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十九世纪是西方革命同时也是西方美术大大革新的重要时期,印象主义在当时的革命气氛中孕育而生,这是自然发展,是客观的,顺应时代潮流的。印象派反对陈陈相因的古典主义又不满浪漫主义绘画的矫揉造作充满不切实际的幻想,革命性的要求从客观实际出发遵循自然,以自然为师,把握自然光下物体的纯真面貌。师承印象主义的后印象主义,主张真实具体的表现所看到的事物,但反对印象主义单纯的追求外光效果,而是通过绘画语言中的光色表达画家的内心感受和情绪。
关键词:印象主义;后印象主义;光;色彩
纵观西方美术史,没有哪种材料媒介能比油画更有利于表现光影、明暗和质感,文艺的复兴之后挣脱思想的禁锢,绘画题材逐渐由单一的宗教题材转向广阔的世俗,油画的广泛运用使得一些艺术家开始关注光与色彩的运用,光的表现技巧越来越丰富,所以光在西方油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一切事物的存在都因光线的照射而存在,达芬奇也曾说一切形体都被光和影包围着。不同种类的光源、光照度、光的方向会使描绘物产生不同光色效果、不同的意蕴。聚焦的光线突出画面主题,以情感为主旨的后印象派的精神之光,画面中流露艺术家内心情感的真实写照,甚至哲学意味。承前启后的伟大艺术家对光的擅用与着迷,体现着光不再仅仅是物理名词在绘画中赋予了它情感的色彩,超越了它本身的价值。
光和色彩是艺术家丰富画面不可或缺的道具,是重要的绘画语言,更是艺术家情绪的表达,透过光与色彩的表面现象,可以捕捉到画家内心的细腻情感,可以说是画家同外界沟通的桥梁与媒介。
1、后印象主义区别于印象主义的光色运用
巴比松画派将绘画的对象转向对景写生,描绘真实的风景,其中被称为外光巨子的杜比尼,以分离、附加的大笔触抒写阳光明媚、疏忽瞬息的景色,不拘细节的画风启发着印象派。自然科学中光学原理的成就被印象主义运用于艺术创作中,追求自然光下色彩层次和效果的微妙变化。印象主义认为因为有了光才有事物变幻莫测的色彩,是光赋予了物体颜色,古典主义所描绘的固有色是不存在的,固有色亦是物体在光的照射下某种特定颜色的反射。倘若没有了光,只有一个实实在在的事物,一切都是黑暗的。印象主义的绘画摆脱了传统绘画中的灰褐色调,以互补色的运用代替传统的明暗表现,采用小笔触和色彩并置方法运用红黄蓝三原色并列,色彩间产生强烈的对比,形体则隐匿于和谐的光色之中。色彩这一绘画因素至印象主义开始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丰富了绘画语言。莫奈是印象派的领军人物,终其一生都在追寻光色的魅力,专注于表现同一事物在不同光影环境下色彩的美轮美奂,抒发第一印象、瞬间感受。
2、绘画途径的不同
印象主义画家为了获得事物瞬间的视觉印象,或守候在瞬间万变的日光下或采用照相机快照永恒的记录下瞬间变化,去捕捉光在物体上造成的色彩变化所产生的视觉感受,这种感受是纯粹客观的,摒弃了传统的观察方式。如德加尝试将摄影术的观察方法、光影效果以及取景方式引入绘画创作采用照相机构图和独特的光色描绘身穿白纱裙的芭蕾舞演员。处于自然光下的色彩固然是丰富多彩、活泼跳跃的,因此画出的色彩也就非常鲜明、富于个性,然而毕竟印象主义是以视觉印象为信仰的画派,这是他们的特点同时也是他们的缺陷,光与色彩的表现变得很丰富,但与后印象主义相比较他们的观察方式过分客观,艺术家本身成了光色的奴隶,使得色彩生硬缺乏柔软的生命力。似乎是回归到了古典主义一味临摹对象的面貌,唯一与前者不同的是对色彩运用的革新程度。后印象派则不再以再现的方式重现物象,而是更加重视通过光色传达物象内在的某种激情和感悟。以往艺术家表现的对象都不真实,因为艺术家主观感受在变,物体由于光源和环境的变化也在变,所以,人们很难描绘出客观真实的对象。而只有物体的结构是本质不变的,由此,他认为应当忠实于自己面对自然所获得的视觉感受,使作品既有印象派的那样强烈鲜明的色彩,又不舍弃对象的形体和结构,使对象具有具体性和稳定性。塞尚采用散点透视的观察方法,摒弃了传统的近大远小的焦点透视,他认为人观察对象的视点是不断变化的,将不同视点获得的物象巧妙地组合在一幅画中,即使这样观赏者也不会觉得不自然,他追求自我自体空间,特别注重绘画要突出主体意识,赋予绘画精神的内涵。
3、表达方式的不同
观察方式的不同相应的会导致表达方式的差异。从笔法上看,印象主义采用细小的不透明笔触,这些笔触要求尽可能并直接画到画布上去,在调色板上不加任何调色油调出来,尽可能快的用色彩记录观察到的瞬间,笔触逐渐地往上加,有些是并列的,有的是重叠的,这种颜色的网或整体结构,像用各种碎布拼凑起来的衣服一样,几乎对事物的轮廓线视而不见或者是不屑于花费时间表现。他们就这样以色块、色线或色点并置手法描绘对象。后印象主义反对印象主义片面的追求光色而是物体丧失了具体的形,理性的思维占据上风,艺术家的情感融入绘画,画面意味深长甚至保函哲理的探讨。高更更多的倾向是对原始题材的描绘,色彩和造型上逐渐从印象派的小笔触变为平面的、概括性强的、大的色块,他的色彩浓郁凄艳,追求原始艺术的稚拙感,如果說莫奈等人用冷暖对比表现光色的话,那么高更则以大色块对比感受光与色彩的强烈。
一切事物的发展都是客观存在的,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可以被一时的顽固风气不理解,但内在的光芒是永恒珍贵的,与未来心性相通。革新、创造力、投入真情实感是做好一件事的应该有的品质,同样适用在绘画中,艺术才会具有不朽的活力。
参考文献:
[1]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外国美术史教研室编著.外国美术简史(修订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2] 王宏建.袁宝林.《美术概论》. 高等教育出版社.
[3] 朱伯雄.《世界美术名作鉴赏辞典》.浙江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
作者简介:常平,1990.2.15,女,汉族,山西晋中人,沈阳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13级美术学专业,主要研究方向:油画
关键词:印象主义;后印象主义;光;色彩
纵观西方美术史,没有哪种材料媒介能比油画更有利于表现光影、明暗和质感,文艺的复兴之后挣脱思想的禁锢,绘画题材逐渐由单一的宗教题材转向广阔的世俗,油画的广泛运用使得一些艺术家开始关注光与色彩的运用,光的表现技巧越来越丰富,所以光在西方油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一切事物的存在都因光线的照射而存在,达芬奇也曾说一切形体都被光和影包围着。不同种类的光源、光照度、光的方向会使描绘物产生不同光色效果、不同的意蕴。聚焦的光线突出画面主题,以情感为主旨的后印象派的精神之光,画面中流露艺术家内心情感的真实写照,甚至哲学意味。承前启后的伟大艺术家对光的擅用与着迷,体现着光不再仅仅是物理名词在绘画中赋予了它情感的色彩,超越了它本身的价值。
光和色彩是艺术家丰富画面不可或缺的道具,是重要的绘画语言,更是艺术家情绪的表达,透过光与色彩的表面现象,可以捕捉到画家内心的细腻情感,可以说是画家同外界沟通的桥梁与媒介。
1、后印象主义区别于印象主义的光色运用
巴比松画派将绘画的对象转向对景写生,描绘真实的风景,其中被称为外光巨子的杜比尼,以分离、附加的大笔触抒写阳光明媚、疏忽瞬息的景色,不拘细节的画风启发着印象派。自然科学中光学原理的成就被印象主义运用于艺术创作中,追求自然光下色彩层次和效果的微妙变化。印象主义认为因为有了光才有事物变幻莫测的色彩,是光赋予了物体颜色,古典主义所描绘的固有色是不存在的,固有色亦是物体在光的照射下某种特定颜色的反射。倘若没有了光,只有一个实实在在的事物,一切都是黑暗的。印象主义的绘画摆脱了传统绘画中的灰褐色调,以互补色的运用代替传统的明暗表现,采用小笔触和色彩并置方法运用红黄蓝三原色并列,色彩间产生强烈的对比,形体则隐匿于和谐的光色之中。色彩这一绘画因素至印象主义开始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丰富了绘画语言。莫奈是印象派的领军人物,终其一生都在追寻光色的魅力,专注于表现同一事物在不同光影环境下色彩的美轮美奂,抒发第一印象、瞬间感受。
2、绘画途径的不同
印象主义画家为了获得事物瞬间的视觉印象,或守候在瞬间万变的日光下或采用照相机快照永恒的记录下瞬间变化,去捕捉光在物体上造成的色彩变化所产生的视觉感受,这种感受是纯粹客观的,摒弃了传统的观察方式。如德加尝试将摄影术的观察方法、光影效果以及取景方式引入绘画创作采用照相机构图和独特的光色描绘身穿白纱裙的芭蕾舞演员。处于自然光下的色彩固然是丰富多彩、活泼跳跃的,因此画出的色彩也就非常鲜明、富于个性,然而毕竟印象主义是以视觉印象为信仰的画派,这是他们的特点同时也是他们的缺陷,光与色彩的表现变得很丰富,但与后印象主义相比较他们的观察方式过分客观,艺术家本身成了光色的奴隶,使得色彩生硬缺乏柔软的生命力。似乎是回归到了古典主义一味临摹对象的面貌,唯一与前者不同的是对色彩运用的革新程度。后印象派则不再以再现的方式重现物象,而是更加重视通过光色传达物象内在的某种激情和感悟。以往艺术家表现的对象都不真实,因为艺术家主观感受在变,物体由于光源和环境的变化也在变,所以,人们很难描绘出客观真实的对象。而只有物体的结构是本质不变的,由此,他认为应当忠实于自己面对自然所获得的视觉感受,使作品既有印象派的那样强烈鲜明的色彩,又不舍弃对象的形体和结构,使对象具有具体性和稳定性。塞尚采用散点透视的观察方法,摒弃了传统的近大远小的焦点透视,他认为人观察对象的视点是不断变化的,将不同视点获得的物象巧妙地组合在一幅画中,即使这样观赏者也不会觉得不自然,他追求自我自体空间,特别注重绘画要突出主体意识,赋予绘画精神的内涵。
3、表达方式的不同
观察方式的不同相应的会导致表达方式的差异。从笔法上看,印象主义采用细小的不透明笔触,这些笔触要求尽可能并直接画到画布上去,在调色板上不加任何调色油调出来,尽可能快的用色彩记录观察到的瞬间,笔触逐渐地往上加,有些是并列的,有的是重叠的,这种颜色的网或整体结构,像用各种碎布拼凑起来的衣服一样,几乎对事物的轮廓线视而不见或者是不屑于花费时间表现。他们就这样以色块、色线或色点并置手法描绘对象。后印象主义反对印象主义片面的追求光色而是物体丧失了具体的形,理性的思维占据上风,艺术家的情感融入绘画,画面意味深长甚至保函哲理的探讨。高更更多的倾向是对原始题材的描绘,色彩和造型上逐渐从印象派的小笔触变为平面的、概括性强的、大的色块,他的色彩浓郁凄艳,追求原始艺术的稚拙感,如果說莫奈等人用冷暖对比表现光色的话,那么高更则以大色块对比感受光与色彩的强烈。
一切事物的发展都是客观存在的,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可以被一时的顽固风气不理解,但内在的光芒是永恒珍贵的,与未来心性相通。革新、创造力、投入真情实感是做好一件事的应该有的品质,同样适用在绘画中,艺术才会具有不朽的活力。
参考文献:
[1]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外国美术史教研室编著.外国美术简史(修订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2] 王宏建.袁宝林.《美术概论》. 高等教育出版社.
[3] 朱伯雄.《世界美术名作鉴赏辞典》.浙江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
作者简介:常平,1990.2.15,女,汉族,山西晋中人,沈阳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13级美术学专业,主要研究方向:油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