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草不如种青稞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读写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yf11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那是一个名叫阿里的地方。传说,那是世界屋脊的屋脊。
  一个上世纪80年代进藏的中专生。他刚去的时候正值春满人间的四月,残冬的尾巴就像一道无休止的漠风扫荡了一切生机。接待他的局长第一眼看到他的时候,感动得语无伦次,颤抖的手握住他的手,一口一声地说自己老了,老了。那个局长的样子看上去的确比其他地方70岁的人还见衰老,然而他的真实年龄却不到50岁。每看一眼局长那张脸,他就不寒而栗:难道50岁之前,我在这里也会这样衰老吗?
  最初的几天,他几乎觉得他会疯狂,不分白天黑夜地对着空寂的雪山发怔。仿佛生命正在被狂暴的寂寞飞速地卷走,仿佛它每天都在自己的心灵刻下一道没有印记的年轮。
  一个人的时候,他脑子里成天就转念着一个念头:明天醒来就老了!
  他顶着星辰,一个人冲到山崖边,握紧拳头——他似乎什么也握不住——声嘶力竭地叫喊着。那撕心裂肺的声音节奏如花腔般颤动,像流星拖着长长的尾巴,飞过死一般寂静沉睡的荒原,向浩瀚夜空飘去,在凝固的、无边无际的、冰冻了的雪浪上飞奔、回荡,渐渐变得越来越尖细而微弱,很快又消失得无声无息。没有任何人回答他,只有强劲的岁月在他声音的后面飞逝的呼啸。
  一个星期以后,他没有告诉任何人,不顾一切地跑到附近的公路上,拦了一辆车,跑了。
  他自己也没想到他会停在狮泉河边。
  那些青青的草儿告诉他:不必怀疑世界,春光依然灿烂,生命从没远逝!
  他一下子平静地坐了下来,立刻为自己的冲动感到不可思议。既而是恐惧,他惧怕将为这次冲动付出沉重的代价,处分、记大过,更严厉的是开除。不过,很快,他又想,即便如此,也绝不后悔。
  这何尝又不是一场壮举呢。
  几天后,他回到了阿里。
  局长语重心长地问:“去哪里啦?”
  “狮泉河。”
  “有啥子急事?”
  “啥事也没有。”
  “那又为啥呢?”
  “就是想证实世界是否还活着。”
  “活的,死的?你都看见了?”
  “看见了,世界还是活着的。”
  “活着,究竟是个咋样子嘛?”
  “挺好,青青的。”他从怀里掏出一株草。“嗯,好歹总算见到了绿色。”
  六月,阿里草长莺飞的时候,他把房间收拾得一干二净,还学着当地的藏族人在桌子上铺了一张好看的卡垫,上面摆放了一个盆景,里面只有一棵草。每天随着气候变化,搬进搬出的,像呵护一个婴儿。
  局长看着这一切,蹲在墙角,燃起一支烟,笑也不是,哭也不是。那样的表情使他本来已显苍老的脸上又增加了几道盘根错节的年轮。
  终于有一天,局长把他叫到了办公室。没有别的可说,局长只是胸有成竹地对他说了一句:“你知道吗,在阿里,种草不如种青稞。”
  他不问为什么,只是狠狠地点头。
  说干就干,他掏出了盆景里的冻土,垫上羊粪,他要种几株青稞试试。他的行动真是可以令万物感动。他种的青稞像他的心情一样,一天比一天长势喜人,他每天都看着青稞的变化打发寂寞时光。那阵子,局长还特意跑来告诉他:青稞虽不结实,但是有整齐的穗,也比草高,只要有风吹过,它在阳光下婀娜摇曳的样子,实在是比草好看多了。
  不久,局长就退休了。
  后来,他也当了局长。
  他同样喜欢用老局长那句朴实无华的话,去告诉新来的大学生:在阿里,种草不如种青稞。他期望他们都能像老局长那样,在一个看似不顺心的地方,安心并且长久地呆下来。
  因为,摇曳的青稞,总有成熟的时候……
  (选自《扬子晚报》)
  【推荐语】 本文讲述的是一名进藏青年面对寒冷缺氧、毫无生机的恶劣工作环境,从害怕惶恐、退缩“出逃”到遇青草而返,最终扎根阿里的成长故事。“青草”“青稞”这两个意象是理解本文的关键,如果“青草”是他在寂寞、彷徨的时光中燃起的新希望,那么“青稞”该是他坚守于此的信念支撑,伴随一生。一代又一代的进藏青年在岁月的沉淀中领悟、传递着“种草不如种青稞”的道理,如一株株歷经挣扎、慢慢成熟的“青稞”在世界屋脊的屋脊上摇曳生姿。同时文章的语言也是一大亮点,平淡出奇,纯净而灵动,耐人寻味。
其他文献
1887年,美国南部一个小镇。一天,60岁左右、仪表不凡的绅士伊曼纽尔·尼戈先生在镇上一家杂货店里买香烟,他递给女店员一张20美元的钞票并等待找零钱。  女店员接过钞票,低头找零钱。突然,她无意中发现弄湿了的手上沾有钞票上的颜料。她大脑一片空白,惊讶地停了下来。经过几秒钟的短暂思考,她认为,作为她的老朋友、老邻居、老顾客——伊曼纽尔·尼戈先生一定不会给她一张假钞。于是她如数找出零钱,尼戈接过钱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