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黄埔三杰”,“一杰”牺牲在北伐战场上、“一杰”成为国民党复兴社的核心成员、“一杰”成为共产党解放军的大将。“黄埔三杰”迥然不同的人生际遇,正是近30万黄埔学生三种截然不同的历史命运的典型代表,它真实折射出中国现代史跌宕起伏、中国革命曲折发展的历史进程。
[关键词]“黄埔三杰”人生际遇;黄埔学生;历史命运
说起黄埔学生,就不能不提到“黄埔三杰”。在黄埔军校一期,流传着“蒋先云的笔、贺衷寒的嘴、陈赓的腿”之说,此三人并称为黄埔三杰。
被誉为“黄埔奇才”的蒋先云,字湘耘,别号巫山。1902年8月生于湖南新田。早年参加“五四运动”,1921年相继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国共产党为,并很快成为中国共产党早期工人运动领袖。1924年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黄埔军校。在校期间,蒋先云任中共黄埔特别支部第一任书记,发起创建中国青年军人联合会并任主席,在《中国军人》上发表革命军事文章8篇,在广州民国日报上发表多篇反帝与宣传革命、反对独裁文章,成为黄埔军校最有影响力和威望的学生。蒋先云深得时任黄埔军校校长蒋介石的赏识,是蒋介石最得意之学生。1925年,蒋先云同样以第一名成绩毕业,被选派到黄埔教导一团一连任党代表,后调任蒋介石侍从参谋。北伐战争开始后,蒋先云任北伐军总司令部机要秘书。“北伐文告,多出其手”。不久后,蒋先云担任补充第五团团长,授陆军少将军衔。蒋介石叛变革命后,蒋先云高呼:“昔日校长,今日校贼!”“蒋贼不除,世无天日!”1927年5月28日,蒋先云担任二次北伐军第一纵队第二十六师七十七团党代表兼团长,在河南临颍作战时不幸英勇牺牲。中共中央刊物《向导》198期发表《悼蒋先云同志》一文;周恩来则亲自主持蒋先云的追悼大会,国民革命政府追赠其为中将军衔。
被称为国民党复兴社四大台柱、“十三太保”之一的贺衷寒,原名贺忠汉,字君山。1900年1月生于湖南岳阳。五四运动时期,贺衷寒成为中国最早的青年团员,加入董必武组织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并以中国劳工代表参加苏联召开的东方民族会议。1924年考入黄埔军校后,贺衷寒加入中国国民党。凭着刻苦好学的精神和能言善辩的才干,贺衷寒在黄埔同学中迅速脱颖而出。为了与蒋先云的青年军人联合会对抗,他组织了“孙文主义学会”并担任黄埔同学会书记长。两大政治团体在剧社组织、报纸杂志宣传上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激烈竞争。1926年贺衷寒再赴苏联考察并入莫斯科中山大学和伏龙芝陆军大学。国共内战爆发后,贺衷寒负责国民党军队的政工体系建立工作,为国民党培养了大批反共政工干部,提出了一整套反共政治理论,制订了一系列反共政工文件。抗战爆发后,贺衷寒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一厅厅长(中将)、政治部秘书长,主管国民党军队的政治工作。并先后担任三青团临时中央干事、中央干事会常务干事及中央组织处书记长等职。1950年,贺衷寒出任国民党交通部长,任内为台湾交通事业的发展和日后经济起飞打下了良好基础。1954年出任中华民国总统府国策顾问。1961年后,任国民党中央设计考核委员会主任委员行政院政务委员、国民党中央评议委员会委员等职。1972年因病去世。
出自黄埔、终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大将的陈赓,原名陈庶康。1903年2月生于湖南湘乡。1916年,年仅13岁的陈赓到湘军当兵。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4年考进黄埔军校一期。在校期间,参加第一次、第二次东征讨伐军阀陈炯明,平定商团和军阀叛乱等战役战斗。在第二次东征时,东征军总指挥蒋介石在华阳镇一役中遇险,陈赓背着蒋介石,靠着两条长腿最终让蒋过河脱险。“陈赓的腿”之说由此广为人知。大革命失败后,陈赓参加南昌起义,后到上海中央特科进行隐蔽斗争工作。1931年9月后,先后被派往鄂豫皖和中央革命根据地。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先后任八路军129师386旅旅长、太岳军区司令员等职,组织指挥响堂铺伏击战等经典战例,率部参加百团大战。解放战争时期,先后任晋冀鲁豫野战军太岳纵队司令员、第二野战军第四兵团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等职,率部先后参加上党、宛西宛东、淮海、解放广州、粤桂边大围歼战、滇南围歼战等战役战斗。建国后,历任云南军区司令员、志愿军副司令员兼3兵团司令员和政委、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院长、副总参谋长、国防部副部长、中央军委委员等职,1952年,被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授予一级独立自由勋章。1955年9月,被授予大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中共八大当选为中央委员。1961年3月16日在上海病逝。终年58岁。
“黄埔三杰”均来自三湘大地、同年考入同一所军校、又同一期毕业,他们的人生际遇竟然是如此的大相径庭。事实上,从中国近现代历史大视野的角度来看,从“黄埔三杰”各自的人生际遇中正好折射出数十万黄埔学生的历史命运。
黄埔军校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历史产物。黄埔军校初名为陆军军官学校,后改为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中央军事政治学校等名称,因校址最初设在广州黄埔岛上而得名。大革命时期,黄埔军校共招收6期学生、2万余人。其中前4期是大革命期間毕业的,后2期是在大革命失败后才毕业的,他们大都成了创建和壮大国民革命军的骨干。大革命失败后,由于政治信仰不同,黄埔学生迅速分化,大部分跟随国民党蒋介石走向反动。一部分成为共产党在各地发动武装起义的组织者和工农红军的指挥员。此后至1949年底,黄埔军校又召收17期,前后23期共培养学生约30万人,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成为国民党蒋介石嫡系部队中的骨干。
中国共产党开始有意识培养自己的军事干部、懂得军事斗争的重要性、以及得出“枪杆子里出政权”的道理,都是从参与创办黄埔军校和随之而来的北伐战争中开始的。大革命失败后,在共产党独立领导的历次革命战争: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乃至抗美援朝战争中,出身于黄埔军校的为数不多的共产党人,很自然地成为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武装斗争中的最重要的且不可多得的军事政治中坚力量。经过几十年的革命考验和战争洗礼,他们中的许多人逐渐成长为共产党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优秀指挥员。出身于黄埔军校的中国共产党人中,有周恩来总理,有聂荣臻、叶剑英、陈毅、徐向前、林彪5位元帅,有陈赓、许光达、罗瑞卿3位大将,还有周士弟、陈奇涵、杨至成、宋时轮、张宗逊、陈伯钧、郭天民等被授予上将、中将、中央部长的超过百人。此外,红军时期的不少高级指挥员,如刘志丹、周逸群、王尔琢、卢德铭、许继慎、黄公略等等也均出自于黄埔军校。由此我们不难看出,从黄埔军校出身的共产党人对人民军队的创建和成长壮大、对新中国的建立的作用和影响究竟有多大! 靠执掌黄埔军校校长而起家的蒋介石,之所以能在风云变幻的民国政坛上独领风骚二十余年,是因为他有一支实力强大的以黄埔系骨干为主体的中央军。在蒋介石国民党嫡系部队中,十之八九的将领出身黄埔。蒋介石“五虎上将”中,其中4人曾为黄埔教官,“八大金刚”也基本上出自黄埔,其身边的“十三太保”则青一色是黄埔出身。此外,从黄埔出身的任国民党“兵团司令”、各军兵种司令、直至参谋部长、国防部长等职务以上的远远超过百人。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黄埔军校,就不可能有中国近现代史上叱咤风云的历史人物蒋介石,更不可能有统治中国大陆二十余年的国民党蒋介石政权。也正因为如此,跟随蒋介石的黄埔学生,他们的命运和荣辱也就与国民党政权的兴衰成败紧密联系在一起,定格在风云激荡的中国现代历史上。
有战争就必然有牺牲。作为战场上的主角,军人的牺牲是再自然不过的事。特别是在二十世纪上半叶之中国,战争之频繁、规模之浩大、斗争之残酷、历时之长久,在中外历史上都难出其右。黄埔军校自创办之日起,就始终与战争联系在一起,正是“每次战役,无不有黄埔师生的血;每个战场,无不有黄埔师生的骨。”据史载:自第一次至第二次东征,黄埔师生就牺牲了586人。被称为“军校阵亡第一人”的黄埔一期学生蔡光举和第二次东征攻打惠州牺牲的黄埔军校军事教官、国民革命军第一军二师四团团长刘尧宸就是其中的英烈代表。另据1927年底统计,第一至第五期学生在北伐战争中阵亡达1751人。其中就有在攻打武昌城牺牲的曹渊、牺牲于河南战场的蒋先云等烈士。此后,在第二次国共合作的抗日战争中,千千万万的黄埔精英又为民族存亡而血染沙场。八路军副总参谋长左权,国民党师长戴安澜、旅长黄梅兴、团长谢晋元等,原黄埔军事武汉分校女生队学员、东北抗日女英雄赵一曼,等等,都是在抗日战争中为国捐躯的黄埔英烈。
此外,还有一些出身黄埔的名将如张治中、杜聿明、侯镜如、郑洞国、宋希濂、李默庵、黄维等,早年追随国民党蒋介石,新中国成立后又回到人民的怀抱,为建设新中国和促进祖国统一大业而積极工作。当然,也有极少数出身黄埔的人追随汪精卫叛国投敌,沦为臭名昭著的“黄埔汉奸”。
结语
个人的命运和人生际遇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息息相连!黄埔同学个人的命运被紧密地与他所加入的政治力量决定着,无论他日后每一步如何选择,事实上自他开始选择的第一步就已经深深地决定了他未来的命运。而在上世纪20至40年代国共两大政治力量角逐的中国舞台上,除了在国共之间选择或者流血牺牲外,当时并不存在第三种可能。黄埔学生的三种截然不同的历史命运,是中国现代史跌宕起伏的真实写照,也是中国革命曲折发展的必然结果。
参考文献:
〔1〕刘洪辉.黄埔军校史料汇编.广东教育出版社,2012(9);
〔2〕汪东林.殊途同归——宋希濂与陈赓大将的故事.中国文史出版社,2015(11);
〔3〕衡阳市革命烈士事迹编写小组.蒋先云烈士传略.湖南人民出版社,1979;
〔4〕孙坤明.黄埔时期陈赓与贺衷寒政治理想之比较.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5(1)。
作者简介:陈啸铮(1993--),男,2016年7月英国中央兰开夏大学国际新闻专业本科毕业生,文学学士学位,现系英国中央兰开夏大学人力资源管理和发展专业在读硕士生。
[关键词]“黄埔三杰”人生际遇;黄埔学生;历史命运
说起黄埔学生,就不能不提到“黄埔三杰”。在黄埔军校一期,流传着“蒋先云的笔、贺衷寒的嘴、陈赓的腿”之说,此三人并称为黄埔三杰。
被誉为“黄埔奇才”的蒋先云,字湘耘,别号巫山。1902年8月生于湖南新田。早年参加“五四运动”,1921年相继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国共产党为,并很快成为中国共产党早期工人运动领袖。1924年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黄埔军校。在校期间,蒋先云任中共黄埔特别支部第一任书记,发起创建中国青年军人联合会并任主席,在《中国军人》上发表革命军事文章8篇,在广州民国日报上发表多篇反帝与宣传革命、反对独裁文章,成为黄埔军校最有影响力和威望的学生。蒋先云深得时任黄埔军校校长蒋介石的赏识,是蒋介石最得意之学生。1925年,蒋先云同样以第一名成绩毕业,被选派到黄埔教导一团一连任党代表,后调任蒋介石侍从参谋。北伐战争开始后,蒋先云任北伐军总司令部机要秘书。“北伐文告,多出其手”。不久后,蒋先云担任补充第五团团长,授陆军少将军衔。蒋介石叛变革命后,蒋先云高呼:“昔日校长,今日校贼!”“蒋贼不除,世无天日!”1927年5月28日,蒋先云担任二次北伐军第一纵队第二十六师七十七团党代表兼团长,在河南临颍作战时不幸英勇牺牲。中共中央刊物《向导》198期发表《悼蒋先云同志》一文;周恩来则亲自主持蒋先云的追悼大会,国民革命政府追赠其为中将军衔。
被称为国民党复兴社四大台柱、“十三太保”之一的贺衷寒,原名贺忠汉,字君山。1900年1月生于湖南岳阳。五四运动时期,贺衷寒成为中国最早的青年团员,加入董必武组织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并以中国劳工代表参加苏联召开的东方民族会议。1924年考入黄埔军校后,贺衷寒加入中国国民党。凭着刻苦好学的精神和能言善辩的才干,贺衷寒在黄埔同学中迅速脱颖而出。为了与蒋先云的青年军人联合会对抗,他组织了“孙文主义学会”并担任黄埔同学会书记长。两大政治团体在剧社组织、报纸杂志宣传上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激烈竞争。1926年贺衷寒再赴苏联考察并入莫斯科中山大学和伏龙芝陆军大学。国共内战爆发后,贺衷寒负责国民党军队的政工体系建立工作,为国民党培养了大批反共政工干部,提出了一整套反共政治理论,制订了一系列反共政工文件。抗战爆发后,贺衷寒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一厅厅长(中将)、政治部秘书长,主管国民党军队的政治工作。并先后担任三青团临时中央干事、中央干事会常务干事及中央组织处书记长等职。1950年,贺衷寒出任国民党交通部长,任内为台湾交通事业的发展和日后经济起飞打下了良好基础。1954年出任中华民国总统府国策顾问。1961年后,任国民党中央设计考核委员会主任委员行政院政务委员、国民党中央评议委员会委员等职。1972年因病去世。
出自黄埔、终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大将的陈赓,原名陈庶康。1903年2月生于湖南湘乡。1916年,年仅13岁的陈赓到湘军当兵。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4年考进黄埔军校一期。在校期间,参加第一次、第二次东征讨伐军阀陈炯明,平定商团和军阀叛乱等战役战斗。在第二次东征时,东征军总指挥蒋介石在华阳镇一役中遇险,陈赓背着蒋介石,靠着两条长腿最终让蒋过河脱险。“陈赓的腿”之说由此广为人知。大革命失败后,陈赓参加南昌起义,后到上海中央特科进行隐蔽斗争工作。1931年9月后,先后被派往鄂豫皖和中央革命根据地。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先后任八路军129师386旅旅长、太岳军区司令员等职,组织指挥响堂铺伏击战等经典战例,率部参加百团大战。解放战争时期,先后任晋冀鲁豫野战军太岳纵队司令员、第二野战军第四兵团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等职,率部先后参加上党、宛西宛东、淮海、解放广州、粤桂边大围歼战、滇南围歼战等战役战斗。建国后,历任云南军区司令员、志愿军副司令员兼3兵团司令员和政委、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院长、副总参谋长、国防部副部长、中央军委委员等职,1952年,被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授予一级独立自由勋章。1955年9月,被授予大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中共八大当选为中央委员。1961年3月16日在上海病逝。终年58岁。
“黄埔三杰”均来自三湘大地、同年考入同一所军校、又同一期毕业,他们的人生际遇竟然是如此的大相径庭。事实上,从中国近现代历史大视野的角度来看,从“黄埔三杰”各自的人生际遇中正好折射出数十万黄埔学生的历史命运。
黄埔军校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历史产物。黄埔军校初名为陆军军官学校,后改为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中央军事政治学校等名称,因校址最初设在广州黄埔岛上而得名。大革命时期,黄埔军校共招收6期学生、2万余人。其中前4期是大革命期間毕业的,后2期是在大革命失败后才毕业的,他们大都成了创建和壮大国民革命军的骨干。大革命失败后,由于政治信仰不同,黄埔学生迅速分化,大部分跟随国民党蒋介石走向反动。一部分成为共产党在各地发动武装起义的组织者和工农红军的指挥员。此后至1949年底,黄埔军校又召收17期,前后23期共培养学生约30万人,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成为国民党蒋介石嫡系部队中的骨干。
中国共产党开始有意识培养自己的军事干部、懂得军事斗争的重要性、以及得出“枪杆子里出政权”的道理,都是从参与创办黄埔军校和随之而来的北伐战争中开始的。大革命失败后,在共产党独立领导的历次革命战争: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乃至抗美援朝战争中,出身于黄埔军校的为数不多的共产党人,很自然地成为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武装斗争中的最重要的且不可多得的军事政治中坚力量。经过几十年的革命考验和战争洗礼,他们中的许多人逐渐成长为共产党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优秀指挥员。出身于黄埔军校的中国共产党人中,有周恩来总理,有聂荣臻、叶剑英、陈毅、徐向前、林彪5位元帅,有陈赓、许光达、罗瑞卿3位大将,还有周士弟、陈奇涵、杨至成、宋时轮、张宗逊、陈伯钧、郭天民等被授予上将、中将、中央部长的超过百人。此外,红军时期的不少高级指挥员,如刘志丹、周逸群、王尔琢、卢德铭、许继慎、黄公略等等也均出自于黄埔军校。由此我们不难看出,从黄埔军校出身的共产党人对人民军队的创建和成长壮大、对新中国的建立的作用和影响究竟有多大! 靠执掌黄埔军校校长而起家的蒋介石,之所以能在风云变幻的民国政坛上独领风骚二十余年,是因为他有一支实力强大的以黄埔系骨干为主体的中央军。在蒋介石国民党嫡系部队中,十之八九的将领出身黄埔。蒋介石“五虎上将”中,其中4人曾为黄埔教官,“八大金刚”也基本上出自黄埔,其身边的“十三太保”则青一色是黄埔出身。此外,从黄埔出身的任国民党“兵团司令”、各军兵种司令、直至参谋部长、国防部长等职务以上的远远超过百人。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黄埔军校,就不可能有中国近现代史上叱咤风云的历史人物蒋介石,更不可能有统治中国大陆二十余年的国民党蒋介石政权。也正因为如此,跟随蒋介石的黄埔学生,他们的命运和荣辱也就与国民党政权的兴衰成败紧密联系在一起,定格在风云激荡的中国现代历史上。
有战争就必然有牺牲。作为战场上的主角,军人的牺牲是再自然不过的事。特别是在二十世纪上半叶之中国,战争之频繁、规模之浩大、斗争之残酷、历时之长久,在中外历史上都难出其右。黄埔军校自创办之日起,就始终与战争联系在一起,正是“每次战役,无不有黄埔师生的血;每个战场,无不有黄埔师生的骨。”据史载:自第一次至第二次东征,黄埔师生就牺牲了586人。被称为“军校阵亡第一人”的黄埔一期学生蔡光举和第二次东征攻打惠州牺牲的黄埔军校军事教官、国民革命军第一军二师四团团长刘尧宸就是其中的英烈代表。另据1927年底统计,第一至第五期学生在北伐战争中阵亡达1751人。其中就有在攻打武昌城牺牲的曹渊、牺牲于河南战场的蒋先云等烈士。此后,在第二次国共合作的抗日战争中,千千万万的黄埔精英又为民族存亡而血染沙场。八路军副总参谋长左权,国民党师长戴安澜、旅长黄梅兴、团长谢晋元等,原黄埔军事武汉分校女生队学员、东北抗日女英雄赵一曼,等等,都是在抗日战争中为国捐躯的黄埔英烈。
此外,还有一些出身黄埔的名将如张治中、杜聿明、侯镜如、郑洞国、宋希濂、李默庵、黄维等,早年追随国民党蒋介石,新中国成立后又回到人民的怀抱,为建设新中国和促进祖国统一大业而積极工作。当然,也有极少数出身黄埔的人追随汪精卫叛国投敌,沦为臭名昭著的“黄埔汉奸”。
结语
个人的命运和人生际遇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息息相连!黄埔同学个人的命运被紧密地与他所加入的政治力量决定着,无论他日后每一步如何选择,事实上自他开始选择的第一步就已经深深地决定了他未来的命运。而在上世纪20至40年代国共两大政治力量角逐的中国舞台上,除了在国共之间选择或者流血牺牲外,当时并不存在第三种可能。黄埔学生的三种截然不同的历史命运,是中国现代史跌宕起伏的真实写照,也是中国革命曲折发展的必然结果。
参考文献:
〔1〕刘洪辉.黄埔军校史料汇编.广东教育出版社,2012(9);
〔2〕汪东林.殊途同归——宋希濂与陈赓大将的故事.中国文史出版社,2015(11);
〔3〕衡阳市革命烈士事迹编写小组.蒋先云烈士传略.湖南人民出版社,1979;
〔4〕孙坤明.黄埔时期陈赓与贺衷寒政治理想之比较.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5(1)。
作者简介:陈啸铮(1993--),男,2016年7月英国中央兰开夏大学国际新闻专业本科毕业生,文学学士学位,现系英国中央兰开夏大学人力资源管理和发展专业在读硕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