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技术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战略性、先导性产业,作为科技进步的主要动力,对技术进步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对其他产业的发展具有较强的扩散效应,已成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力量。所以,分析目前我国及主要区域的高技术产业发展现状,从理论角度探讨高技术产业扩散效应的作用机理和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和对策,对提高高技术产业的扩散效应、提升区域乃至于国家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高技术产业;扩散效应;机理
中图分类号:F12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11)05—0066—03
高技术产业作为科技进步的主要动力,对科技进步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对其他产业尤其是传统产业的发展具有较强的扩散和辐射效应。扩散效应能否产生以及效应大小直接关系到区域经济的发展和国家竞争力的提高,因此,研究高技术产业扩散效应意义重大。
一、我国高技术产业比较分析
高技术产业是以高新技术为核心形成的一种同传统的农业和制造业相区别的新型产业,是依靠高技术研究开发成果进行高技术产品生产和服务的产业部门,它的基本特征是具有明显的战略性、风险性、增值性、渗透性。
(一)我国高技术产业总体分析
高技术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战略性、先导性产业,已成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力量。我国“863”计划和“火炬计划”实施至今已有20多年的历史,在这20多年里我国的高技术产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取得了极大的进步和改进,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多不足,仍处于较低水平。从高技术产业增加值来看,虽然每年的比重都在增加,但与主要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差距。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的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制造业增加值都在20%左右,而我国还徘徊在10%左右,其中比例最大的韩国在2004年就已达到了25.3%,占到当年制造业的1/4还多。由此可以看出我国的高技术产业发展步伐还需加快。
(二)我国不同区域高技术产业比较分析
为了研究的科学性和可行性,本文按照国内大区域划分方法进行划分,每个区域选取高技术产业具有代表性的三个省份进行比较研究,主要包括环渤海湾地区(北京、天津、河北)、长江三角洲地区(上海、浙江、江苏)、珠江三角洲地区(广东、福建、广西)、中部地区(河南、安徽、湖北)以及西部地区(陕西、甘肃、宁夏)等五个区域。
1.产值比较。工业总产值是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工业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工业最终产品或提供工业性劳务活动的总价值量,表明工业企业工业生产总规模和总水平,反映的是生产总成果。产值作为衡量高技术产业的主要经济指标,从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不同经济区域高技术产业的发展状况。我们对不同经济区域间的高技术产业产值进行比较分析,通过对不同区域的数据统计分析,不同经济区域不同年份高技术产业产值占全国高技术行业总产值的比例见图1。
图1 不同区域高技术产业产值百分比变化图。
从图1中可以看出,我国不同经济区域之间的高技术产业产值存在严重的不平衡。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区占据我国高技术产业的领先地位;两地区的产值之和每年都在50%以上,2004年之后这一趋势更加明显,一度达到70%以上。环渤海湾地区呈现出先增后降的走向,总体百分比徘徊在10%—20%之间,中西部两地区高技术产业十分落后,始终在5%之下。所有的五个地区基本走向都比较平缓,没有太大的起伏。
2.从业人数比较。劳动力作为最主要的生产要素,可以从数量直接影响产业发展的速度。从业人数的比例也反映出不同区域高技术产业的发展现状。
图2 不同区域高技术产业从业人数百分比图。
各不同经济区域不同年份高技术产业从业人员数占全国高技术行业从业人数的比例如图2,我们从图中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长江三角洲地区和珠江三角洲地区从业人员保持上升态势,珠江三角洲地区上升趋势明显;其他主要经济区域高技术产业从业人员所占比例有下降的趋势。(2)东部主要地区高技术人才的大量增加来源于中西部地区人才的流失。这主要是由于近年来东部主要经济区域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对从业人员的需求增加。
3.利税比较。利税反映的是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对国家税收方面的贡献。利税比例的大小可以反映本区域高技术产业对地区经济发展的贡献和产业本身的发展前景。不同区域不同年份,高技术产业利税占全国高技术行业总利税的比例如图3。
图3 不同区域高技术产业利税
百分比时间序列图。
我国不同经济区域的高技术产业所带来的利税百分比都有不同的变化趋势:环渤海湾地区下降比较明显;长江三角洲地区呈现出先增后减然后一直保持上升的态势,2004年达到了最大值;珠江三角洲地区与长江三角洲地区基本走势相同,逐步增加;中西部地区的走势一直在下降,但幅度有限,其中中部地区在近两年又有上升的趋势。
二、我国高技术产业扩散效应机理与影响因素分析
高技术产业的扩散效应是指知识的外溢和共享以及技术的溢出和扩散,它是高技术产业凭借其具有的比较优势,在社会各类资源集聚和创新企业孵化达到一定的程度后,反哺区域经济发展的一种重要的功能。高技术产业扩散效应能否发挥以及发挥大小取决于扩散方和接受方两大主体。其中,从接受方来讲,接受方的能力大小、级差以及其产业匹配是主要影响因素,而从扩散方来讲,主要取决于扩散方的国际专利数和当地的科研实力以及科技投入等情况。在扩散接受过程中,高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会形成闭环模型,即地方高技术产业会影响传统产业的发展,为传统产业发展提供动力;与此同时,传统产业发展也会反过来影响高技术产业的发展,为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提供支撑。在扩散——接受过程中,双方能力差距和产业匹配是影响扩散效应大小的重要因素,如图4。
图4 高技术产业扩散效应闭环模型。
1.扩散接受方能力大小与级差。高技术产业对周围地区的扩散效应最直接的就是通过影响其他传统产业的结构升级,从而促进本地区经济发展。传统产业对高技术产业扩散效应吸收能力直接影响其产业的发展,这种吸收能力主要受3个因素影响:(1)接受方的技术资源。受方的资源越丰富,技术吸收能力就越强。(2)接受方资源增长的能力和速度,较大的技术增长率表明受方具有较快的资源增长速度和较强的资源增长潜力。(3)供方与受方的技术差距,差距越大则吸收技术的能力越弱,同时,扩散效应发挥作用的时间长短也会影响传统产业的发展,因此空间上越邻近,呈现出空间集聚性,扩散效应就容易较快产生。
2.区域产业构成。产业构成指的是一个地区高技术产业中不同类别所占的比例,各产业的构成及各产业之间的联系和比例关系。不同区域适应不同的产业结构,但是产业结构不同同样可以对本经济区域带来不一样的扩散效应,所以说在不同区域现阶段优先发展哪些高技术产业才能对经济增长起到突破性带动作用,是一个重要的战略选择问题。
图5 2008年我国不同地区高技术产业结构。
图5表明,西部地区在高技术产业结构上有极大的不平衡,航空航天业占了西部地区高技术产业的几乎80%,计算机行业则可以忽略不计,当然这可能与当地产业传统有关,但这直接影响了本地区高技术产业的扩散能力大小,比如在西部航空航天类的相关产业就较容易成长和壮大,而计算机行业则发展困难较大。
3.国际专利数。高技术产业申请的专利数目直接反映该地区高技术产业的能力大小,其将影响扩散效应的大小。从专利申请的数目上来比较,不同地区科技产出成果呈现明显不同。如图6,在专利申请数目中珠江三角洲地区占到全国的55.5%,而中西部地区之和比例偏低。
图6 我国专利申请的区域分布。
从发展态势上来看,珠江三角洲地区保持迅猛势头,每年所占全国的比例也在上升,而其他各主要经济区域的发展则相对缓慢,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就是停滞不前,这可以从侧面反映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地区不平衡现状。
图7 我国专利申请发展态势图。
4.科研机构数量和R&D投入力度大小。从高技术产业来看,研究与开发在产业发展中是占有重要地位和作用的。总体来看,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对科学研究重视不够,高技术产业中的科研机构数目相对较少,与发达国家差距明显。据统计,2008年我国高技术产业中科研机构有2534个,与发达国家相比相对比较少。从区域分布上看,东部长江三角洲地区和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科研机构数为1452个,占到全国总数的58%,而西部是科研机构数目最少的地区,只有130个,不足东部两个地区科研机构数目的1/10,呈现明显的不均衡状态。
图8 2008年我国科研机构分布区域图。
高技术产业的科技经费投入是衡量一个地区R&D力度的一个重要指标,直接影响高技术产业的发展,从而作用于高技术产业扩散力。从图9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科技经费投入地区分布差异明显,而且有愈演愈烈之势。
图9 2008年科技机构科技活动经费支出。
三、提升我国不同地区高技术产业
扩散效应对策建议
1.继续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高技术产业要形成较强的扩散效应,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最为重要的是高技术产业本身必须具有较强的促进作用和竞争力,因此,各区域必须继续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各地区要继续加强对高技术产业R&D活动的资金支持和政策扶持,积极引进和培养尖端人才,为高技术产业的发展积累技术基础和人才基础,积极建设高技术孵化园,提高高技术从理论到应用的转化率。
2.因地制宜,选择合适产业发展。不同区域要因地制宜,要依据产业关联度等重要指标,结合本地区资源状况,选择能发挥本地区比较优势的相关产业,增强产业匹配,减少产业级差,培育并形成未来支柱或主导产业,带动所有产业发展,使区域经济得到快速、持续、稳定的发展。同时,由于我国区域差距明显,多种经济形态并存,应允许扩散形式多样化,既能形成“墨渍式”的渗透扩散模式,也可形成“飞越式”的扩散方法。
3.加强地区合作,提高高技术产业扩散效应。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可通过建立产业技术联盟、高校科研院所进行知识创新等科技交流、联合设立重大科技平台、企业技术中心等共性技术平台,使其成为区域合作的主要载体和支撑。要多方着眼于资源共享,共建科技公共服务平台,提高高技术产业扩散效应,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增强区域乃至于国家竞争力。
参考文献
[1]AndrewJ.Nelson. Measuring knowledge spillovers: What patents, licenses and publications reveal about innovation diffusion [J].Research Policy, 2009,38: 994-1005.
[2]YingyiTsai,JustinYifu Lin, Lucia Kurekova. Innovative R&D and optimal investment under uncertainty in high-techindustries: An implication for emerging economies[J].Research policy,2009,38:1388-1395.
责任编辑:伊人
关键词:高技术产业;扩散效应;机理
中图分类号:F12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11)05—0066—03
高技术产业作为科技进步的主要动力,对科技进步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对其他产业尤其是传统产业的发展具有较强的扩散和辐射效应。扩散效应能否产生以及效应大小直接关系到区域经济的发展和国家竞争力的提高,因此,研究高技术产业扩散效应意义重大。
一、我国高技术产业比较分析
高技术产业是以高新技术为核心形成的一种同传统的农业和制造业相区别的新型产业,是依靠高技术研究开发成果进行高技术产品生产和服务的产业部门,它的基本特征是具有明显的战略性、风险性、增值性、渗透性。
(一)我国高技术产业总体分析
高技术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战略性、先导性产业,已成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力量。我国“863”计划和“火炬计划”实施至今已有20多年的历史,在这20多年里我国的高技术产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取得了极大的进步和改进,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多不足,仍处于较低水平。从高技术产业增加值来看,虽然每年的比重都在增加,但与主要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差距。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的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制造业增加值都在20%左右,而我国还徘徊在10%左右,其中比例最大的韩国在2004年就已达到了25.3%,占到当年制造业的1/4还多。由此可以看出我国的高技术产业发展步伐还需加快。
(二)我国不同区域高技术产业比较分析
为了研究的科学性和可行性,本文按照国内大区域划分方法进行划分,每个区域选取高技术产业具有代表性的三个省份进行比较研究,主要包括环渤海湾地区(北京、天津、河北)、长江三角洲地区(上海、浙江、江苏)、珠江三角洲地区(广东、福建、广西)、中部地区(河南、安徽、湖北)以及西部地区(陕西、甘肃、宁夏)等五个区域。
1.产值比较。工业总产值是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工业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工业最终产品或提供工业性劳务活动的总价值量,表明工业企业工业生产总规模和总水平,反映的是生产总成果。产值作为衡量高技术产业的主要经济指标,从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不同经济区域高技术产业的发展状况。我们对不同经济区域间的高技术产业产值进行比较分析,通过对不同区域的数据统计分析,不同经济区域不同年份高技术产业产值占全国高技术行业总产值的比例见图1。
图1 不同区域高技术产业产值百分比变化图。
从图1中可以看出,我国不同经济区域之间的高技术产业产值存在严重的不平衡。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区占据我国高技术产业的领先地位;两地区的产值之和每年都在50%以上,2004年之后这一趋势更加明显,一度达到70%以上。环渤海湾地区呈现出先增后降的走向,总体百分比徘徊在10%—20%之间,中西部两地区高技术产业十分落后,始终在5%之下。所有的五个地区基本走向都比较平缓,没有太大的起伏。
2.从业人数比较。劳动力作为最主要的生产要素,可以从数量直接影响产业发展的速度。从业人数的比例也反映出不同区域高技术产业的发展现状。
图2 不同区域高技术产业从业人数百分比图。
各不同经济区域不同年份高技术产业从业人员数占全国高技术行业从业人数的比例如图2,我们从图中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长江三角洲地区和珠江三角洲地区从业人员保持上升态势,珠江三角洲地区上升趋势明显;其他主要经济区域高技术产业从业人员所占比例有下降的趋势。(2)东部主要地区高技术人才的大量增加来源于中西部地区人才的流失。这主要是由于近年来东部主要经济区域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对从业人员的需求增加。
3.利税比较。利税反映的是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对国家税收方面的贡献。利税比例的大小可以反映本区域高技术产业对地区经济发展的贡献和产业本身的发展前景。不同区域不同年份,高技术产业利税占全国高技术行业总利税的比例如图3。
图3 不同区域高技术产业利税
百分比时间序列图。
我国不同经济区域的高技术产业所带来的利税百分比都有不同的变化趋势:环渤海湾地区下降比较明显;长江三角洲地区呈现出先增后减然后一直保持上升的态势,2004年达到了最大值;珠江三角洲地区与长江三角洲地区基本走势相同,逐步增加;中西部地区的走势一直在下降,但幅度有限,其中中部地区在近两年又有上升的趋势。
二、我国高技术产业扩散效应机理与影响因素分析
高技术产业的扩散效应是指知识的外溢和共享以及技术的溢出和扩散,它是高技术产业凭借其具有的比较优势,在社会各类资源集聚和创新企业孵化达到一定的程度后,反哺区域经济发展的一种重要的功能。高技术产业扩散效应能否发挥以及发挥大小取决于扩散方和接受方两大主体。其中,从接受方来讲,接受方的能力大小、级差以及其产业匹配是主要影响因素,而从扩散方来讲,主要取决于扩散方的国际专利数和当地的科研实力以及科技投入等情况。在扩散接受过程中,高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会形成闭环模型,即地方高技术产业会影响传统产业的发展,为传统产业发展提供动力;与此同时,传统产业发展也会反过来影响高技术产业的发展,为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提供支撑。在扩散——接受过程中,双方能力差距和产业匹配是影响扩散效应大小的重要因素,如图4。
图4 高技术产业扩散效应闭环模型。
1.扩散接受方能力大小与级差。高技术产业对周围地区的扩散效应最直接的就是通过影响其他传统产业的结构升级,从而促进本地区经济发展。传统产业对高技术产业扩散效应吸收能力直接影响其产业的发展,这种吸收能力主要受3个因素影响:(1)接受方的技术资源。受方的资源越丰富,技术吸收能力就越强。(2)接受方资源增长的能力和速度,较大的技术增长率表明受方具有较快的资源增长速度和较强的资源增长潜力。(3)供方与受方的技术差距,差距越大则吸收技术的能力越弱,同时,扩散效应发挥作用的时间长短也会影响传统产业的发展,因此空间上越邻近,呈现出空间集聚性,扩散效应就容易较快产生。
2.区域产业构成。产业构成指的是一个地区高技术产业中不同类别所占的比例,各产业的构成及各产业之间的联系和比例关系。不同区域适应不同的产业结构,但是产业结构不同同样可以对本经济区域带来不一样的扩散效应,所以说在不同区域现阶段优先发展哪些高技术产业才能对经济增长起到突破性带动作用,是一个重要的战略选择问题。
图5 2008年我国不同地区高技术产业结构。
图5表明,西部地区在高技术产业结构上有极大的不平衡,航空航天业占了西部地区高技术产业的几乎80%,计算机行业则可以忽略不计,当然这可能与当地产业传统有关,但这直接影响了本地区高技术产业的扩散能力大小,比如在西部航空航天类的相关产业就较容易成长和壮大,而计算机行业则发展困难较大。
3.国际专利数。高技术产业申请的专利数目直接反映该地区高技术产业的能力大小,其将影响扩散效应的大小。从专利申请的数目上来比较,不同地区科技产出成果呈现明显不同。如图6,在专利申请数目中珠江三角洲地区占到全国的55.5%,而中西部地区之和比例偏低。
图6 我国专利申请的区域分布。
从发展态势上来看,珠江三角洲地区保持迅猛势头,每年所占全国的比例也在上升,而其他各主要经济区域的发展则相对缓慢,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就是停滞不前,这可以从侧面反映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地区不平衡现状。
图7 我国专利申请发展态势图。
4.科研机构数量和R&D投入力度大小。从高技术产业来看,研究与开发在产业发展中是占有重要地位和作用的。总体来看,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对科学研究重视不够,高技术产业中的科研机构数目相对较少,与发达国家差距明显。据统计,2008年我国高技术产业中科研机构有2534个,与发达国家相比相对比较少。从区域分布上看,东部长江三角洲地区和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科研机构数为1452个,占到全国总数的58%,而西部是科研机构数目最少的地区,只有130个,不足东部两个地区科研机构数目的1/10,呈现明显的不均衡状态。
图8 2008年我国科研机构分布区域图。
高技术产业的科技经费投入是衡量一个地区R&D力度的一个重要指标,直接影响高技术产业的发展,从而作用于高技术产业扩散力。从图9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科技经费投入地区分布差异明显,而且有愈演愈烈之势。
图9 2008年科技机构科技活动经费支出。
三、提升我国不同地区高技术产业
扩散效应对策建议
1.继续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高技术产业要形成较强的扩散效应,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最为重要的是高技术产业本身必须具有较强的促进作用和竞争力,因此,各区域必须继续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各地区要继续加强对高技术产业R&D活动的资金支持和政策扶持,积极引进和培养尖端人才,为高技术产业的发展积累技术基础和人才基础,积极建设高技术孵化园,提高高技术从理论到应用的转化率。
2.因地制宜,选择合适产业发展。不同区域要因地制宜,要依据产业关联度等重要指标,结合本地区资源状况,选择能发挥本地区比较优势的相关产业,增强产业匹配,减少产业级差,培育并形成未来支柱或主导产业,带动所有产业发展,使区域经济得到快速、持续、稳定的发展。同时,由于我国区域差距明显,多种经济形态并存,应允许扩散形式多样化,既能形成“墨渍式”的渗透扩散模式,也可形成“飞越式”的扩散方法。
3.加强地区合作,提高高技术产业扩散效应。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可通过建立产业技术联盟、高校科研院所进行知识创新等科技交流、联合设立重大科技平台、企业技术中心等共性技术平台,使其成为区域合作的主要载体和支撑。要多方着眼于资源共享,共建科技公共服务平台,提高高技术产业扩散效应,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增强区域乃至于国家竞争力。
参考文献
[1]AndrewJ.Nelson. Measuring knowledge spillovers: What patents, licenses and publications reveal about innovation diffusion [J].Research Policy, 2009,38: 994-1005.
[2]YingyiTsai,JustinYifu Lin, Lucia Kurekova. Innovative R&D and optimal investment under uncertainty in high-techindustries: An implication for emerging economies[J].Research policy,2009,38:1388-1395.
责任编辑: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