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心动于情方能入文,反之感人心者莫非于至情之文。一般作文得分高者,都是以情入文,感动自己而后才会感动读者。很难想象一篇杜撰、模仿的文章能感人,即使遣词造句如何华丽,如何巧思布局,也只落得牵强堆砌之嫌,没有灵魂之类。高中作文,体裁纷杂而多样,除了时间限定,和一定的评分标准外,无甚硬性的约束和标准。相反,高中作文的考核模式多样化,给学生自由选择的空间的同时,却也意在考核学生的文学素养,品德素质,思想成见,更有甚者还可看出学生的理想倾向,性格形成。而用情之文,更显一个人的素质品德,人文情怀。
关键词:激发兴趣、有效倾吐、比较体情、注重发掘情感因素、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5(c)-0000-00
受教育的人跟种子一样,是有生命力,能自己发育成长,因此要给他们提供充分的适合的条件,他们才能够成长为有用之才。作文教学也是这样的.要想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就要给他们一个适宜的情境。学生的不同情感体验将直接影响他们的写作水平,因此创设必要的情境是课堂写文成功的有力保证。
同时,想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教师必须运用相应的语言对学生进行诱导,从而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简而言之,就是努力把抽象的写作概念具体化、形象化。
兴趣是灵感产生的基础,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想把一堂作文课真正上好,在设定话题之前,就应该做到吸引学生的写作兴趣,尽快地引导学生进入写作的状态。因此,作为语文教师或者作文教学者应该有较高的导课艺术,授课语言力求做到新颖别致、匠心独运,营造与作文写作的密切情境。除此,要学会调动学生的生活,引进生活的源头活水,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抽身于具体的生活的情境中,去体验当时的感受,当时的思路。让抽象概念变为脑海中放映出的一幅幅鲜明生动的画面,进而心动而后笔动。
2创设情境,激发倾吐
教育家夏丐尊先生说:“教育上的水是什么?就是情,就是爱。教育没有了情爱,就成了无水的池,任你四方也罢,圆形也罢,总逃不了一个空虚。”作为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教师发掘出情感因素成为学生积极学习的诱因,从而掀起课堂教学波澜,让学生置身于情感渲染之中,去感受课文内容,体验文章情感。
作文教学课堂应该是活跃的、自由的、团结的,师生在课堂上应该是一种交流的、沟通的,尤其是情感的真诚流露,更使课堂极具人文性、感染性。师生之间是知识、能力、素质方面的情感对话、交流。师生之间在学识上可能有高低、差异,但在情感上却是平等的。所以,语文课堂上应当呈现这样的情景:教师感动学生,学生理解老师,师生共同用情把教学推向顶端。这就是语文教学过程中流动的情感力量。比如以《好奇心》的为题写一篇作文,在引导学生写此文时,教师可先以聊天的形式和学生谈谈自己小时因好奇心而发生了哪些好玩有趣的事,或是谈谈就你知道的一些伟人的好奇心而引发的趣事等,让学生各抒己见参与到话题中来,这样轻松有趣地聊下来,学生自然“浮想联翩”,各自心里都给好奇心加上了一些色彩与印象,写起作文来也就得心应手了。
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发掘情感因素,强化情感的交流,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活动和情感交流中,加强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提高语文素养。
3丰富蓄积,比较体情
写作素材普遍来源于现实的生活里,生活在向上发展,写作材料自然也会滔滔不绝地流注而来。所以,学生应该观察生活,留意身边的琐事,关注现实的一花一草,从而积累丰富的生活见识,这样自然而然写作时就有了倾吐的源流。而经过了十多年的丰富多彩的儿童——少年——青少年的人生历程,学生们的生活积累应该不少,只是作为学生大都存在一个问题:缺乏去发现的视野。所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积极引导学生多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或者引导学生把眼光投向现实生活中,结合各种课内外教学资源,让学生阅读社会之书,养成写日记写心得的好习惯,努力做生活的有心人,这样就有了充足的写作源流,自然也就有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活水了。
当然,生活认识的累积,也包括对书籍的阅读等间接吸收知识的方式。教师可建议学生去阅读一些有代表性的细腻感人的美文作品和名家名作,让学生在被感动的同时,也受了一次情感的熏陶,从而提升自己的写作领悟能力,奠定了以情动人的写作意识。正所谓有比较才有鉴别,通过比较可以明晰差别,抓住特点,较准确地揭示事物的本质。经过这么一比较,好坏,优劣之分也就显而易见,相信人性大是趋优而弃劣的。所以,用情之文才会“长青”。
4教给方法,有效倾吐
凡事都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用情于文的同时还需了解一些特有的写作方法和技巧,人的情感是适时适境而自然产生的没有通过特定的约束的抽象存在,所以,喜怒哀乐不时变换,在这变换中人们要怎么把握住情感主轴,给它渲染、点缀,进而成为一篇佳文,确实需要些技巧方法的加入,以及谋篇布局的安排。个人觉得在方法教给上,也要抓住主体情感方向,然后从取材、构思、起草三个环节,使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提升写作水平。
虽然时代潮流下现代社会多元化的文化即时碰撞而出,但在应试教育制度的背景下,人类的智慧都是为其提供方便易行的对题方法,所以在升学压力面前,就有了“猜题”、“反猜题”、“反套题”的新花样老套路出现,如此就有了“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的现象层出不穷。在这种千篇一律的被“训练”中我们看到的其实就是一个被平均了的生活,一个作为公约数的人生观,一种一高兴就“耶耶耶”地欢叫的生活,一“爱”就希望工程,贫困山区的呼吁。。。。。。就是在这样的文化态势下,学生的“个人记忆”和“个人经验”这些“真实的生活”被层层遮蔽了。想当然的,这种强化的教育模式下,写作文成了应付,学生很难有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愉悦的审美感受。没有兴趣,没有愉悦,他的记忆就无法唤醒,情感就无法激漾,内心就无法激越,思路也就无法打开。在写作文成为一件很难受、很痛苦、很郁闷的事情之后,还怎么有好的作文出现?所以,作为这个特殊时代的教育者,有责任把作文还原归正到原本的位置,不让牵强浮夸、矫揉造作、辞藻堆砌、空洞贫乏,成为作文的潮流趋势。还原披情入文,以情动人的写作本色。
参考文献:
1、《湖南教育》 2001.4 湖南
2、彭世强《情景作文指导》上海教育出版社
3、刘心武主编,郑佳节著:《作文技法通鉴》(中学生版),辽宁人民出版社
关键词:激发兴趣、有效倾吐、比较体情、注重发掘情感因素、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5(c)-0000-00
受教育的人跟种子一样,是有生命力,能自己发育成长,因此要给他们提供充分的适合的条件,他们才能够成长为有用之才。作文教学也是这样的.要想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就要给他们一个适宜的情境。学生的不同情感体验将直接影响他们的写作水平,因此创设必要的情境是课堂写文成功的有力保证。
同时,想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教师必须运用相应的语言对学生进行诱导,从而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简而言之,就是努力把抽象的写作概念具体化、形象化。
兴趣是灵感产生的基础,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想把一堂作文课真正上好,在设定话题之前,就应该做到吸引学生的写作兴趣,尽快地引导学生进入写作的状态。因此,作为语文教师或者作文教学者应该有较高的导课艺术,授课语言力求做到新颖别致、匠心独运,营造与作文写作的密切情境。除此,要学会调动学生的生活,引进生活的源头活水,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抽身于具体的生活的情境中,去体验当时的感受,当时的思路。让抽象概念变为脑海中放映出的一幅幅鲜明生动的画面,进而心动而后笔动。
2创设情境,激发倾吐
教育家夏丐尊先生说:“教育上的水是什么?就是情,就是爱。教育没有了情爱,就成了无水的池,任你四方也罢,圆形也罢,总逃不了一个空虚。”作为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教师发掘出情感因素成为学生积极学习的诱因,从而掀起课堂教学波澜,让学生置身于情感渲染之中,去感受课文内容,体验文章情感。
作文教学课堂应该是活跃的、自由的、团结的,师生在课堂上应该是一种交流的、沟通的,尤其是情感的真诚流露,更使课堂极具人文性、感染性。师生之间是知识、能力、素质方面的情感对话、交流。师生之间在学识上可能有高低、差异,但在情感上却是平等的。所以,语文课堂上应当呈现这样的情景:教师感动学生,学生理解老师,师生共同用情把教学推向顶端。这就是语文教学过程中流动的情感力量。比如以《好奇心》的为题写一篇作文,在引导学生写此文时,教师可先以聊天的形式和学生谈谈自己小时因好奇心而发生了哪些好玩有趣的事,或是谈谈就你知道的一些伟人的好奇心而引发的趣事等,让学生各抒己见参与到话题中来,这样轻松有趣地聊下来,学生自然“浮想联翩”,各自心里都给好奇心加上了一些色彩与印象,写起作文来也就得心应手了。
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发掘情感因素,强化情感的交流,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活动和情感交流中,加强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提高语文素养。
3丰富蓄积,比较体情
写作素材普遍来源于现实的生活里,生活在向上发展,写作材料自然也会滔滔不绝地流注而来。所以,学生应该观察生活,留意身边的琐事,关注现实的一花一草,从而积累丰富的生活见识,这样自然而然写作时就有了倾吐的源流。而经过了十多年的丰富多彩的儿童——少年——青少年的人生历程,学生们的生活积累应该不少,只是作为学生大都存在一个问题:缺乏去发现的视野。所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积极引导学生多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或者引导学生把眼光投向现实生活中,结合各种课内外教学资源,让学生阅读社会之书,养成写日记写心得的好习惯,努力做生活的有心人,这样就有了充足的写作源流,自然也就有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活水了。
当然,生活认识的累积,也包括对书籍的阅读等间接吸收知识的方式。教师可建议学生去阅读一些有代表性的细腻感人的美文作品和名家名作,让学生在被感动的同时,也受了一次情感的熏陶,从而提升自己的写作领悟能力,奠定了以情动人的写作意识。正所谓有比较才有鉴别,通过比较可以明晰差别,抓住特点,较准确地揭示事物的本质。经过这么一比较,好坏,优劣之分也就显而易见,相信人性大是趋优而弃劣的。所以,用情之文才会“长青”。
4教给方法,有效倾吐
凡事都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用情于文的同时还需了解一些特有的写作方法和技巧,人的情感是适时适境而自然产生的没有通过特定的约束的抽象存在,所以,喜怒哀乐不时变换,在这变换中人们要怎么把握住情感主轴,给它渲染、点缀,进而成为一篇佳文,确实需要些技巧方法的加入,以及谋篇布局的安排。个人觉得在方法教给上,也要抓住主体情感方向,然后从取材、构思、起草三个环节,使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提升写作水平。
虽然时代潮流下现代社会多元化的文化即时碰撞而出,但在应试教育制度的背景下,人类的智慧都是为其提供方便易行的对题方法,所以在升学压力面前,就有了“猜题”、“反猜题”、“反套题”的新花样老套路出现,如此就有了“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的现象层出不穷。在这种千篇一律的被“训练”中我们看到的其实就是一个被平均了的生活,一个作为公约数的人生观,一种一高兴就“耶耶耶”地欢叫的生活,一“爱”就希望工程,贫困山区的呼吁。。。。。。就是在这样的文化态势下,学生的“个人记忆”和“个人经验”这些“真实的生活”被层层遮蔽了。想当然的,这种强化的教育模式下,写作文成了应付,学生很难有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愉悦的审美感受。没有兴趣,没有愉悦,他的记忆就无法唤醒,情感就无法激漾,内心就无法激越,思路也就无法打开。在写作文成为一件很难受、很痛苦、很郁闷的事情之后,还怎么有好的作文出现?所以,作为这个特殊时代的教育者,有责任把作文还原归正到原本的位置,不让牵强浮夸、矫揉造作、辞藻堆砌、空洞贫乏,成为作文的潮流趋势。还原披情入文,以情动人的写作本色。
参考文献:
1、《湖南教育》 2001.4 湖南
2、彭世强《情景作文指导》上海教育出版社
3、刘心武主编,郑佳节著:《作文技法通鉴》(中学生版),辽宁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