整体把握,通过阅读,可以有一个初步的印象,还有自己对课文的初步理解。同样,如果没有老师的诱导指点,没有最后的溫顾式诵读表达阶段,学生对课文的这种零零碎碎的理解就难于得到整合和深化升华。因此我们教师在重视点拨、指导的同时,更应重视多给学生自由阅读的机会让学生自己去感知体味。通过熟读、精读,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因而教师在重视精读领悟阶段的教师的引领的同时,也应注重泛读理解阶段学生的自悟自得和诵读表达阶段学生情感的表达和提升。
  五柳先生言“好读书,不求甚解,每会意,欣欣然。”读书贵在好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讲的就是这个道理。五柳先生的好读书可以这样理解,好读书,读好书,不刻意追求全面理解,但熟读的过程中,有所感悟和会意,便会高兴的手舞足蹈。这是阅读的一种境界。然而我们教师就是不能充分信任孩子,在没有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教师就对文章的遣词造句,中心思想,段落布局肢解分析,由于学生自主读课文的时间太少,学生对课文的认识还很肤浅,思考并不深刻,感受并不强烈。他们体会到文章的精华无非是老师个人的读书心得、体会。这势必会使原本富有个性的学生被动的成为接受者。因此教师一定要把读书、思考的时间还原给学生。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让他们多读读书,让他们有时间通过眼前所读到的文字自己去体会,去领悟,而老师只要退至幕后充当学生的讨论着”。
  阅读仅仅停留在学生的自我理解能力上是远远不够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细心咀嚼课文中的语言,让他们自己动脑筋,经常比较、揣摩,养成习惯。”(叶圣陶语)课文内容及其所包含的思想是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出来的。自悟,即自己以心去领悟。悟的过程就是通过阅读和思考语言文字的内涵,去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去体验语言文字的感情。学生的悟,在于教师巧妙、适时地引。”教师应该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有重点,有目的,针对性地给予点拨、引导。引导他们细细品味好词佳句的精巧之处,揣立意构思的独到之处,深入探究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师的“点”必须“点”在关键之处,“拨”必须“拨”在疑难之时,让学生有茅塞顿开才是老师需要研究的功力。
  真正的阅读,是同作者心灵的沟通与对话的过程,是由一个生命进入另一个生命的融合重建过程。老师在讲解一篇文章的时候,首先要自己对文章有一个深刻的理解,在融会贯通之后,才会让作者的思想情感自然的流露出来。但是,如何然一篇文章内含的思想情感真正由作者“移情”至学生呢?我觉的不仅仅靠有感情地反复诵读。教师要教给学生一定的阅读方法,多给学生提供朗读的机会,通过抑扬顿挫、长短徐疾的朗读,化无声文字为有声语言,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才能读出其中的味道,读出其中的深层含义,感悟文章的真谛。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引导学生讨论一篇文章,发表个人的见解和主张,让学生自主的学会倾听和学习,从而在争议和讨论中让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得到提升。这样的阅读才是我们需要的真正的阅读。
  叶圣陶先生曾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我们语文教学应“读”占鳌头,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读书,让他们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抒情,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角。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数学新课程的实施,“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使学生能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教育已成为数学教学的一个重点。其中,数学教师的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先决条件。数学教师要根据数学的规律和特点,认真研究,积极探索培养和训练学生创新思维的原则、方法。创新思维的实质就是求新、求异、求变,而求异思维、发散思维和变向思维是创新思维所必备的思维能力。  创新教育是时代发展对教育的客
期刊
在新课改实施的过程中老师积极投身课改研究,学生积极参与,突出学生主体地位,重视自学能力培养,强调合作、探究精神,提高交流、表达能力,在学习中展示风采,体验成功的乐趣,在乐中学、学中乐,颇具特色,然而,在听课、评课,请进来、走出去的教研活动中发现,少数教师对新课改实施过程的理解不够,致使在实践中存在各种问题,我在实施课改的过程中存在问题和解决方法进行了总结。  一、存在的问题  (1)小组合作学习流
期刊
《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明确提出要帮助学生学会学习,要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比获取具体的知识更加重要,这也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把科学的学习方法传授给学生也成为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  地理位置是地理学科的一个核心概念,学生学习自然地理的基础,对区域的人文地理特征也着深远的影响。通过分析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就可以推断出这个地
期刊
一次成功的家长会能使家庭教育很好的配合学校教育,促进学校教育的深化与完善。学校教育必须要有家庭教育的配合,家庭教育既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又是学校教育的延续与升华;而学校教育是家庭教育的指导与深入。家庭与学校之间架起一座金色的桥梁,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苏霍姆林斯基说:“两个教育者——学校和家庭,不仅要一致行动,要向儿童提出同样的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抱着一致的信念”。  新学期的开始,
期刊
叶澜教授在《“新基础教育”探索性报告集》中针对现实教育中对“人”的忽视,提出了“生命体”的概念。的确,学生是具有独立人格与主体权利的鲜活生命。在我们的阅读教学中,只有把学生提升到“生命体”的高度,有机地整合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改变教与学的方式,优化教与学的策略,让教学进入学生的精神世界,进入学生的心理世界,进入学生的生命领域。构建新型的、自主开放的、感性化、生活化的语文阅读
期刊
独生子女时代已经来临,这些学生是家中的掌上明珠,从而导致一部分学生以自我为中心,不关心他人,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都较差,教师普遍认为现在的学生越来越来难教,最近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观的执政理念,那么作为教师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每个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而作为非班主任的专任教师,如何来进行有效的思想教育,是值得广大教师所探讨的,大家知道简单的说教,讲空洞
期刊
当下社会对人们思维的创新性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作为基础性学科,语文教学应注意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地表达,促进学生持续发展。习作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品质,实施创新教育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优势。如何在习作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笔者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一、积累——创新的前提  古人道:“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可见积累对学
期刊
怎样来提高教学效率,这是我们每一个教师都会思考的问题,但也是很棘手的一个难题。英语教学既是语言教学的一个过程,同时也是一个情感交流的过程。在教学中如果正确把握情感教育,既可以帮助塑造学生良好的品行,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我想在此发表我的几点拙见:  一、让快乐伴随教学  教师要在教学中让学生怀着快乐的情绪进行学习。也就是说,使教学在学生乐于接受的状态中进行。老师在贯彻寓教于乐的
期刊
摘要:加强校园文化艺术环境及器具建设,营造和谐、文明、高雅、活泼的校园文化氛围,推进学校艺术活动教育的健康发展。培养他们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它陶冶了人的情操,净化了我们的心灵,并且它能够与其他科目互相渗透,尤其是对德育工作的展开和落实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和谐 文明 高雅 活泼 感受美 表现美 鉴赏美  艺术活动的开展和艺术教育的实施,我们应该怎样去理解?在开笔之前我一直
期刊
俗话说:“良好的开头等于成功的一半”,在初中的数学教学过程中,新课的引入尤其重要,通过师生的互动,把学生领到未知的数学世界,激发学生探索新知识的求知识欲望,为后面的教学做好铺垫。那么如何导入新课呢?下面介绍几种方法与各位共勉。  一、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在讲授新课前,根据课题内容设置问题,让学生产生质疑,及于寻求解决该问题的方法,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探索新知的欲望,这种方法较为常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