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的英雄本色

来源 :领导文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ckW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项羽和刘邦
  如果说项羽是英雄的话,那么刘邦根本就不是英雄了,因为项羽所具备的英雄条件,刘邦一个都没有:没有武功,身体也不强壮,甚至有点胆小。项羽向他挑战,他也不敢出来。可是刘邦毕竟有“皇帝相”,后来变成汉朝的高祖,刘邦的后代汉武帝也成了太史公的“上司”,太史公不能把汉朝的老祖宗写得那么差,所以在《高祖本纪》中,他用了很多资料,包括神话,来营造刘邦的天子命运。比如说刘邦的妈妈在泽边休息,梦中与神相遇,别人看见有一条龙趴在她身上,之后便有了身孕;以及刘邦年轻的时候斩白蛇等等。这些神话的材料都不见得是塑造英雄的基本材料,然后就讲到刘邦这个人个性比较温和,是王者之材。司马迁的整个構思是,如果刘邦是王者之材的话,项羽最多只能做一个霸主。王和霸,变成太史公书里两个对称性的名称。当然,从儒家的传统来讲,“霸道”是很坏的,而“王道”很好。可是春秋战国时期,王和霸是对等的,各个英雄都要称霸,所以项羽的政治理想还停留在春秋战国时代,他的政治野心只不过想做一个“楚霸王”。因为最后亡楚、完成统一大业的却是秦,项羽因此很恨秦始皇,也很不喜欢秦朝。然而他要恢复春秋战国做霸主的那个时代,这当然是做不到的。刘邦却是不知不觉地在各种参谋的影响之下,逐渐形成一种王者之气,变成了皇帝,大将韩信、军师张良等人都来帮助他,最后成就了大业。那么,司马迁心中真正赞扬的是像项羽这样的英雄霸主,还是像刘邦这样的帝王?
  鸿门宴之后,我们发现“剧情”急转直下,好像在不知不觉之间,局面就改了。在此之前,每一场战争都是项羽大赢,可是从此之后,项羽逐渐失去天命。彭城一战,原来是项羽大破汉军,杀汉卒十余万,然而突然“大风从西北而起,折木发屋,扬沙石,窈冥昼晦,逢迎楚军。楚军大乱……”司马迁花了不少笔墨描写楚汉相争,也把刘邦自私的个性表现了出来,逃亡时他连自己的妻子和儿子都推下车!两个领袖的个性和操守刚好相反,一个骄横、一个胆怯,然而最后反而是没有什么才干的刘邦赢了。天意何在?难道司马迁行文之中没有暗藏反讽吗?也许这是我们现代人的看法。历史的事实是:淮阴侯韩信率兵相助,这才真正大破楚军,围楚军于垓下,逼得项羽走投无路,最后到了乌江终于自刎而死。
  英雄末路:霸王别姬
  “乌江自刎”这一段写得最为精彩,后世人屡屡称道,后来被改编成通俗戏曲中的《霸王别姬》,脍炙人口。然而,为什么在这个紧要关头,项羽身边突然出现一个女人虞姬呢?我们且仔细看看司马迁是怎么写的:
  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这一段描写绝对像是史诗,换言之,它已经超出历史的叙述,而进入一种半神话的境界。英雄旁边突然出现了一个美人,但司马迁完全没有交代她的身世,项羽唱了数首歌之后,“美人和之”,却没有把虞姬的歌词写出来,据《楚汉春秋》所记,歌云:“汉兵已略地,四面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这不太像歌词,而像是评论,说大王气数已尽,我活下去还有什么意义呢?司马迁也没有交代她是如何自杀的,可能像当代电影《霸王别姬》所描写的,拿了大王的剑自刎而死。反而那匹一日行千里的神马,项羽不忍杀,把它送给欲为之渡河的乌江亭长。在中西神话里,马也是英雄不可少的伙伴,甚至比美女更重要。马的“神性”往往到最后才显示出来。最终项羽在杀死数百敌人之后自刎而死。这些细节也超越了历史叙述,突出了戏剧性。这根本就是小说笔法,然而当时还没有“小说”或“历史演义”这种文类。怪不得后世人把这个经典场面一再搬上舞台和银幕。
  对于项羽的评价问题
  《项羽本纪》的最后一段“太史公曰”是司马迁对项羽的整体评价。这一段我岂止看两三遍,但每次看的结论都不一样,到底太史公的态度是褒多于贬,还是贬多于褒?我们且一句一句地看:太史公听说舜的眼睛是“重瞳子”,项羽也是这样,莫非项羽就是舜的后代?不然他“何兴之暴也”,“暴”的意思是“突然”,他在短短三年之内,从没有尺寸之地,到率领五国诸侯攻秦,独霸天下,“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项羽作为西楚霸王,发号施令,的确是近古以来所未有的。这些话都是赞赏之词,甚至说项羽可能有舜的血统,几句话把他纳入儒家的传统里。接着,太史公用了三个不同的字眼来总结他对于项羽的评价。这三个不同的字眼,仔细揣摩起来是仔细斟酌过的。“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这句话是说:背弃了“先入关者,王”的盟约(本来是刘邦先入关),心怀故乡楚国,把义帝赶走,这个是不对的,难以自圆其说。这就有批评的意思了。然后说:“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意思是这样就太过分了。其实司马迁对项羽的看法在逐层推进,前面说你还不错,接着就说你这样说不过去吧,然后说你这样是不行的。到了最后,太史公引了项羽的话然后加以否定:“‘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项羽讲了至少三四次“天亡我”,到最后还是要说“天亡我”,太史公就说他“岂不谬哉”,就是荒谬之极。到底这个评价有没有道理呢?大家可以想一想。表面上司马迁说项羽完全没有道理,他哪里有资格说什么“天亡我”?可是自古中西英雄的悲剧都是和“天命”有关。希腊有一个字眼“hubris”,意思是“骄傲”——一种要知天意的骄傲。我觉得项羽的骄傲也有点这个意味,项羽的霸气太足了,觉得自己是不可征服的(invincible),不是因为勇气不足、武力不够或打得不好,而是时运不济,得不到天命。奈何?而刘邦偏偏有天保佑,中国历代的皇帝都要承天命、要祭天,托天保佑。那么,司马迁看重的是天命还是英雄气概?
  美国学者杜润德说:司马迁在《史记》里展现的文学视野,有时甚至颠覆了他自己的史观,即使不完全颠覆,至少出现了矛盾。例如“通古今之变”原来是建立在“治”和“乱”的轮替,而“乱”必先于“治”,为新的“治”铺路,那么,如果新的“政治秩序”本身有问题,又如何处理在此之前的“乱世”呢?俗语谓:乱世出英雄,其实不止英雄,司马迁敬仰的孔子也生于乱世。我们可以想象,司马迁在探讨“天人之际”的个案的时候是否会考虑到:究竟是“天命”还是“人事”更重要?如果“天命”更重要,为什么司马迁要花如此巨大的篇幅写“列传”?他把项羽放在“本纪”里,又把他描写得这么悲壮,似乎在揭示一个新的观点:历史是人造的,虽然终究不能违背天命(项羽的悲叹:“天亡我”),但人的个性有时候也可以推动历史,至少这二者之间必定存在纠葛和矛盾。我们从其他史料知悉:司马迁为汉朝几位先帝所写的传记,包括《高祖本纪》,都不合汉武帝的胃口,所以他要把《史记》藏诸名山。既然如此,他愿意故意降低对项羽的评价吗?
  (摘自《中国文化传统的六个面向》)
其他文献
宋太祖赵匡胤算是历史上一位传奇的皇帝了,他本是武将出身,陈桥兵变后黄袍加身,取代后周而得天下。赵匡胤文化程度不高,深知“马上得天下,以文治天下”这个亘古不变的道理,所以他在太庙中为后世子孙立下“不得杀士大夫”的祖训密誓,定下“重文轻武”的国策。张齐贤之所以能得到“吃出来的名相”的名号,与此不无关系。  张齐贤(942年-1014年),字师亮,曹州冤句(今山东菏泽南)人,纵然家中贫困、衣衫寒酸、天天
一位年轻朋友最近表示,他遇到过的最糟糕的老板,在给他的反馈里总是含有“你干得非常漂亮”这样的话。可是他俩都明白,那不是真话——公司里一片混乱,离职率过高,客户不满意。我的朋友尽心尽力,但相比已得到的,他需要的是更多的支持和更好的反馈。他希望有一个在他需要时会出现在他身边的领导,一个会给他实质性建议而非陈词滥调的领导。  为了表达他的失望程度,他表示:“我宁可有一个冲着我大吼大叫或者提出不切实际要求
刘邦坐上皇位后,对一起打天下的功臣动了杀机:诛彭越、屠韩信、斩英布、囚萧何……  昔日曾经勇砸秦始皇御车的张良,也被吓得退隐江湖。功臣有此遭遇,一方面因为功高震主,另一方面也因他们跟皇上太“熟”了。  在建立汉帝国的庆功宴上,刘邦的部下们上演了一场闹剧。他们调戏宫女,甚至在大殿上拔剑乱砍。在这些人面前,刘邦完全没有皇帝的威严。刘邦以前就是个农民出身,为人大方,结交一帮朋友。后来刘邦带着他们打天下,
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八月,乾隆帝度过了他人生中最后一个“逢十”的大寿。  举国欢庆的气氛尚未消散,礼部侍郎尹壮图的一份奏折,一下子将这位耄耋老人从盛世迷梦拖回现实。尤其是其中一句话,令他虽然又气又急,但又不得不直面:  “臣经过地方……商民半皆蹙额兴叹,各省风气,大抵皆然。”  商民“蹙额兴叹”的事中,就有“生齿日繁”带来的社会问题。这年,中国人口突破3亿大关。几千年来鼓励生育的做法,在18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这首诗是郑板桥写的,题在他画的一幅墨竹上,大家都认为这是板桥先生的独立宣言。  高山岩石多土壤少,有些竹子生长在岩石上,那是中国画家喜欢的题材。岩石有裂缝,裂缝里有风吹进来的土壤,竹子就在石头缝里扎根。竹子的根部蔓延很快,生命力很强,就靠石头缝里那一点点空间,那一点点土壤,它把岩石牢牢地抓住了,无论山上刮多么大的风,它也不会倒
英国苏塞克斯公爵哈里王子和妻子梅根宣布告别王室高级成员身份。之后,白金汉宫宣布,哈里和梅根今后将不再使用“殿下”头衔,他们的王室职务被辞去,包括正式的军职,“虽然他们不能再正式代表女王陛下,但苏塞克斯公爵一家已明确表示,他们未来所做的一切都将继续维护女王陛下的价值观”。不再吃“皇粮”  早些时候,哈里夫妇表示,希望在王室内扮演一个“进步的新角色”:他们将在财务上独立,并将往返于英国和北美之间。英国
杨成武比聂荣臻小15岁,他一直视聂荣臻为“最尊敬的、最可信赖的良师和益友”,称之为忘年之交。六十载如一日,他们的师友情始终不变。“像个大学教授”  杨成武与聂荣臻相识在中央苏区。杨成武在上中学期间,于1929年1月跟随老师张赤南参加闽西古城暴动。1931年春,17岁的杨成武担任红一军团第11师32团政治委员。不久,他第一次见到聂荣臻。那时,聂荣臻刚从上海白区来到中央苏区,担任红军总政治部副主任。杨
《罗马共和国》  [英] 戴维·M.格温 著 王忠孝 译  译林出版社 2018年6月出版  罗马共和国的兴衰在西方文明史上占有独特的地位。在本书中,戴维·M.格温从罗马的起源以及建城传说开始,一路写到汉尼拔跨越阿尔卑斯山和恺撒在三月十五日遇刺,为我们呈现了罗马共和国引人入胜的历史画卷。其中,他审视了共和国独一无二的政治结构,描述了它的文学和物質来源,生动地刻画了罗马共和国的文化与社会。
在《千字文》里有这么一句话,专门用来形容战国四大名将——“起翦颇牧,用兵最精”,排在首位的就是白起。另三位分别是王翦、廉颇和李牧。列四将之首,可见白起的分量之重。  白起原本一介布衣,因巧于用兵,终登庙堂。在秦国统一六国的道路上,他先后赢得伊阙之战、攻陷楚国国都郢、拿下长平之战,贡献极大。可尽管如此,却没有一个善终的结局。《史记》记载,秦昭王認为白起托病不出战,“其意怏怏不服”,于是赐其死。如此功
哲理的故事:  星期五早上8点前,一个衣着休闲的年轻人,步入华盛顿特区位于地铁站外的“朗方广场”,打开小提琴盒,开始认真演奏起来。  可是似乎收获并不那么理想。63个人走过之后,才有一名男士经过时短暂回头望了望他,再过了一会儿,才有一位好心肠的妇女给了这名提琴手1美元。但令他感到安慰的是,演奏了一会儿,竟然有人在附近的墙边站着听他演奏。此后的近一个小时内,有7个人停下脚步听了大概一分钟,有27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