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管理者过度自信理论作为行为公司财务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侧重于管理者非理性决策行为的研究,突破了“理性人”传统假设的前提。文章把管理者过度自信作为影响内部控制效果的重要因素,以2011—2014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分析管理者过度自信对内部控制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管理者过度自信对内部控制效果的诸方面均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利影响,综合分析其会削弱企业的内部控制效果。
【关键词】 管理者过度自信; 内部控制效果; 面板数据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937(2015)17-0077-04
一、引言
传统的“理性人”假设理论,是现代行为金融理论发展的基石,该理论认定经济行为中的人们为完全理性者,对信息的获取和决策的制定均可达到最完美的状态。然而,现实企业管理活动中的主体却往往与“完全理性人”相去甚远,所作的决策也并非是理想状态的利益最大,所以,传统的“理性人”假设在学术界中常受诟病。企业内部控制的既往研究也主要是基于“理性人”假设的前提,而实务中内部控制的建立和实施过程是由多个非完全理性的主观个体参与完成的。企业管理人员的性格特征、行为风格和管理惯性等主观特点会渗透于公司治理过程中,从而对内部控制的效果产生影响。作为管理者心理特征的一个重要方面,过度自信心理导致的管理者的经济行为也可对内部控制效果产生影响,而当前关于管理者过度自信对内部控制效果影响的实证研究还很少见。本文以沪深A股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实证检验的方法研究管理者过度自信对内部控制效果的影响。
二、文献综述
心理学领域研究发现,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会出现过度自信的心理现象,不少学者将这一研究成果拓展到经济活动领域中。Weinstein(1980)通过研究发现,人们在负责高难度的项目时,更易出现过度自信的决策行为。以往关于管理者过度自信在企业决策行为中的影响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企业融资行为。Shefrin(2001),Oliver(2005)等研究得出管理者过度自信会提高企业融资行为的风险程度。(2)企业投资行为。郝颖、刘星和林朝南(2005)通过实证研究发现,管理者的过度自信心理会引发低配置效率的过度投资行为。(3)企业并购行为。方文俊(2007)通过实证检验的方法研究了管理者过度自信心理对企业并购行为的影响;(4)企业盈余管理行为。庄平、李延喜(2011)通过实验研究得出,在信息不充分的情况下管理者会有过度自信的倾向。
对内部控制效果的研究,国外学者主要通过实证方法进行。Ashbaugh-Skaife H,Collins D W and Kinney W.(2008)发现财务报告的信息质量以及交易活动的复杂程度是影响内部控制的重要因素。国内对内部控制的研究多采用规范研究方法。许绍双(2003)提出了公司治理结构、内控制度及员工素质与内控效果的关系。马立荣(2004)分析了企业经营环境风险、成本与内控效果之间的关系。
通过文献回顾分析发现,着重于管理者过度自信与内部控制效果关系的研究比较少,既有的研究也只是从企业制度的整体层面上研究管理者过度自信对内部控制效果的影响(徐大同,2009)。本文的创新之处,一是选择较为宏观的角度,研究管理者过度自信对内部控制效果的影响;二是选择了定量分析方法对管理者过度自信与内部控制效果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三是量化内部控制效果的指标,采用因子分析方法提炼替代变量。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假设
Weinstein(1980)研究发现在处理与自己关系更密切的事务以及在对需要他们高度负责的项目决策时,管理者更易过度自信。Keren(1987)研究发现在更擅长的专业领域,管理者会表现出更加明显的过度自信心理及行为。企业的经营过程包含了纷繁复杂的细枝末节,管理者处理公司事务的过程具有相当难度,决策行为中更易出现的过度自信会影响管理者对企业运营管理的把控,从而对企业经营的效率和效果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另外,企业高管在公司财务专业领域方面往往会出现过度自信的管理行为,由此引致内部财务管理环境的疏松和财务人员的大意,从而会导致财务报告可靠性降低。再者,在高要求的项目和管理决策活动中,管理者的过度自信导致的公司内部信息沟通渠道受阻,松懈的公司治理环境,员工对相关法律法规的重视程度不够,最终会反映在企业运营的合规性上。基于以上分析,提出以下假设。
H1:管理者过度自信与企业经营的效率和效果之间呈负相关关系。
H2:管理者过度自信与企业财务报告的可靠性之间呈负相关关系。
H3:管理者过度自信与企业运营的合规性之间呈负相关关系。
(二)样本的选取
在样本选取过程中,考虑到数据获取的质量和时效性,主要采集了2011—2014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的面板数据,剔除了样本不完整及ST、PT的公司数据,最终整理出530家制造业上市公司共2 120个样本数据。
(三)变量的界定
1.管理者过度自信的衡量
本文选择企业高管持有股票数量的变动情况作为自变量管理者过度自信的替代变量——OC(Malmendier
【关键词】 管理者过度自信; 内部控制效果; 面板数据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937(2015)17-0077-04
一、引言
传统的“理性人”假设理论,是现代行为金融理论发展的基石,该理论认定经济行为中的人们为完全理性者,对信息的获取和决策的制定均可达到最完美的状态。然而,现实企业管理活动中的主体却往往与“完全理性人”相去甚远,所作的决策也并非是理想状态的利益最大,所以,传统的“理性人”假设在学术界中常受诟病。企业内部控制的既往研究也主要是基于“理性人”假设的前提,而实务中内部控制的建立和实施过程是由多个非完全理性的主观个体参与完成的。企业管理人员的性格特征、行为风格和管理惯性等主观特点会渗透于公司治理过程中,从而对内部控制的效果产生影响。作为管理者心理特征的一个重要方面,过度自信心理导致的管理者的经济行为也可对内部控制效果产生影响,而当前关于管理者过度自信对内部控制效果影响的实证研究还很少见。本文以沪深A股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实证检验的方法研究管理者过度自信对内部控制效果的影响。
二、文献综述
心理学领域研究发现,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会出现过度自信的心理现象,不少学者将这一研究成果拓展到经济活动领域中。Weinstein(1980)通过研究发现,人们在负责高难度的项目时,更易出现过度自信的决策行为。以往关于管理者过度自信在企业决策行为中的影响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企业融资行为。Shefrin(2001),Oliver(2005)等研究得出管理者过度自信会提高企业融资行为的风险程度。(2)企业投资行为。郝颖、刘星和林朝南(2005)通过实证研究发现,管理者的过度自信心理会引发低配置效率的过度投资行为。(3)企业并购行为。方文俊(2007)通过实证检验的方法研究了管理者过度自信心理对企业并购行为的影响;(4)企业盈余管理行为。庄平、李延喜(2011)通过实验研究得出,在信息不充分的情况下管理者会有过度自信的倾向。
对内部控制效果的研究,国外学者主要通过实证方法进行。Ashbaugh-Skaife H,Collins D W and Kinney W.(2008)发现财务报告的信息质量以及交易活动的复杂程度是影响内部控制的重要因素。国内对内部控制的研究多采用规范研究方法。许绍双(2003)提出了公司治理结构、内控制度及员工素质与内控效果的关系。马立荣(2004)分析了企业经营环境风险、成本与内控效果之间的关系。
通过文献回顾分析发现,着重于管理者过度自信与内部控制效果关系的研究比较少,既有的研究也只是从企业制度的整体层面上研究管理者过度自信对内部控制效果的影响(徐大同,2009)。本文的创新之处,一是选择较为宏观的角度,研究管理者过度自信对内部控制效果的影响;二是选择了定量分析方法对管理者过度自信与内部控制效果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三是量化内部控制效果的指标,采用因子分析方法提炼替代变量。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假设
Weinstein(1980)研究发现在处理与自己关系更密切的事务以及在对需要他们高度负责的项目决策时,管理者更易过度自信。Keren(1987)研究发现在更擅长的专业领域,管理者会表现出更加明显的过度自信心理及行为。企业的经营过程包含了纷繁复杂的细枝末节,管理者处理公司事务的过程具有相当难度,决策行为中更易出现的过度自信会影响管理者对企业运营管理的把控,从而对企业经营的效率和效果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另外,企业高管在公司财务专业领域方面往往会出现过度自信的管理行为,由此引致内部财务管理环境的疏松和财务人员的大意,从而会导致财务报告可靠性降低。再者,在高要求的项目和管理决策活动中,管理者的过度自信导致的公司内部信息沟通渠道受阻,松懈的公司治理环境,员工对相关法律法规的重视程度不够,最终会反映在企业运营的合规性上。基于以上分析,提出以下假设。
H1:管理者过度自信与企业经营的效率和效果之间呈负相关关系。
H2:管理者过度自信与企业财务报告的可靠性之间呈负相关关系。
H3:管理者过度自信与企业运营的合规性之间呈负相关关系。
(二)样本的选取
在样本选取过程中,考虑到数据获取的质量和时效性,主要采集了2011—2014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的面板数据,剔除了样本不完整及ST、PT的公司数据,最终整理出530家制造业上市公司共2 120个样本数据。
(三)变量的界定
1.管理者过度自信的衡量
本文选择企业高管持有股票数量的变动情况作为自变量管理者过度自信的替代变量——OC(Malmendi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