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革命重心转移的思考

来源 :临沂师范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aolan8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应把社会主义革命重心放在何处,马克思恩格斯对此问题的思考有一个前后转变过程。这种转变体现为革命重心由西方向东方的渐移。该转变大体以 19世纪 50年代末为界。前期的革命重心放在西欧发达国家,后期虽仍对发达国家寄予厚望,但其目光已开始转向东方落后国家。对这一转变过程的分析,能为当今两制互动的世界现实找到一些历史诠释,由此对世界社会主义前景作出简单预测。 There should be a process of change in the thinking of Marx and Engels on the question of where the socialist revolution should be devoted. This transformation manifests itself in the gradual shift of the revolutionary center of gravity from west to east. The shift was largely in the late 1850s. The pre-revolutionary focus on developed countries in Western Europe, although the latter still have high hopes for developed countries, but its eyes have begun to turn backward countries in the east. The analysis of this process of change can find some historical explanation for the reality of today’s world of interaction between two systems, thus making a simple prediction of the prospects of world socialism.
其他文献
站在世纪之交的历史高度,以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从国内外形势的复杂变化中,深刻认识我们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的
对外开放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有着丰富的哲学基础。邓小平同志根据辩证唯物主义的时空观 ,指出对外开放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基本国策。在认识论方
本文从提高教师地位、充分发挥教师育人功能等方面论述了邓小平的教师理论,并指出了该理论对于做好新时期教育和教师工作的意义。
在经济社会发展世界化的当代 ,马克思恩格斯的“两个必然”的理论仍然是正确的。在理解这一理论时 ,应当纠正过去忽视其中蕴含的资产阶级具有自我改革能力的意蕴 ,在科学的立
马克思的《资本论》不仅是一部政治经济学著作,它实际上是一部包含了社会科学的许多分枝的光彩夺目的“百科全书”,其中蕴藏着丰富的经济管理理论,既有经济管理的基础理论,又有经
人的需要是主体一切活动的源泉、动力和出发点 ,具有客观性、社会性、历史性 ,主体的需要是价值形成的前提 ,价值是主体需要与客体属性的统一 ,是在满足人的需要的实践活动中
:邓小平改革动力理论是时代的产物。其基本结构包括改革的对象、目的和衡量标准、性质和方向、条件、阶段等。其历史地位在于科学地回答了在经济落后国家 ,如何建设社会主义
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从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通过对世纪之交我们党所面临的纷繁复杂的形势和历史使命的深刻分析,论述了“三个代表”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