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生幸事,无非觅一心安处,得度此间人生。
世间多的是匆匆过客,但依然有人情愿做归人。那般安恬,想必别有一番情致。于是,苏子慨然曰:“此心安处是吾乡。”可古时不同今日,人如草芥,命如浮萍,尘世辗转、颠沛流离,因而其心安处多寄托于故土。对于古人而言,无论身在何处,故乡永远是自己的根,即使客死异乡,也要魂归故里。“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究其怀乡情思,正因为那是令其心安之所。
于我而言,心安处,不在于其所,而在于心安。就好像盲人几十年如一日地走在通往自家的道路上,即使目不能视,也知道下一步该前往哪个方向。笃定脚下道路,不迷茫、不犹豫,便得心安。
而在当下,我们好像被困住了,像笼子里的鸟儿,或是一段被设定好的程序,越来越多的人将自己的人生活成一场没有目标的赛跑,每个人的速度有快有慢,但大家都不想做被丢下的那一个,因而不敢慢下脚步,甚至觉得连松一口气都是罪恶。
这样赛跑的人生失去了原本的意义。我们之所以要奔跑,是因为我们要一份满意的结果,否则便会耿耿于怀,于心难安。可是,没有目标的人生何其可悲?名义上为求“心安”,实际却一再放任岁月逝去,到头来年华虚度、空有一身疲倦,这时回顾自身,只剩无尽萧索,何来心安?
厌倦了现代忙碌的生活节奏,与其庸人自扰,不如翻开古籍经卷。细数历代文人名士,从他们的人生阅历中,总能得到关于“心安”的启示。
最简单的心安之道,在于返璞归真。我读诗词时,常常会为诗中平凡的生活場景所打动:“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诗中几笔勾勒出温柔至极的江南水乡,透过简短的文字,却能感受到无限的情意,人仿佛真的就跟随小舟在涟漪轻漾的湖面上沉沉浮浮,这里有摇橹的渔郎,那里有采莲的少女,莲叶挨挤在一起,一眼望不到边际。时间缓慢,像是停止了流动,而疲惫的旅人贴伏在船身上沉沉睡去,等待小舟摇摇晃晃地将自己载回梦中水乡。
这再平凡不过的生活场景,却往往是最令人心安的风景。没有人能保证自己永远心无杂念,但在这样的江南画卷里,再焦虑的情绪也轻如蝶翼蹁跹而去,暂时忘却烦忧,唯留眼前芳菲依旧。
除此之外,心安之道,还在于拥有两三知己。若将个人比喻为一座座孤岛,那么唯有意趣相投、坦诚相交,两座孤岛间才会建立起连通的桥。
来自知音的理解,给人以灵感与雅兴。伯牙遇子期,高山流水,宛如天外之音。得此知己,何其有幸?而当子期与世长辞,伯牙失去了来自知己的力量,是以绝弦,摔琴谢知音,终身不复鼓。
来自知己的挂念,令人在逆境中寻得慰藉。元稹、白居易曾为至交,二人仕途失意,经常为对方写诗寄信,聊以抒发情思。尽管二人都在被贬谪的命运中浮浮沉沉,可他们的深厚情谊却催生了数篇流传后世的佳句名篇。元稹先一步溘然长逝时,白居易悲痛欲绝,为其写下一首字字泣血的《梦微之》:“君埋泉下泥销骨,我寄人间雪满头。”失去了知己的牵挂,便好似就此孑然一身。在白居易的心中,他是否也曾为困苦的人生感到过绝望呢?
来自知己的扶持,为人建立起安身立命的避风港。李清照与赵明诚间是夫妻,也是知己,在赵明诚尚未病逝前,他们是俗世中一对幸福而恩爱的平凡夫妻,柴米油盐,风花雪月,奇迹般相融在二人建立起的小家庭中。当丈夫猝然离世,李清照的一生便犹如雨打芭蕉,逐渐凋零。行走在人世,只余凄风苦雨。
易得无价宝,难得一知己。为求心安,不如珍惜眼前人。这样,即使有朝一日走上不同的道路,来日山海重逢,也还能互道一声“珍重”。
从古籍中回归,放眼纵观现世生活,生活给予我们的压力从未停止,同样的,属于个人对未来的追逐也没有改变。我们依然马不停蹄地奔波在各种各样的道路上,或为求生计,或追逐理想,或试图抓住未来。属于人的本质,从来没有什么不同。
尽管如此,我们依然可以选择不同的生存方式,就像种植一株属于你的花,你可以选择提前将其除去,种植另一株你喜爱的新的品种;也可以选择细心为其培育,待它花期绽放。盛开的花是否美丽,遵循其自然规律,而你有权力决定为它做些什么,只要令你心安,那便是享受的过程。至于结果,就交给所谓的“命运”吧。
面对生活,漫无目的匆匆“过客”何其之多,而有始有终的“归人”,又有几人呢?
我愿做归人,回归此间心安处。或许在无意之间,叩开心间小扉,那儿会有意想不到的人与事,历经漫长时光,仍在等待我的到来。
(作者系广州外国语学校学生)
(责任编辑 刘月娇)
世间多的是匆匆过客,但依然有人情愿做归人。那般安恬,想必别有一番情致。于是,苏子慨然曰:“此心安处是吾乡。”可古时不同今日,人如草芥,命如浮萍,尘世辗转、颠沛流离,因而其心安处多寄托于故土。对于古人而言,无论身在何处,故乡永远是自己的根,即使客死异乡,也要魂归故里。“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究其怀乡情思,正因为那是令其心安之所。
于我而言,心安处,不在于其所,而在于心安。就好像盲人几十年如一日地走在通往自家的道路上,即使目不能视,也知道下一步该前往哪个方向。笃定脚下道路,不迷茫、不犹豫,便得心安。
而在当下,我们好像被困住了,像笼子里的鸟儿,或是一段被设定好的程序,越来越多的人将自己的人生活成一场没有目标的赛跑,每个人的速度有快有慢,但大家都不想做被丢下的那一个,因而不敢慢下脚步,甚至觉得连松一口气都是罪恶。
这样赛跑的人生失去了原本的意义。我们之所以要奔跑,是因为我们要一份满意的结果,否则便会耿耿于怀,于心难安。可是,没有目标的人生何其可悲?名义上为求“心安”,实际却一再放任岁月逝去,到头来年华虚度、空有一身疲倦,这时回顾自身,只剩无尽萧索,何来心安?
厌倦了现代忙碌的生活节奏,与其庸人自扰,不如翻开古籍经卷。细数历代文人名士,从他们的人生阅历中,总能得到关于“心安”的启示。
最简单的心安之道,在于返璞归真。我读诗词时,常常会为诗中平凡的生活場景所打动:“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诗中几笔勾勒出温柔至极的江南水乡,透过简短的文字,却能感受到无限的情意,人仿佛真的就跟随小舟在涟漪轻漾的湖面上沉沉浮浮,这里有摇橹的渔郎,那里有采莲的少女,莲叶挨挤在一起,一眼望不到边际。时间缓慢,像是停止了流动,而疲惫的旅人贴伏在船身上沉沉睡去,等待小舟摇摇晃晃地将自己载回梦中水乡。
这再平凡不过的生活场景,却往往是最令人心安的风景。没有人能保证自己永远心无杂念,但在这样的江南画卷里,再焦虑的情绪也轻如蝶翼蹁跹而去,暂时忘却烦忧,唯留眼前芳菲依旧。
除此之外,心安之道,还在于拥有两三知己。若将个人比喻为一座座孤岛,那么唯有意趣相投、坦诚相交,两座孤岛间才会建立起连通的桥。
来自知音的理解,给人以灵感与雅兴。伯牙遇子期,高山流水,宛如天外之音。得此知己,何其有幸?而当子期与世长辞,伯牙失去了来自知己的力量,是以绝弦,摔琴谢知音,终身不复鼓。
来自知己的挂念,令人在逆境中寻得慰藉。元稹、白居易曾为至交,二人仕途失意,经常为对方写诗寄信,聊以抒发情思。尽管二人都在被贬谪的命运中浮浮沉沉,可他们的深厚情谊却催生了数篇流传后世的佳句名篇。元稹先一步溘然长逝时,白居易悲痛欲绝,为其写下一首字字泣血的《梦微之》:“君埋泉下泥销骨,我寄人间雪满头。”失去了知己的牵挂,便好似就此孑然一身。在白居易的心中,他是否也曾为困苦的人生感到过绝望呢?
来自知己的扶持,为人建立起安身立命的避风港。李清照与赵明诚间是夫妻,也是知己,在赵明诚尚未病逝前,他们是俗世中一对幸福而恩爱的平凡夫妻,柴米油盐,风花雪月,奇迹般相融在二人建立起的小家庭中。当丈夫猝然离世,李清照的一生便犹如雨打芭蕉,逐渐凋零。行走在人世,只余凄风苦雨。
易得无价宝,难得一知己。为求心安,不如珍惜眼前人。这样,即使有朝一日走上不同的道路,来日山海重逢,也还能互道一声“珍重”。
从古籍中回归,放眼纵观现世生活,生活给予我们的压力从未停止,同样的,属于个人对未来的追逐也没有改变。我们依然马不停蹄地奔波在各种各样的道路上,或为求生计,或追逐理想,或试图抓住未来。属于人的本质,从来没有什么不同。
尽管如此,我们依然可以选择不同的生存方式,就像种植一株属于你的花,你可以选择提前将其除去,种植另一株你喜爱的新的品种;也可以选择细心为其培育,待它花期绽放。盛开的花是否美丽,遵循其自然规律,而你有权力决定为它做些什么,只要令你心安,那便是享受的过程。至于结果,就交给所谓的“命运”吧。
面对生活,漫无目的匆匆“过客”何其之多,而有始有终的“归人”,又有几人呢?
我愿做归人,回归此间心安处。或许在无意之间,叩开心间小扉,那儿会有意想不到的人与事,历经漫长时光,仍在等待我的到来。
(作者系广州外国语学校学生)
(责任编辑 刘月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