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明代卫所武职选簿作为记录明朝武职官员以及武职袭替情况的登记簿,具有不可替代的史料价值。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于2020年3月推出了武职选簿整理出版的最新成果——《明代卫所选簿校注》(云南卷、贵州卷),文章拟在学界对武职选簿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该书进行分析,进一步申说其价值与意义,希望能吸引更多的学者对明代卫所制度,特别是对武职选簿进行研究探索,进而推动此类出版物的出版。
【关 键 词】武职选簿;整理出版;新成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单位】徐良妍,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图分类号】G23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0.10.027
档案作为原始资料,是最有可能接近历史事实的记载,蕴含着丰富的内容,具有重大的史料价值,是当下历史学界普遍重视的基础性史料。明代卫所武职选簿档案资料是对明朝武职官员以及武职袭替情况的詳细记载,其史料价值不言而喻。武职选簿资料的数量可观,但目前对其整理的出版物并不多。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在武职选簿资料的出版方面进行了积极的尝试。该社于2001年出版了《中国明朝档案总汇》(全100册),该书影印收录了国内数量最多的明代卫所武职选簿资料,是明史研究的重要资料,具有重大的史料价值。学界有不少学者集中利用该批档案进行了细致的研究,为充分利用该批资料进行了探索。2020年3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推出了对武职选簿资料整理出版的最新成果——《明代卫所选簿校注》(云南卷、贵州卷),该书的出版获得了2019年度国家古籍整理出版专项经费资助。本文拟在学者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尝试汇总成果,对该书进行分析,进一步申说其价值与意义,希望能为今后更好地使用这批资料提供有益参考,促使学界对明代卫所武职选簿整理使用投注更多的目光,吸引更多的学者对明代卫所制度,特别是对武职选簿进行研究探索,进而推动此类出版物的出版。
一、武职选簿资料概述
1. 武职选簿的概况
卫所制度是明朝最主要的军事编制制度,卫所武职官员实行世袭制度,武职继承人经过兵部武选清吏司的严格审查后,可袭替相应职位。“武职选簿”正是记载各个卫所职官袭替补选情况的登记簿,其内容翔实,包括所收录武职官员祖辈以来的姓名、年龄、籍贯、从军经历、袭替时间、袭替原因、征克地方、攻次赏罚、升授职官、调守卫所记录等具体信息,每卫汇集成册,是记录卫所武职官员以及武职袭替情况重要的官方档案资料。
武职选簿主要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隆庆四年《兵部为清查功次、选簿以裨军政事》。该内容载于每卷卷首,详细地说明了选簿修造的原因、过程及体例等基本情况。第二,目录。按照武职官员的官职级别,从高到低依次收录。第三,正文。该部分详细记录了所收录武职官员祖辈以来的从军履历。因其为官方档案资料,故严格按照固定的格式登记。此外,有一些由于原始资料缺失以致记录不全而无法记载,抑或是旧选簿中有部分记载,但现在因各种情况而失察的选条,以“年远事故”或“辈数不全”的形式零散分布在按照官职级别顺序正常登记的选簿之外。还有一些零散选条可以并入所属家族选簿,弥补其家族选簿的缺失。
2. 武职选簿的研究
档案是记录历史的一手资料,学界向来重视利用档案进行研究,从20世纪30年代起,武职选簿就受到了学者的关注。随着学界对武职选簿研究的日渐深入,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学者通过分析武职选簿进行某一领域的研究,并取得了显著的研究成果。
国内学界最早利用选簿档案进行研究的学者是张鸿翔先生。20世纪30年代,他通过研究武职选簿和明代实录,先后发表了《明外族赐姓考》及《明外族赐姓续考》等著作;在他的众多著作中,《明代各民族人士入仕中原考》[1]涉猎甚是广泛,涉及典籍多达167种,人物多达3267名,这为后来学界研究边疆少数民族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梁志胜先生的《明代卫所武官世袭制度研究》[2],是利用武职选簿进行历史研究方面非常具有代表性的著作。他以明代武职选簿为研究资料,在此基础上对明代卫所武官世袭制度进行了系统且全面的分析,这对后来学界研究明代政治、军事史以及少数民族史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徐恭生先生的《郑和下西洋与〈卫所武职选簿〉》和《再谈郑和下西洋与〈卫所武职选簿〉》,通过摘录武职选簿中参与了郑和下西洋的官员的事迹,从而对郑和下西洋的研究有了更进一步的探索。于志嘉先生的《明代军户世袭制度》[3]和《卫所、军户与军役——以明清江西地区为中心的研究》[4]等,通过运用武职选簿对武官世袭制度进行了全面的研究,无论是在横向还是纵向上都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此外,国外学者在利用武职选簿进行研究方面也付出了很大的努力。日本学者牧野巽1935年访问北京故宫,期间抄录了部分选簿,随后陆续运回东洋文库收藏,以供学者使用、研究。20世纪70年代,日本学者川越泰对这批档案资料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取得了显著的研究成果。1977年,美国学者Wade F. Wilkison在研究选簿资料后,发表了博士论文The Early Ming Military System: 1368-1450(《明朝前期的军事制度,1368—1450》),在学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武职选簿资料出版成果
1. 《中国明朝档案总汇》(全101册)影印出版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于2001年影印出版了《中国明朝档案总汇》(全101册)。中国大陆地区现今所藏明朝档案,主要集中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和辽宁省档案馆,该书是两处明朝档案的汇集。该书共分四编,前三编为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明代档案,第四编为辽宁省档案馆所藏明代档案,基本上囊括了中国大陆所有的明朝档案,是明朝官府档案的首次系统公布。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存明代档案,总计3000多件,包括洪武、永乐、宣德、成化、正德、嘉靖、隆庆、万历、泰昌、天启、崇祯等朝的兵部、礼部、内阁等机构的档案文件,其中以天启、崇祯两朝的档案最多。档案最早的年代是洪武四年(1371年),最晚的年代是崇祯十七年(1644年)。另外还有崇祯死后,福王朱由崧称弘光皇帝时的4件档案。辽宁省档案馆现存明朝档案共计1081卷,经过整理,形成900多份文件,分为四大部分:辽东都指挥使司档案,山东等处总督备倭署、山东都司等档案,兵部题稿,《明实录》稿本(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部分,此稿本与现有的《明实录》略有差别)。 《中国明朝檔案总汇》(全101册)档案涉及范围甚广,在很大程度上拓宽了明代历史研究的领域,其出版为学界利用明朝档案资料进行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诸多领域的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原始资料。全书共分折件、档册、书册三编,其第二编档册类,主要内容为武职选簿。目前关于武职选簿的研究很多便基于该书,可以说该书为学界利用武职选簿资料进行各领域的探索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提供了有力的学术支撑。
2. 最新成果——《明代卫所选簿校注》(云南卷、贵州卷)
武职选簿资料的数量可观,但目前对其整理的出版物不多。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在武职选簿资料的出版方面进行了积极的尝试,于2020年3月推出了由安顺学院贵州省屯堡文化研究中心孟凡松教授整理的《明代卫所选簿校注》(云南卷、贵州卷)。该书申报“2019年度国家古籍整理出版专项经费资助项目”并得以立项,是武职选簿整理出版的最新成果,也是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推出的又一重要的档案研究类文献。
明朝为稳定政局,设置了大量卫所,卫所对稳定地方政治局势和促进当地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武职选簿作为记载卫所职官袭替补选情况的登记簿,具有不可替代的史料价值和指导意义。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此次推出的对其整理的新成果,对学界、出版界有积极、重要的价值与意义。
第一,有助于军户、武职官员世袭制度的研究。孟凡松教授认为:“在明代卫所武职袭授过程中,有‘武职非军功不得袭授’、‘流官不袭’两大基本原则。明代卫所武职的获取,除军功以外,还有其他非军功的形式,如遇例、纳粟等,这些以非军功形式获取的职级,不能世代承袭。都指挥、都督之类武职,因系流官,例不得袭。此外,武职承袭中,若遇犯堂、犯罪等情形,还须降袭、革袭。”[5]武职选簿数量可观、内容丰富,这些制度的实行在武职选簿中均有具体体现,该书收录的武职选簿典型地反映了明代具体且详细的军户、武职官员世袭制度。
第二,有助于移民史的研究。武慧认为:“明代的卫所遍及全国,是军政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管辖着从各地征集和抽调来的军户及其家庭,构成数量庞大的军户迁移群体。卫所武官的调卫,是人口迁徙的一种方式,《武职选簿》档案中对此有详细记载。武官的调卫,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种现象——调换、改调、升调、降调,同时又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这对研究明代武官世袭和人口迁移有重要作用。”[6]洪武期间,朝廷在地方设置卫所后,实行卫所移民和从别的地区垛集民丁充军。调入卫所的武职、军役构成了卫所移民的主体,他们的调入巩固了地方的稳定,加速了民族融合,促进了当地社会经济文化的建设。该书收录的武职选簿真实地还原了当地人口迁徙的轨迹和分布,可为移民史研究提供清晰的方向。
第三,有助于政治、军事史的研究。孟凡松教授认为:“滇黔卫所选簿所记载的明代军事活动信息包括洪武年间初征云南、再征云南诸战役,永乐年间征交阯诸战役,正统年间麓川战役,随后的韦同烈之变,弘治间米鲁之乱,还有山都掌、东苗、西苗、大藤峡等地方性军事活动,及至明末奢安事变……研究明代西南地方变乱与军事活动等史事,选簿是不可忽视的资料。”[7]该书收录的武职选簿详细记载了所在地区武职官员的从军履历,可侧面反映出当地的政治军事情况。
第四,有助于少数民族史的研究。民族问题一直是历代王朝非常重视的问题,少数民族地区往往民族众多且发展不平衡,民族关系相对比较复杂。为了更好地稳定政局、巩固政权,促进民族融合发展,明朝在少数民族地区广设卫所,因此卫所研究是民族史研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领域。该书收录的武职选簿中记载了大量关于少数民族地区卫所的军事活动及地方变乱史实,通过对这些真实历史事件的分析,可看出明朝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军政治理情况,进而可分析其治理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所产生的促进作用。
第五,有助于家族史的研究。明朝实行卫所武官世袭制度后,给予了世袭武官家族优厚的待遇,巩固了政权,稳定了局势。孟凡松教授认为:“明代卫所武职世袭制度在西南地区的实施,不仅是明王朝‘正统’屯戍边疆的体现,更与武职家族种种利益直接相关。职此之故,西南卫所移民家族及其后裔,尤其重视入黔入滇始祖从军履历及其后裔军功功次、历辈袭替次第之记载,并将此种记载体现于家谱、墓志、神榜之中。然而,此种记载未免因年代久远而渐次失载失真,若能有选簿记载之参考,于考究地方家族之发展及人物之升降,自然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佐证索隐之成效。但凡有选簿存留之卫所,探究该地区卫所家族及从卫所家族再次迁徙之旁裔时,选簿都是不可或缺的基础性文献。”[7]该书收录的武职选簿中清晰详细地记载了武职官员家族从祖辈开始的从军履历,是了解明代武职官员家族历史的原始资料,也为研究明代具体人物提供了基础性素材。
《明代卫所选簿校注》(云南卷、贵州卷)收录了《中国明朝档案总汇》档册类中滇黔地区的武职选簿。其中,“云南卷”收录选簿包括《中国明朝档案总汇》第58册所收云南都司云南左卫选簿,第59册所收云南右卫、临安卫、越州卫、云南后卫、大罗卫、木密关守御所、凤梧守御所等选簿,共计六卫二守御所选簿。“贵州卷”所收选簿包括《中国明朝档案总汇》第60册所收贵州都司平越卫、威清卫、安南卫选簿,第63册所收湖广都司清浪卫选簿,第64册所收湖广都司平溪卫选簿。因明代清浪、平溪二卫长期隶属湖广都司,但其卫治皆在贵州境内,故将二卫选簿也一并收录“贵州卷”中。该书在完成对所收录武职选簿整理的基础上,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性校注,并在研究与校注的过程中,将所见明历朝实录、《明史》、其他史著或地方志的记载与各选簿贴黄、选条的记载相互补充,以便为使用本成果的学者提供更多的研究线索。
明代卫所武职选簿作为原始性官方档案资料,对研究明代制度史,尤其是军事制度及军事史等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明史研究学者,特别是明代卫所制度研究学者,可从中获取军户、武职官员世袭制度等方面的史料,甚至移民史,政治、军事史,少数民族史及家族史等领域的学者,也有可能从武职选簿资料中获得重要发现。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推出的武职选簿整理出版新成果可在一定程度上补充学界、出版界对武职选簿资料整理使用及出版的不足,进而推动明代军事制度研究的发展,以及此类出版物的持续出版。未来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还会继续关注这一出版方向,努力为学界提供更多高品质的文献资料,以飨学界。
|参考文献|
[1]张鸿翔. 明代各民族人士入仕中原考[M]. 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
[2]梁志胜. 明代卫所武官世袭制度研究[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3]于志嘉. 明代军户世袭制度[M]. 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87.
[4]于志嘉. 卫所、军户与军役——以明清江西地区为中心的研究[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5]孟凡松. 论明代卫所武职承袭——基于威清等卫选簿的考察[J]. 安顺学院学报,2014(1):1-3+20.
[6]武慧. 《武职选簿》档案中武官调卫现象初探[J].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8(12):137-143.
[7]孟凡松. 明代卫所选簿校注(云南卷、贵州卷)[M].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
【关 键 词】武职选簿;整理出版;新成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单位】徐良妍,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图分类号】G23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0.10.027
档案作为原始资料,是最有可能接近历史事实的记载,蕴含着丰富的内容,具有重大的史料价值,是当下历史学界普遍重视的基础性史料。明代卫所武职选簿档案资料是对明朝武职官员以及武职袭替情况的詳细记载,其史料价值不言而喻。武职选簿资料的数量可观,但目前对其整理的出版物并不多。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在武职选簿资料的出版方面进行了积极的尝试。该社于2001年出版了《中国明朝档案总汇》(全100册),该书影印收录了国内数量最多的明代卫所武职选簿资料,是明史研究的重要资料,具有重大的史料价值。学界有不少学者集中利用该批档案进行了细致的研究,为充分利用该批资料进行了探索。2020年3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推出了对武职选簿资料整理出版的最新成果——《明代卫所选簿校注》(云南卷、贵州卷),该书的出版获得了2019年度国家古籍整理出版专项经费资助。本文拟在学者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尝试汇总成果,对该书进行分析,进一步申说其价值与意义,希望能为今后更好地使用这批资料提供有益参考,促使学界对明代卫所武职选簿整理使用投注更多的目光,吸引更多的学者对明代卫所制度,特别是对武职选簿进行研究探索,进而推动此类出版物的出版。
一、武职选簿资料概述
1. 武职选簿的概况
卫所制度是明朝最主要的军事编制制度,卫所武职官员实行世袭制度,武职继承人经过兵部武选清吏司的严格审查后,可袭替相应职位。“武职选簿”正是记载各个卫所职官袭替补选情况的登记簿,其内容翔实,包括所收录武职官员祖辈以来的姓名、年龄、籍贯、从军经历、袭替时间、袭替原因、征克地方、攻次赏罚、升授职官、调守卫所记录等具体信息,每卫汇集成册,是记录卫所武职官员以及武职袭替情况重要的官方档案资料。
武职选簿主要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隆庆四年《兵部为清查功次、选簿以裨军政事》。该内容载于每卷卷首,详细地说明了选簿修造的原因、过程及体例等基本情况。第二,目录。按照武职官员的官职级别,从高到低依次收录。第三,正文。该部分详细记录了所收录武职官员祖辈以来的从军履历。因其为官方档案资料,故严格按照固定的格式登记。此外,有一些由于原始资料缺失以致记录不全而无法记载,抑或是旧选簿中有部分记载,但现在因各种情况而失察的选条,以“年远事故”或“辈数不全”的形式零散分布在按照官职级别顺序正常登记的选簿之外。还有一些零散选条可以并入所属家族选簿,弥补其家族选簿的缺失。
2. 武职选簿的研究
档案是记录历史的一手资料,学界向来重视利用档案进行研究,从20世纪30年代起,武职选簿就受到了学者的关注。随着学界对武职选簿研究的日渐深入,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学者通过分析武职选簿进行某一领域的研究,并取得了显著的研究成果。
国内学界最早利用选簿档案进行研究的学者是张鸿翔先生。20世纪30年代,他通过研究武职选簿和明代实录,先后发表了《明外族赐姓考》及《明外族赐姓续考》等著作;在他的众多著作中,《明代各民族人士入仕中原考》[1]涉猎甚是广泛,涉及典籍多达167种,人物多达3267名,这为后来学界研究边疆少数民族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梁志胜先生的《明代卫所武官世袭制度研究》[2],是利用武职选簿进行历史研究方面非常具有代表性的著作。他以明代武职选簿为研究资料,在此基础上对明代卫所武官世袭制度进行了系统且全面的分析,这对后来学界研究明代政治、军事史以及少数民族史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徐恭生先生的《郑和下西洋与〈卫所武职选簿〉》和《再谈郑和下西洋与〈卫所武职选簿〉》,通过摘录武职选簿中参与了郑和下西洋的官员的事迹,从而对郑和下西洋的研究有了更进一步的探索。于志嘉先生的《明代军户世袭制度》[3]和《卫所、军户与军役——以明清江西地区为中心的研究》[4]等,通过运用武职选簿对武官世袭制度进行了全面的研究,无论是在横向还是纵向上都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此外,国外学者在利用武职选簿进行研究方面也付出了很大的努力。日本学者牧野巽1935年访问北京故宫,期间抄录了部分选簿,随后陆续运回东洋文库收藏,以供学者使用、研究。20世纪70年代,日本学者川越泰对这批档案资料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取得了显著的研究成果。1977年,美国学者Wade F. Wilkison在研究选簿资料后,发表了博士论文The Early Ming Military System: 1368-1450(《明朝前期的军事制度,1368—1450》),在学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武职选簿资料出版成果
1. 《中国明朝档案总汇》(全101册)影印出版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于2001年影印出版了《中国明朝档案总汇》(全101册)。中国大陆地区现今所藏明朝档案,主要集中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和辽宁省档案馆,该书是两处明朝档案的汇集。该书共分四编,前三编为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明代档案,第四编为辽宁省档案馆所藏明代档案,基本上囊括了中国大陆所有的明朝档案,是明朝官府档案的首次系统公布。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存明代档案,总计3000多件,包括洪武、永乐、宣德、成化、正德、嘉靖、隆庆、万历、泰昌、天启、崇祯等朝的兵部、礼部、内阁等机构的档案文件,其中以天启、崇祯两朝的档案最多。档案最早的年代是洪武四年(1371年),最晚的年代是崇祯十七年(1644年)。另外还有崇祯死后,福王朱由崧称弘光皇帝时的4件档案。辽宁省档案馆现存明朝档案共计1081卷,经过整理,形成900多份文件,分为四大部分:辽东都指挥使司档案,山东等处总督备倭署、山东都司等档案,兵部题稿,《明实录》稿本(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部分,此稿本与现有的《明实录》略有差别)。 《中国明朝檔案总汇》(全101册)档案涉及范围甚广,在很大程度上拓宽了明代历史研究的领域,其出版为学界利用明朝档案资料进行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诸多领域的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原始资料。全书共分折件、档册、书册三编,其第二编档册类,主要内容为武职选簿。目前关于武职选簿的研究很多便基于该书,可以说该书为学界利用武职选簿资料进行各领域的探索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提供了有力的学术支撑。
2. 最新成果——《明代卫所选簿校注》(云南卷、贵州卷)
武职选簿资料的数量可观,但目前对其整理的出版物不多。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在武职选簿资料的出版方面进行了积极的尝试,于2020年3月推出了由安顺学院贵州省屯堡文化研究中心孟凡松教授整理的《明代卫所选簿校注》(云南卷、贵州卷)。该书申报“2019年度国家古籍整理出版专项经费资助项目”并得以立项,是武职选簿整理出版的最新成果,也是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推出的又一重要的档案研究类文献。
明朝为稳定政局,设置了大量卫所,卫所对稳定地方政治局势和促进当地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武职选簿作为记载卫所职官袭替补选情况的登记簿,具有不可替代的史料价值和指导意义。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此次推出的对其整理的新成果,对学界、出版界有积极、重要的价值与意义。
第一,有助于军户、武职官员世袭制度的研究。孟凡松教授认为:“在明代卫所武职袭授过程中,有‘武职非军功不得袭授’、‘流官不袭’两大基本原则。明代卫所武职的获取,除军功以外,还有其他非军功的形式,如遇例、纳粟等,这些以非军功形式获取的职级,不能世代承袭。都指挥、都督之类武职,因系流官,例不得袭。此外,武职承袭中,若遇犯堂、犯罪等情形,还须降袭、革袭。”[5]武职选簿数量可观、内容丰富,这些制度的实行在武职选簿中均有具体体现,该书收录的武职选簿典型地反映了明代具体且详细的军户、武职官员世袭制度。
第二,有助于移民史的研究。武慧认为:“明代的卫所遍及全国,是军政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管辖着从各地征集和抽调来的军户及其家庭,构成数量庞大的军户迁移群体。卫所武官的调卫,是人口迁徙的一种方式,《武职选簿》档案中对此有详细记载。武官的调卫,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种现象——调换、改调、升调、降调,同时又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这对研究明代武官世袭和人口迁移有重要作用。”[6]洪武期间,朝廷在地方设置卫所后,实行卫所移民和从别的地区垛集民丁充军。调入卫所的武职、军役构成了卫所移民的主体,他们的调入巩固了地方的稳定,加速了民族融合,促进了当地社会经济文化的建设。该书收录的武职选簿真实地还原了当地人口迁徙的轨迹和分布,可为移民史研究提供清晰的方向。
第三,有助于政治、军事史的研究。孟凡松教授认为:“滇黔卫所选簿所记载的明代军事活动信息包括洪武年间初征云南、再征云南诸战役,永乐年间征交阯诸战役,正统年间麓川战役,随后的韦同烈之变,弘治间米鲁之乱,还有山都掌、东苗、西苗、大藤峡等地方性军事活动,及至明末奢安事变……研究明代西南地方变乱与军事活动等史事,选簿是不可忽视的资料。”[7]该书收录的武职选簿详细记载了所在地区武职官员的从军履历,可侧面反映出当地的政治军事情况。
第四,有助于少数民族史的研究。民族问题一直是历代王朝非常重视的问题,少数民族地区往往民族众多且发展不平衡,民族关系相对比较复杂。为了更好地稳定政局、巩固政权,促进民族融合发展,明朝在少数民族地区广设卫所,因此卫所研究是民族史研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领域。该书收录的武职选簿中记载了大量关于少数民族地区卫所的军事活动及地方变乱史实,通过对这些真实历史事件的分析,可看出明朝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军政治理情况,进而可分析其治理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所产生的促进作用。
第五,有助于家族史的研究。明朝实行卫所武官世袭制度后,给予了世袭武官家族优厚的待遇,巩固了政权,稳定了局势。孟凡松教授认为:“明代卫所武职世袭制度在西南地区的实施,不仅是明王朝‘正统’屯戍边疆的体现,更与武职家族种种利益直接相关。职此之故,西南卫所移民家族及其后裔,尤其重视入黔入滇始祖从军履历及其后裔军功功次、历辈袭替次第之记载,并将此种记载体现于家谱、墓志、神榜之中。然而,此种记载未免因年代久远而渐次失载失真,若能有选簿记载之参考,于考究地方家族之发展及人物之升降,自然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佐证索隐之成效。但凡有选簿存留之卫所,探究该地区卫所家族及从卫所家族再次迁徙之旁裔时,选簿都是不可或缺的基础性文献。”[7]该书收录的武职选簿中清晰详细地记载了武职官员家族从祖辈开始的从军履历,是了解明代武职官员家族历史的原始资料,也为研究明代具体人物提供了基础性素材。
《明代卫所选簿校注》(云南卷、贵州卷)收录了《中国明朝档案总汇》档册类中滇黔地区的武职选簿。其中,“云南卷”收录选簿包括《中国明朝档案总汇》第58册所收云南都司云南左卫选簿,第59册所收云南右卫、临安卫、越州卫、云南后卫、大罗卫、木密关守御所、凤梧守御所等选簿,共计六卫二守御所选簿。“贵州卷”所收选簿包括《中国明朝档案总汇》第60册所收贵州都司平越卫、威清卫、安南卫选簿,第63册所收湖广都司清浪卫选簿,第64册所收湖广都司平溪卫选簿。因明代清浪、平溪二卫长期隶属湖广都司,但其卫治皆在贵州境内,故将二卫选簿也一并收录“贵州卷”中。该书在完成对所收录武职选簿整理的基础上,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性校注,并在研究与校注的过程中,将所见明历朝实录、《明史》、其他史著或地方志的记载与各选簿贴黄、选条的记载相互补充,以便为使用本成果的学者提供更多的研究线索。
明代卫所武职选簿作为原始性官方档案资料,对研究明代制度史,尤其是军事制度及军事史等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明史研究学者,特别是明代卫所制度研究学者,可从中获取军户、武职官员世袭制度等方面的史料,甚至移民史,政治、军事史,少数民族史及家族史等领域的学者,也有可能从武职选簿资料中获得重要发现。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推出的武职选簿整理出版新成果可在一定程度上补充学界、出版界对武职选簿资料整理使用及出版的不足,进而推动明代军事制度研究的发展,以及此类出版物的持续出版。未来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还会继续关注这一出版方向,努力为学界提供更多高品质的文献资料,以飨学界。
|参考文献|
[1]张鸿翔. 明代各民族人士入仕中原考[M]. 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
[2]梁志胜. 明代卫所武官世袭制度研究[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3]于志嘉. 明代军户世袭制度[M]. 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87.
[4]于志嘉. 卫所、军户与军役——以明清江西地区为中心的研究[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5]孟凡松. 论明代卫所武职承袭——基于威清等卫选簿的考察[J]. 安顺学院学报,2014(1):1-3+20.
[6]武慧. 《武职选簿》档案中武官调卫现象初探[J].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8(12):137-143.
[7]孟凡松. 明代卫所选簿校注(云南卷、贵州卷)[M].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