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数控机床的问世,提高了更新频率的小批量零件和形状复杂的零件加工的生产率及加工精度。特别是计算方法和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极大地推动了机械加工工艺的进步,使工艺过程的自动化达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关键词:材料;毛坯;工艺;工艺路线;加工余量;零件
一、零件的工艺分析
在制订零件的机械加工工艺规程时,首先要对照产品装配图分析零件图,熟悉该产品的用途、性能及工作条件,明确零件在产品中的位置、作用及相关零件的位置关系;了解并研究各项技术条件制定的依据,找出其主要技术要求和技术关键,以便在拟定工艺规程时采用适当的措施加以保证。然后着重对零件进行结构分析和技术要求的分析。
二、零件的结构分析
零件的结构分析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①零件表面的组成和基本类型;②主要表面与次要表面区分;③零件的结构工艺性。
三、零件的技术要求分析
零件图样上的技术要求,既要满足设计要求,又要便于加工,而且齐全和合理。其技术要求包括下列几个方面:①加工表面的尺寸精度、形状精度和表面质量;②各加工表面之间的相互位置精度;③工件的热处理和其它要求,如动平衡、镀铬处理、去磁等。
四、毛坯的选择
毛坯的确定,不仅影响毛坯制造的经济性,而且影响机械加工的经济性。所以在确定毛坯时,既要考虑热加工方面的因素,也要兼顾冷加工方面的要求,以便从确定毛坯这一环节中,降低零件的制造成本。
(1)机械加工中常用毛坯的种类。毛坯的种类很多,同一种毛坯又有多种制造方法,机械制造中常用的毛坯有以下几种:①铸件;②锻件;③型材;④焊接件。
除此之外,还有冲压件、冷挤压件、粉末冶金等其它毛坯。
(2)毛坯种类选择中应注意的问题。①零件材料及其力学性能;②零件的结构形状与外形尺寸;③生产类型;④现有生产条件;⑤充分考虑利用新工艺、新技术和新材料。
(3)毛坯形状和尺寸的确定。毛坯形状和尺寸,基本上取决于零件形状和尺寸。零件和毛坯的主要差别,在于在零件需要加工的表面上,加上一定的机械加工余量,即毛坯加工余量。毛坯制造时,同样会产生误差,毛坯制造的尺寸公差称为毛坯公差。毛坯加工余量和公差的大小,直接影响机械加工的劳动量和原材料的消耗,从而影响产品的制造成本。所以现代机械制造的发展趋势之一,便是通过毛坯精化,使毛坯的形状和尺寸尽量和零件一致,力求作到少、无切削加工。毛坯加工余量和公差的大小,与毛坯的制造方法有关,生产中可参考有关工艺手册或有关企业、行业标准来确定。
在确定了毛坯加工余量以后,毛坯的形状和尺寸,除了将毛坯加工余量附加在零件相应的加工表面上外,还要考虑毛坯制造、机械加工和热处理等多方面工艺因素的影响。下面仅从机械加工工艺的角度,分析确定毛坯的形状和尺寸时应考慮的问题。①工艺搭子的设置;②整体毛坯的采用;③合件毛坯的采用。
为了便于加工过程中的装夹,对于一些形状比较规则的小形零件,如T形键、扁螺母、小隔套等,应将多件合成一个毛坯,待加工到一定阶段后或者大多数表面加工完毕后,再加工成单件。
五、典型的零件加工工艺过程
(一)轴类零件加工分析
1.轴类零件加工的工艺路线
基本加工路线:外圆加工的方法很多,基本加工路线可归納为四条,①粗车—半精车—精车:对于一般常用材料,这是外圆表面加工采用的最主要的工艺路线。②粗车—半精车—粗磨—精磨:对于黑色金属材料,精度要求高和表面粗糙度值要求较小、零件需要淬硬时,其后续工序只能用磨削而采用的加工路线。③粗车—半精车—精车—金刚石车:对于有色金属,用磨削加工通常不易得到所要求的表面粗糙度,因为有色金属一般比较软,容易堵塞沙粒间的空隙,因此其最终工序多用精车和金刚石车;④粗车—半精—粗磨—精磨—光整加工:对于黑色金属材料的淬硬零件,精度要求高和表面粗糙度值要求很小,常用此加工路线。
2.典型加工工艺路线
轴类零件的主要加工表面是外圆表面,也还有常见的特特形表面,因此针对各种精度等级和表面粗糙度要求,按经济精度选择加工方法。对普通精度的轴类零件加工,其典型的工艺路线如下:
毛坯及其热处理—预加工—车削外圆—铣键槽—(花键槽、沟槽)—热处理—磨削—终检。
(二)轴类零件的预加工
轴类零件的预加工是指加工的准备工序,即车削外圆之前的工艺。
毛坯在制造、运输和保管过程中,常会发生弯曲变形,为保证加工余量的均匀及装夹可靠,一般冷态下在各种压力机或校值机上进行校值。
(三)轴类零件加工的定位基准和装夹
(1)以工件的中心孔定位 在轴的加工中,零件各外圆表面,锥孔、螺纹表面的同轴度,端面对旋转轴线的垂直度是其相互位置精度的主要项目,这些表面的设计基准一般都是轴的中心线,若用两中心孔定位,符合基准重合的原则。中心孔不仅是车削时的定为基准,也是其它加工工序的定位基准和检验基准,又符合基准统一原则。当采用两中心孔定位时,还能够最大限度地在一次装夹中加工出多个外圆和端面。
(2)以外圆和中心孔作为定位基准(一夹一顶)用两中心孔定位虽然定心精度高,但刚性差,尤其是加工较重的工件时不够稳固,切削用量也不能太大。粗加工时,为了提高零件的刚度,可采用轴的外圆表面和一中心孔作为定位基准来加工。这种定位方法能承受较大的切削力矩,是轴类零件最常见的一种定位方法。
(3)以两外圆表面作为定位基准 在加工空心轴的内孔时,(例如:机床上莫氏锥度的内孔加工),不能采用中心孔作为定位基准,可用轴的两外圆表面作为定位基准。当工件是机床主轴时,常以两支撑轴颈(装配基准)为定位基准,可保证锥孔相对支撑轴颈的同轴度要求,消除基准不重合而引起的误差。
(4)以带有中心孔的锥堵作为定位基准 在加工空心轴的外圆表面时,往往还采用代中心孔的锥堵或锥套心轴作为定位基准。
锥堵或锥套心轴应具有较高的精度,锥堵和锥套心轴上的中心孔即是其本身制造的定位基准,又是空心轴外圆精加工的基准。因此必须保证锥堵或锥套心轴上锥面与中心孔有较高的同轴度。在装夹中应尽量减少锥堵的安装此书,减少重复安装误差。实际生产中,锥堵安装后,中途加工一般不得拆下和更换,直至加工完毕。
参考文献:
[1]许晓旸,专用机床设备设计[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3.
[2]《金属机械加工工艺人员手册》修订组,金属机械加工工艺人员手册[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9.
[3]李洪.机械加工工艺手册[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0.
作者简介:
张传杰(1995—),男,汉族,天津人,邵阳学院本科在读,专业方向: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指导老师:
朱梅玉(1982.2—),硕士研究生,任教于邵阳学院。
关键词:材料;毛坯;工艺;工艺路线;加工余量;零件
一、零件的工艺分析
在制订零件的机械加工工艺规程时,首先要对照产品装配图分析零件图,熟悉该产品的用途、性能及工作条件,明确零件在产品中的位置、作用及相关零件的位置关系;了解并研究各项技术条件制定的依据,找出其主要技术要求和技术关键,以便在拟定工艺规程时采用适当的措施加以保证。然后着重对零件进行结构分析和技术要求的分析。
二、零件的结构分析
零件的结构分析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①零件表面的组成和基本类型;②主要表面与次要表面区分;③零件的结构工艺性。
三、零件的技术要求分析
零件图样上的技术要求,既要满足设计要求,又要便于加工,而且齐全和合理。其技术要求包括下列几个方面:①加工表面的尺寸精度、形状精度和表面质量;②各加工表面之间的相互位置精度;③工件的热处理和其它要求,如动平衡、镀铬处理、去磁等。
四、毛坯的选择
毛坯的确定,不仅影响毛坯制造的经济性,而且影响机械加工的经济性。所以在确定毛坯时,既要考虑热加工方面的因素,也要兼顾冷加工方面的要求,以便从确定毛坯这一环节中,降低零件的制造成本。
(1)机械加工中常用毛坯的种类。毛坯的种类很多,同一种毛坯又有多种制造方法,机械制造中常用的毛坯有以下几种:①铸件;②锻件;③型材;④焊接件。
除此之外,还有冲压件、冷挤压件、粉末冶金等其它毛坯。
(2)毛坯种类选择中应注意的问题。①零件材料及其力学性能;②零件的结构形状与外形尺寸;③生产类型;④现有生产条件;⑤充分考虑利用新工艺、新技术和新材料。
(3)毛坯形状和尺寸的确定。毛坯形状和尺寸,基本上取决于零件形状和尺寸。零件和毛坯的主要差别,在于在零件需要加工的表面上,加上一定的机械加工余量,即毛坯加工余量。毛坯制造时,同样会产生误差,毛坯制造的尺寸公差称为毛坯公差。毛坯加工余量和公差的大小,直接影响机械加工的劳动量和原材料的消耗,从而影响产品的制造成本。所以现代机械制造的发展趋势之一,便是通过毛坯精化,使毛坯的形状和尺寸尽量和零件一致,力求作到少、无切削加工。毛坯加工余量和公差的大小,与毛坯的制造方法有关,生产中可参考有关工艺手册或有关企业、行业标准来确定。
在确定了毛坯加工余量以后,毛坯的形状和尺寸,除了将毛坯加工余量附加在零件相应的加工表面上外,还要考虑毛坯制造、机械加工和热处理等多方面工艺因素的影响。下面仅从机械加工工艺的角度,分析确定毛坯的形状和尺寸时应考慮的问题。①工艺搭子的设置;②整体毛坯的采用;③合件毛坯的采用。
为了便于加工过程中的装夹,对于一些形状比较规则的小形零件,如T形键、扁螺母、小隔套等,应将多件合成一个毛坯,待加工到一定阶段后或者大多数表面加工完毕后,再加工成单件。
五、典型的零件加工工艺过程
(一)轴类零件加工分析
1.轴类零件加工的工艺路线
基本加工路线:外圆加工的方法很多,基本加工路线可归納为四条,①粗车—半精车—精车:对于一般常用材料,这是外圆表面加工采用的最主要的工艺路线。②粗车—半精车—粗磨—精磨:对于黑色金属材料,精度要求高和表面粗糙度值要求较小、零件需要淬硬时,其后续工序只能用磨削而采用的加工路线。③粗车—半精车—精车—金刚石车:对于有色金属,用磨削加工通常不易得到所要求的表面粗糙度,因为有色金属一般比较软,容易堵塞沙粒间的空隙,因此其最终工序多用精车和金刚石车;④粗车—半精—粗磨—精磨—光整加工:对于黑色金属材料的淬硬零件,精度要求高和表面粗糙度值要求很小,常用此加工路线。
2.典型加工工艺路线
轴类零件的主要加工表面是外圆表面,也还有常见的特特形表面,因此针对各种精度等级和表面粗糙度要求,按经济精度选择加工方法。对普通精度的轴类零件加工,其典型的工艺路线如下:
毛坯及其热处理—预加工—车削外圆—铣键槽—(花键槽、沟槽)—热处理—磨削—终检。
(二)轴类零件的预加工
轴类零件的预加工是指加工的准备工序,即车削外圆之前的工艺。
毛坯在制造、运输和保管过程中,常会发生弯曲变形,为保证加工余量的均匀及装夹可靠,一般冷态下在各种压力机或校值机上进行校值。
(三)轴类零件加工的定位基准和装夹
(1)以工件的中心孔定位 在轴的加工中,零件各外圆表面,锥孔、螺纹表面的同轴度,端面对旋转轴线的垂直度是其相互位置精度的主要项目,这些表面的设计基准一般都是轴的中心线,若用两中心孔定位,符合基准重合的原则。中心孔不仅是车削时的定为基准,也是其它加工工序的定位基准和检验基准,又符合基准统一原则。当采用两中心孔定位时,还能够最大限度地在一次装夹中加工出多个外圆和端面。
(2)以外圆和中心孔作为定位基准(一夹一顶)用两中心孔定位虽然定心精度高,但刚性差,尤其是加工较重的工件时不够稳固,切削用量也不能太大。粗加工时,为了提高零件的刚度,可采用轴的外圆表面和一中心孔作为定位基准来加工。这种定位方法能承受较大的切削力矩,是轴类零件最常见的一种定位方法。
(3)以两外圆表面作为定位基准 在加工空心轴的内孔时,(例如:机床上莫氏锥度的内孔加工),不能采用中心孔作为定位基准,可用轴的两外圆表面作为定位基准。当工件是机床主轴时,常以两支撑轴颈(装配基准)为定位基准,可保证锥孔相对支撑轴颈的同轴度要求,消除基准不重合而引起的误差。
(4)以带有中心孔的锥堵作为定位基准 在加工空心轴的外圆表面时,往往还采用代中心孔的锥堵或锥套心轴作为定位基准。
锥堵或锥套心轴应具有较高的精度,锥堵和锥套心轴上的中心孔即是其本身制造的定位基准,又是空心轴外圆精加工的基准。因此必须保证锥堵或锥套心轴上锥面与中心孔有较高的同轴度。在装夹中应尽量减少锥堵的安装此书,减少重复安装误差。实际生产中,锥堵安装后,中途加工一般不得拆下和更换,直至加工完毕。
参考文献:
[1]许晓旸,专用机床设备设计[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3.
[2]《金属机械加工工艺人员手册》修订组,金属机械加工工艺人员手册[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9.
[3]李洪.机械加工工艺手册[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0.
作者简介:
张传杰(1995—),男,汉族,天津人,邵阳学院本科在读,专业方向: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指导老师:
朱梅玉(1982.2—),硕士研究生,任教于邵阳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