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朝时,出身于农家的于成龙少有大志,自幼过着耕读生活,受到传统的儒家教育。顺治十八年,44岁的于成龙不顾亲朋的阻拦,抛妻别子,怀着“此行绝不以温饱为志,誓勿昧天理良心”的抱负,接受清廷委任,到边荒之地——广西罗城为县令。
罗城新隶于清统治下不到两年,由于局势未稳,两任知县一死一逃。于成龙到罗城时,这里遍地荒草,城内只有居民6家,茅屋数间,县衙穷得连门墙都没有,只有3间破草房,他只得寄居于关帝庙中。于成龙从山西老家带来的一位仆人忍受不了这样的清苦,就对于成龙说:“当官如果是这个样子,还有谁愿意当官呢?你应该请求调离此地,否则还不如回老家呢。”
于成龙说:“我本来就是个农家子弟,现在能当上知县,为百姓做事,还有什么不满足呢?和这里的百姓相比,我们并不算清苦,你就不要抱怨了。”
于成龙知足常乐,为百姓的事到处奔忙。他那个仆人见劝不动他,又不甘心跟着他吃苦,偷偷跑了。
罗城的百姓见于成龙是真心为他们办事,便自发地前来看望他,有的还给他带来了钱物。于成龙说:“你们的心意我领了。钱物我绝不能收下,这是我做人的准则啊!”
罗城百废待举,首要的是安定社会,恢复生产。于是,于成龙采取“治乱世,用重典”的方法,首先在全乡建立保甲,严惩缉获案犯,大张声势地“严禁盗贼”。境内初安后,他又令乡民练兵,甘冒“未奉邻而专征,功成也互不赦之条”的后果,抱着为民而死甚于瘴疠而死的决心,准备讨伐经常扰害的“柳城西乡贼”。接着又在全县搞联防,从此“邻盗”再不敢犯境。
在消除内忧外患的同时,于成龙十分注意招募流民以恢复生产,他常常深入田间访问农事,奖勤劝惰。农闲时带领百姓修民宅、建学校、筑城墙。对迁入新居的农家,还亲为之题写楹联,以示鼓励。在深得民心之后,他又以刚柔并用的斗争策略,解决了“数大姓负势不下”的问题,使这些一向桀骜不驯的地方豪强“皆奉法唯谨”。3年之间,就使罗城摆脱混乱,得到治理,出现了百姓安居乐业的新气象。
康熙六年(1667年),于成龙被两广总督芦光祖举荐为广西唯一“卓异”,并升任四川合州知州。离开罗城时,他连赴任的路资也没有,出现了百姓“遮道呼号:‘公今去,我侪无天矣!’追送数十里,哭而还”的感人情景。
后来于成龙升湖广下江陆道道员,在湖北期间,无论地位和环境都有很大改善,但他仍然心清如水,保持了异于常人的艰苦生活作风。在灾荒岁月,他还以糠代粮,把节余口粮、薪俸救济灾民。为广行劝施,让富户解囊,他更以身作则,甚至把仅剩的一匹供骑乘的骒子也“鬻之市,得十余两,施一日而尽”。康然十七年(1678年)于成龙升福建按察使,离湖北时,依然一捆行囊,两袖清风,沿途以萝卜为干粮。
于成龙的官阶虽越升越高,但他的心却没有被宦海中的各色欲望所腐蚀,仍然是那样清澈,没有混杂,始终活泼地流动着,充满了盎然生机。他提倡“为民上者,务须躬先俭朴”。去直隶,他用糠屑杂米煮粥,和仆人一起吃;在江南“日食粗粝一盂,粥糜一匙,侑以青菜”,甚至整年都尝不到肉味,江南百姓因而亲切地称他作“于青菜”。
待于成龙卒后,居室中只看到“冷落菜羹……故衣破靴,外无长物”。南京“士民男女无少长,皆巷哭罢市。持香楮至者日数万人。下至菜庸负贩,色目、番僧也伏地哭”。可见百姓对他有多么敬爱。
于成龙在20余年的宦海生涯中,历任知县、知州、知府、道员、按察使、布政使、巡抚和总督、兵部尚书、大学士等职。三次被举“卓异”,以卓著的政绩和廉洁刻苦的一生,深得百姓爱戴和康熙帝赞誉,以“天下廉吏第一”蜚声清廷朝野。
(摘自中国长安出版社《道德经与当下生活》 编著:明志)
罗城新隶于清统治下不到两年,由于局势未稳,两任知县一死一逃。于成龙到罗城时,这里遍地荒草,城内只有居民6家,茅屋数间,县衙穷得连门墙都没有,只有3间破草房,他只得寄居于关帝庙中。于成龙从山西老家带来的一位仆人忍受不了这样的清苦,就对于成龙说:“当官如果是这个样子,还有谁愿意当官呢?你应该请求调离此地,否则还不如回老家呢。”
于成龙说:“我本来就是个农家子弟,现在能当上知县,为百姓做事,还有什么不满足呢?和这里的百姓相比,我们并不算清苦,你就不要抱怨了。”
于成龙知足常乐,为百姓的事到处奔忙。他那个仆人见劝不动他,又不甘心跟着他吃苦,偷偷跑了。
罗城的百姓见于成龙是真心为他们办事,便自发地前来看望他,有的还给他带来了钱物。于成龙说:“你们的心意我领了。钱物我绝不能收下,这是我做人的准则啊!”
罗城百废待举,首要的是安定社会,恢复生产。于是,于成龙采取“治乱世,用重典”的方法,首先在全乡建立保甲,严惩缉获案犯,大张声势地“严禁盗贼”。境内初安后,他又令乡民练兵,甘冒“未奉邻而专征,功成也互不赦之条”的后果,抱着为民而死甚于瘴疠而死的决心,准备讨伐经常扰害的“柳城西乡贼”。接着又在全县搞联防,从此“邻盗”再不敢犯境。
在消除内忧外患的同时,于成龙十分注意招募流民以恢复生产,他常常深入田间访问农事,奖勤劝惰。农闲时带领百姓修民宅、建学校、筑城墙。对迁入新居的农家,还亲为之题写楹联,以示鼓励。在深得民心之后,他又以刚柔并用的斗争策略,解决了“数大姓负势不下”的问题,使这些一向桀骜不驯的地方豪强“皆奉法唯谨”。3年之间,就使罗城摆脱混乱,得到治理,出现了百姓安居乐业的新气象。
康熙六年(1667年),于成龙被两广总督芦光祖举荐为广西唯一“卓异”,并升任四川合州知州。离开罗城时,他连赴任的路资也没有,出现了百姓“遮道呼号:‘公今去,我侪无天矣!’追送数十里,哭而还”的感人情景。
后来于成龙升湖广下江陆道道员,在湖北期间,无论地位和环境都有很大改善,但他仍然心清如水,保持了异于常人的艰苦生活作风。在灾荒岁月,他还以糠代粮,把节余口粮、薪俸救济灾民。为广行劝施,让富户解囊,他更以身作则,甚至把仅剩的一匹供骑乘的骒子也“鬻之市,得十余两,施一日而尽”。康然十七年(1678年)于成龙升福建按察使,离湖北时,依然一捆行囊,两袖清风,沿途以萝卜为干粮。
于成龙的官阶虽越升越高,但他的心却没有被宦海中的各色欲望所腐蚀,仍然是那样清澈,没有混杂,始终活泼地流动着,充满了盎然生机。他提倡“为民上者,务须躬先俭朴”。去直隶,他用糠屑杂米煮粥,和仆人一起吃;在江南“日食粗粝一盂,粥糜一匙,侑以青菜”,甚至整年都尝不到肉味,江南百姓因而亲切地称他作“于青菜”。
待于成龙卒后,居室中只看到“冷落菜羹……故衣破靴,外无长物”。南京“士民男女无少长,皆巷哭罢市。持香楮至者日数万人。下至菜庸负贩,色目、番僧也伏地哭”。可见百姓对他有多么敬爱。
于成龙在20余年的宦海生涯中,历任知县、知州、知府、道员、按察使、布政使、巡抚和总督、兵部尚书、大学士等职。三次被举“卓异”,以卓著的政绩和廉洁刻苦的一生,深得百姓爱戴和康熙帝赞誉,以“天下廉吏第一”蜚声清廷朝野。
(摘自中国长安出版社《道德经与当下生活》 编著:明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