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引言鄂尔多斯块体(以下简称鄂块体)以它的稳定性和四周断陷盆地强震,特大地震丛集而为世人瞩目。公元1000年以来,鄂块体四周共发生Ms≥5.0级地震共112次,东、南、西部边缘发生7级以上强震19次,其中≥8级地震5次,它们是临汾盆地1303年洪洞8.0、1695年临汾8.0,渭河盆地1556年华县8.0,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引言鄂尔多斯块体(以下简称鄂块体)以它的稳定性和四周断陷盆地强震,特大地震丛集而为世人瞩目。公元1000年以来,鄂块体四周共发生Ms≥5.0级地震共112次,东、南、西部边缘发生7级以上强震19次,其中≥8级地震5次,它们是临汾盆地1303年洪洞8.0、1695年临汾8.0,渭河盆地1556年华县8.0,
其他文献
本文讨论了编码三维成象相关解码的旁瓣噪声问题与主动式编码成象中的象畸变问题,提出了一种简单的消除旁瓣噪声与象畸变的x线编码三维成象系统。理论与实验的结果一致。
对于含有手征性碳原子化合物绝对构型的命名,1970年国际上根据IUPAC的建议,采用了R/S构型系统命名法。即按照给定的顺序规则,把手征性碳原子(C~*)所连接的四个基团排列成a>b>c>d,然后把最小基团(d)放在观察者对面离眼睛最远的地方,再观察其余三个基团的排列,按a>b>c的顺序如果是顺时针方向旋转,这个构型标定为R(拉丁文:rectus);如果是逆时针方向,则标定为S(拉丁文:sinis
本文提出一个边缘跟踪算法,这种算法可以精确地勾划出图象中被提取出来的物体的轮廓——包括外边缘和内边缘。更重要的是本文给出了此算法的较明晰的几何和代数背景,并据此验证了它的正确性和封闭性。
一引言多光谱遥感图象记录了地面的光谱信息。例如,一帧卫星像片是它对应的185×185KM~2地面上的地物反射太阳光谱的记录。把灰度值整量化,对连续坐标采样,就产生了数字化的一幅图象:
“地震云”之“云”,非“云雨”之云也。据研究者们粗释“地震云”是:地震之前,地下的岩浆会产生大量的气体和微观粒子,在大地的巨大压力下,气化了的矿物质以及微观粒子从许多目视不到断裂地带向天空逸出,又因受高空中一定的气压气温条件和阳光的辐射
本文着重介绍了石油深井闭井连续自记测压方法及其在地震预报中的应用。具体介绍了观测井条件、观测仪器及记录原理。通过对仪器及记录资料的分析,指出石油深井闭井连续自记测压方法与其它地震前兆观测方法相比具有许多优点。根据所记录到的较突出的短临异常变化,可以认为闭井测压是地震短临预报中较有发展前景的一种方法。
本文从电阻式地应力—应变观测系统扩大试验所取得的资料,分析了川西现代构造应力场的变化特征及其与地震活动的关系,指出:川西现代构造应力场有明显的时空变化特点,其积累、加强与释放、回复的反复变化是这一地区强震孕育和接连发生的直接原因。1981年1月24日道孚6.9级地震前,区域构造应力场的主压应力方向曾发生过近90°的转折,持续36天,震前9天恢复为正常方向。本文最后指出:1982年6月16日甘孜6.
为了研究新疆准噶尔盆地深部地壳和上地幔介质分层结构,本文根据Delta矩阵分解形式,按波场基本传播项进行有效组合,使得深源远震P波的综合地震图的计算变得十分简洁。本文以该盆地边缘五个地震台的短周期地震仪记录的十个深源远震波形作为资料,通过不断调整地壳和上地幔介质模型的方式,获得了与观测波形可相比拟的综合地震图。结果表明,准噶尔盆地地下介质具有多层结构,地壳厚度深达52—60公里。同时,对深源远震P
本文讨论了地形对大地电磁场的影响。用有限元方法计算了几种地形的大地电磁影响曲线。计算表明,地形对E_X型波视电阻率的影响,主要出现在地形起伏幅度与电磁波在地下介质中的波长可以比较时。H_X型波的地形影响比E_X波严重,随着周期的增长,H_X型波的地形影响变得稳定。地形凸起处的影响比下凹处严重。
根据M≥5级的地震资料,讨论了鄂尔多斯块体周围地震活动的时空特征。二十三次中等强度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和十五个小区域综合地震断层面解表明,该块体及其周围的主压应力轴方向为北东东—南西西,主张应力轴方向为北西西—南东东。这种应力场格局与鄂尔多斯块体同时兼受印度板块和太平洋板块挤压并以前者为主有关。地质资料表明,该块体周围的地震活动与断陷盆地内部的活动断裂及盆地边缘的垂直差异运动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