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 要]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实用技能型人才,是与区域经济发展联系最为紧密的教育类型。在促进人力资源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文章以赣南原中央苏区为例,运用实证研究法对赣南苏区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进行研究。研究结果显示,赣南苏区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互为影响,基于此提出职业教育与贫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长期策略。
[关键词]职业教育;区域经济;协同发展;赣南原中央苏区
[作者简介]余云宜(1971—),女,江西财经职业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江西九江 332000)
[基金项目]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国家战略下职业教育推进革命贫困地区经济和产业发展实证研究——以赣南原中央苏区为例”(JC1519)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类型相比更加注重对人实践技能的培养与提升,是我国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经济的发展对职业教育的需求也越来越高,社会急需其培养出满足社会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从而加快社会经济建设和产业结构升级的需求。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是改善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对于缓解区域贫困具有正向的反馈机制。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是我国苏区精神的主要发源地,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自改革开放以来,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得到迅速发展。但由于自然地理等多种原因,迄今为止,原中央苏区特别是赣南地区基础设施薄弱、产业结构单一等制约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要实现区域经济发展与脱贫,就要依托于职业教育,通过职业教育将农村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巨大的人力资源优势,为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高质量的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
一、赣南苏区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现状
(一)赣南苏区职业教育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逐步认识到职业教育对于提高国民素质,促进经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苏区职业教育取得了巨大成就,初步走出了一条经济欠发达地区职业教育快速健康发展之路。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规模不断扩大。进入新世纪以来,在“新模式、新机制”高职发展方针指引下,江西省职业教育规模迅速扩大,取得了跨越式发展。2011年江西省中等职业学校招生人数为211902人,赣南苏区中等职业学校合计招生79932人,占全省中等职业学校招生人数37.7%。到2005年,江西省职业院校招生人数达到28万人,普职比达到47.3:52.7,跻身全国职业教育先进行列。2011年,全省中等职业教育學校总数达到528所,苏区184所,占全省总数的35%,全省在校生数为587317人,苏区195440人,占全省总数的33%。从数据中可以看出,2011年苏区招生人数、学校数、在校生数占全省比例大体相当,说明苏区中等职业学校对相应的中等职业教育的承载能力处于全省平均水平。2.发展逐步稳定。2004年,江西省正式启动省级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水平评估,开始引导高职逐步向内涵式发展转变。在保持规模继续扩大的基础上,职业院校逐步向高质量发展。3.质量不断提升。赣南苏区不断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积极推行各类教育多元立交发展。资金投入上,2015年江西省财政投入1.21亿元支持中职学校加强实训场所建设;在专业建设上,不断规范专业设置,并以国家、省级示范(骨干)高职院校为龙头,不断加大职业教育建设。此外,在教学质量、管理水平、办学效益等方面都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全省高职教育由规模扩展转入了内涵发展。
(二)赣南苏区区域经济发展现状
当前,赣南苏区正处于加快工业化与城镇化的重要时期,随着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赣南苏区产业结构也在不断优化。自2011年,赣南苏区生产总值达到2958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值18.24亿元,所占比重比全省平均水平高6.85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为50.48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为31.29亿元,所占比重比全省平均水平高0.21个百分点。这个时期的赣南苏区属于工业初期,第一产业产值比重逐渐缩小,第二产业占主导地位,工业重心从轻工业主导型逐渐转向基础工业主导型,第三产业有一定发展。经过“十二五”时期的发展,2014年江西省的经济结构三大产业比例调整为10.7:53.4:35.9。数据表明工业主导型的经济增长格局加速形成,但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仍未改变。主要原因在于技术技能人才的严重短缺使得苏区劳动力技能结构重心偏低,人才的供给远不能满足产业升级发展的要求,使得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进程受到制约。目前,江西省经济结构调整方向战略是“大力发展二、三产业,以形成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产业平稳增长,扩大第三产业规模的良好态势”。
二、赣南苏区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作用
(一)职业教育对发展区域经济的作用
第一,职业教育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人力资本。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面向人人的教育类型,通过让教育者接受一定的教育与培训,使蕴藏于人体内的体力和智力转化为劳动力。职业教育通过对劳动者进行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教育来实现对人的劳动能力的开发和提高,进而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有效的人力资本保障。第二,职业教育促进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之间存在着互补关系,这就意味着随着经济发展,区域产业结构也在不断优化调整,各类新兴产业,如信息技术、航空产业、新能源、新材料等超常规的发展;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发展;生产劳动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的转化等都加大了社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因此,职业教育培养人才的结构是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重要的先决条件。第三,职业教育可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通过职业教育实现对科研成果到产品的转化,转向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从而降低因发展区域经济对自然资源的消耗,进而实现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二)区域经济的发展对职业教育的作用 第一,经济增长会促进教育的发展,区域经济的经济基础是发展职业教育的物质保障,经济水平高低决定着职业教育发展速度和规模。没有足够财源支撑,职业教育难以快速发展。所以,区域经济的推动是扩大职业教育规模的基本动力。第二,区域经济产业结构调整影响着职业教育专业结构调整,不同区域的产业结构特点需求与不同的劳动力结构。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第一产业比重不断下降,第二产业趋于平稳增长,第三产业呈现规模不断扩大的新趋势,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势必会增加对高素质、高技能劳动者的需求,这无疑会促进区域职业教育专业结构的调整,以适应社会经济需求。第三,区域经济体制制约着职业教育的运行机制。区域经济体制决定着区域职业院校专业结构与人才培养层次,职业院校的运行机制只有与区域经济产业结构发展趋势相适应,才能确保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的良性互动。这就要求职业院校以产业结构调整为基准,合理规划院校专业结构,适应区域经济体制。
因此,任何区域经济的发展,首先必须具有一定数量的人力资源。区域经济发展最基本的条件就是该区域丰富的人力资源,而发展职业教育就是人力资源形成和积累的主要途径。通过发展职业教育,从而实现区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的迫切要求,进而提高现实生产力水平的需要。同时,发展职业教育也是扩大就业和再就业的重要手段,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强区域经济发展后劲的有效途径。
三、赣南苏区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策略
(一)优化职业教育专业设置,适应區域经济发展需求
衡量职业教育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专业设置是否适应和满足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应在对市场需求进行充分调查研究和论证的基础上,正确把握区域经济对人才的需求规律,有针对性的进行专业设置。避免盲目开设专业和招生,导致专业人才资源浪费。针对苏区“大力发展二、三产业”的经济结构战略调整,职业院校也要建立相应的专业设置动态调整机制,不断优化专业布局。在教学过程中,职业院校应结合区域产业结构特点、就业岗位需求,优先发展职业院校的特色专业和新兴专业,及时地调整教学目标、教学方法、课程体系以及实验实训等内容,为苏区新兴产业结构构建核心竞争优势,不断提高人才培养水平和质量,以确保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符合区域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需求,为区域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体系。
(二)增加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保障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
职业教育的发展需要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必要的职业教育经费投入是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前提。而经费投入不足,基础能力十分薄弱已成为制约苏区职业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政府应充分认识到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紧密关系,加强对区域职业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建立职业教育经费保障基本制度,保障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首先,政府应明确职业教育投入的责任和比例,根据政府财力水平的具体情况,保障职业教育财政性经费和生均经费的增长。第二,依据区域实际需要,加强“龙头”职业院校基础能力建设,扩大职业教育规模,确保特色专业的发展。第三,建立职业教育经费专门帐户,统一下拨与管理职业教育的的发展资金,并按照职业院校办学规模与实际需求进行财政投入,做到足额拨款、专款专用。第四,通过资助等优惠政策,鼓励支持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发挥多种社会主体的作用,形成办学主体多元化的格局,加快建立和完善符合苏区区域经济发展的职业教育拨款政策和成本分担机制,保证资金来源的多渠道化与稳定,为江西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三)促进产教深度融合,提升服务区域经济能力
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深度融合,才能提高人才与产业发展的契合度,走对接区域产业之路才能服务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这就要求职业院校依据自身办学条件、专业优势和办学特色与区域各大企业建立全方位的校企合作与订单培养。职业教育与企业走产学研合作之路,进而实现院校专业与区域产业的对接,工作岗位与院校课程的对接,进一步加快科学技术成果的研究与转化,实现资源的优势互补,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支持。通过产教深度融合,实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技术提升协同发展,同时也能将企业文化、职业精神与专业精神融合,共同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职业院校与企业可以依据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及时调整与优化专业结构与人才培养模式,增强职业教育与区域产业需求的契合度,全面提升职业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的能力。
(四)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模式是一种实现资源优化与优势互补的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模式。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是促进职业院校与企业之间协同发展的一种新途径,是实现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互相衔接的重要形式。政府应出台实施支持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政策,明确行业协会在职教集团中指导与服务的能力行为规范,促进大型企业与行业龙头企业参与产业群与专业群协同发展,实现行业、企业、院校资源整合共享,促进多方位的有机衔接,形成政府、企业、院校等多主体参与办学的格局,促进各方协同发展,实现互利共赢。
[参考文献]
[1]曾绍玮.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的互动关系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4,(6).
[2]林克松,朱德全.职业教育均衡发展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互动的体制机制构建[J].教育研究,2012,(11).
[3]朱德全,徐小容.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的联动逻辑和立体路径[J].教育研究,2014,(7).
[责任编辑:朱晨光]
[关键词]职业教育;区域经济;协同发展;赣南原中央苏区
[作者简介]余云宜(1971—),女,江西财经职业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江西九江 332000)
[基金项目]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国家战略下职业教育推进革命贫困地区经济和产业发展实证研究——以赣南原中央苏区为例”(JC1519)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类型相比更加注重对人实践技能的培养与提升,是我国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经济的发展对职业教育的需求也越来越高,社会急需其培养出满足社会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从而加快社会经济建设和产业结构升级的需求。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是改善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对于缓解区域贫困具有正向的反馈机制。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是我国苏区精神的主要发源地,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自改革开放以来,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得到迅速发展。但由于自然地理等多种原因,迄今为止,原中央苏区特别是赣南地区基础设施薄弱、产业结构单一等制约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要实现区域经济发展与脱贫,就要依托于职业教育,通过职业教育将农村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巨大的人力资源优势,为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高质量的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
一、赣南苏区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现状
(一)赣南苏区职业教育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逐步认识到职业教育对于提高国民素质,促进经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苏区职业教育取得了巨大成就,初步走出了一条经济欠发达地区职业教育快速健康发展之路。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规模不断扩大。进入新世纪以来,在“新模式、新机制”高职发展方针指引下,江西省职业教育规模迅速扩大,取得了跨越式发展。2011年江西省中等职业学校招生人数为211902人,赣南苏区中等职业学校合计招生79932人,占全省中等职业学校招生人数37.7%。到2005年,江西省职业院校招生人数达到28万人,普职比达到47.3:52.7,跻身全国职业教育先进行列。2011年,全省中等职业教育學校总数达到528所,苏区184所,占全省总数的35%,全省在校生数为587317人,苏区195440人,占全省总数的33%。从数据中可以看出,2011年苏区招生人数、学校数、在校生数占全省比例大体相当,说明苏区中等职业学校对相应的中等职业教育的承载能力处于全省平均水平。2.发展逐步稳定。2004年,江西省正式启动省级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水平评估,开始引导高职逐步向内涵式发展转变。在保持规模继续扩大的基础上,职业院校逐步向高质量发展。3.质量不断提升。赣南苏区不断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积极推行各类教育多元立交发展。资金投入上,2015年江西省财政投入1.21亿元支持中职学校加强实训场所建设;在专业建设上,不断规范专业设置,并以国家、省级示范(骨干)高职院校为龙头,不断加大职业教育建设。此外,在教学质量、管理水平、办学效益等方面都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全省高职教育由规模扩展转入了内涵发展。
(二)赣南苏区区域经济发展现状
当前,赣南苏区正处于加快工业化与城镇化的重要时期,随着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赣南苏区产业结构也在不断优化。自2011年,赣南苏区生产总值达到2958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值18.24亿元,所占比重比全省平均水平高6.85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为50.48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为31.29亿元,所占比重比全省平均水平高0.21个百分点。这个时期的赣南苏区属于工业初期,第一产业产值比重逐渐缩小,第二产业占主导地位,工业重心从轻工业主导型逐渐转向基础工业主导型,第三产业有一定发展。经过“十二五”时期的发展,2014年江西省的经济结构三大产业比例调整为10.7:53.4:35.9。数据表明工业主导型的经济增长格局加速形成,但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仍未改变。主要原因在于技术技能人才的严重短缺使得苏区劳动力技能结构重心偏低,人才的供给远不能满足产业升级发展的要求,使得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进程受到制约。目前,江西省经济结构调整方向战略是“大力发展二、三产业,以形成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产业平稳增长,扩大第三产业规模的良好态势”。
二、赣南苏区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作用
(一)职业教育对发展区域经济的作用
第一,职业教育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人力资本。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面向人人的教育类型,通过让教育者接受一定的教育与培训,使蕴藏于人体内的体力和智力转化为劳动力。职业教育通过对劳动者进行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教育来实现对人的劳动能力的开发和提高,进而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有效的人力资本保障。第二,职业教育促进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之间存在着互补关系,这就意味着随着经济发展,区域产业结构也在不断优化调整,各类新兴产业,如信息技术、航空产业、新能源、新材料等超常规的发展;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发展;生产劳动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的转化等都加大了社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因此,职业教育培养人才的结构是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重要的先决条件。第三,职业教育可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通过职业教育实现对科研成果到产品的转化,转向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从而降低因发展区域经济对自然资源的消耗,进而实现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二)区域经济的发展对职业教育的作用 第一,经济增长会促进教育的发展,区域经济的经济基础是发展职业教育的物质保障,经济水平高低决定着职业教育发展速度和规模。没有足够财源支撑,职业教育难以快速发展。所以,区域经济的推动是扩大职业教育规模的基本动力。第二,区域经济产业结构调整影响着职业教育专业结构调整,不同区域的产业结构特点需求与不同的劳动力结构。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第一产业比重不断下降,第二产业趋于平稳增长,第三产业呈现规模不断扩大的新趋势,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势必会增加对高素质、高技能劳动者的需求,这无疑会促进区域职业教育专业结构的调整,以适应社会经济需求。第三,区域经济体制制约着职业教育的运行机制。区域经济体制决定着区域职业院校专业结构与人才培养层次,职业院校的运行机制只有与区域经济产业结构发展趋势相适应,才能确保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的良性互动。这就要求职业院校以产业结构调整为基准,合理规划院校专业结构,适应区域经济体制。
因此,任何区域经济的发展,首先必须具有一定数量的人力资源。区域经济发展最基本的条件就是该区域丰富的人力资源,而发展职业教育就是人力资源形成和积累的主要途径。通过发展职业教育,从而实现区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的迫切要求,进而提高现实生产力水平的需要。同时,发展职业教育也是扩大就业和再就业的重要手段,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强区域经济发展后劲的有效途径。
三、赣南苏区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策略
(一)优化职业教育专业设置,适应區域经济发展需求
衡量职业教育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专业设置是否适应和满足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应在对市场需求进行充分调查研究和论证的基础上,正确把握区域经济对人才的需求规律,有针对性的进行专业设置。避免盲目开设专业和招生,导致专业人才资源浪费。针对苏区“大力发展二、三产业”的经济结构战略调整,职业院校也要建立相应的专业设置动态调整机制,不断优化专业布局。在教学过程中,职业院校应结合区域产业结构特点、就业岗位需求,优先发展职业院校的特色专业和新兴专业,及时地调整教学目标、教学方法、课程体系以及实验实训等内容,为苏区新兴产业结构构建核心竞争优势,不断提高人才培养水平和质量,以确保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符合区域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需求,为区域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体系。
(二)增加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保障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
职业教育的发展需要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必要的职业教育经费投入是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前提。而经费投入不足,基础能力十分薄弱已成为制约苏区职业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政府应充分认识到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紧密关系,加强对区域职业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建立职业教育经费保障基本制度,保障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首先,政府应明确职业教育投入的责任和比例,根据政府财力水平的具体情况,保障职业教育财政性经费和生均经费的增长。第二,依据区域实际需要,加强“龙头”职业院校基础能力建设,扩大职业教育规模,确保特色专业的发展。第三,建立职业教育经费专门帐户,统一下拨与管理职业教育的的发展资金,并按照职业院校办学规模与实际需求进行财政投入,做到足额拨款、专款专用。第四,通过资助等优惠政策,鼓励支持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发挥多种社会主体的作用,形成办学主体多元化的格局,加快建立和完善符合苏区区域经济发展的职业教育拨款政策和成本分担机制,保证资金来源的多渠道化与稳定,为江西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三)促进产教深度融合,提升服务区域经济能力
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深度融合,才能提高人才与产业发展的契合度,走对接区域产业之路才能服务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这就要求职业院校依据自身办学条件、专业优势和办学特色与区域各大企业建立全方位的校企合作与订单培养。职业教育与企业走产学研合作之路,进而实现院校专业与区域产业的对接,工作岗位与院校课程的对接,进一步加快科学技术成果的研究与转化,实现资源的优势互补,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支持。通过产教深度融合,实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技术提升协同发展,同时也能将企业文化、职业精神与专业精神融合,共同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职业院校与企业可以依据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及时调整与优化专业结构与人才培养模式,增强职业教育与区域产业需求的契合度,全面提升职业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的能力。
(四)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模式是一种实现资源优化与优势互补的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模式。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是促进职业院校与企业之间协同发展的一种新途径,是实现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互相衔接的重要形式。政府应出台实施支持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政策,明确行业协会在职教集团中指导与服务的能力行为规范,促进大型企业与行业龙头企业参与产业群与专业群协同发展,实现行业、企业、院校资源整合共享,促进多方位的有机衔接,形成政府、企业、院校等多主体参与办学的格局,促进各方协同发展,实现互利共赢。
[参考文献]
[1]曾绍玮.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的互动关系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4,(6).
[2]林克松,朱德全.职业教育均衡发展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互动的体制机制构建[J].教育研究,2012,(11).
[3]朱德全,徐小容.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的联动逻辑和立体路径[J].教育研究,2014,(7).
[责任编辑:朱晨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