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优化课堂教学,要了解学情,并教给学生基本的学习方法,教会学生学会学习。教学设计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要体现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
【关键词】学情分析;学习方法;教学设计;学习方式
优化课堂教学过程,促进学生素质个性化发展,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是生物课堂教学改革的基本宗旨。本人多年来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取得了些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有效地促进了生物课堂教学。
一、抓起始,充分了解学情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入学伊始,应抓好对学生的了解、分析、研究工作,摸清学情。本人教学高一生物时,在开学的第一节课,并不急于学习课本,而是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小纸片, 让学生自己写出下列内容:1.姓名、住址、家庭成员、父母亲的职业。2.家里种的农作物或养的花、草名称,饲养过什么动物。3.是否参观过动物园、植物园、博物馆或到哪旅游过。4.初中做过哪些生物实验。5.曾经患过什么疾病,接种过何种疫苗等。通过以上问卷调查,搜集学生各方面信息,这样可以充分了解学生,以此作为在以后教学中促进学生素质个性化发展的出发点和依据。
二、打基础,促成学生学会学习
万丈高楼平地起。中小学教育教学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好扎实的基础,这里所说的基础就是基本的做人做事为学的基础,掌握终身发展所必需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应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学习动机,教给学生基本的方法,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会学习、乐于学习。
重视第一章节内容的学习,让学生领悟学习生物科学的基本方法。新学期第一节课,尤其是对刚升入高一的新生,更有必要对学生进行基本的行为习惯养成的教育及基本的学习方法的指导。首先要利用好课本上第一章《生物科学和我们》,有的教师往往忽视本章教学,甚至直接不学,其实学习本章很有必要。第一节《身边的生物科学》涉及到癌症的病因及预防措施和基因诊断、基因治疗,这节内容教师应联系实际深入浅出地讲解,使每一位学生意识到生物科学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健康密切相关。从而激发学生探索生命奥妙的强烈兴趣、热爱生物科学的情感,感悟认同为什么要学习生物学。然后再利用好本章第二节《生物科学的学习过程》,让学生领会怎样学习生物科学。以科学家挑战“自然发生说”中的几个经典实验为例,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对实验过程的分析,学习他们科学实验的方法及思想。
三、合理有效地进行教学设计
优化教学过程,最重要的就是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要合理有效地进行教学设计。即教学设计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符合学生的认知行为,遵循教学规律。如在进行《DNA的复制》一节教学时,苏教版教科书上一开始就安排了一个【积极思维】来证明DNA的半保留复制,虽然书上用彩图编排实验过程非常直观,但学生缺乏应有的知识基础,缺乏相关的感性认识,我认为这样做不符合学生的学习行为。本人在实际教学中先用多媒体出示沃森和克里克有关“DNA自我复制”的假说,目的是让学生在头脑里先有一个印象。由于学生还欠缺微生物培养和相关的物理知识,教师可先用多媒体课件演示1958年梅森和斯塔尔用放射性同位素与梯度密度离心所做的“半保留复制”实验,并展示15N标记的DNA在试管中的位置(重带)和14N标记 DNA在试管中的位置(轻带),在讲解实验的过程中使学生知道DNA离心的作用是什么,但是为了更好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并不急着把实验结果告诉学生。以上先做好必要的铺垫,然后再利用课本彩图,引导学生层层设疑,逐步剖析书上梅尔森和斯塔尔经典的实验。例如:可以设计几个由浅入深的问题串:①为何选细菌做实验?②
0min 、20min、40 min 取样细菌各繁殖了几代?③怎样才能知道DNA一条链是原来的,一条链是新复制的?④分别用CsCl2梯度密度离心后,在试管中的重带、中带、轻带分别表示DNA分子双链构成是怎样的?⑤在实验中亲代、子一代、子二代细胞中提取的DNA离心后,结果说明了什么?通过以上几个问题及上面的铺垫,层层分析,师适当点拨引导,生很容易自己得出结论,且训练了逻辑思维能力,同时还感悟了科学探究的魅力。这样的设计,水到渠成,符合学生的学习行为,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优化了教学过程,达到了学习的目标。
优化教学过程中体现学习方式的转变。
新的课程理念呼唤新教法,在优化教学中,更呼唤学习方式的转变。新课程重要的标志之一,就是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如在《探索遗传物质的过程》一节中书上涉及到三个经典的实验,都是学生陌生的,无法亲自动手去做。本节教学本人采用“探究——发现”的教学模式,优化创设学习情境,融合列举、讨论、比较、归纳等多种方法,达到优化教学的目的。如在学习“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时,首先创设直观情境,多媒体展示R型菌和S型菌,让学生感知二者的区别和毒性的有无,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然后通过课件直观演示格里菲斯的实验,并及时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探究:1.第一、二组实验说明什么问题?2.为什么第三组小鼠存活?第四组死亡的原因是什么?3.从第四组死亡的小鼠体内又发现了S球菌,这又说明了什么? 4.若你是格里菲斯你能得出什么结论?能否说明遗传物质是什么?5.如果你接替他继续研究,你的思路是什么?在此,让学生分组讨论,尤其第5问难度比较大,更要发挥集体的智慧,体现合作学习的优势。然后每组选派代表展示自己的讨论结果,看哪组较合理,并与艾弗里的实验对照,分析艾弗里的实验巧妙之处在哪里,他的实验为什么更有说服力。从中学习科学家科学探究思路,学习他们科学实验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总之,通过以上几点做法,从小处着手,大处着眼,从点滴做起,以点带面,努力贯彻新课程基本理念,使教学过程最优化,以实现课程标准所提出的三维目标。
(作者单位:江苏省邳州市官湖高级中学)
【关键词】学情分析;学习方法;教学设计;学习方式
优化课堂教学过程,促进学生素质个性化发展,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是生物课堂教学改革的基本宗旨。本人多年来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取得了些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有效地促进了生物课堂教学。
一、抓起始,充分了解学情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入学伊始,应抓好对学生的了解、分析、研究工作,摸清学情。本人教学高一生物时,在开学的第一节课,并不急于学习课本,而是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小纸片, 让学生自己写出下列内容:1.姓名、住址、家庭成员、父母亲的职业。2.家里种的农作物或养的花、草名称,饲养过什么动物。3.是否参观过动物园、植物园、博物馆或到哪旅游过。4.初中做过哪些生物实验。5.曾经患过什么疾病,接种过何种疫苗等。通过以上问卷调查,搜集学生各方面信息,这样可以充分了解学生,以此作为在以后教学中促进学生素质个性化发展的出发点和依据。
二、打基础,促成学生学会学习
万丈高楼平地起。中小学教育教学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好扎实的基础,这里所说的基础就是基本的做人做事为学的基础,掌握终身发展所必需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应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学习动机,教给学生基本的方法,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会学习、乐于学习。
重视第一章节内容的学习,让学生领悟学习生物科学的基本方法。新学期第一节课,尤其是对刚升入高一的新生,更有必要对学生进行基本的行为习惯养成的教育及基本的学习方法的指导。首先要利用好课本上第一章《生物科学和我们》,有的教师往往忽视本章教学,甚至直接不学,其实学习本章很有必要。第一节《身边的生物科学》涉及到癌症的病因及预防措施和基因诊断、基因治疗,这节内容教师应联系实际深入浅出地讲解,使每一位学生意识到生物科学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健康密切相关。从而激发学生探索生命奥妙的强烈兴趣、热爱生物科学的情感,感悟认同为什么要学习生物学。然后再利用好本章第二节《生物科学的学习过程》,让学生领会怎样学习生物科学。以科学家挑战“自然发生说”中的几个经典实验为例,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对实验过程的分析,学习他们科学实验的方法及思想。
三、合理有效地进行教学设计
优化教学过程,最重要的就是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要合理有效地进行教学设计。即教学设计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符合学生的认知行为,遵循教学规律。如在进行《DNA的复制》一节教学时,苏教版教科书上一开始就安排了一个【积极思维】来证明DNA的半保留复制,虽然书上用彩图编排实验过程非常直观,但学生缺乏应有的知识基础,缺乏相关的感性认识,我认为这样做不符合学生的学习行为。本人在实际教学中先用多媒体出示沃森和克里克有关“DNA自我复制”的假说,目的是让学生在头脑里先有一个印象。由于学生还欠缺微生物培养和相关的物理知识,教师可先用多媒体课件演示1958年梅森和斯塔尔用放射性同位素与梯度密度离心所做的“半保留复制”实验,并展示15N标记的DNA在试管中的位置(重带)和14N标记 DNA在试管中的位置(轻带),在讲解实验的过程中使学生知道DNA离心的作用是什么,但是为了更好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并不急着把实验结果告诉学生。以上先做好必要的铺垫,然后再利用课本彩图,引导学生层层设疑,逐步剖析书上梅尔森和斯塔尔经典的实验。例如:可以设计几个由浅入深的问题串:①为何选细菌做实验?②
0min 、20min、40 min 取样细菌各繁殖了几代?③怎样才能知道DNA一条链是原来的,一条链是新复制的?④分别用CsCl2梯度密度离心后,在试管中的重带、中带、轻带分别表示DNA分子双链构成是怎样的?⑤在实验中亲代、子一代、子二代细胞中提取的DNA离心后,结果说明了什么?通过以上几个问题及上面的铺垫,层层分析,师适当点拨引导,生很容易自己得出结论,且训练了逻辑思维能力,同时还感悟了科学探究的魅力。这样的设计,水到渠成,符合学生的学习行为,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优化了教学过程,达到了学习的目标。
优化教学过程中体现学习方式的转变。
新的课程理念呼唤新教法,在优化教学中,更呼唤学习方式的转变。新课程重要的标志之一,就是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如在《探索遗传物质的过程》一节中书上涉及到三个经典的实验,都是学生陌生的,无法亲自动手去做。本节教学本人采用“探究——发现”的教学模式,优化创设学习情境,融合列举、讨论、比较、归纳等多种方法,达到优化教学的目的。如在学习“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时,首先创设直观情境,多媒体展示R型菌和S型菌,让学生感知二者的区别和毒性的有无,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然后通过课件直观演示格里菲斯的实验,并及时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探究:1.第一、二组实验说明什么问题?2.为什么第三组小鼠存活?第四组死亡的原因是什么?3.从第四组死亡的小鼠体内又发现了S球菌,这又说明了什么? 4.若你是格里菲斯你能得出什么结论?能否说明遗传物质是什么?5.如果你接替他继续研究,你的思路是什么?在此,让学生分组讨论,尤其第5问难度比较大,更要发挥集体的智慧,体现合作学习的优势。然后每组选派代表展示自己的讨论结果,看哪组较合理,并与艾弗里的实验对照,分析艾弗里的实验巧妙之处在哪里,他的实验为什么更有说服力。从中学习科学家科学探究思路,学习他们科学实验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总之,通过以上几点做法,从小处着手,大处着眼,从点滴做起,以点带面,努力贯彻新课程基本理念,使教学过程最优化,以实现课程标准所提出的三维目标。
(作者单位:江苏省邳州市官湖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