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情绪冲动型的激情犯罪在伤害和杀人案中占有很大比重,而且近年来还有愈演愈烈的趋势。从激情犯罪人群的人格障碍入手,对由该障碍所表现出的特征进行分析。再对形成该人格障碍的原因和该障碍与犯罪的关系进行剖析,最后再从预防该人格障碍的形成和对已形成该人格障碍的矫正两方面进行犯罪预防,并提出具体的预防和矫正措施。
关键词:激情犯罪;人格障碍;人格矫正;犯罪预防
2008年4月13日,重庆市一男子在家乐福超市内,因为复婚请求遭前妻拒绝和辱骂,男子出于气愤用三棱刮刀刺杀了前妻。2008年7月26日,江西省一男子因女友未给其准备午饭并发生争执,便心生怨气将女友在大庭广众下活活砍死。2008年8月24日上海一男子,发现女友又恋上以前的男友,顿时怒气大发,拔刀向情敌连刺十刀,刺中要害当场将其捅死。[1]这一连串的案件所反映出来的犯罪手段的残忍、犯罪起因的琐碎以及犯罪后果的严重,使人们在唏嘘不已的同时,不禁思索:这些人人格上是否有着与常人不同的人格特征?这些人格特征(更确切说是障碍)是怎样形成的?这些人格障碍为什么会促使他们如此凶残的杀害了他人?以及我们如何对这些人群的人格进行矫正以达到避免类似的悲剧重演?这些问题是本文的研究重点。另外,需要说明的一点是专家学者和法律工作者把这种暴力性,突法性,冲动性的犯罪称为“激情犯罪”。
一、激情犯罪人群的特征
激情犯罪是指由于瞬间性消极情绪爆发而实施的违法犯罪行为,有时是由某种重大事件或严重挫折引起的。在某些个性倾向不良的人身上,有时也可能由生活琐事引起。一般来讲,这些人群身上都存在着人格障碍,而且往往兼具几种人格障碍综合的特征。世界卫生组织的《ICD-10》(1992)将人格障碍的类型归纳8种:偏执型、分裂型、社交不良型、情绪不稳型(包括冲动型和边缘性)、表演型、强迫型、焦虑型、依赖型。我国则将人格障碍分为6种,并未包括最后两种类型。对于激情犯罪人群而言,一般兼具偏执型、情绪不稳型人格障碍的综合特征。这类人群一般具有以下特征:
(一)冲动性和事后悔恨性
这一特征主要因为这类人群具有情绪不稳型中的冲动型人格障碍。冲动型人格障碍是以意志行为控制方面的障碍为主要特征的人格失调。其主要特点是行为冲动,控制不了自己;在履行行动前心情紧张;付出行动后紧张感便会消除,代之以愉悦和兴奋;事后又感到悔恨和自责。所以激情违法犯罪行为人在受到外界突发的刺激,情绪特别激烈时就呈现出病态,显示出如克莱奇马所说的原始反应。将极度亢进的紧张情绪或者不能抑制的强烈冲动以违法犯罪行为发泄出来。而且绝大部分激情犯罪者在犯罪行为停止、情绪平静下来后,面对自己一时冲动所造成的严重后果,往往痛悔不已。
(二)突发性和不计后果性
这一特征主要因为这类人群具有情绪不稳型中的边缘型人格障碍。边缘性人格障碍以反复无常的情绪变化和行为不稳定为特征。这类人格障碍患者通常不能控制自己的感情,易怒,微不足道的小事就可能引起强烈的感情波动,在易怒之下表现出强烈的破坏性,损物伤人。所以激情违法犯罪行为人在犯罪时通常不能控制自己的感情,往往事先没有明显的犯罪动机或明确的作案目标,常常是在某种偶然事件的诱导和激发下,顿生犯罪动机。感情一激动,大脑失去理智控制,不计后果,突然作案造成严重后果。
(三)无法自我调节性和暴力性
这一特征主要因为这类人群具有偏执型人格障碍。这类人格障碍患者主要特征是:人际关系紧张,极度多疑,孤独离群;过分自负,好嫉恨,对侮辱、拒绝和侵犯不能宽容;忧郁,不开朗。所以激情违法犯罪行为人心胸狭隘,斤斤计较,认知水平低下,稍有不如意,便勃然大怒。烦躁不安、愤怒、嫉妒、被拒绝等消极情绪,将会加速违法犯罪动机的形成和滋生,又由于这类人群不够宽容,无法自我调节不良情绪,就很容易表现为冲动的行为。当这种情绪一旦变得激昂,就会对侵害者施加暴力,伤害或者杀害。
二、激情犯罪人群的人格障碍形成的原因
那么激情犯罪人群人格的特征障碍是怎样形成的呢?其实他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长期以来不良心态累积的结果。其形成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
(一)主体自身的因素
容易诱发激情犯罪的人在遗传基因、生活经历、性格特征、气质类型上都与平常人存在这一些差异。在遗传基因方面,有资料显示人格障碍者在同一家庭内发生的较多,这类人的亲属中人格障碍的发生率与血缘关系成正比,即血缘关系越近,人格障碍的发生率就越高。在生活经历方面,这类人要不家境贫寒,尝尽生活的辛酸;要不生活经历坎坷,遭遇过无数的失败与挫折,充满着沮丧与挫败感。长期处于沮丧,压抑,不得志,不满的心理状态下,易形成不良的人格障碍。在性格方面,这类人性格孤僻、心胸狭隘、敏感多疑又无法自我调节这些不良情绪,久而久之他们就容易产生偏执,不合群的人格障碍;在气质类型方面,这类人一般属于胆汁型气质类型,所以,他们控制力较差,常常表现为性情急躁冲动,为了微不足道的事情大怒,脑子发热做出无法控制的出格之事,冲动时不计后果事后又十分后悔。
(二)家庭方面的因素
家庭是社会组织的基本细胞,每个人都是在一定的家庭中成长起来。家庭对社会和人的个体都具有非常重要而现实的意义。心理学家认为对个体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影响最大的是社会化早期,即婴幼儿期(0~5岁)和童年期(6~8岁)。家庭的各种因素,如家庭结构的类型(残缺家庭、寄养家庭等)、家庭的气氛,父母的教养方式都对儿童人格的形成起重要作用。而相当多的激情犯罪者是生活在以下家庭环境之中:家庭残缺,如父母一方或双方死亡或因被判刑、劳教而造成的现实生活中的父母不合;家庭解体,如父母离婚;家庭不和睦,如父母、家庭成员经常吵闹或冲突;家庭教育方法不当,如过分溺爱或打骂。生活在上述家庭中,由于得不到家庭的温暖和父母的爱,缺乏管束、失去教养,极易产生偏执、易冲动等人格障碍。
(三)社会方面的因素
对于社会环境对人格障碍形成所起的作用,有学者(Patridge)强调病态社会的不良影响,认为健康的社会是避免发生精神破裂的屏障,恶劣的社会环境也是形成人格障碍的“温床”。而从激情犯罪人群所处的社会地位来看,激情犯罪的行为人大都是社会弱势群体。他们往往面临着难就业,家庭貧困,贫福不均等问题,同时,弱势群体的文化程度相对较低。巨大的生存和生活压力使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更显脆弱。此外,他们还要不时的承受来自社会强者的轻视和不屑,种种的艰难和不公使他们对社会产生了怨恨和仇视的心态。这样就容易形成不良的人格障碍。所以,在偶然的外界因素刺激下,他们的心理防线彻底崩溃,做出不顾一切的疯狂举动。
那么,这些人格障碍为什么会导致犯罪呢?人格障碍与犯罪之间究竟是一种什么关系?
三、激情犯罪人群的人格障碍与犯罪的关系
从犯罪心理学的角度看,绝大多数的犯罪都与犯罪人的人格障碍有紧密关系。对于激情犯罪人群来说,当某种犯罪诱因出现在他的面前的时候,就容易实施犯罪行为。这是因为:
(一)这些人群的心理防御机制存在明显缺陷
他们之所以容易产生激情,一方面是由于其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强度大,小的刺激都可能引发强烈的情绪反应;另一方面是出于其思想偏激,遇到问题总是往坏处想,即使是正常的刺激也可能做出否定的评价,进而产生冲动的行为。另外,他们存在的个性缺陷,如心胸狭隘、敏感多疑、易冲动等,也是这些人群发生激情犯罪的一个原因。
(二)这些人群的不良情绪无法自我调节从而产生挫败感
因为任何一个人,在学习、工作、生活中,总会遇到不顺心之事,就会产生一种挫折感,从而导致心理失衡。美国心理学家罗森茨韦克认为,一个人面对挫折时,主要有三种反应:一是外罚性反应,即把挫折引起的愤怒情绪向外界发泄,对外界的人或物进行言语的、身体的攻击;二是内罚性反应,即把挫折引起的愤怒情绪向自己发泄,对自己进行谴责、虐待,但这种抑郁情绪积累到一定阶段也会爆发,导致情杀、仇杀等犯罪行为;三是无罚反应,即产生挫折后没有惩罚性反应,既不责怪自己,也不向外攻击。激情犯罪就是外罚性反应的极端表现形式。
因此,有这些人格障碍的人在心理防御机制有明显缺陷和有了不良情绪又无法调节的情况下,再加上不利的情景作为导火线,行为人自我感觉利益受损,需要不能满足,产生了不良心理质变就形成了激情违法犯罪动机。这一违法犯罪心理最终致使实施违法犯罪行为。用图示表示如下:
既然绝大多数的犯罪都与犯罪人的人格障碍有着紧密关系,所以,如果我们整个社会对人们能从小就进行正确的引导和帮助,哪怕是在他们已经表露出这方面问题的时候,加以及时的心理干预,我想我们上文的悲剧是可以避免的。那么,怎样预防这种人格障碍的形成?退一步讲,如果这种人格障碍已经形成,又该怎样预防由其导致的犯罪呢?
四、通过人格矫正预防激情犯罪人群的犯罪
(一)预防激情犯罪人格障碍的形成
从本文的第二部分中我们已分析:激情犯罪人格障碍形成主要有主体自身、家庭方面和社会方面的因素。而主体自身的生活经历,性格特征、气质类型引起的障碍也主要是由于家庭和社会的教育不当引起。所以对其的预防主要从家庭和社会方面着手。
1.应当充分发挥家庭的教育功能
一般来讲,家庭的功能除了生育功能、家庭和消费功能、赡养功能、精神生活的功能之外教育功能也成为现代家庭的一项基本的和重要的功能。一方面,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必须以身作则。因为“父母对于子女不仅是提供乳汁和衣食——生养他们,也不仅是一座山——可以依赖,同时他们还是老师——施加着广泛而深入的影响。所以,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子女产生的影响作用可以说不亚于任何一种教育方式作用的结果。在每个人身上,总是要深深的留下自己独特的家庭烙印--或者是正向的,或者是反向的。”就像人们常常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其实反应的就是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对个人的性格特征、气质类型等有巨大影响。另一方面,父母应当正确的教育孩子,要多与多沟通。对于孩子取得的成绩父母多要给与赞许和鼓励,对于孩子的过错,父母应当予以适当的教育和惩罚,他们若能及早认识过错行为所引起的后果,则以后也必能及早认识过错行为所要受到社会制裁。总之,家庭应该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孩子从小就形成一个健康的人格。
2.充分发挥社会培养正常人格的功能
一方面,由于激情犯罪人格障碍主要有性格孤僻、心胸狭隘、经不起挫折等特征,所以社会应该对孩子从小加强人生观和道德修养的教育,使他们从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如果个体有较高的素养和良好的个性,遇事既不会惊,更不会怒,心情平静,泰然处之。有了这种心态就可有效地避免了这种人格障碍的形成。另一方面,由于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人际关系复杂,威胁人类心理卫生的不健康因素会越来越多,不良的人格障碍很容易形成,而心理卫生工作和心理健康咨询活动,是维护心理健康、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因此,社会应当给予必要的资金支持,培养心理健康指导与咨询的专门人才,设立心理健康指导、咨询机构,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指导和心理健康咨询活动,预防该种人格障碍的形成。
(二)对已形成激情犯罪人格障碍的矫正
对已经形成激情犯罪人格障碍的人群,我们应当予以特别的关注,这类人群往往会因这些人格障碍产生消极心理倾向,在外部不利情景的刺激下最终导致激情犯罪。因此,我们应该对这类人群给予及时的心理关怀、沟通、疏导和教育,使他们感到社会的温暖,帮助他们矫正该人格障碍并形成良好的调适能力,从而最大限度地避免恶性事件的发生。具体措施如下:
1.要对他们加强法律教育和宣传,使法律观念真正的深入人心
虽然此项建议是老生常谈,但是在现实的情况下却也是必要的。因为大多数的激情犯罪人都是法律意识非常薄弱,法律观念非常淡薄的。所以,他们不知法,不懂法、不畏法,甚至不惜以身试法,无所顾忌,满不在乎。根据这种情况,我们必须大力普及法制教育,使他们懂得什么行为是合法的,什么行为是违法的;什么样的行为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相应的要受到什么样的处罚。进而使其行为符合法律的要求,善于运用法律武器解决所遇到的问题,防止因为矛盾激化,感情冲动而导致激情犯罪。只是需要强调的一点是:这种法律教育和宣传决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号上。
2.指导他们使用合理的心理防卫机制
心理防卫机制,是指人们为了应付心理障碍、适应环境而使用的一种精神上的自我保护机制,也是个体维护身心健康不可缺少的独特的心理过程。为了较好地矫正这种心理障碍,笔者认为应指导他们学会使用合理的心理防卫机制,借以消除心理障碍,恢复心理平衡,避免行为失常甚至犯罪行为。主要有以下两个心理防卫机制:
(1)代替机制
代替机制是指个人的某种动机受到挫折不能达到目标后,以另一种目标来代替。在这里是指引导已形成激情犯罪人格障碍的人将冲动、愤怒等消极情绪转化为奋发图强,争取上进等积极情绪。例如,一男孩在被女友甩了之后没有选择报复对方,而是选择发愤图强最终考上清华大学。与此同时,不少文学名著的诞生,都与作者遭遇挫折情境有关。歌德年轻时遭受到失恋的挫折后写出不朽名著《少年维特之烦恼》,屈原被逐而赋《离骚》……在对已形成激情犯罪人格障碍的人进行指导时这些伟人都可以作为范例指导他们学习。
(2)幽默机制
当一个人遇到挫折、身处困境或尴尬局面时,通过含蓄、双关、俏皮的语言,可以度过难关或解脱困境。这种方式不仅能避开冲突的锋芒,比较容易为另一方所接受,同时也能创造一种轻松愉快的环境气氛,从而缓解紧张情绪和心理冲突。因此,幽默是一种积极而高尚的心理防卫机制。例如,苏格拉底的夫人脾气暴躁,一次,苏格拉底与学者、学生在讨论学术问题时,夫人忽然跑过来,先是大骂苏格拉底一阵,继而提水浇了他一身水。学者、学生都惊呆了,不料苏格拉底却说:“我早就知道,打雷之后一定下雨。”本来是很难堪的场面,由于苏格拉底的幽默,也就一笑了之。他没有像有些蠢人那样,因一两句话受到刺激而大打出手,导致伤害案件的发生。
3.要指导他们掌握宣泄不良情绪的方法
因为这些人群在烦躁不安、愤怒、嫉妒、被拒绝等消极情绪的影响下,就会加速违法犯罪动机的滋生和形成,又由于这类人群不够宽容,无法自我调节不良情绪,就很容易表现为冲动的行为。这些不良情感聚集越多,发生攻击性行为的可能性就愈大。只有让他们把受挫时的不良情绪发泄出来,才能抑制攻击行为,恢复其理智状态。可见,适当的发泄是必要的,我们应该教给这些人群一些排解不良情绪的方法。合理的宣泄方法有:
(1)他助疏泄法
向长辈、老师、家人、亲友或知心朋友尽情倾诉内心的矛盾、痛苦、积怨、愤怒,缓解心理压力。
(2)借笔消怒法
奋笔疾书,把愤怒、怨气发泄到纸上。
(3)眼泪缓解法
在碰到大的挫折时不妨痛哭一场,哭后心情自然会畅快得多。
(4)道具疏泄法
这里所说的“道具”,系指能被用来排泄怒气的物。日本有一家大公司的总裁,很会让职员“发泄”,专门设立所谓“情绪发泄控制室”,室内放着一个与他身材同样大小橡皮制作的模擬人,旁边架子上放着各种棍子,受挫的职工可以进去尽情拳打脚踢或用棍子任意痛打橡皮人,以发泄自己的气愤,然后再进车间从事正常劳动。应当说,这种做法是符合心理科学的,对我们有借鉴意义。
(5)活动发泄法
受挫后进行较为剧烈的劳动或体育活动(如:跑步、打沙袋等),待到累得满头大汗、精疲力竭时,心情反而得到明显好转。这些都有利于调节他们的不良情绪,从而防止了犯罪行为的发生。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通过对“这些人人格上是否有着与常人不同的人格特征?”“这些人格障碍是怎样形成的?”“这些人格障碍和犯罪的关系?”的分析中得出进行矫正防止其犯罪的一些措施,当然,这些措施最后是否能有效的遏止这类人群的犯罪还得靠社会,政府,大众的关心帮助和他们自身的努力配合。
参考文献:
[1]刘立霞,路海霞,尹璐.品格证据在刑事案件中的运用[M].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8.
[2]平尾靖.违法犯罪心理[M].北京:群众出版社,1984.
[3]黎国智,马宝善.犯罪行为控制论[M].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2.
[4]吴宗宪.方犯罪学[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
[5]张绍彦.犯罪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6]康树华.犯罪学通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关键词:激情犯罪;人格障碍;人格矫正;犯罪预防
2008年4月13日,重庆市一男子在家乐福超市内,因为复婚请求遭前妻拒绝和辱骂,男子出于气愤用三棱刮刀刺杀了前妻。2008年7月26日,江西省一男子因女友未给其准备午饭并发生争执,便心生怨气将女友在大庭广众下活活砍死。2008年8月24日上海一男子,发现女友又恋上以前的男友,顿时怒气大发,拔刀向情敌连刺十刀,刺中要害当场将其捅死。[1]这一连串的案件所反映出来的犯罪手段的残忍、犯罪起因的琐碎以及犯罪后果的严重,使人们在唏嘘不已的同时,不禁思索:这些人人格上是否有着与常人不同的人格特征?这些人格特征(更确切说是障碍)是怎样形成的?这些人格障碍为什么会促使他们如此凶残的杀害了他人?以及我们如何对这些人群的人格进行矫正以达到避免类似的悲剧重演?这些问题是本文的研究重点。另外,需要说明的一点是专家学者和法律工作者把这种暴力性,突法性,冲动性的犯罪称为“激情犯罪”。
一、激情犯罪人群的特征
激情犯罪是指由于瞬间性消极情绪爆发而实施的违法犯罪行为,有时是由某种重大事件或严重挫折引起的。在某些个性倾向不良的人身上,有时也可能由生活琐事引起。一般来讲,这些人群身上都存在着人格障碍,而且往往兼具几种人格障碍综合的特征。世界卫生组织的《ICD-10》(1992)将人格障碍的类型归纳8种:偏执型、分裂型、社交不良型、情绪不稳型(包括冲动型和边缘性)、表演型、强迫型、焦虑型、依赖型。我国则将人格障碍分为6种,并未包括最后两种类型。对于激情犯罪人群而言,一般兼具偏执型、情绪不稳型人格障碍的综合特征。这类人群一般具有以下特征:
(一)冲动性和事后悔恨性
这一特征主要因为这类人群具有情绪不稳型中的冲动型人格障碍。冲动型人格障碍是以意志行为控制方面的障碍为主要特征的人格失调。其主要特点是行为冲动,控制不了自己;在履行行动前心情紧张;付出行动后紧张感便会消除,代之以愉悦和兴奋;事后又感到悔恨和自责。所以激情违法犯罪行为人在受到外界突发的刺激,情绪特别激烈时就呈现出病态,显示出如克莱奇马所说的原始反应。将极度亢进的紧张情绪或者不能抑制的强烈冲动以违法犯罪行为发泄出来。而且绝大部分激情犯罪者在犯罪行为停止、情绪平静下来后,面对自己一时冲动所造成的严重后果,往往痛悔不已。
(二)突发性和不计后果性
这一特征主要因为这类人群具有情绪不稳型中的边缘型人格障碍。边缘性人格障碍以反复无常的情绪变化和行为不稳定为特征。这类人格障碍患者通常不能控制自己的感情,易怒,微不足道的小事就可能引起强烈的感情波动,在易怒之下表现出强烈的破坏性,损物伤人。所以激情违法犯罪行为人在犯罪时通常不能控制自己的感情,往往事先没有明显的犯罪动机或明确的作案目标,常常是在某种偶然事件的诱导和激发下,顿生犯罪动机。感情一激动,大脑失去理智控制,不计后果,突然作案造成严重后果。
(三)无法自我调节性和暴力性
这一特征主要因为这类人群具有偏执型人格障碍。这类人格障碍患者主要特征是:人际关系紧张,极度多疑,孤独离群;过分自负,好嫉恨,对侮辱、拒绝和侵犯不能宽容;忧郁,不开朗。所以激情违法犯罪行为人心胸狭隘,斤斤计较,认知水平低下,稍有不如意,便勃然大怒。烦躁不安、愤怒、嫉妒、被拒绝等消极情绪,将会加速违法犯罪动机的形成和滋生,又由于这类人群不够宽容,无法自我调节不良情绪,就很容易表现为冲动的行为。当这种情绪一旦变得激昂,就会对侵害者施加暴力,伤害或者杀害。
二、激情犯罪人群的人格障碍形成的原因
那么激情犯罪人群人格的特征障碍是怎样形成的呢?其实他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长期以来不良心态累积的结果。其形成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
(一)主体自身的因素
容易诱发激情犯罪的人在遗传基因、生活经历、性格特征、气质类型上都与平常人存在这一些差异。在遗传基因方面,有资料显示人格障碍者在同一家庭内发生的较多,这类人的亲属中人格障碍的发生率与血缘关系成正比,即血缘关系越近,人格障碍的发生率就越高。在生活经历方面,这类人要不家境贫寒,尝尽生活的辛酸;要不生活经历坎坷,遭遇过无数的失败与挫折,充满着沮丧与挫败感。长期处于沮丧,压抑,不得志,不满的心理状态下,易形成不良的人格障碍。在性格方面,这类人性格孤僻、心胸狭隘、敏感多疑又无法自我调节这些不良情绪,久而久之他们就容易产生偏执,不合群的人格障碍;在气质类型方面,这类人一般属于胆汁型气质类型,所以,他们控制力较差,常常表现为性情急躁冲动,为了微不足道的事情大怒,脑子发热做出无法控制的出格之事,冲动时不计后果事后又十分后悔。
(二)家庭方面的因素
家庭是社会组织的基本细胞,每个人都是在一定的家庭中成长起来。家庭对社会和人的个体都具有非常重要而现实的意义。心理学家认为对个体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影响最大的是社会化早期,即婴幼儿期(0~5岁)和童年期(6~8岁)。家庭的各种因素,如家庭结构的类型(残缺家庭、寄养家庭等)、家庭的气氛,父母的教养方式都对儿童人格的形成起重要作用。而相当多的激情犯罪者是生活在以下家庭环境之中:家庭残缺,如父母一方或双方死亡或因被判刑、劳教而造成的现实生活中的父母不合;家庭解体,如父母离婚;家庭不和睦,如父母、家庭成员经常吵闹或冲突;家庭教育方法不当,如过分溺爱或打骂。生活在上述家庭中,由于得不到家庭的温暖和父母的爱,缺乏管束、失去教养,极易产生偏执、易冲动等人格障碍。
(三)社会方面的因素
对于社会环境对人格障碍形成所起的作用,有学者(Patridge)强调病态社会的不良影响,认为健康的社会是避免发生精神破裂的屏障,恶劣的社会环境也是形成人格障碍的“温床”。而从激情犯罪人群所处的社会地位来看,激情犯罪的行为人大都是社会弱势群体。他们往往面临着难就业,家庭貧困,贫福不均等问题,同时,弱势群体的文化程度相对较低。巨大的生存和生活压力使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更显脆弱。此外,他们还要不时的承受来自社会强者的轻视和不屑,种种的艰难和不公使他们对社会产生了怨恨和仇视的心态。这样就容易形成不良的人格障碍。所以,在偶然的外界因素刺激下,他们的心理防线彻底崩溃,做出不顾一切的疯狂举动。
那么,这些人格障碍为什么会导致犯罪呢?人格障碍与犯罪之间究竟是一种什么关系?
三、激情犯罪人群的人格障碍与犯罪的关系
从犯罪心理学的角度看,绝大多数的犯罪都与犯罪人的人格障碍有紧密关系。对于激情犯罪人群来说,当某种犯罪诱因出现在他的面前的时候,就容易实施犯罪行为。这是因为:
(一)这些人群的心理防御机制存在明显缺陷
他们之所以容易产生激情,一方面是由于其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强度大,小的刺激都可能引发强烈的情绪反应;另一方面是出于其思想偏激,遇到问题总是往坏处想,即使是正常的刺激也可能做出否定的评价,进而产生冲动的行为。另外,他们存在的个性缺陷,如心胸狭隘、敏感多疑、易冲动等,也是这些人群发生激情犯罪的一个原因。
(二)这些人群的不良情绪无法自我调节从而产生挫败感
因为任何一个人,在学习、工作、生活中,总会遇到不顺心之事,就会产生一种挫折感,从而导致心理失衡。美国心理学家罗森茨韦克认为,一个人面对挫折时,主要有三种反应:一是外罚性反应,即把挫折引起的愤怒情绪向外界发泄,对外界的人或物进行言语的、身体的攻击;二是内罚性反应,即把挫折引起的愤怒情绪向自己发泄,对自己进行谴责、虐待,但这种抑郁情绪积累到一定阶段也会爆发,导致情杀、仇杀等犯罪行为;三是无罚反应,即产生挫折后没有惩罚性反应,既不责怪自己,也不向外攻击。激情犯罪就是外罚性反应的极端表现形式。
因此,有这些人格障碍的人在心理防御机制有明显缺陷和有了不良情绪又无法调节的情况下,再加上不利的情景作为导火线,行为人自我感觉利益受损,需要不能满足,产生了不良心理质变就形成了激情违法犯罪动机。这一违法犯罪心理最终致使实施违法犯罪行为。用图示表示如下:
既然绝大多数的犯罪都与犯罪人的人格障碍有着紧密关系,所以,如果我们整个社会对人们能从小就进行正确的引导和帮助,哪怕是在他们已经表露出这方面问题的时候,加以及时的心理干预,我想我们上文的悲剧是可以避免的。那么,怎样预防这种人格障碍的形成?退一步讲,如果这种人格障碍已经形成,又该怎样预防由其导致的犯罪呢?
四、通过人格矫正预防激情犯罪人群的犯罪
(一)预防激情犯罪人格障碍的形成
从本文的第二部分中我们已分析:激情犯罪人格障碍形成主要有主体自身、家庭方面和社会方面的因素。而主体自身的生活经历,性格特征、气质类型引起的障碍也主要是由于家庭和社会的教育不当引起。所以对其的预防主要从家庭和社会方面着手。
1.应当充分发挥家庭的教育功能
一般来讲,家庭的功能除了生育功能、家庭和消费功能、赡养功能、精神生活的功能之外教育功能也成为现代家庭的一项基本的和重要的功能。一方面,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必须以身作则。因为“父母对于子女不仅是提供乳汁和衣食——生养他们,也不仅是一座山——可以依赖,同时他们还是老师——施加着广泛而深入的影响。所以,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子女产生的影响作用可以说不亚于任何一种教育方式作用的结果。在每个人身上,总是要深深的留下自己独特的家庭烙印--或者是正向的,或者是反向的。”就像人们常常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其实反应的就是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对个人的性格特征、气质类型等有巨大影响。另一方面,父母应当正确的教育孩子,要多与多沟通。对于孩子取得的成绩父母多要给与赞许和鼓励,对于孩子的过错,父母应当予以适当的教育和惩罚,他们若能及早认识过错行为所引起的后果,则以后也必能及早认识过错行为所要受到社会制裁。总之,家庭应该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孩子从小就形成一个健康的人格。
2.充分发挥社会培养正常人格的功能
一方面,由于激情犯罪人格障碍主要有性格孤僻、心胸狭隘、经不起挫折等特征,所以社会应该对孩子从小加强人生观和道德修养的教育,使他们从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如果个体有较高的素养和良好的个性,遇事既不会惊,更不会怒,心情平静,泰然处之。有了这种心态就可有效地避免了这种人格障碍的形成。另一方面,由于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人际关系复杂,威胁人类心理卫生的不健康因素会越来越多,不良的人格障碍很容易形成,而心理卫生工作和心理健康咨询活动,是维护心理健康、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因此,社会应当给予必要的资金支持,培养心理健康指导与咨询的专门人才,设立心理健康指导、咨询机构,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指导和心理健康咨询活动,预防该种人格障碍的形成。
(二)对已形成激情犯罪人格障碍的矫正
对已经形成激情犯罪人格障碍的人群,我们应当予以特别的关注,这类人群往往会因这些人格障碍产生消极心理倾向,在外部不利情景的刺激下最终导致激情犯罪。因此,我们应该对这类人群给予及时的心理关怀、沟通、疏导和教育,使他们感到社会的温暖,帮助他们矫正该人格障碍并形成良好的调适能力,从而最大限度地避免恶性事件的发生。具体措施如下:
1.要对他们加强法律教育和宣传,使法律观念真正的深入人心
虽然此项建议是老生常谈,但是在现实的情况下却也是必要的。因为大多数的激情犯罪人都是法律意识非常薄弱,法律观念非常淡薄的。所以,他们不知法,不懂法、不畏法,甚至不惜以身试法,无所顾忌,满不在乎。根据这种情况,我们必须大力普及法制教育,使他们懂得什么行为是合法的,什么行为是违法的;什么样的行为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相应的要受到什么样的处罚。进而使其行为符合法律的要求,善于运用法律武器解决所遇到的问题,防止因为矛盾激化,感情冲动而导致激情犯罪。只是需要强调的一点是:这种法律教育和宣传决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号上。
2.指导他们使用合理的心理防卫机制
心理防卫机制,是指人们为了应付心理障碍、适应环境而使用的一种精神上的自我保护机制,也是个体维护身心健康不可缺少的独特的心理过程。为了较好地矫正这种心理障碍,笔者认为应指导他们学会使用合理的心理防卫机制,借以消除心理障碍,恢复心理平衡,避免行为失常甚至犯罪行为。主要有以下两个心理防卫机制:
(1)代替机制
代替机制是指个人的某种动机受到挫折不能达到目标后,以另一种目标来代替。在这里是指引导已形成激情犯罪人格障碍的人将冲动、愤怒等消极情绪转化为奋发图强,争取上进等积极情绪。例如,一男孩在被女友甩了之后没有选择报复对方,而是选择发愤图强最终考上清华大学。与此同时,不少文学名著的诞生,都与作者遭遇挫折情境有关。歌德年轻时遭受到失恋的挫折后写出不朽名著《少年维特之烦恼》,屈原被逐而赋《离骚》……在对已形成激情犯罪人格障碍的人进行指导时这些伟人都可以作为范例指导他们学习。
(2)幽默机制
当一个人遇到挫折、身处困境或尴尬局面时,通过含蓄、双关、俏皮的语言,可以度过难关或解脱困境。这种方式不仅能避开冲突的锋芒,比较容易为另一方所接受,同时也能创造一种轻松愉快的环境气氛,从而缓解紧张情绪和心理冲突。因此,幽默是一种积极而高尚的心理防卫机制。例如,苏格拉底的夫人脾气暴躁,一次,苏格拉底与学者、学生在讨论学术问题时,夫人忽然跑过来,先是大骂苏格拉底一阵,继而提水浇了他一身水。学者、学生都惊呆了,不料苏格拉底却说:“我早就知道,打雷之后一定下雨。”本来是很难堪的场面,由于苏格拉底的幽默,也就一笑了之。他没有像有些蠢人那样,因一两句话受到刺激而大打出手,导致伤害案件的发生。
3.要指导他们掌握宣泄不良情绪的方法
因为这些人群在烦躁不安、愤怒、嫉妒、被拒绝等消极情绪的影响下,就会加速违法犯罪动机的滋生和形成,又由于这类人群不够宽容,无法自我调节不良情绪,就很容易表现为冲动的行为。这些不良情感聚集越多,发生攻击性行为的可能性就愈大。只有让他们把受挫时的不良情绪发泄出来,才能抑制攻击行为,恢复其理智状态。可见,适当的发泄是必要的,我们应该教给这些人群一些排解不良情绪的方法。合理的宣泄方法有:
(1)他助疏泄法
向长辈、老师、家人、亲友或知心朋友尽情倾诉内心的矛盾、痛苦、积怨、愤怒,缓解心理压力。
(2)借笔消怒法
奋笔疾书,把愤怒、怨气发泄到纸上。
(3)眼泪缓解法
在碰到大的挫折时不妨痛哭一场,哭后心情自然会畅快得多。
(4)道具疏泄法
这里所说的“道具”,系指能被用来排泄怒气的物。日本有一家大公司的总裁,很会让职员“发泄”,专门设立所谓“情绪发泄控制室”,室内放着一个与他身材同样大小橡皮制作的模擬人,旁边架子上放着各种棍子,受挫的职工可以进去尽情拳打脚踢或用棍子任意痛打橡皮人,以发泄自己的气愤,然后再进车间从事正常劳动。应当说,这种做法是符合心理科学的,对我们有借鉴意义。
(5)活动发泄法
受挫后进行较为剧烈的劳动或体育活动(如:跑步、打沙袋等),待到累得满头大汗、精疲力竭时,心情反而得到明显好转。这些都有利于调节他们的不良情绪,从而防止了犯罪行为的发生。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通过对“这些人人格上是否有着与常人不同的人格特征?”“这些人格障碍是怎样形成的?”“这些人格障碍和犯罪的关系?”的分析中得出进行矫正防止其犯罪的一些措施,当然,这些措施最后是否能有效的遏止这类人群的犯罪还得靠社会,政府,大众的关心帮助和他们自身的努力配合。
参考文献:
[1]刘立霞,路海霞,尹璐.品格证据在刑事案件中的运用[M].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8.
[2]平尾靖.违法犯罪心理[M].北京:群众出版社,1984.
[3]黎国智,马宝善.犯罪行为控制论[M].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2.
[4]吴宗宪.方犯罪学[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
[5]张绍彦.犯罪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6]康树华.犯罪学通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