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林语堂对写作颇有发挥,虽主要是针对散文而言的,但有些说法对作文写作也不无参照之义,这里略为解说。
先说文体。他在《文章无法》中这样说:“其实文章体裁,是内的,非外的,有此种文思,便有此种体裁,意到一段,便成一段文字。凡人不在思想性灵上下工夫,要来学起、承、转、伏,做文人,必是徒劳无补。”作文的写作及教学,起始当然是要认同文体。但作文的文体主要是由表达方式来界定的,即以记叙为主的是记叙文,以说明为主的是说明文,以议论为主的是议论文。只要熟练了那几种表达方式,大体上即可胜任。但若过于拘泥,就会作茧自缚,有碍于能力的提高。因为一篇文章中,表达方式还可交叉渗透。作文是练笔文体,其文体之义是相对的。林语堂所说的内外之分,除了教人注重思想性灵外,还在于不可为形式所误。内容决定形式,这是最为根本的。
再说题目。林语堂在《烟屑》一文中说:“小学作文教学误谬甚多,而出题为文列第一。我早晚不离笔墨,行文亦不觉难,然有人出题命我为文,必做不出来。故学为文者,须使题生于文,不可使文生于题。见了题目,再想如何下笔者,谓之文生于题,万世不通。有佳意要说,顺其自然如落花流水写去,再加题目,谓之题生于文。”求之于作文的自然壮态,当然是题生于文,即心中有了意想,再表达出来。作文的命题虽便于衡量,即处于同一个平台上,但也有其局限性,就是题目与心灵之间不一定有对应关系。求之于作文的实际,虽不能完全用自主写作来代替命题作文,但可多加鼓励。尤其是熟练了文体之后,更可由自己找一些感兴味的题目来写。林语堂也认可作文中要有题旨,但又不受其约束。“虽然,行文时心中自然须有题旨,此题旨并不一定为本文最后决用之题目,乃根本要说之几句话。但话在心头,文在笔端,题旨得之意象思考之内,韵致得之有意无意之间。文之佳者,一篇之中,立意要说话居其二,行文后不说自来者居其八。此所谓行文韵致也。一篇文中尽是立意要说的话,其文必木强;反之,有意无意间得之之语多,其文必清逸。能文与不能文之区别全在此。”作文的命题写作,常是主题先行或立意在先的,便于提纲挈领地把握。但操作中,也有可能只是发挥了题意而已。而林语堂的说法,还包括得之于有意无意间的行文韵致。此种行文韵致,往往出之于一时兴会或灵感迸发,比较能写出独到的体验及思考,换言之就是有所感悟。至于表达,则更是自如无碍。
在《生活的艺术》中有一节“写作的艺术”。“写作的艺术,其范围的广泛,远过于写作的技巧。实在说起来,凡是期望成为作家的初学者,都应该叫他们先把写作的技巧完全撇开,暂时不必顾及这些小节,专在心灵上用功夫,发展出一种真实的文学个性,去做他的写作基础。”对于文章技法之类,林语堂认为先可撇在一边,而专在心灵上用功夫。至于如何培养心灵,除了生活之义外,林语堂也很看重读书。可以说,他的作文观是先撇开了技巧,但却由读而写的。其实这个看法并不新鲜,因为传统中正是如此,但林语堂格外地有所强调。他说:“一个念文学的学生第一件事情就是,先应学习怎样辨别各种不同的滋味。其中最优美的是温文和醇熟。”这里所说的温文和醇熟,颇有点夫子自道。“一个人如没有自己所喜爱的作家,即等于一个飘荡的灵魂”。林语堂认可了由读而写有一种迁移,但此种能力不是从技法入手,而是在心灵上下工夫,这样路子更正。换言之,在内容与形式之间,他的侧重点是在于内容方面。有趣的是,林语堂自己写作《生活的艺术》,就坦承是受到了传统中一帮文士的影响,如袁中郎、金圣叹、李渔、袁枚等,大多都是明清之际那些游离于正统而又很看重性情的士人。对林语堂来说,他们是精神的友人,正可借来立论,从而引发开去。这样既找到了文化的依托,又提升了精神的境界。林语堂自许是“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然而站在东西方文化的交叉点上,难免有冲突。他说自己是一团矛盾,正是这种冲突的表现。但若从生活的艺术出发,则又还有调和的可能。写作艺术是生活艺术的一个项目,在这方面,林语堂关注的是心灵或性灵的养成。
性灵,是林语堂写作观的核心。本于性灵,林语堂甚为看重小品文笔调。他在《小品文之遗绪》中说:“小品文笔调,言情笔调,言志笔调,闲适笔调,闲谈笔调,娓语笔调,名词上都不必争执,但确有此种笔调,正实比正名要紧。”“吾最喜此种笔调,因读来如至友对谈,推诚相与,易见衷曲;当其坐谈,亦无过瞎扯而已,及至谈得精彩,锋芒焕发,亦多入神入意之作。”“总之,我所要搜集的理想散文,乃得语言自然节奏之散文,如在风雨之夕围炉谈天,善拉扯,带情感,亦庄亦谐,深入浅出,如与高僧谈禅,如与名士谈心,似连贯而未尝有痕迹,似散漫而未尝无伏线,欲罢不能,欲删不得,读其文如闻其声,听其声如见其人,此是吾所谓理想散文。”此种笔调本于性灵,表现为闲谈式的,有语言表达上的自然节奏之美。这虽是针对小品散文而言的,但与作文也有关联,就是要真诚而畅达地表出内心的所感所思。再如《论小品文笔调》一文中所说:“此种小品文,可以说理,可以抒情,可以描绘人物,可以评论时事,凡方寸中一种心境,一点佳意,一股牢骚,一把幽情,皆可听其由笔端流露出来,是之谓现代散文之技巧。”作者所说,无疑是写作中最具兴味的,换言之也即最有性灵。对应于作文,则不仅不受命题的约束,还可拓开空间,表达得更为自由。在林语堂看来,“写作不过是发挥一已的性情,或表演一已的心灵”。如此说法,则又言简意赅。
[作者通联:福建长汀一中]
先说文体。他在《文章无法》中这样说:“其实文章体裁,是内的,非外的,有此种文思,便有此种体裁,意到一段,便成一段文字。凡人不在思想性灵上下工夫,要来学起、承、转、伏,做文人,必是徒劳无补。”作文的写作及教学,起始当然是要认同文体。但作文的文体主要是由表达方式来界定的,即以记叙为主的是记叙文,以说明为主的是说明文,以议论为主的是议论文。只要熟练了那几种表达方式,大体上即可胜任。但若过于拘泥,就会作茧自缚,有碍于能力的提高。因为一篇文章中,表达方式还可交叉渗透。作文是练笔文体,其文体之义是相对的。林语堂所说的内外之分,除了教人注重思想性灵外,还在于不可为形式所误。内容决定形式,这是最为根本的。
再说题目。林语堂在《烟屑》一文中说:“小学作文教学误谬甚多,而出题为文列第一。我早晚不离笔墨,行文亦不觉难,然有人出题命我为文,必做不出来。故学为文者,须使题生于文,不可使文生于题。见了题目,再想如何下笔者,谓之文生于题,万世不通。有佳意要说,顺其自然如落花流水写去,再加题目,谓之题生于文。”求之于作文的自然壮态,当然是题生于文,即心中有了意想,再表达出来。作文的命题虽便于衡量,即处于同一个平台上,但也有其局限性,就是题目与心灵之间不一定有对应关系。求之于作文的实际,虽不能完全用自主写作来代替命题作文,但可多加鼓励。尤其是熟练了文体之后,更可由自己找一些感兴味的题目来写。林语堂也认可作文中要有题旨,但又不受其约束。“虽然,行文时心中自然须有题旨,此题旨并不一定为本文最后决用之题目,乃根本要说之几句话。但话在心头,文在笔端,题旨得之意象思考之内,韵致得之有意无意之间。文之佳者,一篇之中,立意要说话居其二,行文后不说自来者居其八。此所谓行文韵致也。一篇文中尽是立意要说的话,其文必木强;反之,有意无意间得之之语多,其文必清逸。能文与不能文之区别全在此。”作文的命题写作,常是主题先行或立意在先的,便于提纲挈领地把握。但操作中,也有可能只是发挥了题意而已。而林语堂的说法,还包括得之于有意无意间的行文韵致。此种行文韵致,往往出之于一时兴会或灵感迸发,比较能写出独到的体验及思考,换言之就是有所感悟。至于表达,则更是自如无碍。
在《生活的艺术》中有一节“写作的艺术”。“写作的艺术,其范围的广泛,远过于写作的技巧。实在说起来,凡是期望成为作家的初学者,都应该叫他们先把写作的技巧完全撇开,暂时不必顾及这些小节,专在心灵上用功夫,发展出一种真实的文学个性,去做他的写作基础。”对于文章技法之类,林语堂认为先可撇在一边,而专在心灵上用功夫。至于如何培养心灵,除了生活之义外,林语堂也很看重读书。可以说,他的作文观是先撇开了技巧,但却由读而写的。其实这个看法并不新鲜,因为传统中正是如此,但林语堂格外地有所强调。他说:“一个念文学的学生第一件事情就是,先应学习怎样辨别各种不同的滋味。其中最优美的是温文和醇熟。”这里所说的温文和醇熟,颇有点夫子自道。“一个人如没有自己所喜爱的作家,即等于一个飘荡的灵魂”。林语堂认可了由读而写有一种迁移,但此种能力不是从技法入手,而是在心灵上下工夫,这样路子更正。换言之,在内容与形式之间,他的侧重点是在于内容方面。有趣的是,林语堂自己写作《生活的艺术》,就坦承是受到了传统中一帮文士的影响,如袁中郎、金圣叹、李渔、袁枚等,大多都是明清之际那些游离于正统而又很看重性情的士人。对林语堂来说,他们是精神的友人,正可借来立论,从而引发开去。这样既找到了文化的依托,又提升了精神的境界。林语堂自许是“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然而站在东西方文化的交叉点上,难免有冲突。他说自己是一团矛盾,正是这种冲突的表现。但若从生活的艺术出发,则又还有调和的可能。写作艺术是生活艺术的一个项目,在这方面,林语堂关注的是心灵或性灵的养成。
性灵,是林语堂写作观的核心。本于性灵,林语堂甚为看重小品文笔调。他在《小品文之遗绪》中说:“小品文笔调,言情笔调,言志笔调,闲适笔调,闲谈笔调,娓语笔调,名词上都不必争执,但确有此种笔调,正实比正名要紧。”“吾最喜此种笔调,因读来如至友对谈,推诚相与,易见衷曲;当其坐谈,亦无过瞎扯而已,及至谈得精彩,锋芒焕发,亦多入神入意之作。”“总之,我所要搜集的理想散文,乃得语言自然节奏之散文,如在风雨之夕围炉谈天,善拉扯,带情感,亦庄亦谐,深入浅出,如与高僧谈禅,如与名士谈心,似连贯而未尝有痕迹,似散漫而未尝无伏线,欲罢不能,欲删不得,读其文如闻其声,听其声如见其人,此是吾所谓理想散文。”此种笔调本于性灵,表现为闲谈式的,有语言表达上的自然节奏之美。这虽是针对小品散文而言的,但与作文也有关联,就是要真诚而畅达地表出内心的所感所思。再如《论小品文笔调》一文中所说:“此种小品文,可以说理,可以抒情,可以描绘人物,可以评论时事,凡方寸中一种心境,一点佳意,一股牢骚,一把幽情,皆可听其由笔端流露出来,是之谓现代散文之技巧。”作者所说,无疑是写作中最具兴味的,换言之也即最有性灵。对应于作文,则不仅不受命题的约束,还可拓开空间,表达得更为自由。在林语堂看来,“写作不过是发挥一已的性情,或表演一已的心灵”。如此说法,则又言简意赅。
[作者通联:福建长汀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