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如何面向全体学生,引领学生感受生物学的魅力,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对当代生物教育工作者提出了一个巨大的挑战,这也就要求每一位教师尽快转变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过程,以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提高与实践能力的发展。本文就笔者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阐述了新课标形势下生物教学中的“变”术。
[关键词]新课程 生物教学 教学方法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和深入实施,引发了新一轮基础教育的深刻变革,生物课堂教学模式也处于不断地革新和完善之中。如何面向全体学生,引领学生感受生物学的魅力,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对当代生物教育工作者提出了一个巨大的挑战,这也就要求每一位教师尽快转变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过程,应对教学活动中一些影响课堂效率的突发事件,以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提高与实践能力的发展。为此,本人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浅谈新课标形势下生物教学中的“变”术。
一、变“说”为“做”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长期以来,受“应试、分数和知识本位”思想的影响,生物课堂基本形成了“教师讲,学生听”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有的教师甚至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搞“题海战术”,说教多,学生亲身实践、体验的机会少,使得“教师受累,学生挨苦”。而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直观性很强的科学,学生的观察力、求知欲又很强。现在,全社会都倡导“创建学习型、创造型、开拓型”的人才。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上课时不能唠唠叨叨地要求学生听这听那,而是要引导学生动脑、动手,还应和学生一起动手做一些实验,可以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在课上或课后搞一些小制作、小实验,例如:观察叶绿体和细胞质流动、被子植物的花粉管,做鲫鱼的解剖实验,设计并制作小生态瓶等等,这样,可以激发其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二、变“管”为“放”
当今,不少老师和家长看到了社会生活的复杂性,生怕不谙世事的学生受到不良影响,就想方设法阻碍学生接触社会,管教太多疏导很少;“不许”太多,“允许”更少,完全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知识状态。而艺术的最高境界是无艺术,应还艺术以自然。传授学生知识时也要充分发挥他们的天性,尽力拓宽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例如,讲蒸腾作用之前,可以让学生将一塑料袋外裹在天竺葵盆上,观察现象并思考。不难发现塑料袋上有许多小水珠,由此产生一个问题:这些小水珠是从哪儿来的呢?从而诱导学生积极思考,激发学生深入了解大自然的情趣。另外,节假日,带学生一同走进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的风光美景,或送学生到动植物园去自由观赏……这样很好地解放了学生好玩的天性,让学生在观赏的同时学习,愉快地接受教育,这其实就是发现学生、解放学生,创设了良好的教学情境,激活了学生的自主思维和学习动机,为知识的学习、技能的训练、方法的习得提供多角度的信息资源,丰富了智能获得、知识运用、能力迁移的载体和手段。
三、变“直”为“曲”
实话实说是做人、育人的基本道德要求,也是教育教学的主要方法,但教学时,有时直截了当却不如迂回更有效,富有曲折性、幽默性、启发性的教学会使“双基”“随风潜入夜”。在导入新课时,运用幽默的语言可以先声夺人,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上课伊始就进入兴奋的学习状态。例如,在导入“遗传和变异”一章新课时,开场白为:“曾经有一个问题一直困惑着我,为什么有的人长得那么漂亮,而我却长得这么丑陋?今天,我终于明白了,这不是我的错,全是遗传惹的祸!”收到了“课伊始,趣亦生”的效果。另外,课堂教学中,浅薄的直白说教,课堂也会枯燥无味、平淡无奇,学生易产生疲劳,甚至昏昏欲睡,为此,渗透具体、生动的科学实例,学以致用,会有“润物细无声”或锦上添花的效果。比如,结合传染病的防治,要求学生不随地吐痰,保持环境卫生;结合对青蛙的教学,引用农谚资源“蟾蜍出岩洞,大雨靠得稳”的说法,要求学生注意保护野生动物,理解生命的意义;结合环境污染的实例,引导学生关注自然和社会,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利用当今日新月异的生命科学中世人注目的热点问题与书本知识相结合,就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四、变“偏”为“全”
兼听则明,偏听则暗。科学的概念、规律、原理是一个系统性、理论性很强的知识体系,片面教学只会把有机的知识体系隔离开来,对立起来,不能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生物学概念、规律、原理又较多,而概念、规律、原理又是教学的基本内容和重点内容之一,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之一。其中,具有狭义和广义的概念更是学生难以区分、掌握和应用的内容。在课堂教学中,要针对学生某个知识点、某种思想方法、某个技巧应用上的不足及满足于一知半解的现状,注意加强针对性、典型性、启示性、全面性观点教学,坚持以点带面,分析比较相似或相近概念的异同点。比如,讲到酶的概念时,要弄清酶的产生、功能、本质和特性等,强调说明:不是所有的酶都是蛋白质,绝大部分的酶是蛋白质,也有少数酶是RNA;酶不但可以在生物体内起催化作用,也可在生物体外(如试管内)起催化作用;在一定温度范围内,随温度升高,酶活性加强,但温度升高到一定程度会使酶的分子结构遭到破坏而失去活性。因此,对于每个概念、规律、原理的内涵和外延,只有认真地分析它,才能使学生学得深刻透彻,不致囫囵吞枣,一知半解;也只有全面地理解它,才能使学生学得完整系统,不致断章取义,以偏概全。
(作者单位:江苏海安第一职业高级中学)
[关键词]新课程 生物教学 教学方法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和深入实施,引发了新一轮基础教育的深刻变革,生物课堂教学模式也处于不断地革新和完善之中。如何面向全体学生,引领学生感受生物学的魅力,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对当代生物教育工作者提出了一个巨大的挑战,这也就要求每一位教师尽快转变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过程,应对教学活动中一些影响课堂效率的突发事件,以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提高与实践能力的发展。为此,本人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浅谈新课标形势下生物教学中的“变”术。
一、变“说”为“做”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长期以来,受“应试、分数和知识本位”思想的影响,生物课堂基本形成了“教师讲,学生听”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有的教师甚至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搞“题海战术”,说教多,学生亲身实践、体验的机会少,使得“教师受累,学生挨苦”。而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直观性很强的科学,学生的观察力、求知欲又很强。现在,全社会都倡导“创建学习型、创造型、开拓型”的人才。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上课时不能唠唠叨叨地要求学生听这听那,而是要引导学生动脑、动手,还应和学生一起动手做一些实验,可以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在课上或课后搞一些小制作、小实验,例如:观察叶绿体和细胞质流动、被子植物的花粉管,做鲫鱼的解剖实验,设计并制作小生态瓶等等,这样,可以激发其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二、变“管”为“放”
当今,不少老师和家长看到了社会生活的复杂性,生怕不谙世事的学生受到不良影响,就想方设法阻碍学生接触社会,管教太多疏导很少;“不许”太多,“允许”更少,完全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知识状态。而艺术的最高境界是无艺术,应还艺术以自然。传授学生知识时也要充分发挥他们的天性,尽力拓宽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例如,讲蒸腾作用之前,可以让学生将一塑料袋外裹在天竺葵盆上,观察现象并思考。不难发现塑料袋上有许多小水珠,由此产生一个问题:这些小水珠是从哪儿来的呢?从而诱导学生积极思考,激发学生深入了解大自然的情趣。另外,节假日,带学生一同走进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的风光美景,或送学生到动植物园去自由观赏……这样很好地解放了学生好玩的天性,让学生在观赏的同时学习,愉快地接受教育,这其实就是发现学生、解放学生,创设了良好的教学情境,激活了学生的自主思维和学习动机,为知识的学习、技能的训练、方法的习得提供多角度的信息资源,丰富了智能获得、知识运用、能力迁移的载体和手段。
三、变“直”为“曲”
实话实说是做人、育人的基本道德要求,也是教育教学的主要方法,但教学时,有时直截了当却不如迂回更有效,富有曲折性、幽默性、启发性的教学会使“双基”“随风潜入夜”。在导入新课时,运用幽默的语言可以先声夺人,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上课伊始就进入兴奋的学习状态。例如,在导入“遗传和变异”一章新课时,开场白为:“曾经有一个问题一直困惑着我,为什么有的人长得那么漂亮,而我却长得这么丑陋?今天,我终于明白了,这不是我的错,全是遗传惹的祸!”收到了“课伊始,趣亦生”的效果。另外,课堂教学中,浅薄的直白说教,课堂也会枯燥无味、平淡无奇,学生易产生疲劳,甚至昏昏欲睡,为此,渗透具体、生动的科学实例,学以致用,会有“润物细无声”或锦上添花的效果。比如,结合传染病的防治,要求学生不随地吐痰,保持环境卫生;结合对青蛙的教学,引用农谚资源“蟾蜍出岩洞,大雨靠得稳”的说法,要求学生注意保护野生动物,理解生命的意义;结合环境污染的实例,引导学生关注自然和社会,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利用当今日新月异的生命科学中世人注目的热点问题与书本知识相结合,就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四、变“偏”为“全”
兼听则明,偏听则暗。科学的概念、规律、原理是一个系统性、理论性很强的知识体系,片面教学只会把有机的知识体系隔离开来,对立起来,不能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生物学概念、规律、原理又较多,而概念、规律、原理又是教学的基本内容和重点内容之一,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之一。其中,具有狭义和广义的概念更是学生难以区分、掌握和应用的内容。在课堂教学中,要针对学生某个知识点、某种思想方法、某个技巧应用上的不足及满足于一知半解的现状,注意加强针对性、典型性、启示性、全面性观点教学,坚持以点带面,分析比较相似或相近概念的异同点。比如,讲到酶的概念时,要弄清酶的产生、功能、本质和特性等,强调说明:不是所有的酶都是蛋白质,绝大部分的酶是蛋白质,也有少数酶是RNA;酶不但可以在生物体内起催化作用,也可在生物体外(如试管内)起催化作用;在一定温度范围内,随温度升高,酶活性加强,但温度升高到一定程度会使酶的分子结构遭到破坏而失去活性。因此,对于每个概念、规律、原理的内涵和外延,只有认真地分析它,才能使学生学得深刻透彻,不致囫囵吞枣,一知半解;也只有全面地理解它,才能使学生学得完整系统,不致断章取义,以偏概全。
(作者单位:江苏海安第一职业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