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贯彻“协同创新”的理念,以学科交叉融合发展为基础,以学生成长为中心,面向气象行业发展需求和江苏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以考研、就业、出国为导向,培养研究型创新人才、应用型创新人才、国际化创新人才为目标,构建了学业、就业、创业相互贯通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了“一个中心”、“两个需求”、“三个导向”的分类人才培养体系。
关键词 协同创新 学科交叉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教育部、财政部在2012年4月联合颁发了《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其中对“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简称“2011计划”)在高校中的组织与实施,提出具体的指导意见,其中指出“健全寓教于研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科学研究和实践创新为主导,通过学科交叉与融合、产学研紧密合作等途径,推动人才培养机制改革,以高水平科学研究支撑高质量人才培养。”对于以协同创新为主题的人才培养战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在积极组织实施“2011计划”的过程中做出了有益的实践探索。
1 行业特色高校经济管理学院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在上世纪90年代国家教育体制改革后,行业特色高校纷纷脱离原有行业部门,划归教育部或地方,大部分行业特色高校都向着多科性综合型大学方向发展,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前身为南京气象学院,办学历史悠久,是中国气象局和江苏省人民政府共建的全国重点高校,具有明显的气象特色。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作为学校文科学院中的一个重要发展阵地,近年来为行业和地方培养了大量人才,但是与其他综合型大学和行业特色高校经管学院相比,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学科发展滞后,高层次研究型创新人才培养受到严重制约
学科的发展对于人才培养起到基础性的作用,其中硕士、博士点的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层次研究型人才的重要阵地。南信大经管学院的学科发展目前不仅滞后于国内其他综合型院校,与其他行业特色高校的经管学院相比较也处于落后地位。以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学院为例,成立于1952年,发展历史悠久,其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已经发展成为国家重点学科和国家级品牌特色专业,并建有博士后流动站,专业学位点也发展比较全面。而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在原有经济贸易系和信息管理系的基础上于2006年才完成组建,成立时间较短,学科发展相对滞后,2011年获批准的两个一级学科硕士点才完成了第一届研究生的招生,自主设置的气候变化与公共气象硕博士点目前还没有完成一个培养周期,尚无一届毕业生走出校门,培养交叉学科人才经验不足,处于摸索试验阶段,专业学位点建设落后,相比较其他行业特色高校的经管学院具有多年培养交叉学科人才的经验,人才培养质量相对较高,能和行业需求形成有效对接,处于发展的弱势地位。
专业学位培养的学生实践性较强,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是行业和地方在职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失去了与行业、地方的有效对接,随着硕士点的建立,下一步学院将着力申请专业学位点,取得办学资格,实现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的良性互动。
1.2 师资建设虽然在着力增强,但与实际人才培养的需求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
人才培养的重要基础是师资力量,师资水平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质量,目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经过引进、培养等多种方式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学院教师的整体水平正在逐步提升,特别是专任教师中博士比例为50%,35周岁以下教师已经实现了100%博士化(含在读),在同类综合型大学的经济管理学院中也是比较高的。可以预计在未来3~5年,随着学院教师在读博士的学业完成,博士化率将进一步提高,将为学院的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提供有力的支撑。但与创新人才培养的需求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具体表现为:
(1)交叉学科教师不足:在学科的交叉融合方面,教师易于受到原有单学科的惯性影响,对于学科的交叉融合产生抗拒,不愿意改变原有的研究方向而转向探索成本较高的交叉学科,对于培养交叉学科的学生自然不能起到积极的带动引领作用。科研人员有清晰的学科边界,一般情况下很难在不同学科之间流动,这对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极为不利。目前,学校尚未出台明确的鼓励学科交叉融合的措施、办法,缺乏有效的激励政策。同时,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不是一个自然实现的过程,一定的学科政策机制对于交叉学科研究具有重要的引导和调节作用,而目前鼓励学科交叉融合的措施、办法尚未出台,缺乏激励,学院教师缺乏涉足交叉学科的动力。
(2)“双师型”教师不足:首先,南信大经管院的教师大多数来自高校的博士研究生,从学校毕业后直接到学院工作的专职教师偏多,缺乏专业实践技能;其次,学院专职教师中多数教学任务繁重,缺少去企业实践的机会;第三,校企之间合作机会较少,使得多数教师实践经验缺乏。南信大经管院的多数本科专业均为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如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培养出的学生走上单证员、报关员、外销员等工作岗位,急需既能胜任理论教学,又能指导学生实践的“双师型”教师指导培养。
同时学院在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上进行扎实有效的探索,减少了理论课时教学量,大幅增加了实践性教学比重,实践性教学任务也需要由双证和双能力的“双师型”教师来承担。
(3)教师队伍的国际化程度偏低:培养和造就国际化人才,首先必须拥有一支国际化的高水平师资队伍。截至2012年12月,南信大经管院拥有专职教师101人,其中只有28人次通过公派留学基金资助、学校国际化专业师资培训、特色试验区培训计划等渠道出国进修访学,教师国际化比例仍然较低。
1.3 专业设置趋同,人才培养方案没有突出行业特色
一所学校要有水平,必须有学科专业特色,以学科建设为核心确立学校的特色定位,它保证了学校竞争力的提升,保证了人才培养质量。经济管理学科通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一套成熟的学科专业体系,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学科设置与国内大多数综合性院校经济管理学院趋同,由于建立时间落后于很多综合型大学的经管学院,人才培养没有突出特色,作为后发的专业建设无法体现优势。 作为行业特色高校经管学院学科专业设置名称可以按照统一规范命名,但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方案则需要突出行业特色,依托与行业长期的产学研合作基础,发挥双方优势,共同科学系统地设计课程体系内容、培养过程模式乃至学生自主学习与发展个性的途径,这样才可以和其他高校的经管学院进行差异化竞争。
1.4 本科人才培养侧重于基础理论,缺乏实践能力培养,无法适应行业发展和地方经济发展的应用型人才需求
行业特色高校经管学院沿袭传统高等教育的思路发展,仍然存在着重理论知识,轻生产实践,不同程度地脱离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等现象。突出表现为某些课程内容陈旧,专业面过于狭窄,实践环节受到忽视,教学脱离生产实际,从而极大地影响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无法适应行业发展和地方经济发展的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所开设的大多数专业,如国际经济与贸易、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等专业,都是应用性极强的专业,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专业实践技能,但目前存在着专业门类多,专业面广而不专,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差的现状。
1.5 国际化进程缓慢,人才培养缺乏国际视野
随着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高校纷纷通过中外合作办学,如1+2+1等国际课程实验班、学生交换项目等形式为在校学生创造了多种出国学习的机会,但是和国内一流高校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出国交流人数比例为20%~30%相比较,行业特色高校经济管理学院的学生的国外进修比例仅为5%左右,有些甚至更低。
2 行业特色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人才培养的实践探索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对高等教育做了明确要求:“促进高校办出特色。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发挥政策指导和资源配置的作用,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克服同质化倾向,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也重点强调: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改革人才培养体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形成各类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
“2011计划”的总体思路中提出了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创新能力提升的核心任务,目的是围绕重大科学问题和国家重大需求,增强三者之间的协同与互动,增强创新要素的有效集成,增强高校创新能力发展的导向性,增强投入与产出的效益。其中人才是根本,学科是基础,科研是支撑。
行业特色高校在多学科交叉创新人才培养上存在缺口,在这种情况下, 行业特色高校也需要着力推进自有优势学科和经济管理学科的交叉融合,必须着眼于人才需求的多样化,并依据自身实际,培养出适应不同生产力水平、不同岗位要求的各类高级专门人才。
行业特色高校产生背景和发展基础都源于所处的行业,这种基于社会分工而形成的事业进步和行业发展对高级专门人才的需求主要是专业性需求,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经济管理学科的研究方向和研究内容日益表现为多学科的交叉和融合,跨学科交叉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能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变革,同时也满足学生多层次、多方面的成才需要,原有的单一人才培养模式以及专门人才所掌握的单一学科的知识,已经不能满足新时期经济管理领域的科学研究和社会需求的要求,人才培养模式需要向着多样化的方向发展。
通过学科交叉融合加强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实现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协调统一,学科发展对于人才培养有着纲领性、指导性的作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作为“气象”特色明显的行业特色高校,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紧密依托气象优势学科,形成气象经济学、气象灾害管理等新的交叉学科和研究方向,产生培养交叉学科人才新的增长点。
2.1 设置气象与经管的交叉学科专业
进一步拓宽专业口径,继续强化优势学科,采用学科交叉、调整合并和设置新的专业方向等多种途径,改造、更新传统学科专业,剔除陈旧、过时的课程内容和专业结构,调整专业定位,形成体现学校学科优势、主动适应社会发展的综合的学科专业结构。
学院依托学校大气科学一级学科下面自主设立气候变化与公共气象硕士及博士点培养高层次交叉学科创新人才。此硕博士点整合了学校大气科学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公共管理学院、语言文化学院等学院的师生资源,实现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学科的交叉融合,为交叉学科人才培养提供有益的探索经验。
2.2 建立气象与经管交叉学科的课程体系
在课程体系上继续推陈出新,以会计学为例,在教学计划中设置气象特色课程,包括大气学概论、气象经济学、气象工程管理、公共气象服务导论、应急管理,并要求气象特色课程必须至少修满4个学分。将专业方向课程分为Ⅰ:研究型:Ⅱ:应用型:研究型专业方向课程包括:计量经济学、环境会计、管理学研究方法、会计理论、会计信息系统、国际会计、管理会计、高级财务管理;应用型专业方向课程包括:税务会计与纳税筹划、金融企业会计、资产评估学、财务分析、会计信息系统、国际会计、管理会计、高级财务管理。
2.3 引导学生参加交叉学科科研课题来强化人才培养质量
学院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等相关项目,以项目为依托,组建交叉专业科研小组, 吸引了众多本科生、研究生参与调查研究,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研究学习,从文献阅读到研究方向确立,从数据采集到数据挖掘,从研究综述撰写到整体论文的成文发表,学生经过了全过程的系统研究训练,确实提高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了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2.4 注重实践教学环节,强化学生实际动手能力
针对传统经管类人才培养普遍存在的忽视实践教学和能力开发以及素质培养的问题,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确定了按照“重基础、强实践”的教学理念,学院重视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据统计,学院每年开设151门次含课内实验(上机)环节的课程,其中实验和上机学时达到1132学时,约占所开课程学时比重的20%。实践教学形式多样化,通过案例教学、模拟实验、上机操作等不同方式锻炼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2.5 积极推进国际化进程,通过多种渠道提高师资队伍和学生的国际化水平
通过“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策略,积极吸引国际创新力量和资源,集聚世界一流专家学者参与协同创新,合作培养国际化人才,推动与国外高水平大学、科研机构等建立实质性合作,加快学院的国际化发展进程。一方面通过学校组织的全球招聘,积极引进国外学者与学院签约全职或兼职教授,强化国外学者的考核指标,明确科研和教学任务,将引进海外人才落到实处;另一方面,通过国家公派留学奖学金、江苏省公派留学奖学金、学校国际化师资培训、科研合作计划等若干国际化项目,推动教师队伍的国际化水平,并在职称评定、绩效考核中将国际化经历作为必要条件列入规定,从激烈和约束两个方面极大地推动了教师出国进修的积极性。
在国际合作办学方面。一方面与美国乔治梅森大学、英国雷丁大学等国外大学合作,派出教师进行师资培训,同时积极申请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和国际课程实验班项目,与德蒙福特大学签署了合作协议,达成了办学意向,有望在推动学生国际化方面取得突破。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始终依照“协同创新”的主线,以学科交叉融合发展为基础,以学生成长为中心,面向气象行业发展需求和江苏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以考研、就业、出国为导向,培养研究型创新人才、应用型创新人才、国际化创新人才为目标,构建了学业、就业、创业相互贯通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了“一个中心”、“两个需求”、“三个导向”的分类人才培养体系。依托行业发展,走差异化发展之路,集中优势资源重点突破,产生新的增长点,走出了一条具有气象行业特色的经管学院发展之路。
关键词 协同创新 学科交叉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教育部、财政部在2012年4月联合颁发了《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其中对“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简称“2011计划”)在高校中的组织与实施,提出具体的指导意见,其中指出“健全寓教于研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科学研究和实践创新为主导,通过学科交叉与融合、产学研紧密合作等途径,推动人才培养机制改革,以高水平科学研究支撑高质量人才培养。”对于以协同创新为主题的人才培养战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在积极组织实施“2011计划”的过程中做出了有益的实践探索。
1 行业特色高校经济管理学院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在上世纪90年代国家教育体制改革后,行业特色高校纷纷脱离原有行业部门,划归教育部或地方,大部分行业特色高校都向着多科性综合型大学方向发展,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前身为南京气象学院,办学历史悠久,是中国气象局和江苏省人民政府共建的全国重点高校,具有明显的气象特色。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作为学校文科学院中的一个重要发展阵地,近年来为行业和地方培养了大量人才,但是与其他综合型大学和行业特色高校经管学院相比,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学科发展滞后,高层次研究型创新人才培养受到严重制约
学科的发展对于人才培养起到基础性的作用,其中硕士、博士点的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层次研究型人才的重要阵地。南信大经管学院的学科发展目前不仅滞后于国内其他综合型院校,与其他行业特色高校的经管学院相比较也处于落后地位。以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学院为例,成立于1952年,发展历史悠久,其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已经发展成为国家重点学科和国家级品牌特色专业,并建有博士后流动站,专业学位点也发展比较全面。而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在原有经济贸易系和信息管理系的基础上于2006年才完成组建,成立时间较短,学科发展相对滞后,2011年获批准的两个一级学科硕士点才完成了第一届研究生的招生,自主设置的气候变化与公共气象硕博士点目前还没有完成一个培养周期,尚无一届毕业生走出校门,培养交叉学科人才经验不足,处于摸索试验阶段,专业学位点建设落后,相比较其他行业特色高校的经管学院具有多年培养交叉学科人才的经验,人才培养质量相对较高,能和行业需求形成有效对接,处于发展的弱势地位。
专业学位培养的学生实践性较强,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是行业和地方在职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失去了与行业、地方的有效对接,随着硕士点的建立,下一步学院将着力申请专业学位点,取得办学资格,实现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的良性互动。
1.2 师资建设虽然在着力增强,但与实际人才培养的需求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
人才培养的重要基础是师资力量,师资水平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质量,目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经过引进、培养等多种方式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学院教师的整体水平正在逐步提升,特别是专任教师中博士比例为50%,35周岁以下教师已经实现了100%博士化(含在读),在同类综合型大学的经济管理学院中也是比较高的。可以预计在未来3~5年,随着学院教师在读博士的学业完成,博士化率将进一步提高,将为学院的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提供有力的支撑。但与创新人才培养的需求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具体表现为:
(1)交叉学科教师不足:在学科的交叉融合方面,教师易于受到原有单学科的惯性影响,对于学科的交叉融合产生抗拒,不愿意改变原有的研究方向而转向探索成本较高的交叉学科,对于培养交叉学科的学生自然不能起到积极的带动引领作用。科研人员有清晰的学科边界,一般情况下很难在不同学科之间流动,这对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极为不利。目前,学校尚未出台明确的鼓励学科交叉融合的措施、办法,缺乏有效的激励政策。同时,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不是一个自然实现的过程,一定的学科政策机制对于交叉学科研究具有重要的引导和调节作用,而目前鼓励学科交叉融合的措施、办法尚未出台,缺乏激励,学院教师缺乏涉足交叉学科的动力。
(2)“双师型”教师不足:首先,南信大经管院的教师大多数来自高校的博士研究生,从学校毕业后直接到学院工作的专职教师偏多,缺乏专业实践技能;其次,学院专职教师中多数教学任务繁重,缺少去企业实践的机会;第三,校企之间合作机会较少,使得多数教师实践经验缺乏。南信大经管院的多数本科专业均为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如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培养出的学生走上单证员、报关员、外销员等工作岗位,急需既能胜任理论教学,又能指导学生实践的“双师型”教师指导培养。
同时学院在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上进行扎实有效的探索,减少了理论课时教学量,大幅增加了实践性教学比重,实践性教学任务也需要由双证和双能力的“双师型”教师来承担。
(3)教师队伍的国际化程度偏低:培养和造就国际化人才,首先必须拥有一支国际化的高水平师资队伍。截至2012年12月,南信大经管院拥有专职教师101人,其中只有28人次通过公派留学基金资助、学校国际化专业师资培训、特色试验区培训计划等渠道出国进修访学,教师国际化比例仍然较低。
1.3 专业设置趋同,人才培养方案没有突出行业特色
一所学校要有水平,必须有学科专业特色,以学科建设为核心确立学校的特色定位,它保证了学校竞争力的提升,保证了人才培养质量。经济管理学科通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一套成熟的学科专业体系,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学科设置与国内大多数综合性院校经济管理学院趋同,由于建立时间落后于很多综合型大学的经管学院,人才培养没有突出特色,作为后发的专业建设无法体现优势。 作为行业特色高校经管学院学科专业设置名称可以按照统一规范命名,但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方案则需要突出行业特色,依托与行业长期的产学研合作基础,发挥双方优势,共同科学系统地设计课程体系内容、培养过程模式乃至学生自主学习与发展个性的途径,这样才可以和其他高校的经管学院进行差异化竞争。
1.4 本科人才培养侧重于基础理论,缺乏实践能力培养,无法适应行业发展和地方经济发展的应用型人才需求
行业特色高校经管学院沿袭传统高等教育的思路发展,仍然存在着重理论知识,轻生产实践,不同程度地脱离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等现象。突出表现为某些课程内容陈旧,专业面过于狭窄,实践环节受到忽视,教学脱离生产实际,从而极大地影响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无法适应行业发展和地方经济发展的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所开设的大多数专业,如国际经济与贸易、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等专业,都是应用性极强的专业,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专业实践技能,但目前存在着专业门类多,专业面广而不专,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差的现状。
1.5 国际化进程缓慢,人才培养缺乏国际视野
随着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高校纷纷通过中外合作办学,如1+2+1等国际课程实验班、学生交换项目等形式为在校学生创造了多种出国学习的机会,但是和国内一流高校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出国交流人数比例为20%~30%相比较,行业特色高校经济管理学院的学生的国外进修比例仅为5%左右,有些甚至更低。
2 行业特色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人才培养的实践探索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对高等教育做了明确要求:“促进高校办出特色。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发挥政策指导和资源配置的作用,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克服同质化倾向,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也重点强调: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改革人才培养体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形成各类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
“2011计划”的总体思路中提出了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创新能力提升的核心任务,目的是围绕重大科学问题和国家重大需求,增强三者之间的协同与互动,增强创新要素的有效集成,增强高校创新能力发展的导向性,增强投入与产出的效益。其中人才是根本,学科是基础,科研是支撑。
行业特色高校在多学科交叉创新人才培养上存在缺口,在这种情况下, 行业特色高校也需要着力推进自有优势学科和经济管理学科的交叉融合,必须着眼于人才需求的多样化,并依据自身实际,培养出适应不同生产力水平、不同岗位要求的各类高级专门人才。
行业特色高校产生背景和发展基础都源于所处的行业,这种基于社会分工而形成的事业进步和行业发展对高级专门人才的需求主要是专业性需求,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经济管理学科的研究方向和研究内容日益表现为多学科的交叉和融合,跨学科交叉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能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变革,同时也满足学生多层次、多方面的成才需要,原有的单一人才培养模式以及专门人才所掌握的单一学科的知识,已经不能满足新时期经济管理领域的科学研究和社会需求的要求,人才培养模式需要向着多样化的方向发展。
通过学科交叉融合加强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实现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协调统一,学科发展对于人才培养有着纲领性、指导性的作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作为“气象”特色明显的行业特色高校,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紧密依托气象优势学科,形成气象经济学、气象灾害管理等新的交叉学科和研究方向,产生培养交叉学科人才新的增长点。
2.1 设置气象与经管的交叉学科专业
进一步拓宽专业口径,继续强化优势学科,采用学科交叉、调整合并和设置新的专业方向等多种途径,改造、更新传统学科专业,剔除陈旧、过时的课程内容和专业结构,调整专业定位,形成体现学校学科优势、主动适应社会发展的综合的学科专业结构。
学院依托学校大气科学一级学科下面自主设立气候变化与公共气象硕士及博士点培养高层次交叉学科创新人才。此硕博士点整合了学校大气科学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公共管理学院、语言文化学院等学院的师生资源,实现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学科的交叉融合,为交叉学科人才培养提供有益的探索经验。
2.2 建立气象与经管交叉学科的课程体系
在课程体系上继续推陈出新,以会计学为例,在教学计划中设置气象特色课程,包括大气学概论、气象经济学、气象工程管理、公共气象服务导论、应急管理,并要求气象特色课程必须至少修满4个学分。将专业方向课程分为Ⅰ:研究型:Ⅱ:应用型:研究型专业方向课程包括:计量经济学、环境会计、管理学研究方法、会计理论、会计信息系统、国际会计、管理会计、高级财务管理;应用型专业方向课程包括:税务会计与纳税筹划、金融企业会计、资产评估学、财务分析、会计信息系统、国际会计、管理会计、高级财务管理。
2.3 引导学生参加交叉学科科研课题来强化人才培养质量
学院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等相关项目,以项目为依托,组建交叉专业科研小组, 吸引了众多本科生、研究生参与调查研究,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研究学习,从文献阅读到研究方向确立,从数据采集到数据挖掘,从研究综述撰写到整体论文的成文发表,学生经过了全过程的系统研究训练,确实提高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了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2.4 注重实践教学环节,强化学生实际动手能力
针对传统经管类人才培养普遍存在的忽视实践教学和能力开发以及素质培养的问题,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确定了按照“重基础、强实践”的教学理念,学院重视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据统计,学院每年开设151门次含课内实验(上机)环节的课程,其中实验和上机学时达到1132学时,约占所开课程学时比重的20%。实践教学形式多样化,通过案例教学、模拟实验、上机操作等不同方式锻炼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2.5 积极推进国际化进程,通过多种渠道提高师资队伍和学生的国际化水平
通过“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策略,积极吸引国际创新力量和资源,集聚世界一流专家学者参与协同创新,合作培养国际化人才,推动与国外高水平大学、科研机构等建立实质性合作,加快学院的国际化发展进程。一方面通过学校组织的全球招聘,积极引进国外学者与学院签约全职或兼职教授,强化国外学者的考核指标,明确科研和教学任务,将引进海外人才落到实处;另一方面,通过国家公派留学奖学金、江苏省公派留学奖学金、学校国际化师资培训、科研合作计划等若干国际化项目,推动教师队伍的国际化水平,并在职称评定、绩效考核中将国际化经历作为必要条件列入规定,从激烈和约束两个方面极大地推动了教师出国进修的积极性。
在国际合作办学方面。一方面与美国乔治梅森大学、英国雷丁大学等国外大学合作,派出教师进行师资培训,同时积极申请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和国际课程实验班项目,与德蒙福特大学签署了合作协议,达成了办学意向,有望在推动学生国际化方面取得突破。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始终依照“协同创新”的主线,以学科交叉融合发展为基础,以学生成长为中心,面向气象行业发展需求和江苏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以考研、就业、出国为导向,培养研究型创新人才、应用型创新人才、国际化创新人才为目标,构建了学业、就业、创业相互贯通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了“一个中心”、“两个需求”、“三个导向”的分类人才培养体系。依托行业发展,走差异化发展之路,集中优势资源重点突破,产生新的增长点,走出了一条具有气象行业特色的经管学院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