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开始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shunsh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阿巴斯的电影为人生、为艺术,从内心出发,展现真实的生活,展现应该有的生活,展现强烈的生命意识,以其强烈的普世性得到世界的认可。
  关键词: 阿巴斯电影 内心世界 电影世界
  
  为电影者,大概有两条路可走,要么为商业,要么为艺术。为商业者,追求经济效益,其电影讲究噱头;为艺术者,为人生,其电影真实深刻。为艺术者,有着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对现实人生表现出强烈的干预意识。为艺术者,可成为真正的艺术家、成为大师,阿巴斯就是这样一位电影大师。
  黑泽明说:“很难找到确切的字眼评论基亚罗斯塔米的影片,只须观看就能理解他们是多么了不起。”“多么了不起”——这是一位电影大师对另一位电影大师的由衷赞叹,而阿巴斯电影究竟有“多么了不起”、它们为何“了不起”,或许只有阿巴斯本人,以及阿巴斯的影片才可以告诉我们答案。
  阿巴斯曾经说:“我的影片,如果让各位欣赏,不仅仅面对中国人,我的影片所拥有的观众是不分国家的。这不是因为我是为了使影片更面向世界而拍电影,而是因为我从自己的内心世界讲述,这样的内心世界与文化、民族、语言、种族和宗教没有太多关系,是我们所有人都有的共通点。能够与各位形成交流的是那种内心世界的关联。”从阿巴斯的谈论中我们可以看出,他的电影最大的秘密就是“从自己的内心世界讲述”,而这种“内心世界与文化、民族、语言、种族和宗教没有太多关系”,是所有人共通的。那么究竟是怎样的内心世界才具有如此普世的价值呢?走进阿巴斯的电影,我们便可知晓。
  一
  阿巴斯电影密切贴合生活,再现生活的本来面貌。他第一部引起国际社会关注的电影是拍摄于1987年的儿童题材影片《哪里是我朋友的家》。这部影片讲述了小学生艾哈迈德归还同桌内马特扎德作业本的故事——老师要求每个同学都必须把作业写在作业本上,否则就会被退学,而艾哈迈德刚好错把同桌内马特扎德的作业本带回了家,为了同桌不被退学,艾哈迈德不怕辛苦多次去寻找同学的家、归还作业本,但始终未果,最后他只能帮同桌完成作业,以此逃过了老师的惩罚,成全了友谊。
  从影片的选材来看,这是一个极其简单的故事,没有悬念,没有波折,不惊世骇俗,不感天动地。但就是这样一个简单到被人忽视的故事,唤起了每一个成年人对自己儿时的回忆。像这样错拿同学作业本、归还同学作业本的事情曾经就发生在我们身边,甚至我们自己身上。导演所展现的不仅是艾哈迈德的童年故事,还是我们每一个人的童年故事。这部影片从一件小事入手,真实细腻地再现了伊朗乡村小学生的真实生活和真实心理。而这样的小学生活、儿童行为,抛却它的伊朗外壳,其实正在世界各地的小学生身上发生着,这是每一个人最初的真实生活。
  另外,导演不仅展示了每一个人最初的真实生活,而且展示了人类最初的美好。想想我们过去的童年,没有复杂的人际关系,没有尔虞我诈的勾心斗角,没有为生存奋斗的艰辛……一切都那么美好。就像艾哈迈德,他会为归还同学的作业本而不辞辛苦、翻山越岭,会为了不让同学被退学而熬夜帮他写作业,会相信老师一本正经的恐怖惩罚……在孩子眼里呈现在眼前的都是真实的,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单纯而美好。随着年龄的增长,那段美好的岁月在不知不觉中逝去了。而曾经每个人都是艾哈迈德、都是内马特扎德。透过真实的儿童生活,展示儿童身上所拥有的人类最初的美好品质,这才是该片真正着力的地方,亦是最见导演功力的地方。“崇高的艺术总是具有质朴的主旨”①,表现人身上最基本的美好品质是艺术最永恒的主题,通过最简单的选材表现最可贵的品质,可见阿巴斯犀利的电影眼光。
  虽然《哪里是我朋友的家》是一部以儿童为中心的影片,但是导演的目光并没有完全锁死在孩子身上。该片还简约地介绍了伊朗乡间的真实生活,以及人们的内心世界。例如艾哈迈德母亲如何操持家务、哺育小孩;艾哈迈德爷爷讲述自己童年的教育,以及对如何教育后代的看法;成年内马特扎德的生意经……这些与艾哈迈德归还作业本的事件一起共同勾勒出伊朗的乡间生活,让真实的乡村生活更加立体地展现在观众面前。
  从电影手法上来看,为了追求真实,导演故意采取了偏纪录风格的电影手法。在演员选用方面,包括主角在内的大部分演员都是非职业演员,大量的非职业演员的运用让整部影片的观感更加接近生活。除此之外,让影片表现出更大真实性的还有导演对多长镜头的运用。长镜头可以表现一个完整的叙述段落,既尊重了叙事空间的整体性、连续性,又拉近了电影和生活的距离,对于电影再现生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该片中,导演运用了大量的长镜头,比如影片一开始就是一个长达一分半钟的长镜头,这个镜头一直固定在教室的门上,画外音是学生们的喧哗声,长时间的镜头持续和固定交代出这是上课之前的教室。类似的镜头在该片中随处可见,这些长镜头虽然会让人觉得整部电影的节奏过于缓慢,甚至单调乏味,但是却保证了影片叙事的完整性,同时也在另一个层面上模仿了真实生活——真正的生活不就是这样简单、重复而舒缓吗?
  无论是选材还是电影手法,导演都力求真实再现生活,让生活的本来面貌呈现在世人面前。这种对真实生活的追求,在阿巴斯的其他影片中也都有表现,如《生命在继续》、《橄榄树下的情人》、《樱桃的滋味》、《十》等都通过各自不同的事件,以及几乎雷同的电影语言展示了多层次的现实生活。
  二
  除了再现生活的本来面貌外,阿巴斯的电影还表现生活应该有的面貌,追寻日常生活所失去的。阿巴斯曾说:“我在影片中所展现的是我们‘所失去’的日常生活,这也正是我想表达的,我们的生活不应该是这样的,应该是(影片中)那样的。所以我追寻的是那些‘应该有的’。”这种对“应该有的”生活的向往,总是以各种形式出现在阿巴斯的电影中。
  仍以《哪里是我朋友的家》为例,正如以上所述,在该片中导演展示了人类最初的美好。而事实上这种最初的美好,随着人的长大逐渐离开了个体生命,成人的世界复杂而多灾多难。但是导演却依然用自己的镜头重新再现了那逝去的美好,这岂不正是在呼吁那些美好的回归吗?
  应该有的生活其实包括方方面面,除了人性本身的单纯美好之外,还有社会的民主、生活的自由、人类的平等等。这些所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都以各种形式隐藏在阿巴斯的电影中,现实是残酷的,但是并不代表我们要卑微地生活,丢失了的东西仍然可以寄予在电影中。影片《随风而逝》中,对交流自由限制的隐喻,既反映了伊朗人民真实的生存状态,又表现出导演对这种现状的强烈不满,呼唤着“应有状态”的到来;《橄榄树下的情人》通过男主角的言论表达了对平等生活的渴求;《十》也通过不同人的讲述表现了伊朗社会的方方面面,通过不同人之口追求那“应该有的生活”。
  三
  然而,在阿巴斯的电影中,对于“应该有的”生活,最极致的表现是关于强烈生命意识的表达。积极面对生活、享受生命的美好、顽强地活下去,是阿巴斯电影希望生命应该有的状态。当然会有人说顽强的生命状态在现实生活中本身就是存在的,这是一种对生活本真的再现。但是,除了再现之外,阿巴斯在自己的电影中确实加强了这方面的呈现和表达,他不仅偏重于拍摄生命的题材,而且倾向于表现生命的坚强,对于日常生活来说这未尝不是一种鼓励。
  《生命在继续》是阿巴斯1992年拍摄的影片,该片以纪录片的方式展开,讲述了当年拍摄《哪里是我朋友的家》的小村庄发生了地震,而导演对饰演艾哈迈德的小演员放心不下,驱车寻找的过程。在寻找当年小演员的过程中,导演用摄影机记录下了大灾之后的人们,记录下了地震的残酷,记录下了灾后的悲惨生活,但更重要的是导演并没有局限于对灾难的悲情,而是明确地表现出了大灾之后的乐观坚强。面对突如其来的自然灾难,面对瞬间失去的美好生活,伊朗人民没有被灾难吓倒,也没有为不幸自怨自艾,而是积极投入到家乡重建的工作中。正如坚强的伊朗人民一样,导演的摄影机也没有留恋于灾难,而是转身于坚强;虽然面对灾难,但是影片表现出强烈的生命意识,积极向上、坚强无比。坚强、乐观、勇敢,这才是我们应有的生命状态。
  阿巴斯最直接探讨生命问题、表现生命意识的影片当以《樱桃的滋味》莫属,这是他1997年拍摄的影片,这部影片直接让主人公面对生与死的抉择。主人公巴迪是一位厌倦了生活的人,决定放弃生命。他开着车一路寻找,寻找一个可以帮自己收尸的人。经过多次碰壁,他终于找到了一个标本制作师。但是在和标本制作师谈过之后,巴迪开始留恋生命,他多次嘱咐标本制作师一定要多喊自己几声,说不定自己还活着,这时他自杀的决心已经没有那么坚定。最后巴迪还是躺进了自己挖的洞里,然而此时电影结束了,主人公有没有自杀?影片没交代。巴迪会不会自杀?导演没有回答,或许他希望观众自己去思考。但是导演对于是否支持自杀还是有明显态度的,从片中巴迪一路寻找的过程来看,没有人支持他自杀,就连那个答应帮他收尸的标本制作师也不支持;而且标本制作师还讲述了自己的故事,他的故事最终动摇了巴迪,那么美的樱桃的滋味是值得每一个生者留恋的;该片的片名在此也得到了诠释——“樱桃的滋味”其实就是生命的滋味、是活着的滋味、是美好的滋味,以这么好的事物作为片名可见导演态度并非支持死亡。在寻找死亡的路上,发现生命的美好,这才是导演所真正要说的。而安心地享受生命的美好,享受樱桃的滋味,这正是导演所支持的我们应该有的生活态度。
  四
  无论是真实地呈现生活的本来面貌,还是表现应该有的生活、表达强烈的生命意识,这些都是导演发自内心的声音,是一个艺术家对人类生活的无比热爱,是一个电影大师对现实生活的强烈干预。真实的生活、应该有的生活、顽强的生命状态,这些都是整个人类社会所思索着的问题,无论国别如何,无论文化怎样,谁都无法逃避。“艺术家能够并且应该从时代的需要出发去反映别的时代,反映那些过去存在、今天仍然以一种新的时间上的质而存在的‘永恒的’问题”。②当然他也应该跨越国别、超脱民族去反映那些“永恒的问题”。这些,阿巴斯都做到了,他的电影抛弃华丽的外表,抛弃繁琐的技巧,实实在在探讨每个生命所必须面对的问题。透过阿巴斯的电影,我们看到的是这样一个内心世界——它为整个人类思考问题,为世界而存在,为人生而艺术,不拘泥于小我——用中国导演黄建新的话来说——“很有品格”,这样的内心世界、这样的电影世界自然能受到世界人民的欢迎。
  无论是故事片还是纪录片,无论是长片还是短片,阿巴斯的每一部电影几乎都有着同样的信念——真实的生活,应该有的生活。抛开电影的外衣,这些最基本的信念正在全世界流传,正是这些具有普世性价值的信念帮阿巴斯打开了世界的大门,成就了一代电影大师。
  
  注释:
  ①[前苏]B.日丹著.于培才译.影片的美学.中国电影出版社,1992:222.
  ②[前苏]B.日丹著.于培才译.影片的美学.中国电影出版社,1992:373.
  
  参考文献:
  [1][前苏]B.日丹著.于培才译.影片的美学.中国电影出版社,1992.
  [2]章柏青,张卫.电影观众学.中国电影出版社,1994.
  [3][美]李·R.波布克著.伍菡卿译.电影的元素.中国电影出版社,1986.
  [4][美]斯坦利·梭罗门著.齐宇译.电影的观念.中国电影出版社,1983.
其他文献
摘 要: 宿舍文化是高校宿舍内呈现的一种特定的文化,是整个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宿舍文化建设,能够为大学生的成长与成才提供一个整洁、文明、健康、和谐的生活与学习环境。新建本科院校可从队伍建设、制度规范、活动开展、组织建立和正面引导等方面,积极进行宿舍文化建设。  关键词:新建本科院校 宿舍文化建设 红河学院    宿舍是大学生学习、生活和娱乐的主要场所。随着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不断深入,特别是学
摘 要: 朦胧诗创作显示出浓重的“苦难”和“希望”的精神。它从政治与人的生存关系入手,以人道主义的立场思考“文革”十年乃至建国以后的社会主义实践的偏差与错误给党和人民造成的巨大灾难。在新时期种种苦难的情绪的背后,还存在一种“希望的原则”,苦难被希望拯救,因而显示出乌托邦精神的渗透。它由政治乌托邦的哲学基点所支撑,即由历史理性和人的主体信赖而建立的历史信赖,使苦难书写呈现正剧的色调。  关键词: 朦
一个满脸胡渣的醉汉走下车,隔着屏幕仿佛都能闻到他的一身酒气,甚至看不出这就是那个曾经钢筋铁骨叱咤风云的金刚狼。《金刚狼3》以这样的开场,预示着一个不一样的结局,没有火力全开的“超级英雄大片”的套路,而是超级英雄形象的颠覆与重塑,以及对人性的回归与思考。  17年了,休·杰克曼演绎的角色金刚狼和X教授一同退出了“X战警”的舞台。狼叔离去时苍凉的背影和空洞的目光,让万千影迷泪洒当场。观影热情居高不下,
摘 要: 针对留学生的一年时间的汉语强化教学究竟应该怎么教才能取得最佳效果是本文的研究课题。结合各项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作者提出生活化和自主化两大原则,旨在最大限度地提高学习效率。课堂与生活紧密结合使学生操练的机会最多化;激发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的习得最佳化。调查实践证明,在汉语学习的初级阶段,教师如能合理运用这两条原则,就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对学生在一年后通过HSK考试,进入大学学习有极大
摘 要: 本文通过分析《雨王亨德森》中的主人公亨德森在非洲的探险经历和精神之旅,说明亨德森通过在两个非洲部落的经历,以及对生活的真谛的思索,实现了探索自我和精神重生的过程。  关键词: 小说《雨王亨德森》 探索自我 心路历程    索尔·贝娄(1915—2005)是当代美国作家中最负盛名的一位,被视为影响了一代人的小说大家,足可与福克纳和海明威等相提并论。他的作品包含了丰富的社会内容和深邃的哲理思
摘 要: 从“其兴也浡焉,其亡也忽焉”的原出表述来看,黄炎培先生所提之存在于传统的社会政治领域的“周期率”的主要表现为“兴”与“亡”,称其为“兴亡周期率”当是合乎出文意旨的正确概括。着眼于对原出文献的文本解读,并结合阐发者的一贯著论之主旨观之,有论者代“率”为“律”,或变换“周期率”的前饰语为“历史”、“兴衰”或“盛衰”等的提法都是不正确的,当予纠正。  关键词: 毛泽东 黄炎培 “兴亡周期率” 
摘 要: 清末谴责小说《镜花缘》普遍被认为是中国式的《格列佛游记》,二者不仅写作年代相近,同时在写作内容、形式、风格等方面存在诸多相似之处。本文旨在从“海外游”这一文学角度诠释两书所反映出的中西方文化差异。  关键词: 《镜花缘》 《格列佛游记》 海外游 中西方文化 差异    清朝谴责小说《镜花缘》普遍被认为是中国式的《格列佛游记》,二者不仅写作年代相近,而且在写作内容、形式、风格等方面存在许多
摘 要: 全球化潮流要求现代大学必须树立开放意识。高等教育的开放化是国际高等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作为一所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的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大学,山东大学秉承“为天下储人才,为国家图富强”的办学宗旨,求真务实,开放拓新,积极有效地开展了一系列开放式办学的探索。  关键词: 高等教育 山东大学 开放化    美国教育大师杜威先生曾经说过,“通过教育,社会却能够明确地表达它自己的目的,能够组织它
中国电影事业的繁荣,凝结了数代电影人几十年的心血和智慧。作为中国电影承前启后的一代,第五代导演们为中国电影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尤为突出的贡献。他们是历经了社会动荡的一代,同时也是最先沐浴改革春风的一代,中国第五代导演们非比寻常的人生经历和对新潮思想的不断吸纳,使得他们的电影无论是叙事选材还是形象刻画,都充满着强烈的象征性、探索性与主观性。陈凯歌作为第五代导演中的领军人物,深厚的文学素养赋予了他敏銳的艺
摘 要: 陕北民歌是我国民族艺术宝库中的绚丽奇葩之一。它的种类繁多,风格多样,深受人们的喜爱。文章对陕北民歌的题材样式、音乐形态、歌词内容等进行分析和探讨,以求进一步加深对陕北民歌的认识。  关键词: 陕北民歌 分类 风格特点    陕北民歌的题材样式是多种多样的,主要可以分为:号子、信天游和小调。它们是陕北民歌中最富有特色和代表性的三种体裁。陕北民歌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唱出了陕北人民的苦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