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人文素质教育 促进理工科学生全面发展

来源 :中国校外教育·理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时期理工科学生人文素质现状不容乐观,严重地制约着人才的健康成长,甚至背离“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目标。笔者认为应纠正对人文素质教育的误解,合理开设理工科的人文社会学科课程,加强科技与人文的综合,积极挖掘隐性课程包括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建设等环节中的人文教育内容,优化社会人文环境体系并长期坚持,以此来加强新时期对理工科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促进其全面发展。
  【关键词】理工科学生 人文素质教育 全面发展
  在几千年的历史上,中华民族被称为“礼仪之邦”。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特征之一就是重人文、重道德。“人文”是一个涵盖广泛的概念,它泛指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人文即文明,人文精神即文明精神。从现代意义上讲,“人文”主要是指人类在社会发展中,逐步形成的社会道德、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和思维方式等。人文素质也称文化素质,包括语言文字修养、文学艺术修养、伦理道德修养、文明礼仪修养、政治理论修养、历史和哲学修养等。人文素质是一个人外在精神风貌和内在精神气质的综合表现,也是一个现代人文明程度的综合体现。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将人文科学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使之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格。人文科学包括文学、艺术、心理学、宗教、历史等[1]。
  
  一、理工科学生人文素质现状
  
  笔者在多年工作中与理工科学生的接触中观察、总结,发现理工科学生人文素质现状不容乐观,严重地制约着人才的健康成长,甚至背离“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目标。主要表现在:当前理工科学生知识结构不完善,文化素养贫乏,人文素质偏低。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一些理工科学生缺乏高尚道德指引,生活品位低,行为不文明,精神相对文科生空虚,因思维单一,爱钻“牛角尖”,较容易以自我为中心,不自尊及不尊重他人;对别人、集体以及对社会问题的关注不够。
  (二).一些理工科学生专注专业学习,未能全面拓展能力,人格品质不健全,社会适应力较低。这些学生书本知识多而社会生活常识少,业务知识学得多而为人处事的道理懂得少,突出表现在逆境及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低,情绪上抑郁寡欢,性格孤僻,遇事容易走极端,不善人际交往和合作,甚至个别理工科学生因根本不懂得如何与人交往而导致严重自我封闭。
  (三).一些理工科学生价值观念庸俗化,人文价值较模糊。具体表现在不少理工科学生重物质轻精神,重利轻义,缺乏文化修养,科学上、学术上独立思考能力不足。部分理工科学生法律意识淡薄,由于不学法、不知法、不懂法而违法犯罪案件时有发生。由于缺乏必要的爱国主义教育、“诚信”约束,校园内崇洋意识、国家助学贷款不还或拖欠等现象也不在少数。
  (四).一些理工科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较强但形象思维较差,有的学生工程设计能力较强,但文字表达能力欠缺,以至写不好一份条理清楚的实验报告、一篇完整的科研论文。许多理工科大学生毕业后在文学艺术修养、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文字书写质量等方面,可以说没有达到应有的水平。理工科学生除了在课余时间参加一些社团活动之外,很少接触有关人文学科方面的知识和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不少学生对人类的文化遗产知之甚少,对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文化缺乏应有的了解,特别是缺乏中华民族所特有的文化艺术和情操品格的熏陶。
  
  二、原因分析
  
  理工科学生中以上这些现象较文科学生突出,笔者认为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历史影响
  我国50年代受前苏联影响,在办学体制上机械地照搬苏联模式,教育观念上片面强调高等教育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因此,将文、理、工科等人为地分隔开来,各自封闭,自成体系。这种教育体制和观念培养出来的学生,知识虽然学得深,但专业知识面较窄,理工科学生的人文、社会科学的基础薄弱,对法律、经贸、管理、环保等方面的知识更是知之甚少,尤其50年代初期存在着“四重四轻”的倾向:即重理轻文、重专业轻基础、重知识轻能力、重技术轻素质。这种状况有悖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高。现有的高教模式因循50年代初期适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的需求而形成的。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高等教育推行的是专业教育,过分重视大学生的业务素质教育而忽视文化素质教育的现象在理工科院校尤为突出。
  
  (二).社会上的功利性评判标准的影响
  中小学教育中普遍存在片面追求升学率,重教书、轻育人,高分低能者比比皆是;中学教育过早地实行“文理分科”,片面地“重理轻文”,高等教育中同样重理轻文,使学生片面追求科技知识、基本技能,而忽视世界观、人生观的改造。几十年来,社会上广泛流传着这样的话:“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随后又有“学好外语计算机,走向21世纪”[2]。目前,我国不少理工科院校仅仅把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作为素质教育的一种点缀。另外,社会生活环境中存在着不良因素影响着理工科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如社会生活中的政治腐败、以权谋私、权钱交易;经济生活中的假冒伪劣、坑蒙拐骗,还有大量的社会犯罪。这些社会弊端在很大程度上不是因为缺乏科学知识、基本技能,而是人生价值观的扭曲,思想品德、道德水平低下所致。这些功利性评判标准直接影响并导致理工科学生人格的非理性化、价值观念的庸俗化,他们在现代社会情况复杂、竞争激烈、快速高效的情况下,缺乏人文素养,缺乏适应环境变化、迎接挑战的生存能力和在较长的时间内有效工作和自我发展的能力。
  
  (三).学校在教育实践中对人的价值理解的肤浅,即仅仅把人当成一种工具
  人的价值可分为伦理价值和功用价值。“德”是标志人的伦理价值的价值标准,“才”是标志人的功用价值的价值标准。一个道德品行低下的人,照样可以具有某一方面的特殊才能,具备一定功用价值;而一个没有多少知识、没有什么特殊才能的人,也同样可以达到高尚的道德境界,具有他人所不具有的伦理价值。大学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发展的重要阶段,理工科院校教育实践中,缺乏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发展机制,仅仅把学生当成一种工具,简单理解为把理工科学生培养成“工程师”、“专门人才”。理工科学生整天埋头于科技理论知识的学习,强调了人的功用价值而忽视了伦理价值,扼杀了学生的个性、成长及发展。学生缺乏对社会历史、现实人生和人际关系等方面的了解和认识,不注意伦理道德修养和文化礼仪修养,缺乏公德意识的培育,导致行为失范。
  
  (四).学校、学生、家长等方对教育目标理解的偏差
  教育目标有两个基本组成部分:一是对培养何种社会成员的规定;二是对教育对象形成何种素质结构(思想、道德、心理、知识、能力、体质等)的规定。这两部分相互联系。人的社会角色决定了它的社会功能,因而要求具备相应的素质结构;而人的素质结构又制约着社会功能的性质和水平。杜威说过“教育本身并无目的,只有人,即家长和教师等才有目的;教育这个抽象概念并无目的,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个人能继续他们的教育;学习的目的和报酬,是继续不断生长的能力”。[3]教师和学生双方,或者学校、教师和学生三方,再广而言之,学校、教师和学生、家长四方,如果没有合力是不可能达到法定教育目的的。理工科院校从学校、教师和学生、家长四方,在对教育目标的理解上都产生一定的偏差。学校和教师对学生思想、道德、心理、知识、能力、体质等方面素质的教育要求和规定不一,他们偏重知识和能力的培育,放松对思想、道德的培育甚至忽略对心理、体质的塑造。家长、学生自觉不自觉地遵循及实践着校方的要求,导致学生人文素质的相对缺乏。如康德的“发展人的各种自然禀赋”;席勒的“促进鉴赏力和美的教育,培养我们感性和精神力量的整体达到尽可能的和谐”;乌申斯基的“使人的体力的智力的和道德的力量得到广泛的发展”;罗素的四种特性即“活力、勇气、敏感和智慧”[4]。这些素质在理工科学生那里从理解到培育都相对文科学生欠缺。
  
  三、积极探索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促进理工科学生全面发展
  
  在教育史上,人文教育曾经有过辉煌的时代,也有过消弥的阶段,有人对它颂扬,有人对它诋毁[5]。在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社会,任何时候,科学与人文缺一不可。新时期科学技术、物质文明迅猛发展,尤其要加强人文素质教育。人的品德、价值观不可能靠科学技术本身去解决,而只能靠教育。理工科学生人文素质的缺失不能靠强化科学素质去解决,只能靠人文素质教育,把科学素质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结合起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一).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促进理工科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选择
  我国教育家杨叔子指出:“没有科学进步,人类将永远愚昧落后;没有人文教育,人类将堕入科技进步带来的文化黑暗及社会灭亡的深渊!”高校加强人文素质教育,促进理工科学生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跨世纪人类文明的需要,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需要,是现代科学综合化趋势的需要。不少有识之士强烈呼吁:在推动科学技术进步的同时,应该高度关注人类的总体利益和社会发展的基本道德原则;应该加强对全人类所有人员的人文素质教育,以消除世界范围内的人文精神危机。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教育观的核心内容,实现这一目标有赖于人文素质教育。
  
  (二).积极探索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1.纠正对人文素质教育的几种误解
  当前有不少人认为,针对理工科学生人文素质缺乏的现状,只要在理工科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就可以达到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即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替代人文素质教育。这是一种误解。确实,从教育目的看二者都是旨在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合格人才;从教学内容看二者都把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作为主要内容。但二者又是有区别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更加鲜明的政治性、政策性、直接性等,而人文素质教育则注重于介绍和传授古今中外一切优秀文化成果,具有社会性、道德性、艺术性等。例如,艺术教育旨在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陶冶情操,并不一定能解决某些具体的思想问题。另外,对理工院校而言,有人认为,在已开设的社会科学专业基础上再增加些人文课程,就可以替代人文素质教育。这种教育观念同样偏颇,因为人文素质教育是通过各种教育活动,使学生在心理、观念、情感和行为上培养具有高尚的情操和社会道德,而社会科学开设的某些课程是达不到此目的和效果的。
  2.合理开设理工科的人文社会学科课程,加强科技与人文的融合
  当今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一个理工科学生要在短短的大学学习期间掌握受益终生的全部知识是不可能的,而在未来社会中,职业的变动却是经常的,这就需要大学生尽可能地掌握专业面较宽的综合性知识。科学与人文、技术与情感的相互交融是社会进步的标志。针对理工科学生专业知识面窄,人文社科基础薄弱,对法律、经贸、管理、环保等方面的知识知之甚少的现状,从课程体系看,可加大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通识教育”课程的比例。
  合理开设理工科的人文社会学科课程,促进理工科学生全面发展。国外理工科院校对人文素质教育重视的做法,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美国哈佛大学的理工科学生学位计划要求学生学习25%的人文课程。以工科见长的MIT在创办时就以培养能够用科学和人文科学进行双重思考的人才作为教育目标,目前MIT供本科生必选的文科课程有18类100多门,规定主修理工科的学生必须学习专门人文、艺术和社会学等课程,占此课程学士学位课程的20%[6]。我国理工科大学在课程体系中,注重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比较成功的案例应属华中科技大学,她开设了20多门人文课程。理工科院校人文课程体系的构建,应把人文教育纳入到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综合化改革的总体目标中,这没有绝对的模式,究竟设置什么课程或开多少门课应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科学、合理地安排,真正达到两者融合的目的。理工科人文课程体系是对人文社会科学方面提出明确的要求,旨在使理工科学生了解历史和社会,开拓视野,提高适应能力。
  3.积极挖掘隐性课程中的人文教育内容
  隐性课程是指学校内课堂教学以外的一些有利于学生进步、有利于开发和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活动。它在拓宽学生的视野,对学生的道德、情感、价值观等人文素质的培养方面,具有显性课程或正式课程不可替代的作用。隐性课程的作用主要体现在社会实践锻炼和校园文化熏陶两方面。
  在理工科院校普遍存在一种片面的认识,认为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就是社会实践。其实不然,前者只是专业知识教育的延续,重在专业技能,后者强调的是让大学生融入社会大潮,走向广阔天地,重在触动思想、陶冶情操、修身养性、发掘创新、强化能力、提高素质。如通过历史文化古迹的考察可以激发民族自豪感;通过对某些社会热点问题的调查,可以加强对社会的了解和认识,增强社会责任感等。理工科院校可鼓励学生广泛开展体验生活、体验人文精神为主题的社会实践。另外塑造和培养大学生的思想道德、身心素质和创造能力的综合化发展,可把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和社会实践环节结合起来,鼓励学生参与研究,推进产学研结合。理工科学生工程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只能通过亲身的参与生产实践和科学研究相联系的、以科技开发和新技术应用为主要特征的工程实践来实现。学生直接参与到教师的科研过程中,既开阔了视野,又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不仅培养了工程意识和动手能力,更重要的是开始有了创新意识。我院在人文素质教育的活动设计上曾做过比较有效的尝试,即扩大各种设计性实验、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活动、企业的研发活动和产业化的过程,鼓励并组织学生参加各类课外科技活动和社团活动,使学生在获得学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校园文化是进行人文教育的重要载体,它对于理工科大学人文素质的培养具有其它课程难以替代的多种功能。通过前面的论述,我们很清楚,理工科学生在人格、价值、审美等方面严重不足。鼓励他们参加各种校园文化活动,可以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不断调整自己的理想、信念,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和审美情趣,使自己的人格趋向完美。具体做法可参考以下方向进行:可把人文素质讲座列为选修课,在教学计划中增设历史与文化、经济与管理、道德与情操、中外名著导读、美学基础、艺术概论、公共关系、社会与法律等系统的人文社科课程;可开展涉及学生基础文明修养、治学态度、伦理道德、审美品位、协作能力、信用意识、社会责任感、心理健康、网络道德、爱国主义等方面的活动,从更深的层面引导学生在提升个人品位中发挥主体作用,而不是靠外部的硬性教育或约束;多举办人文素质报告;给学生推荐人文社科图书;举办各种文艺活动,发挥学生社团作用。笔者曾尝试结合具体工作实践,在所上《思想道德修养》课上及学生“第二课堂”的素质拓展上作过相关训练。例如,在培育理工科学生团队精神及人际交往能力中引用心理学手段,采用“破冰游戏”、“历奇训练”等,课堂“互动”热烈,受到学生的欢迎也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通过组织各种校园文化活动,形成一种以追求人与自然、人与人、人自身和谐为时尚的人文氛围,促进理工科学生全面发展。
  4.优化人文环境体系
  首先从教师着手。师资队伍建设要优化,达到和谐。要使教师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合理,合作和谐。和谐师资队伍的传承和扩张实质上是一种人文遗传,对学校、学生、社会有益。人文素质教育不但要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水平,而且要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不可否认,很多理工科院校高级专业教师的人文素质也较为欠缺。理工科院校教师要积极探索科技与人文教育相融合的途径。只有理工科教师人文素质提高了,除了把看得见的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也把看不见的智慧、品味、魅力和修养,还有作为个人与国家立身、立国、立于世界上和天地间的根本之道与理,终极价值与生命意义的追问及认同影响传授给学生,才能供学生选择学习并共同进步。
  其次,有效地突出校园人文素质教育的氛围。如强化图书馆人文素质教育氛围;有计划、有重点地加强校园人文景点的建设:如历代名人塑像、各种体现科学人文主题的雕塑建筑等,既可美化校园环境又可对学生进行历史文化教育和审美情操的陶冶,间接地提高人文素养。具体地说,要让学生在校园感受“人情化的居住环境、人道化的工作和学习环境,人性化的服务设施”。
  再次,要立足校园,引导理工科学生共同培育良好的周边及社会人文环境。因为市场经济的交换方式、利益机制,容易使人受物质和功利的诱惑,而自觉不自觉地忽视人文学科的教育,淡化对人文精神的追求。学校及教师要帮助理工科学生在社会需要和自身发展中寻求共同点和结合部,按照社会需要和自身追求来确立自己的目标,并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把社会需要内化为自身的需要;帮助他们从社会角色认知中明确自己享有的社会权利和必须承担的社会义务,自觉履行应尽的社会责任;启发他们认识到社会环境的优化,不仅有利于社会全体成员的需要满足,而且也为自身需要的实现创造了条件,促使他们在行动上努力做到自我价值的实现要为社会需要的实现创造条件,至少不以破坏社会需要的实现为手段。
  5.一定要坚持
  进行素质教育,促进理工科学生全面发展是一项长期的工程。首先文理失调深刻的历史和社会根源,在短期内不会有较大的改观,还需要一两代人的长期艰难的努力。其次人文素质养成也以长期性为特征,这取决于人文素质水平的核心——修养和人格魅力,短时间内是无法显现出来的。这需要理工科学生充分认识到提升自己人文素质的重要性及必要性,还要有更多的自觉性进行长期的自我培养和熏陶。第三,人文素质教育的作用和效果如何还取决于教育以外的因素:如教师在科学教育的同时进行人文教育的意识和水平,学生个体的差异,理工科大学复杂的资源环境等社会因素的制约等。
  
  参考文献:
  [1]杨德广.人文教育的内涵和兴衰重现[EB/OL].东方网.
  [2]冯石岗、贾建梅.加强人文素质教育迫在眉睫[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2):103-105.
  [3]腾大春.《杜威和他的‘民主主义和教育’》.[J].瞿葆奎主编.《教育目的》.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22.
  [4]陈桂生.《‘教育学视界’辨析》.[J].华东师大出版社.1997:27-29.
  [5]陶倩.文理渗透与学生全面发展[EB/OL].科学中国网. http://www.scichi.com/wkfzyth/view.asp?artid=571 2004-8-28/2006-06-05.
  [6]许智银.推进理工科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对策[J].洛阳工学院学报,2002,(3):23-24.
  
  (作者单位:福建厦门理工学院建筑工程系)
其他文献
面对掀起的“艺考热”和“高扩招”两大形势,喜也?忧也?两则形式令人沉思。冷静地用发展的眼光观察和辨证的分析,“艺考热”和“高扩招”固然是经济发展在文化艺术形态领域的良好
语言是作文最直露的脸面,最直观的装饰,最直接的感觉,所以在语言的运用上古人留下了一个经典的说法:"锤炼"。笔者认为,要"锤炼"语言,就要从善用修辞,多用整句,用词要丰富、准
现代科学研究已经从个体自由发展向团队协作转变;学术交流是科研团队有效运行的基础;竞争与激励相结合的团队精神是科研团队有效运行的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