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苗家人的音乐文化认知模式研究

来源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nx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现代学术话语体系中,黔东南苗族音乐被划为民歌、说唱、器乐、舞蹈、歌舞等类型,然苗家人自身对苗族音乐的内部结构类分与解释体系则非如此.历代以来,黔东南苗家人"口传"存有一套自成体系的音乐分类规约和认知模式,赋予其特定的功能性与场景性,并渗透在他们日常生活的各种音乐概念行为之中.其中,对苗族音乐内部结构的类分体现了苗家人独特的音乐思维,而在对苗族音乐的用语表述中则更是全方位地反映了苗家人的社会、历史、生活、情感及态度.从认知民族音乐学的角度出发,对苗族音乐内部结构分类、相关音乐用语的描述与阐释,是理解黔东南苗家人音乐文化认知模式的一条重要路径.
其他文献
铁尔麦为哈萨克族群共享的歌唱形式,产生于19世纪中叶原沙俄统治下的哈萨克斯坦境内,20世纪70年代左右,借助无线广播的形式从国外传入我国.经过40多年的传承和发展,形成了我国哈萨克族特有的地方性特征.其中,独特的旋律发展手法居于核心地位,不仅体现出我国哈萨克族铁尔麦文化持有者对历史"经典"形式的继承、吸收和选择性的挪用,而且展现了哈萨克族地方性传统歌种固有形式的延续及二者的融合.文章将以旋律发展手法作为研究对象,深入剖析历史传承下来的"经典"铁尔麦,以及中国哈萨克族铁尔麦旋律的生成逻辑和特点.
为了考察社会支持、学业自我效能感和学业满意度的关系以及学业自我效能感在社会支持和学业满意度间的中介作用,采用社会支持问卷、学业满意度问卷还有学业自我效能感问卷对403名全日制本科生展开问卷调查。结果表明:(1)大学生学业满意度得分和学业自我效能感得分均处于中上水平。(2)社会支持、学业自我效能感和学业满意度两两呈显著正相关。(3)学业自我效能感在社会支持与学业满意度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比43.33%。
[目的/意义]解析不同情感倾向的传播差异性、不同类型好友关系及社交网络平台的传播效果,挖掘舆情传播过程中的情感倾向、亲密度及初始传播者属性等影响因素,继而对社交网络
[目的/意义]针对当前网络舆情识别相关研究成果存在查准率、查全率较低的问题,提出基于情感词汇的多媒体网络突发事件舆情语义识别方法.利用突发事件数据爬取、抽取等模块构
[目的/意义]目前在线阅读平台上显性数据不足,导致了用户画像较为单一,使得传统推荐算法难以达到理想的推荐效果.事实上,读者序列化的行为数据多而丰富,不应被忽视.因此,如何
文章通过解析传统音乐文化的概念,将传统音乐文化解构为"音乐传统"与"传统音乐"两个层面.认为前者侧重观念、制度,具有稳定延续的特性;后者特指具体作品,具有发展变迁的特性;二者不同的属性,共同维系着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文章强调,只要掌控好"音乐传统延续"与"传统音乐变迁"的平衡机制,在现代化、全球化加速的21世纪,传统音乐文化仍能呈现多样的音乐传统永续不绝、多彩的传统音乐熠熠生辉的局面.
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法国频谱音乐,一路发展、兴盛与变化,正是伴随着科技的进步而实现.其创始人之一特里斯坦·缪哈伊认为,在频谱音乐全新面貌的背后,重塑的音乐创作理念才是最有价值的.站在20世纪以来技术发展的背景下观察,从认识到实践,缪哈伊探索了在声音观和创作理念层面的新路径,并始终思考在频谱音乐创作中如何将工具理性与艺术想象融入自己的理念中.缪哈伊面对科技工具飞速发展与艺术想象之间的理智与坚守,值得身处21世纪艺术与科技大融合阶段的我们借鉴与反思.
曾侯乙编钟上的十二声名组织,是乐人对最初出现于编钟音列低音区、只含五声之名的2个三钟六声组合音程,按三分损益相生顺序调整排列,并作扩词命名的产物.该生成来源与声名构词命名规律、一钟两声组合规律、编钟音列发展规律、曾国律名与文献律名结构,以及逻辑学与证据学规则等各方证据,全都导向同一结论——其具有一种以宫起始、由贯穿始终的横向四五度与纵向大三度音程交织构成的立体结构样式.这既指出了公元前5世纪中国十二声名的形态构建与三分损益法属性的本貌,也再次确认,以两套甬钟音列片段的当代"衔接"来创造证据的"■曾体系"说
顾挹江是明代嘉靖年间松江地区的名士,辑刻有《步虚仙琴谱》传世.文章据日本内阁文库所藏九卷全本复印本,对顾挹江生平及该谱的版本、主要内容、指法特点和琴曲风格进行梳理研究.《步虚仙琴谱》寄托了传统儒家以乐明德正心的乐教思想,收录了较多南宋浙派琴曲,指法部分主要沿习了《风宣玄品》,但个别指法的解释略有差异.对顾挹江及其《步虚仙琴谱》的研究,可对明代松江琴学以及明代江南琴学的研究提供一定参考.
对中立帮助行为的处罚应当予以限制已经成为学术共识。在限制路径的选择上,学术聚讼主要围绕“客观说”与“主观说”展开。对中立帮助行为的可罚性限制,应当回归构成要件阶层,检视帮助行为是否创设了“规范所不容许的风险”。行为规范只有作用于帮助人之主观,才有规制行为的可能性。因此,如果行为人掌握了更多的信息,就应当对行为人规定更为严苛的行为义务。此外,在可罚性的具体判断上,应当综合帮助行为本身,以及帮助行为与正犯行为的联系两个方面。网络中立帮助行为处罚标准应当回归《刑法》第287条之二的教义学分析,借助“情节严重”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