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玉米丝黑穗病,又称玉米乌米,是世界性重要的玉米病害。我国自1919年在东北发现以来,每年都有不同程度发生。北方春玉米區、西南丘陵山地和西北等地区发病较重。20世纪80年代后期,由于推广抗病品种和应用有效的综合防病措施,使病害已基本得到控制。近2~3年来,玉米丝黑穗病有逐年加重的趋势。2002年,玉米丝黑穗病在辽宁、吉林、黑龙江普遍严重发生。平均发病率10%~20%,严重地块70%~80%,严重影响玉米生产。
一、发生症状
玉米丝黑穗病属于典型土壤传播系统侵染性病害。在苗期至成株期均可表现症状。一旦发病往往全株颗粒无收。苗期发病幼苗分蘖增多呈丛生型,植株明显矮化,节间缩短,叶色暗绿;有的叶片上出现与叶脉平行的黄白色条斑;有的幼苗心叶紧紧卷在一起弯曲成鞭状。成株期病株果穗较短,整个果穗变成一个黑粉包。苞叶破裂散出黑粉。
二、发病原因
1.病原基数高
(1)土壤带菌。据调查,大部分病田为玉米多年连作,连作年限都在3年以上。玉米连作,使在土壤中可存活2~3年的玉米丝黑穗病菌日积月累,造成土壤大量带菌。
(2)肥料带菌。近些年,一些农民对病田的玉米秸秆处理不当,致使肥料带菌。
①用带菌的秸秆饲喂牲畜,而丝黑穗病的厚垣孢子经牲畜的肠胃后仍可存活,致使粪肥带菌。
②用带菌的秸秆沤粪,未经充分腐熟,孢子也仍有活力。
③秸秆直接还田,虽然提高了土壤肥力,但使病菌随着植株全部还入了田间。
(3)病株处理方法不当调查发现。有的农户未能及时拔除病株;有的农户拔除的病株随意堆放在田间地头;有的农户只注意拔除发病雄穗,而忽视发病的雌穗;有的农户将病株随意放人牛栏。这些做法增加了田间菌源量。
2.品种抗病性低
玉米品种间抗病性差异很大,在同一接种条件下,高度感病品种病株率可达80%以上,而中抗品种不过50%~10%,高抗品种不过5%。病田大多应用的是感病品种。连年大面积种植感病品种是造成丝黑穗病大发生的主要原因。
3.春季低温干旱
在土壤菌量较多和种植感病品种的情况下,播种后的土壤温、湿度(土温又主要决定于播期)便成为决定病菌入侵数量的主导因素。在地温13~35℃范围内,病原菌都能侵染,16~25℃为侵染适温,22℃时侵染率最高。土壤湿度以中度偏干有利于侵入。春播时如遇低温干旱,玉米出苗时间长,幼苗生长缓慢,会给病原菌创造更多的侵染机会。此外,整地质量差,失墒块,也会导致土壤偏干,给病原菌侵入创造有利条件。
三、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
应用抗病品种是防治玉米丝黑穗病的有效途径,应因地制宜选用抗病品种,尽快淘汰感病品种。
2.减少田间菌源
(1)轮作:病田停种玉米,结合种植业结构调整,实行玉米与豆类、薯类或瓜菜类作物3年以上的轮作倒茬,避免因连作或倒茬不及时而导致病情加重。
(2)肥料处理:不用带菌的玉米秸秆作饲料;粪肥要经过高温发酵,充分腐熟,并用药剂进行喷洒;停止秸秆还田或清理病株后再秸秆还田。
(3)拔除病株:苗期表现典型症状的,结合除草在定苗前铲除病苗和可疑苗。苗期不显症状或症状不易识别时,在喇叭口期显症明显时,及时砍除病株。玉米抽穗后,在菌瘿中的冬孢子成熟散落前,及时砍除病株。玉米收获后的病残组织要及时处理,压低菌源。
3.改进栽培管理措施
(1)调整播期和提高播种质量:适当推迟播期;播前选种、晒种提高种子发芽势;精细整地,适当浅播,足墒下种。这些措施均可促进快出苗、出壮苗,减少病原菌的侵染机会,提高植株的抗病能力。
(2)采用地膜覆盖技术:地膜覆盖可提高地温,保持土壤水分,使玉米出苗和生育加快,从而减少发病机会。
(3)采用扒土晒根技术:在幼苗一叶一心期至二叶一心期将苗埯周围的土扒开,使幼苗地下茎曝晒在阳光下,10~15d后将土复原,可减轻病害发生。
4.药剂处理
用三唑类杀菌剂拌种防治玉米丝黑穗病效果好,大面积防效可稳定在60%~70%。常用药剂有:17%三唑醇(羟锈宁)拌种剂或25%三唑酮(粉锈宁)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量的0.3%拌种。12.5%氰菌唑乳油100mL加水8L混合均匀后拌种子100kg,稍加风干后即可播种。12.5%速保利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量的0.3%拌种,风干后播种。2%立克秀粉剂2g加水11混合均匀后拌种子10kg,风干后播种。在使用时不得任意加大药量,以免造成药害。
一、发生症状
玉米丝黑穗病属于典型土壤传播系统侵染性病害。在苗期至成株期均可表现症状。一旦发病往往全株颗粒无收。苗期发病幼苗分蘖增多呈丛生型,植株明显矮化,节间缩短,叶色暗绿;有的叶片上出现与叶脉平行的黄白色条斑;有的幼苗心叶紧紧卷在一起弯曲成鞭状。成株期病株果穗较短,整个果穗变成一个黑粉包。苞叶破裂散出黑粉。
二、发病原因
1.病原基数高
(1)土壤带菌。据调查,大部分病田为玉米多年连作,连作年限都在3年以上。玉米连作,使在土壤中可存活2~3年的玉米丝黑穗病菌日积月累,造成土壤大量带菌。
(2)肥料带菌。近些年,一些农民对病田的玉米秸秆处理不当,致使肥料带菌。
①用带菌的秸秆饲喂牲畜,而丝黑穗病的厚垣孢子经牲畜的肠胃后仍可存活,致使粪肥带菌。
②用带菌的秸秆沤粪,未经充分腐熟,孢子也仍有活力。
③秸秆直接还田,虽然提高了土壤肥力,但使病菌随着植株全部还入了田间。
(3)病株处理方法不当调查发现。有的农户未能及时拔除病株;有的农户拔除的病株随意堆放在田间地头;有的农户只注意拔除发病雄穗,而忽视发病的雌穗;有的农户将病株随意放人牛栏。这些做法增加了田间菌源量。
2.品种抗病性低
玉米品种间抗病性差异很大,在同一接种条件下,高度感病品种病株率可达80%以上,而中抗品种不过50%~10%,高抗品种不过5%。病田大多应用的是感病品种。连年大面积种植感病品种是造成丝黑穗病大发生的主要原因。
3.春季低温干旱
在土壤菌量较多和种植感病品种的情况下,播种后的土壤温、湿度(土温又主要决定于播期)便成为决定病菌入侵数量的主导因素。在地温13~35℃范围内,病原菌都能侵染,16~25℃为侵染适温,22℃时侵染率最高。土壤湿度以中度偏干有利于侵入。春播时如遇低温干旱,玉米出苗时间长,幼苗生长缓慢,会给病原菌创造更多的侵染机会。此外,整地质量差,失墒块,也会导致土壤偏干,给病原菌侵入创造有利条件。
三、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
应用抗病品种是防治玉米丝黑穗病的有效途径,应因地制宜选用抗病品种,尽快淘汰感病品种。
2.减少田间菌源
(1)轮作:病田停种玉米,结合种植业结构调整,实行玉米与豆类、薯类或瓜菜类作物3年以上的轮作倒茬,避免因连作或倒茬不及时而导致病情加重。
(2)肥料处理:不用带菌的玉米秸秆作饲料;粪肥要经过高温发酵,充分腐熟,并用药剂进行喷洒;停止秸秆还田或清理病株后再秸秆还田。
(3)拔除病株:苗期表现典型症状的,结合除草在定苗前铲除病苗和可疑苗。苗期不显症状或症状不易识别时,在喇叭口期显症明显时,及时砍除病株。玉米抽穗后,在菌瘿中的冬孢子成熟散落前,及时砍除病株。玉米收获后的病残组织要及时处理,压低菌源。
3.改进栽培管理措施
(1)调整播期和提高播种质量:适当推迟播期;播前选种、晒种提高种子发芽势;精细整地,适当浅播,足墒下种。这些措施均可促进快出苗、出壮苗,减少病原菌的侵染机会,提高植株的抗病能力。
(2)采用地膜覆盖技术:地膜覆盖可提高地温,保持土壤水分,使玉米出苗和生育加快,从而减少发病机会。
(3)采用扒土晒根技术:在幼苗一叶一心期至二叶一心期将苗埯周围的土扒开,使幼苗地下茎曝晒在阳光下,10~15d后将土复原,可减轻病害发生。
4.药剂处理
用三唑类杀菌剂拌种防治玉米丝黑穗病效果好,大面积防效可稳定在60%~70%。常用药剂有:17%三唑醇(羟锈宁)拌种剂或25%三唑酮(粉锈宁)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量的0.3%拌种。12.5%氰菌唑乳油100mL加水8L混合均匀后拌种子100kg,稍加风干后即可播种。12.5%速保利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量的0.3%拌种,风干后播种。2%立克秀粉剂2g加水11混合均匀后拌种子10kg,风干后播种。在使用时不得任意加大药量,以免造成药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