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初步形成:1943年甘南地区民众联合反抗国民政府统治

来源 :青海民族研究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thisxy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43年,甘南地区汉、回、藏民众集体反抗国民政府的不当统治,席卷20余县,是抗战大后方规模最大、多民族联合的集体反抗行动。甘肃军政官员起初对此不够重视,借机明争暗斗,直至各族民众的联合起义形成燎原之势,才调动军警联合镇压。甘南汉、回、藏民众在卓尼北山继续抵抗,最终失败后遭到严厉处罚,民气大伤,卓尼土司势力亦遭受重创。汉、回、藏民众联合反抗是他们因生存受到威胁而被迫走险之径,中外、官民也都一致认为这是官逼民反。国民政府的统治失当和过度压榨促使本来存有尖锐矛盾的汉、回、藏族民众捐弃前嫌,迅速联合起来武力抗争,体现各族民众逐渐将外来威胁的压力,转化为内生动力,初步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其他文献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研究和解决问题,形成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基本理论,开展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国共产党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理论来源包括:中国传统“大一统”思想;马克思“真正的共同体”思想与历史合力论;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中国共产党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基本理论内容包括:从党和国家战略全局高度认识民族问题和民族工作;坚持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最重要的成果是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正确解决民族问题始终是我们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其中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重大理论与实践成果。这一重大理论与实践成果在制度、政策和工作三大层面展示出创新性。必须指出的是,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期刊
人教版教材从四年级开始,在一些课文的后面增设了"阅读链接"板块,但《教师教学用书》中并没有给出相应的教学建议。编者安排这些"阅读链接"有何意图?教学过程中该如何让其充分发挥价值,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呢?为此,笔者就四至六年级教材中的"阅读链接"进行了全面的梳理,整理如下:通过梳理发现:六册书中共设有20个"阅
期刊
“大一统”“道统”“人性善”“仁”“孝”等儒家核心理念中蕴含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曲阜孔庙碑刻文献可见证“大一统”经儒家“道统”绵延不断的事实。此外,“人性善”“仁”“孝”等从不同角度塑造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神话历史故事是小学语文课文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促使学生理解这些文章的内容,对神话起源产生浓厚的兴趣,利用神话让学生产生丰富的想象力,同时还要促使学生从这些神话故事中感受到爱国情怀,体会到民族文化。然而遗憾的是不少教师在教学中过于强调语文的工具性,并未意识到神话故事中展现出的中华传统
期刊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提出,在三个维度实现创新推进。在中国共产党民族理论与政策话语创新推进维度,它既贡献“中华民族共同体”这一关键概念,明确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目标使命,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发展最新创新成果,又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的一大创新话语,淬炼于维护中华民族实体、塑造中华民族观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成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团结进
评估中国农村低保的政策效果不仅有助于促进对公共转移支付项目作用机制的理论认识,而且还能为优化农村低保政策设置提供有力的实证支持。本文构建了一个理解中国农村低保政策效果的分析框架,并基于该框架从福祉效应、瞄准效果和行为激励三个角度系统综述了中国农村低保效果评估文献。本文总结了已有研究达成的共识,并提出了未来研究的拓展方向。本文结论能够为包括农村低保在内的中国减贫政策效果评估研究提供借鉴。
3月5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开幕。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参加他所在的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的审议。在同代表们交流时,习近平用五个“必由之路”深刻阐明新时代党和人民奋进历程昭示的重要认识,深刻揭示了新时代中国的“成功密码”。五方面内容,句句精辟,饱含深意。
期刊
在我国,养老护理产业起步较晚,其发展成为我国建设完善的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的重要举措,养老服务业的发展关键在于养老护理服务人才培养。我国养老护理劳动力方面存在种种问题,如数量不足、专业度低和流失率高等。本文探讨中国养老护理劳动力存在的问题,选取上海案例进行浅析,最后对中国养老护理劳动力的人才队伍建设提出几点启示,以培养符合条件的、多元发展的养老护理服务人才。
明初,朱元璋在洮州设卫,驻军屯田,推行茶马贸易、朝贡贸易,加强文化制度建设。清承明制,在洮州撤卫设厅,正式纳入地方府县制,进一步推进政治、经济、文化一体化建设。经明清两代的治理,洮州各民族在交流交往的过程中,形成共同的地域认同、共同的经济利益圈和共同的社会价值体系,在中原先进的政治、经济、文化的感召下,民族认同由地域认同上升为国家认同,最终形成对中华民族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客观上推动了洮州地区中华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