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程背景下,实施问题情境教学法,备受广大教师青睐。如何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是值得广大教师深入研究的课题。文章结合教学实践,探讨了高中物理教学有效问题情境创设中应遵循的原则,以及实施问题情境教学的“三化”策略。
【关键词】高中物理;有效问题情境;创设;原则;“三化”策略
问题是课堂教学的基石,是驱动学生思维碰撞的催化剂。新课程背景下,以问题为载体的课堂教学模式备受广大教师的青睐。那么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如何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呢?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粗浅认识和具体做法。
一、有效问题情境创设应遵循的原则
(一)科学性
设计问题的情景素材务必真实可信,不违背科学常理。设计问题时,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蕴含的思维点,使设计的问题紧扣教学重、难点,要从学生的旧知识中找出理解新知识的生长点,在知识的生长点上科学设计问题。
(二)针对性
设计的问题必须紧紧围绕教学目标,针对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结合教学对象有效进行创设。设计的问题应条理分明,语言精练,有助于学生理解概念,辨析疑难,纠正错误,并完善知识结构。
(三)适度性
问题情境的创设必须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能力和经验,依据教学内容和客观现实条件,充分关注学情,面向全体学生,准确把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把问题定位于“跳一跳,摘得到”这样的层面,切忌问题过难,过偏,缺乏梯度。
(四)生活性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当行为给学生带来真实感时,知识才会转变为信念。”物理学寓“理”于“物”,物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教师在教学中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结合学生身边喜闻乐见的事件,展现丰富多彩的物理现象或情景,引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和兴趣。
二、有效问题情境创设中的“三化”策略
(一)教学内容“问题化”
笔者在教学中针对教材内容、教学重点和难点,结合学生认知水平,把教学内容加工成阶梯式的问题串。这些问题中蕴含着能引发学生认知冲突的元素,因而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这些问题成为沟通书本知识与学生经验的桥梁,让学习的知识更具有生活意义。
例如在《生活中的圆周运动》教学中,笔者设计了以下问题串:
1.公路转弯处,为什么要设置限速警示标志牌?
2.赛车手过弯道时,由于车速过快,往往会发生什么意外?(播放视频)
3.场地自行车比赛,为使有较大的转弯速度,运动员通常会采取什么样的技术措施?(播放视频)
4.汽车(火车)过弯道时自己不能调整运动姿态,怎么办?同学们有没有发现,公路(铁路)转弯处路面有什么特点?(外高内低)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5.若弯道处内外侧路面一样高,汽车过弯道时向心力谁提供?假设转弯半径为R,汽车受到的最大静摩擦力为其重力的u倍,则汽车转弯临界速度多大?(限速标志)
6.实际弯道外高内低,火车过弯道向心力主要靠什么提供?
7.若火车轨道宽为L,内外轨道高度落差为h(h 8.火车轮缘起什么作用?当火车行驶速度V>V临时,内(外)轨谁受挤压?当车速V 9.火车转弯与竖直平面内双轨道模型在最高点临界是否类似?(知识拓展)
教学内容问题化,有助于让学生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中去分析,去思考。教学实践表明,通过问题构建将知识问题化,学生可以在用问题搭建的桥梁上顺利通过,从而达成教学目标。
(二)问题提出“情境化”
情境是蕴含悬念,孕伏教学问题的各种背景素材,一般由相关的学习内容和预设的问题组成,也称问题情境。问题的提出不能直白进行,应尽可能在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中自然提出。通过真实情境烘托,学生的学习就会变得轻松自然。笔者具体采用了如下做法。
1.利用演示实验创设问题情境
例如,在《超重与失重》教学伊始,教师首先演示下列实验。教师拿出一瓶矿泉水,问学生:“若在瓶底部开一个小孔,会出现什么現象?”学生根据日常生活经验,很容易说出水从小孔中流出。于是教师在瓶底开一个小孔做实验,让学生观察,结果与同学们判断一致。教师继续追问:“若将瓶子作自由落体或竖直上抛运动,水还会从孔中流出吗?”演示上述实验,让学生仔细观察,结果水并未流出。利用前后认知冲突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思考,进而提出问题:“为什么瓶子下落时水反而不从小孔中流出呢?从物理学角度,你能解释上述现象吗?”
2.以“问”引“问”,抛砖引玉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提出问题,引导或指引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例如在《伏安法则电阻》教学中,教师首先用多媒体投影下列器材:A.电流表A1(量程为150mA,内阻r1=10Ω);B.电流表A2(量程为20mA,内阻r2=30Ω);C.电压表V(量程为15V,内阻约为3000Ω);D.定值R=100Ω;E.滑动变阻器R1最大阻值5Ω,额定电流为1.0A;F.滑动变阻器R2最大阻值为50Ω,额定电流为0.5A;G.电源电动势E=4V(内阻不计);H.开关导线若干。请同学们设计出测量电阻Rx(约为20Ω)的实验方案。很快就有学生发现提供的伏特表量程过大,不能使用。教师充分肯定学生的发现并表示赞赏,接着问:“能不能把其中一个电流表当作电压表使用呢?”学生开始讨论了,有的说能,有的说不能,因为该表最大只能测量0.6V电压,量程太小。“能不能利用它测试大一点的电压呢?你准备怎么做?”学生又开始讨论了,通过电流表的电流不能增加,只能增大其电阻了。要是在电流表上串联一个电阻,电压表的量程不就变大了吗?学生很快便把它与电阻R串联,构成量程为2.6V的伏特表,到此伏安法测电阻的构架基本形成。教师接下来再问:“本实验电流表采用内接法还是外接法?变阻器采用限流还是分压呢?”引发学生继续讨论,从中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可行性方案。 此外,教师还可借用历史典故、物理模型、新旧知识类比、变式习题和多媒体课件等手段创设有效问题情境。
(三)情境创设“生活化”
“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是新课程赋予的基本理念之一。学生身边熟悉的生活现象、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都蕴藏着无穷的物理奥秘,这些都是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来源。教学中教师精心挑选适合教学目标的、学生感到新奇的、能够引发学生思维冲突的素材,创设情境进行教学,可以使学生对相关物理知识的认识更加感性化,引发学生直接兴趣,形成学习动机。
笔者从生活和物理角度出发,结合生产和生活中的物理实例,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手段,创设符合教学内容和要求的问题情境,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例如通过多媒体手段展示实际情景,如跳水运动、汽车剎车、标枪投掷、排球比赛、传送带传送物品、拔河比赛、水流星表演、卫星发射、宇航员出舱……将这些真实情境设计成若干对应的物理问题,加强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联系。备受关注的神舟十一号飞船成功发射,引起了学生的极大关注。教师可以神舟十一号为背景,设计下列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1.若飞船在轨道作匀速圆周运动,宇航员还受重力影响吗?宇航员为什么会漂起来?
2.宇航员在舱内“行走”过程中,碰到飞船内物体,有撞击力吗?宇航员在舱内生活行动自如吗?
3.飞船升空阶段,宇航员处于什么状态(超重、失重),飞船返回过程中,宇航员一直处于失重状态吗?
4.飞船与空间站实现对接,应满足什么条件?怎样顺利实行对接?
5.宇航员通过观察窗看太空(向着太阳面除外),为什么都是黑暗的?
6.神舟十一号飞船带回来什么?你对这方面的报道有何感想?
实践表明,用强烈、丰富的感性素材来创设问题情境,有利于在教学中唤醒学生在参与学习中的问题意识,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大胆提出深层次的问题;有利于引导问题定向,使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拓展问题,更深刻地理解问题。总之,要使问题充满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的思维活起来,脑筋动起来。
【参考文献】
[1]周永平.中学物理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J].教学研究,2007(04).
[2]陈丽萍.浅谈课堂教学生活化[J].广西社会科学,2003(02):184-186.
【关键词】高中物理;有效问题情境;创设;原则;“三化”策略
问题是课堂教学的基石,是驱动学生思维碰撞的催化剂。新课程背景下,以问题为载体的课堂教学模式备受广大教师的青睐。那么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如何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呢?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粗浅认识和具体做法。
一、有效问题情境创设应遵循的原则
(一)科学性
设计问题的情景素材务必真实可信,不违背科学常理。设计问题时,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蕴含的思维点,使设计的问题紧扣教学重、难点,要从学生的旧知识中找出理解新知识的生长点,在知识的生长点上科学设计问题。
(二)针对性
设计的问题必须紧紧围绕教学目标,针对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结合教学对象有效进行创设。设计的问题应条理分明,语言精练,有助于学生理解概念,辨析疑难,纠正错误,并完善知识结构。
(三)适度性
问题情境的创设必须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能力和经验,依据教学内容和客观现实条件,充分关注学情,面向全体学生,准确把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把问题定位于“跳一跳,摘得到”这样的层面,切忌问题过难,过偏,缺乏梯度。
(四)生活性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当行为给学生带来真实感时,知识才会转变为信念。”物理学寓“理”于“物”,物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教师在教学中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结合学生身边喜闻乐见的事件,展现丰富多彩的物理现象或情景,引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和兴趣。
二、有效问题情境创设中的“三化”策略
(一)教学内容“问题化”
笔者在教学中针对教材内容、教学重点和难点,结合学生认知水平,把教学内容加工成阶梯式的问题串。这些问题中蕴含着能引发学生认知冲突的元素,因而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这些问题成为沟通书本知识与学生经验的桥梁,让学习的知识更具有生活意义。
例如在《生活中的圆周运动》教学中,笔者设计了以下问题串:
1.公路转弯处,为什么要设置限速警示标志牌?
2.赛车手过弯道时,由于车速过快,往往会发生什么意外?(播放视频)
3.场地自行车比赛,为使有较大的转弯速度,运动员通常会采取什么样的技术措施?(播放视频)
4.汽车(火车)过弯道时自己不能调整运动姿态,怎么办?同学们有没有发现,公路(铁路)转弯处路面有什么特点?(外高内低)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5.若弯道处内外侧路面一样高,汽车过弯道时向心力谁提供?假设转弯半径为R,汽车受到的最大静摩擦力为其重力的u倍,则汽车转弯临界速度多大?(限速标志)
6.实际弯道外高内低,火车过弯道向心力主要靠什么提供?
7.若火车轨道宽为L,内外轨道高度落差为h(h
教学内容问题化,有助于让学生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中去分析,去思考。教学实践表明,通过问题构建将知识问题化,学生可以在用问题搭建的桥梁上顺利通过,从而达成教学目标。
(二)问题提出“情境化”
情境是蕴含悬念,孕伏教学问题的各种背景素材,一般由相关的学习内容和预设的问题组成,也称问题情境。问题的提出不能直白进行,应尽可能在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中自然提出。通过真实情境烘托,学生的学习就会变得轻松自然。笔者具体采用了如下做法。
1.利用演示实验创设问题情境
例如,在《超重与失重》教学伊始,教师首先演示下列实验。教师拿出一瓶矿泉水,问学生:“若在瓶底部开一个小孔,会出现什么現象?”学生根据日常生活经验,很容易说出水从小孔中流出。于是教师在瓶底开一个小孔做实验,让学生观察,结果与同学们判断一致。教师继续追问:“若将瓶子作自由落体或竖直上抛运动,水还会从孔中流出吗?”演示上述实验,让学生仔细观察,结果水并未流出。利用前后认知冲突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思考,进而提出问题:“为什么瓶子下落时水反而不从小孔中流出呢?从物理学角度,你能解释上述现象吗?”
2.以“问”引“问”,抛砖引玉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提出问题,引导或指引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例如在《伏安法则电阻》教学中,教师首先用多媒体投影下列器材:A.电流表A1(量程为150mA,内阻r1=10Ω);B.电流表A2(量程为20mA,内阻r2=30Ω);C.电压表V(量程为15V,内阻约为3000Ω);D.定值R=100Ω;E.滑动变阻器R1最大阻值5Ω,额定电流为1.0A;F.滑动变阻器R2最大阻值为50Ω,额定电流为0.5A;G.电源电动势E=4V(内阻不计);H.开关导线若干。请同学们设计出测量电阻Rx(约为20Ω)的实验方案。很快就有学生发现提供的伏特表量程过大,不能使用。教师充分肯定学生的发现并表示赞赏,接着问:“能不能把其中一个电流表当作电压表使用呢?”学生开始讨论了,有的说能,有的说不能,因为该表最大只能测量0.6V电压,量程太小。“能不能利用它测试大一点的电压呢?你准备怎么做?”学生又开始讨论了,通过电流表的电流不能增加,只能增大其电阻了。要是在电流表上串联一个电阻,电压表的量程不就变大了吗?学生很快便把它与电阻R串联,构成量程为2.6V的伏特表,到此伏安法测电阻的构架基本形成。教师接下来再问:“本实验电流表采用内接法还是外接法?变阻器采用限流还是分压呢?”引发学生继续讨论,从中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可行性方案。 此外,教师还可借用历史典故、物理模型、新旧知识类比、变式习题和多媒体课件等手段创设有效问题情境。
(三)情境创设“生活化”
“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是新课程赋予的基本理念之一。学生身边熟悉的生活现象、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都蕴藏着无穷的物理奥秘,这些都是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来源。教学中教师精心挑选适合教学目标的、学生感到新奇的、能够引发学生思维冲突的素材,创设情境进行教学,可以使学生对相关物理知识的认识更加感性化,引发学生直接兴趣,形成学习动机。
笔者从生活和物理角度出发,结合生产和生活中的物理实例,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手段,创设符合教学内容和要求的问题情境,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例如通过多媒体手段展示实际情景,如跳水运动、汽车剎车、标枪投掷、排球比赛、传送带传送物品、拔河比赛、水流星表演、卫星发射、宇航员出舱……将这些真实情境设计成若干对应的物理问题,加强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联系。备受关注的神舟十一号飞船成功发射,引起了学生的极大关注。教师可以神舟十一号为背景,设计下列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1.若飞船在轨道作匀速圆周运动,宇航员还受重力影响吗?宇航员为什么会漂起来?
2.宇航员在舱内“行走”过程中,碰到飞船内物体,有撞击力吗?宇航员在舱内生活行动自如吗?
3.飞船升空阶段,宇航员处于什么状态(超重、失重),飞船返回过程中,宇航员一直处于失重状态吗?
4.飞船与空间站实现对接,应满足什么条件?怎样顺利实行对接?
5.宇航员通过观察窗看太空(向着太阳面除外),为什么都是黑暗的?
6.神舟十一号飞船带回来什么?你对这方面的报道有何感想?
实践表明,用强烈、丰富的感性素材来创设问题情境,有利于在教学中唤醒学生在参与学习中的问题意识,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大胆提出深层次的问题;有利于引导问题定向,使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拓展问题,更深刻地理解问题。总之,要使问题充满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的思维活起来,脑筋动起来。
【参考文献】
[1]周永平.中学物理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J].教学研究,2007(04).
[2]陈丽萍.浅谈课堂教学生活化[J].广西社会科学,2003(02):184-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