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课程改革的引领下,我们语文教师似乎迷茫了,语文是什么?语文课教什么?怎么教?什么样的语文课才是好课?不知大家是否有同感,在数学或者英语课堂,学生兴趣高涨,课堂气氛十分活跃,而在语文课上,学生愁眉不展,整堂课格外沉闷,老师无论怎样引导、启发,偶尔有一点活跃气氛,可是一堂课下来,学生开口说话的没几个,所以语文课又称“哑巴课堂”。也许专家、名师就开口了,那是老师没引导到位,我们也承认语文老师能力欠缺,但学生中特别是农村孩子语言的匮乏、遣词造句的能力较差,能对一句话或者一段文字分析得头头是道的极少,更不可能在课堂上短短几分钟的时间内就能组织好自己的语言来分享自己的想法,以至于一节语文课下来,老师累得不行,学生愁得不行。
冰冻非一日之寒。语文是一个充满趣味、丰富多彩的百花园,既具有文化底蕴,又具有人文价值。她千姿百态的自然美、变幻莫测的社会美、奥妙无穷的科学美、情真意切的情感美、隽永深邃的语言美,无不给人以诱惑、启迪、急智、熏陶。语文是人一生不可或缺的工具,难道我们真的不能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快乐地提高写作能力?语文老师身感“亚历山大”。怎么能使我们的语文课“活”起来,我有一些想法和大家交流一下。
一、识字教学,把语文的根留住
瑞典汉学家林西莉曾说过:“我惊奇地发现,即使一些受过很高教育的中国人对自己的根也知之甚少。”人们从小学到大学机械地进行着汉字教学,却不加以解释。我们现今识字教学的现状:机械教学,死记硬背,忽略形义,错别字多。导致这样的现象出现缘由是什么呢?教师汉字文化知识的缺失;②教师汉字文化素养薄弱;③教材教参指导作用的贬值。所以,语文教师当务之急就是要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学习汉字的“根”。
二、阅读教学的个性化、多样化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阅读教学是学生、老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一理念揭示了阅读教学的基本要求:以教材为媒体,实现老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和交流。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自主性,就是对这一理念的落实。反观现在的小学语文阅读课堂,大部分都是由老師带着读,因为他们觉得小学生年龄太小,没有过多的思想能力和思考能力,所以就剥夺了学生自主阅读的权利,但是,很多体验都是需要学生自己通过多样化的阅读才能体会到的,所以,我们应该把阅读的权利还给学生,提倡个性化阅读,以此来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我们可以分角色朗诵,也可以表演朗诵,也可以排练一个小型的诵读节目,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这样的阅读效果要比传统的老师带着读的方式好得多,学生一旦对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把读书看成是一大乐事,就会释放巨大的潜能,觉得越读越有兴趣,越读越想读。有了这样的日积月累,何愁语文知识不丰富,语文阅读能力不提高呢?还有,在阅读教学中,对于一些文章,教师要围绕文本中心意图,不断提出疑问或话题,使学生不断产生阅读愿望。当学生怀着某种愿望或为达到某种愿望而进入阅读活动时,他的整个阅读过程会始终充满着阅读的期待、思索和探索,始终保持着阅读兴趣,阅读成为学生轻松愉快自主建构的过程。阅读教学结束后,教师要根据所学内容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相关内容的兴趣,将学生阅读的视野拓展到更广阔的领域。这样,学生就会始终保持自主探索的浓厚的阅读兴趣。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无疑是非常重要的。相信我们的语文课也会因此而活跃起来。
三、写作时要多阅、多思、多写
著名作文教学人管建刚说写作无非就几个字:多阅、多思、多写。长期以来,在作文训练中,多数教师都是按固有的模式去要求学生写作,甚至为了应付考试,让学生考前背诵作文,这样的训练方式又怎么能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呢?所以我感觉写作得一步一个脚印来,第一个阶段的训练我们语文老师已经让学生了解了一些汉字的“根”,从汉字的“根”入手抓起,学生对于一些词语的理解已经了如指掌自然而然就会用了,说话训练更会不断加强。这几种能力的训练应互相渗透、互相促进,为以后作文打下了好的基础。第二阶段主要通过相应的基础训练题目如口语交际和习作例文体现训练的要求。模仿是人类学习、掌握技能的重要方法之一。模仿的特点在于针对性强,有法可循,既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又会收到明显的效果。对于初学写作的学生来讲,我们应积极提倡模仿和借鉴范文。即使刚模仿时比较机械,也应加以肯定。模仿是创新的一步,当然不能一味地模仿,所以我们必须强调模仿时还要加以创新,写出自己的特点,这就是所谓的多阅、多思。第三阶段安排系统的训练项目,是第二阶段训练重点的提高和深化。
习作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让学生写他们眼里的世界和跃动着的童心。这样说说写写、写写说说,不仅提高了口语表达能力而且通过说话过程中对口头语言的叙述,提高书面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写作能做到中心明确、条理清楚。
语文教师的最终目标就是让学生学好语文、用好语文,虽然“任重而道远”,但我们也得一步一个脚印地让学生从汉字开始,到阅读,最后到写作,学生的词汇量丰富了,语言表达能力增强了,也就是说语文素养提高了,那么学生在课堂上肯定有的说、想说、会说,那么我们的语文课堂就能鲜活起来。
冰冻非一日之寒。语文是一个充满趣味、丰富多彩的百花园,既具有文化底蕴,又具有人文价值。她千姿百态的自然美、变幻莫测的社会美、奥妙无穷的科学美、情真意切的情感美、隽永深邃的语言美,无不给人以诱惑、启迪、急智、熏陶。语文是人一生不可或缺的工具,难道我们真的不能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快乐地提高写作能力?语文老师身感“亚历山大”。怎么能使我们的语文课“活”起来,我有一些想法和大家交流一下。
一、识字教学,把语文的根留住
瑞典汉学家林西莉曾说过:“我惊奇地发现,即使一些受过很高教育的中国人对自己的根也知之甚少。”人们从小学到大学机械地进行着汉字教学,却不加以解释。我们现今识字教学的现状:机械教学,死记硬背,忽略形义,错别字多。导致这样的现象出现缘由是什么呢?教师汉字文化知识的缺失;②教师汉字文化素养薄弱;③教材教参指导作用的贬值。所以,语文教师当务之急就是要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学习汉字的“根”。
二、阅读教学的个性化、多样化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阅读教学是学生、老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一理念揭示了阅读教学的基本要求:以教材为媒体,实现老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和交流。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自主性,就是对这一理念的落实。反观现在的小学语文阅读课堂,大部分都是由老師带着读,因为他们觉得小学生年龄太小,没有过多的思想能力和思考能力,所以就剥夺了学生自主阅读的权利,但是,很多体验都是需要学生自己通过多样化的阅读才能体会到的,所以,我们应该把阅读的权利还给学生,提倡个性化阅读,以此来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我们可以分角色朗诵,也可以表演朗诵,也可以排练一个小型的诵读节目,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这样的阅读效果要比传统的老师带着读的方式好得多,学生一旦对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把读书看成是一大乐事,就会释放巨大的潜能,觉得越读越有兴趣,越读越想读。有了这样的日积月累,何愁语文知识不丰富,语文阅读能力不提高呢?还有,在阅读教学中,对于一些文章,教师要围绕文本中心意图,不断提出疑问或话题,使学生不断产生阅读愿望。当学生怀着某种愿望或为达到某种愿望而进入阅读活动时,他的整个阅读过程会始终充满着阅读的期待、思索和探索,始终保持着阅读兴趣,阅读成为学生轻松愉快自主建构的过程。阅读教学结束后,教师要根据所学内容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相关内容的兴趣,将学生阅读的视野拓展到更广阔的领域。这样,学生就会始终保持自主探索的浓厚的阅读兴趣。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无疑是非常重要的。相信我们的语文课也会因此而活跃起来。
三、写作时要多阅、多思、多写
著名作文教学人管建刚说写作无非就几个字:多阅、多思、多写。长期以来,在作文训练中,多数教师都是按固有的模式去要求学生写作,甚至为了应付考试,让学生考前背诵作文,这样的训练方式又怎么能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呢?所以我感觉写作得一步一个脚印来,第一个阶段的训练我们语文老师已经让学生了解了一些汉字的“根”,从汉字的“根”入手抓起,学生对于一些词语的理解已经了如指掌自然而然就会用了,说话训练更会不断加强。这几种能力的训练应互相渗透、互相促进,为以后作文打下了好的基础。第二阶段主要通过相应的基础训练题目如口语交际和习作例文体现训练的要求。模仿是人类学习、掌握技能的重要方法之一。模仿的特点在于针对性强,有法可循,既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又会收到明显的效果。对于初学写作的学生来讲,我们应积极提倡模仿和借鉴范文。即使刚模仿时比较机械,也应加以肯定。模仿是创新的一步,当然不能一味地模仿,所以我们必须强调模仿时还要加以创新,写出自己的特点,这就是所谓的多阅、多思。第三阶段安排系统的训练项目,是第二阶段训练重点的提高和深化。
习作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让学生写他们眼里的世界和跃动着的童心。这样说说写写、写写说说,不仅提高了口语表达能力而且通过说话过程中对口头语言的叙述,提高书面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写作能做到中心明确、条理清楚。
语文教师的最终目标就是让学生学好语文、用好语文,虽然“任重而道远”,但我们也得一步一个脚印地让学生从汉字开始,到阅读,最后到写作,学生的词汇量丰富了,语言表达能力增强了,也就是说语文素养提高了,那么学生在课堂上肯定有的说、想说、会说,那么我们的语文课堂就能鲜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