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是个感性的人,我有为老情结。”着装精致、发型干练、
脸上稍带倦容的冯晓丽只用了两句话就概括了自己
一个人究竟为谁而活?在与冯晓丽三个小时的对话中,这个突兀的问题在我心中反复出现,挥之不去。
当51岁的她在父亲墓碑前暗许承诺:“用后半生践行您的嘱托,像您一样,为天下需要帮助的人付出真情……”她是为父亲而活;当她以一颗装着支架的心脏,带动自己每天从清晨熬到夜晚,以全身心投入养老服务标准化、信息化、人才培养、应用型科研、国际博览会等“五件大事”的时候,她是为了中国数以亿计老人的晚年幸福而活。
或许每周只有一天真正属于自己,可以让她像孩子一样尽情地散步、唱歌、读书、写作……
第二届中国国际养老服务业博览会举办在即。周末,记者来到中国社会福利协会,这里人来人往,忙于展会筹备,在百忙中,记者采访了展会组委会执行秘书长冯晓丽。
着装精致、发型干练、脸上稍带倦容的冯晓丽只用了两句话就概括了自己:“我是个感性的人,我有为老情结。”
情结所生
生命可以传承吗?冯晓丽觉得可以。
2007年5月1日凌晨,冯晓丽的父亲在脑梗引发的长期昏迷后辞世。在追悼会上,冯晓丽终于把积蓄了很久的悲恸呼喊出来:“爸爸,我是晓丽,来看您了!”那一刻,她实实在在相信,父亲听到了,而且父亲一生所有的追求、所有的悲喜都在霎那间灌注进自己的血脉中,融进自己的灵魂里:原来,基因真的可以把一个人完整地传承下来!
父亲活在心里,有三件事冯晓丽永生难忘。
她在5岁时,甘肃遭遇了三年自然灾害后的饥荒,可地方上报为传染病流行。当时主管农村工作的父亲实地调查一个月,生生消瘦了40多斤,回省城后写了万言调查报告向上级反映,竟被斥责为右倾机会主义。在汇报会上父亲拍案而起,以个人名义向中央写了报告,中央工作组实地调查并做了严肃处理,父亲也终于平反复职。从她记事起,父亲就给家人立了规矩:只要有要饭的人上门,必须端一个凳,递一杯水,盛一碗饭,之后送出门……冯晓丽说:“父亲教会了我怎么做人。”
她在10岁时,父亲被造反派打断了腿送回家养伤,又发现患了肝癌,“只有半年可活”。可病中的父亲每天教她唱革命历史歌曲,讲在延安的故事。在父亲的歌声中,在母亲的精心照料下,父亲的疾病奇迹般治愈。冯晓丽现在还记得父亲朗朗的笑声:“关键是别怕……只要快乐,就能治好一切疾病!”
她在47岁时,父亲突发心梗,术后昏迷近一个星期,冯晓丽天天用冷热毛巾为父亲敷脸,不断呼唤父亲,父亲醒来之后老人家第一句话是指着妈妈,对医生护士说:“不要管我,她身体不好,先照顾好她!”父母相互激励、牵手一生的经历,教会她乐观、执著、永不放弃。
父亲渐行渐远,但有三件事让冯晓丽每每想起就揪心自责。
父亲自2002年突发心梗被抢救回来后就长期住院,医院只有治疗而缺乏生活照护,临走前的几年并不舒心;冯晓丽因长期在外地工作,只能在长假期间回兰州探望,不能守在身边尽孝;曾在北京联系好医院,三番五次地想接父母到身边,而父亲觉得会给女儿带来负担而再三拒绝,未能成行;2007年4月5日,父亲似有预感地在早上7点拨通了女儿的电话大声喊:“晓丽,好好工作!好好生活!”之后没几天就陷入昏迷,自己竟与父亲未见上最后一面……父亲走了。半年后,哀恸过度、疲劳成疾的冯晓丽自己也突发心梗做了心脏支架手术。冷静下来的她不禁自问:天下还有多少老人远离子女得不到照护,享不得亲情?又有多少子女和自己一样追悔莫及?51岁的冯晓丽从悲伤中走了出来,为父亲,为天下老人的晚年幸福安康,她毅然决定投身养老事业。
感性所至
养老服务的根基在哪里?冯晓丽觉得自己要做的,就是要像父亲那样,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了解老人们的需求、服务提供者的需求、全社会对养老服务的需求和政府对推进行业管理的需求。
从2007年到2012年,5年的时间,冯晓丽每年跑3至5个省调研国内养老的现状,并分别考察了美国、意大利、加拿大、澳大利亚、奥地利、日本和新加坡等7个国家。
一次,在河北邯郸参观为解决农村空巢老人生活和探索老人家庭式互助养老模式而兴办的“肥乡幸福院”,冯晓丽发现在这座由旧校舍改建的院落里,刚吃完午饭的老人们三五成群地围坐在小石桌旁晒太阳摸纸牌,很是惬意。就上前问道:“大妈您多大年纪了?”“我82岁咧!”“你们的家在哪儿呢?为什么不住家里呢?”“家就是村里呀,老伴没了,孩子们在外地,没人说话……”“大妈,这里好还是家里好?”一位满头银发的大妈在阳光下绽开了笑脸:“当然这里好咧!自家拿来米面,大家一起做饭,一起吃,一起玩,一起乐。不用花钱,不操心,再也不孤单啦,太幸福咧!”她知道老人害怕孤独。
去年冬天,在奥地利考察接纳失智、失能老人的维也纳养老院,当冯晓丽正感叹于高科技手段支撑下的完美服务时,一位老人在走廊礼貌地拦住了她:“我想打扰一下,您可以看看我的画吗?”“好啊,好啊”!原来这位82岁的老人曾因患脑梗而偏瘫,恢复后一只手失去功能,但他每天坚持用另一只手画画。在他的房间内外,挂满了鲜艳的图画,有鲜花、原野木屋、大海帆船、游鱼、奔兔,还有嬉戏的儿童……老人笑着介绍自己的作品,虽然冯晓丽听不懂他的语言,但从他渴望的眼神里,读懂了他的内心。
她感悟到:老人不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他们需要舒适的生存环境和优质的照料服务,但他们最渴望的仍是这美丽世界的一部分,不被遗忘。
在福利协会的工作岗位上,冯晓丽结识了一位民办养老院院长陈松蒲。这位60岁的老人从小高位截瘫,一生都坐在轮椅上为生存、为事业而辛苦奔波。但在她的脸上,永远绽放灿烂的笑容。她用自己多年的积蓄建了一座养老院,收养了200多位老人,养老院里时时充满欢声笑语,处处洋溢着亲情和爱心。冯晓丽问他:“你自己也是需要社会关爱的人,这样劳累苦不苦?”老人笑着说:“每天为这么多老人的生活操心,真的很累,到晚上全身痛得睡不着觉。但老人的需求是我生命的动力,只有我快乐,老人才能快乐,我愿做老人快乐的源泉。” 望着轮椅上灿烂微笑的陈松蒲,冯晓丽知道世界上有这样一群人在为老人忘我工作,而深感肩上的负任有多重……
去年春节,为筹备“首届中国国际养老服务业博览会”,她去上海专程看望著名表演艺术家秦怡老人。“秦妈妈,我来给您拜晚年了!”迎接她的是一个紧紧的拥抱。老人刚过完90岁生日,又去美国领取了“全球华人终身艺术成就奖”。她登门时,老人正在修改一个描写地质科学家事迹的剧本。望着满头银发又精神矍铄的老人,冯晓丽不禁问道:“您已经90岁高龄还在这样辛勤工作,您是怎样让自己保持这么旺盛的精力的?”秦怡沉静了片刻,笑了:“其实很简单,一是我们这代人经历了太多艰难困苦,性格比常人坚韧;二是每天都有希望,我从来不想自己的年龄和病痛,只是每天希望活得有价值。我很幸运,现在还能工作,大家对我的关爱,鼓励我尽力去做事,把美好的人和事、人生的经验传递给世人。我总觉得时间不够用,虽然很累,但我很快乐。”
为这样的老人服务,冯晓丽觉得一切都值得。
事业所成
在调研研究的同时,冯晓丽对工作进行了认真思考,国家“十二五”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专项规划目标明确,但需要接地气,从基础工作抓起。国外的老人之所以幸福,是因为社会提供优质服务。而优质服务取决于技术管理和人才。只有抓住技术、管理、人才这三个支撑手段的研究和建设,才能真正使养老服务全面覆盖老年人的需求、服务提供者的需求、行业管理者的需求,于是她决定从五件事做起。
三年来,她受民政部委托承担了全国社会服务技术标准化委员会秘书长职务。她全力以赴,组织专家团队深入研究,制定了《全国养老服务业标准化建设2013—2017规划》《全国养老服务标准体系研究》文件,为政府部门宏观决策提供了依据;并组织修订了《养老机构基本规范》《老年人能力评估》等7个核心标准,为行业管理提供了依据。
她在民政部社会福利中心增设了信息部,引进美国的IT行业骨干人才,组织来自全国IT行业的优秀企业共同设计研发民政部重大科研项目《国家养老服务信息系统》,科技部“十二五”支撑计划《社区养老服务与管理综合信息平台建设》项目。2013年,项目中已发的“全国养老服务机构基本信息数据库”已在六省试点,“养老服务机构管理软件”等将在今年上半年通过专家验收……
从2010年至2012年,她积极配合政府部门在中国社会福利协会精心组织养老服务人才培养工作,3年共举办各类培训班38 期,培养各类人才约6150名。每期开班,她都讲第一课,通过言传身教,激励学员掌握专业知识,用心关爱老人。她感慨地说:“让老人幸福关键在人,只有优质的个体,才能组成优质的团队,提供优质的服务,创出优质的业绩……”
2011年,冯晓丽在福利协会又组织发起了“福怡助老专项基金”,该项基金面向社会募集资金550万,定向用于养老服务技术研发。并在2012年组织发起了“全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应用型科研项目”,设立了《机构老年人生活环境设计模式研究》《老年人康复服务模式研究》《老年人护理服务模式研究》《老年人保健养生服务模式研究》《老年人精神文化服务模式研究》《养老服务机构标准化管理模式研究》《老年人信息化服务模式研究》《养老服务业人才培养体系与培训模式研究》等10个课题。此研究项目得到了民政部、老龄办的大力指导和支持,2012年,首届中国养老服务业博览会新闻发布会上正式启动,今年的第二届博览会的分论坛上各专家团队将与社会公众交流研发成果。
2012年,冯晓丽亲自主持策划了“中国国际养老服务业博览会”,立意要把国际养老行业的先进理念、经验、技术、成果、管理品牌与中国的养老服务业快速对接,催生中国养老服务的特色品牌,让中国老年人尽快分享其它国家老年人的幸福时光。
“这五件事每件都很难,你是如何促成的?”冯晓丽说:“国家和政府近年应对老龄化出台了一系列法规、政策,并大力扶持社会组织投身社会服务,为我们提供了工作平台。中国社会福利协会是新成立的社会组织,只有以作为求生存。当前政府全力关注民生,促进社会服务。而社会组织是提供和组织社会服务的重要力量。协会三年来能干大事、做成事,主要原因有三点:一是民政部通过政府购买服务项目的大力支持;二是社会各行各业积极参与;三是我们有优秀的团队,老会长鼓励放手、团队成员密切合作,用管理企业的方法来严格内部管理,工作效率高。”
冯晓丽笑着递给记者2013年第1期《福利中国》杂志,她兼任该杂志总编,亲自写每期卷首。在这期卷首语《追梦》中,她写道:“三年冬去春来,我们在倾心追梦,专注、静心地做好每一件事情……我们欣喜地看到:在各级政府的鼓励支持下,越来越多的社会仁人志士,以智慧、财富的热情投入,共同演绎着异彩纷呈的中国社会福利事业新篇章。”
当2012年5月17日首届中国养老服务业博览会成功落下帷幕的时候,冯晓丽在《福利中国》杂志第9期卷首语《震憾》中激情回顾:数千人参会,国内外各大机构汇聚一堂,社会各界发来祝贺。全国政协副主席张梅颖在致辞中激情呼吁:关爱老人,是衡量一个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发展养老服务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民政部部长李立国在致辞中郑重表示:政府将动员社会力量,共同投身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让老年人安享晚年幸福生活,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国际老龄联合会秘书长简·布兰特在参会后激动地说:“我被中国震撼了,全世界没有哪个国家会做到政府、社会、企业汇聚在一个平台上共同表达一个愿望——关爱老人!”
第二届中国国际养老服务业博览会已提升为由民政部、北京市政府、全国老龄事业办公室主办,于2013年5月1日开幕,在依然繁忙的筹备工作中,冯晓丽内心反而十分平静。她说:“博览会只是一滴水,它折射出的是时代的呼唤。国家昌盛、百姓安乐、老年人晚年生命有尊严,这是政府、社会和每一个公民的美好祈盼,也是所有社会福利工作者的职责所在。从理想到现实的道路还很漫长,我们真的不能懈怠……”
责任编辑 李菡丹
脸上稍带倦容的冯晓丽只用了两句话就概括了自己
一个人究竟为谁而活?在与冯晓丽三个小时的对话中,这个突兀的问题在我心中反复出现,挥之不去。
当51岁的她在父亲墓碑前暗许承诺:“用后半生践行您的嘱托,像您一样,为天下需要帮助的人付出真情……”她是为父亲而活;当她以一颗装着支架的心脏,带动自己每天从清晨熬到夜晚,以全身心投入养老服务标准化、信息化、人才培养、应用型科研、国际博览会等“五件大事”的时候,她是为了中国数以亿计老人的晚年幸福而活。
或许每周只有一天真正属于自己,可以让她像孩子一样尽情地散步、唱歌、读书、写作……
第二届中国国际养老服务业博览会举办在即。周末,记者来到中国社会福利协会,这里人来人往,忙于展会筹备,在百忙中,记者采访了展会组委会执行秘书长冯晓丽。
着装精致、发型干练、脸上稍带倦容的冯晓丽只用了两句话就概括了自己:“我是个感性的人,我有为老情结。”
情结所生
生命可以传承吗?冯晓丽觉得可以。
2007年5月1日凌晨,冯晓丽的父亲在脑梗引发的长期昏迷后辞世。在追悼会上,冯晓丽终于把积蓄了很久的悲恸呼喊出来:“爸爸,我是晓丽,来看您了!”那一刻,她实实在在相信,父亲听到了,而且父亲一生所有的追求、所有的悲喜都在霎那间灌注进自己的血脉中,融进自己的灵魂里:原来,基因真的可以把一个人完整地传承下来!
父亲活在心里,有三件事冯晓丽永生难忘。
她在5岁时,甘肃遭遇了三年自然灾害后的饥荒,可地方上报为传染病流行。当时主管农村工作的父亲实地调查一个月,生生消瘦了40多斤,回省城后写了万言调查报告向上级反映,竟被斥责为右倾机会主义。在汇报会上父亲拍案而起,以个人名义向中央写了报告,中央工作组实地调查并做了严肃处理,父亲也终于平反复职。从她记事起,父亲就给家人立了规矩:只要有要饭的人上门,必须端一个凳,递一杯水,盛一碗饭,之后送出门……冯晓丽说:“父亲教会了我怎么做人。”
她在10岁时,父亲被造反派打断了腿送回家养伤,又发现患了肝癌,“只有半年可活”。可病中的父亲每天教她唱革命历史歌曲,讲在延安的故事。在父亲的歌声中,在母亲的精心照料下,父亲的疾病奇迹般治愈。冯晓丽现在还记得父亲朗朗的笑声:“关键是别怕……只要快乐,就能治好一切疾病!”
她在47岁时,父亲突发心梗,术后昏迷近一个星期,冯晓丽天天用冷热毛巾为父亲敷脸,不断呼唤父亲,父亲醒来之后老人家第一句话是指着妈妈,对医生护士说:“不要管我,她身体不好,先照顾好她!”父母相互激励、牵手一生的经历,教会她乐观、执著、永不放弃。
父亲渐行渐远,但有三件事让冯晓丽每每想起就揪心自责。
父亲自2002年突发心梗被抢救回来后就长期住院,医院只有治疗而缺乏生活照护,临走前的几年并不舒心;冯晓丽因长期在外地工作,只能在长假期间回兰州探望,不能守在身边尽孝;曾在北京联系好医院,三番五次地想接父母到身边,而父亲觉得会给女儿带来负担而再三拒绝,未能成行;2007年4月5日,父亲似有预感地在早上7点拨通了女儿的电话大声喊:“晓丽,好好工作!好好生活!”之后没几天就陷入昏迷,自己竟与父亲未见上最后一面……父亲走了。半年后,哀恸过度、疲劳成疾的冯晓丽自己也突发心梗做了心脏支架手术。冷静下来的她不禁自问:天下还有多少老人远离子女得不到照护,享不得亲情?又有多少子女和自己一样追悔莫及?51岁的冯晓丽从悲伤中走了出来,为父亲,为天下老人的晚年幸福安康,她毅然决定投身养老事业。
感性所至
养老服务的根基在哪里?冯晓丽觉得自己要做的,就是要像父亲那样,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了解老人们的需求、服务提供者的需求、全社会对养老服务的需求和政府对推进行业管理的需求。
从2007年到2012年,5年的时间,冯晓丽每年跑3至5个省调研国内养老的现状,并分别考察了美国、意大利、加拿大、澳大利亚、奥地利、日本和新加坡等7个国家。
一次,在河北邯郸参观为解决农村空巢老人生活和探索老人家庭式互助养老模式而兴办的“肥乡幸福院”,冯晓丽发现在这座由旧校舍改建的院落里,刚吃完午饭的老人们三五成群地围坐在小石桌旁晒太阳摸纸牌,很是惬意。就上前问道:“大妈您多大年纪了?”“我82岁咧!”“你们的家在哪儿呢?为什么不住家里呢?”“家就是村里呀,老伴没了,孩子们在外地,没人说话……”“大妈,这里好还是家里好?”一位满头银发的大妈在阳光下绽开了笑脸:“当然这里好咧!自家拿来米面,大家一起做饭,一起吃,一起玩,一起乐。不用花钱,不操心,再也不孤单啦,太幸福咧!”她知道老人害怕孤独。
去年冬天,在奥地利考察接纳失智、失能老人的维也纳养老院,当冯晓丽正感叹于高科技手段支撑下的完美服务时,一位老人在走廊礼貌地拦住了她:“我想打扰一下,您可以看看我的画吗?”“好啊,好啊”!原来这位82岁的老人曾因患脑梗而偏瘫,恢复后一只手失去功能,但他每天坚持用另一只手画画。在他的房间内外,挂满了鲜艳的图画,有鲜花、原野木屋、大海帆船、游鱼、奔兔,还有嬉戏的儿童……老人笑着介绍自己的作品,虽然冯晓丽听不懂他的语言,但从他渴望的眼神里,读懂了他的内心。
她感悟到:老人不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他们需要舒适的生存环境和优质的照料服务,但他们最渴望的仍是这美丽世界的一部分,不被遗忘。
在福利协会的工作岗位上,冯晓丽结识了一位民办养老院院长陈松蒲。这位60岁的老人从小高位截瘫,一生都坐在轮椅上为生存、为事业而辛苦奔波。但在她的脸上,永远绽放灿烂的笑容。她用自己多年的积蓄建了一座养老院,收养了200多位老人,养老院里时时充满欢声笑语,处处洋溢着亲情和爱心。冯晓丽问他:“你自己也是需要社会关爱的人,这样劳累苦不苦?”老人笑着说:“每天为这么多老人的生活操心,真的很累,到晚上全身痛得睡不着觉。但老人的需求是我生命的动力,只有我快乐,老人才能快乐,我愿做老人快乐的源泉。” 望着轮椅上灿烂微笑的陈松蒲,冯晓丽知道世界上有这样一群人在为老人忘我工作,而深感肩上的负任有多重……
去年春节,为筹备“首届中国国际养老服务业博览会”,她去上海专程看望著名表演艺术家秦怡老人。“秦妈妈,我来给您拜晚年了!”迎接她的是一个紧紧的拥抱。老人刚过完90岁生日,又去美国领取了“全球华人终身艺术成就奖”。她登门时,老人正在修改一个描写地质科学家事迹的剧本。望着满头银发又精神矍铄的老人,冯晓丽不禁问道:“您已经90岁高龄还在这样辛勤工作,您是怎样让自己保持这么旺盛的精力的?”秦怡沉静了片刻,笑了:“其实很简单,一是我们这代人经历了太多艰难困苦,性格比常人坚韧;二是每天都有希望,我从来不想自己的年龄和病痛,只是每天希望活得有价值。我很幸运,现在还能工作,大家对我的关爱,鼓励我尽力去做事,把美好的人和事、人生的经验传递给世人。我总觉得时间不够用,虽然很累,但我很快乐。”
为这样的老人服务,冯晓丽觉得一切都值得。
事业所成
在调研研究的同时,冯晓丽对工作进行了认真思考,国家“十二五”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专项规划目标明确,但需要接地气,从基础工作抓起。国外的老人之所以幸福,是因为社会提供优质服务。而优质服务取决于技术管理和人才。只有抓住技术、管理、人才这三个支撑手段的研究和建设,才能真正使养老服务全面覆盖老年人的需求、服务提供者的需求、行业管理者的需求,于是她决定从五件事做起。
三年来,她受民政部委托承担了全国社会服务技术标准化委员会秘书长职务。她全力以赴,组织专家团队深入研究,制定了《全国养老服务业标准化建设2013—2017规划》《全国养老服务标准体系研究》文件,为政府部门宏观决策提供了依据;并组织修订了《养老机构基本规范》《老年人能力评估》等7个核心标准,为行业管理提供了依据。
她在民政部社会福利中心增设了信息部,引进美国的IT行业骨干人才,组织来自全国IT行业的优秀企业共同设计研发民政部重大科研项目《国家养老服务信息系统》,科技部“十二五”支撑计划《社区养老服务与管理综合信息平台建设》项目。2013年,项目中已发的“全国养老服务机构基本信息数据库”已在六省试点,“养老服务机构管理软件”等将在今年上半年通过专家验收……
从2010年至2012年,她积极配合政府部门在中国社会福利协会精心组织养老服务人才培养工作,3年共举办各类培训班38 期,培养各类人才约6150名。每期开班,她都讲第一课,通过言传身教,激励学员掌握专业知识,用心关爱老人。她感慨地说:“让老人幸福关键在人,只有优质的个体,才能组成优质的团队,提供优质的服务,创出优质的业绩……”
2011年,冯晓丽在福利协会又组织发起了“福怡助老专项基金”,该项基金面向社会募集资金550万,定向用于养老服务技术研发。并在2012年组织发起了“全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应用型科研项目”,设立了《机构老年人生活环境设计模式研究》《老年人康复服务模式研究》《老年人护理服务模式研究》《老年人保健养生服务模式研究》《老年人精神文化服务模式研究》《养老服务机构标准化管理模式研究》《老年人信息化服务模式研究》《养老服务业人才培养体系与培训模式研究》等10个课题。此研究项目得到了民政部、老龄办的大力指导和支持,2012年,首届中国养老服务业博览会新闻发布会上正式启动,今年的第二届博览会的分论坛上各专家团队将与社会公众交流研发成果。
2012年,冯晓丽亲自主持策划了“中国国际养老服务业博览会”,立意要把国际养老行业的先进理念、经验、技术、成果、管理品牌与中国的养老服务业快速对接,催生中国养老服务的特色品牌,让中国老年人尽快分享其它国家老年人的幸福时光。
“这五件事每件都很难,你是如何促成的?”冯晓丽说:“国家和政府近年应对老龄化出台了一系列法规、政策,并大力扶持社会组织投身社会服务,为我们提供了工作平台。中国社会福利协会是新成立的社会组织,只有以作为求生存。当前政府全力关注民生,促进社会服务。而社会组织是提供和组织社会服务的重要力量。协会三年来能干大事、做成事,主要原因有三点:一是民政部通过政府购买服务项目的大力支持;二是社会各行各业积极参与;三是我们有优秀的团队,老会长鼓励放手、团队成员密切合作,用管理企业的方法来严格内部管理,工作效率高。”
冯晓丽笑着递给记者2013年第1期《福利中国》杂志,她兼任该杂志总编,亲自写每期卷首。在这期卷首语《追梦》中,她写道:“三年冬去春来,我们在倾心追梦,专注、静心地做好每一件事情……我们欣喜地看到:在各级政府的鼓励支持下,越来越多的社会仁人志士,以智慧、财富的热情投入,共同演绎着异彩纷呈的中国社会福利事业新篇章。”
当2012年5月17日首届中国养老服务业博览会成功落下帷幕的时候,冯晓丽在《福利中国》杂志第9期卷首语《震憾》中激情回顾:数千人参会,国内外各大机构汇聚一堂,社会各界发来祝贺。全国政协副主席张梅颖在致辞中激情呼吁:关爱老人,是衡量一个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发展养老服务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民政部部长李立国在致辞中郑重表示:政府将动员社会力量,共同投身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让老年人安享晚年幸福生活,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国际老龄联合会秘书长简·布兰特在参会后激动地说:“我被中国震撼了,全世界没有哪个国家会做到政府、社会、企业汇聚在一个平台上共同表达一个愿望——关爱老人!”
第二届中国国际养老服务业博览会已提升为由民政部、北京市政府、全国老龄事业办公室主办,于2013年5月1日开幕,在依然繁忙的筹备工作中,冯晓丽内心反而十分平静。她说:“博览会只是一滴水,它折射出的是时代的呼唤。国家昌盛、百姓安乐、老年人晚年生命有尊严,这是政府、社会和每一个公民的美好祈盼,也是所有社会福利工作者的职责所在。从理想到现实的道路还很漫长,我们真的不能懈怠……”
责任编辑 李菡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