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最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做人。教师在传授知识时,必须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作为一名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利用小学生自身身心发展的的特点,注重信息技术人文、伦理、道德和法制的教育,要培养学生鉴别信息真伪的能力、还要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网络道德、团队协作精神,以及高度的责任感。下面谈一谈在小学信息技术课中渗透德育的具体做法。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小学是处于培养良好习惯的最佳时期,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尤其在上机实践过程中,要教育学生爱护计算机设备,要引导他们遵循操作规范,自觉遵守开机和关机程序、定期查杀计算机病毒等。同时,要教育学生遵守机房的各项规则,帮助学生养成爱护机房设备,遵守机房规则的好习惯。当然,这需要师生双方共同的努力,关键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1.加强学生习惯教育,让学生明白,良好的习惯不仅是个性心理品质的良好反映,也会使他们终身受益。在课堂上,教师要善于结合教学内容,注意分析提炼教材中思想教育的素材,针对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教育,循循善诱,使他们认识到养成良好习惯的重要性。比如,在介绍关闭计算机的时候,要特别强调在Windows中关机的步骤,不能直接关闭电源,并使他们了解這样做可以避免计算机内的数据遭到破坏,延长计算机使用寿命等。
2.教师要以身作则,潜移默化地进行示范教育。对于学生来说,教师不仅是知识渊博的智者,而且是道德修养的榜样。教师本身就是学生一本活的德育教材。所以教师在课堂示范和指导过程中,也应该有良好的习惯。从德育角度讲,教师的榜样作用至少有三方面:能够发挥德育主体的德育潜能;能够促进学生的榜样学习;能够改善道德教育效能。
3.培养方法得当,即要注意常规与有意识训练相结合。良好的习惯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养成,也可以靠有意识的训练来培养。在上机实践过程中,教师应该把培养爱护机器设备,遵守机房规则的良好习惯当作一项基本任务和重要职责。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技术使用道德
1.结合教材,收集相关材料加强学生爱国主义教育
介绍计算机发展史,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从小立志为国争光。计算机是外国人发明的,我国计算机研究起步晚,但用较短时间接近了世界先进水平。从硬件来说,我国的制造水平迅速提高;从软件来说,WPS文字处理、北大方正排版系统、杀毒防毒软件等也层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可以重点向学生介绍国内软件开发界的著名人物,为学生树立榜样,激励他们刻苦学习。
2.在应用中渗透德育教育
在应用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方法有很多,比如在字处理、幻灯片、网页制作、动画制作、图片处理等内容教学中,有意识介绍我国相关软件的发展;在录入及排版练习中精选练习文稿和图片,要求学生制作热爱家乡、热爱学校等为主题的作品,并在评分标准中加入德育评分项;在实践过程中注重与历史事件相联系,如以“清明节祭奠革命先烈”为主题的时事小报,以国庆节为主题的电脑绘画等。这样一来,学生不仅可以完成相关技术操作,同进在不知不觉中,融入了德育、历史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美育等内容。
3.加强网络道德教育
网络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很强的吸引力和渗透性。它能让学生随时获取大量信息,使学生自主而自由地与外界进行思想交流。在网络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向学生推荐一些优秀的、符合他们年龄特点的网站、论坛、聊天室等,引导他们有效上网,避免在网上到处“逛”;也可以通过一些实例进行教育,如打开过多的浏览窗口而造成网络不畅,虚拟的网络世界一样也存在着资源浪费问题。例如,申请过多的电子邮箱、个人主页,下载毫无用处的软件直到塞满自己的硬盘后才将它们删除等,这都是对有限的网络资源的浪费。要使学生懂得网络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社会,也需要注意资源的节约,也强调规则和美德。
三、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 “学会共同生活”。而共同生活则离不开交往,交往则应有协作精神,否则,人们不能共同相处,不能“共同生活”。因此,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又一使命。
现在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从小就缺乏与同伴相处的本领,到了上学的年龄,仍然缺少与同学、同伴友好相处的能力。据报道,小学生因迷恋于计算机游戏、网络,缺乏与同伴的交往,在感到孤独时仅仅与计算机交流思想,以至于发展为严重的心理障碍。如果我们的教育不注重交往与协作精神的培养,他们长大成为独立的社会人时,会因为缺乏协作精神而难与他人一起学习和工作。因此,我们应注重采用以小组为单位的任务驱动教学模式,通过安排学生合作学习,来培养和训练他们的为人处事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精神。
四、培养学生优良的意志品质
任何能力的发展都与学生的意志品质有密切关系,良好的意志品质可以促进学生动手能力的发展。在教学实践中不难发现,有些学生的依赖性过强,在操作中一遇到困难就求助于教师和同学。为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教师可采用限制他们求助次数的策略。即要求他们在某些情况下,如复习时,若没有深入思考问题,没有尝试操作,就不得请求别人的帮助。虽然这样要求对学生来说显得有些苛刻,但只要能坚持一段时间,他们独立操作的能力就会明显提高。
上机操作在很多情况下需要耐心,缺乏坚持性的学生容易在出现错误时放弃努力,以至无法完成操作任务。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向学生证明继续努力的意义,使学生明白其实他们已经离成功不远;也可以发挥榜样作用,让取得成功的学生示范操作、交流心得体会,感染身边的同学;还可以对学生进行言语暗示训练,让学生学会在打算放弃尝试时暗示自己继续努力,直到顺利完成操作任务。
“最好的教师是和最重要的人生课程结合在一起的”。教师必须认清德育渗透的重要性,把握德育渗透的隐含性,注重德育渗透的实效性,在课堂教学中有机地进行德育渗透,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中达到德育、智育的双重目的。
参考资料:
[1]《中小学生信息技术教育》2007年 第1期?
[2]教育现代化《“网络德育”若干总是的思考与实践》
[3]中国教育报《保护孩子上网的几点建议》
[4]教育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小学是处于培养良好习惯的最佳时期,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尤其在上机实践过程中,要教育学生爱护计算机设备,要引导他们遵循操作规范,自觉遵守开机和关机程序、定期查杀计算机病毒等。同时,要教育学生遵守机房的各项规则,帮助学生养成爱护机房设备,遵守机房规则的好习惯。当然,这需要师生双方共同的努力,关键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1.加强学生习惯教育,让学生明白,良好的习惯不仅是个性心理品质的良好反映,也会使他们终身受益。在课堂上,教师要善于结合教学内容,注意分析提炼教材中思想教育的素材,针对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教育,循循善诱,使他们认识到养成良好习惯的重要性。比如,在介绍关闭计算机的时候,要特别强调在Windows中关机的步骤,不能直接关闭电源,并使他们了解這样做可以避免计算机内的数据遭到破坏,延长计算机使用寿命等。
2.教师要以身作则,潜移默化地进行示范教育。对于学生来说,教师不仅是知识渊博的智者,而且是道德修养的榜样。教师本身就是学生一本活的德育教材。所以教师在课堂示范和指导过程中,也应该有良好的习惯。从德育角度讲,教师的榜样作用至少有三方面:能够发挥德育主体的德育潜能;能够促进学生的榜样学习;能够改善道德教育效能。
3.培养方法得当,即要注意常规与有意识训练相结合。良好的习惯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养成,也可以靠有意识的训练来培养。在上机实践过程中,教师应该把培养爱护机器设备,遵守机房规则的良好习惯当作一项基本任务和重要职责。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技术使用道德
1.结合教材,收集相关材料加强学生爱国主义教育
介绍计算机发展史,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从小立志为国争光。计算机是外国人发明的,我国计算机研究起步晚,但用较短时间接近了世界先进水平。从硬件来说,我国的制造水平迅速提高;从软件来说,WPS文字处理、北大方正排版系统、杀毒防毒软件等也层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可以重点向学生介绍国内软件开发界的著名人物,为学生树立榜样,激励他们刻苦学习。
2.在应用中渗透德育教育
在应用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方法有很多,比如在字处理、幻灯片、网页制作、动画制作、图片处理等内容教学中,有意识介绍我国相关软件的发展;在录入及排版练习中精选练习文稿和图片,要求学生制作热爱家乡、热爱学校等为主题的作品,并在评分标准中加入德育评分项;在实践过程中注重与历史事件相联系,如以“清明节祭奠革命先烈”为主题的时事小报,以国庆节为主题的电脑绘画等。这样一来,学生不仅可以完成相关技术操作,同进在不知不觉中,融入了德育、历史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美育等内容。
3.加强网络道德教育
网络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很强的吸引力和渗透性。它能让学生随时获取大量信息,使学生自主而自由地与外界进行思想交流。在网络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向学生推荐一些优秀的、符合他们年龄特点的网站、论坛、聊天室等,引导他们有效上网,避免在网上到处“逛”;也可以通过一些实例进行教育,如打开过多的浏览窗口而造成网络不畅,虚拟的网络世界一样也存在着资源浪费问题。例如,申请过多的电子邮箱、个人主页,下载毫无用处的软件直到塞满自己的硬盘后才将它们删除等,这都是对有限的网络资源的浪费。要使学生懂得网络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社会,也需要注意资源的节约,也强调规则和美德。
三、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 “学会共同生活”。而共同生活则离不开交往,交往则应有协作精神,否则,人们不能共同相处,不能“共同生活”。因此,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又一使命。
现在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从小就缺乏与同伴相处的本领,到了上学的年龄,仍然缺少与同学、同伴友好相处的能力。据报道,小学生因迷恋于计算机游戏、网络,缺乏与同伴的交往,在感到孤独时仅仅与计算机交流思想,以至于发展为严重的心理障碍。如果我们的教育不注重交往与协作精神的培养,他们长大成为独立的社会人时,会因为缺乏协作精神而难与他人一起学习和工作。因此,我们应注重采用以小组为单位的任务驱动教学模式,通过安排学生合作学习,来培养和训练他们的为人处事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精神。
四、培养学生优良的意志品质
任何能力的发展都与学生的意志品质有密切关系,良好的意志品质可以促进学生动手能力的发展。在教学实践中不难发现,有些学生的依赖性过强,在操作中一遇到困难就求助于教师和同学。为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教师可采用限制他们求助次数的策略。即要求他们在某些情况下,如复习时,若没有深入思考问题,没有尝试操作,就不得请求别人的帮助。虽然这样要求对学生来说显得有些苛刻,但只要能坚持一段时间,他们独立操作的能力就会明显提高。
上机操作在很多情况下需要耐心,缺乏坚持性的学生容易在出现错误时放弃努力,以至无法完成操作任务。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向学生证明继续努力的意义,使学生明白其实他们已经离成功不远;也可以发挥榜样作用,让取得成功的学生示范操作、交流心得体会,感染身边的同学;还可以对学生进行言语暗示训练,让学生学会在打算放弃尝试时暗示自己继续努力,直到顺利完成操作任务。
“最好的教师是和最重要的人生课程结合在一起的”。教师必须认清德育渗透的重要性,把握德育渗透的隐含性,注重德育渗透的实效性,在课堂教学中有机地进行德育渗透,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中达到德育、智育的双重目的。
参考资料:
[1]《中小学生信息技术教育》2007年 第1期?
[2]教育现代化《“网络德育”若干总是的思考与实践》
[3]中国教育报《保护孩子上网的几点建议》
[4]教育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