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学生在语文课堂中的批判性思维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lf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批判性思维品质是创新型人才所必备的,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创设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充分利用教材中具有批判性思想的课文和课文中的批判性因素,引进相关评论,扩大学生视野,结合时评题进行训练,激发学生批判性思维。
  【关键词】批判性思维品质语文教学激发
  人类的文明成果几乎都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批判、否定,经过反思、突破、发展而取得的。哥白尼否定了统治西方一千多年的"地心说",创立"日心说",引起人类宇宙观的重大革新,"从此自然科学便开始从神学中解放出来"。伽利略不迷信权威,通过实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关于"物体落下的速度和重量成比例"的学说,建立了落体定理……这种例子举不胜举,可以说没有批判否定就不会有发展创新。任何事物,任何理论都不可能是完美的,它们往往受到特定时代特定地域等条件的限制,只是在特定条件下是正确完美的,对它们观察、思考的角度很多,因此鼓励学生不迷信权威,向权威挑战,培养他们大胆质疑的习惯,提高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加强他们思维中的批判意识,使他们的思想更加灵活、敏锐、深刻。而这种批判性思维品质正是创新型人才所必备的,只有不迷信权威大胆质疑才能突破创新。批判性思维被看作是学习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可与问题解决并列为思维的两大基本技能。下面就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谈一点浅薄的意见。
  一、转变教学观念,创设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
  长期以来,教师霸占课堂话语权,学生形成被动听讲、被动接受的惯性,似乎书上写的,老师讲的都是绝对正确的,大多数学生缺乏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没有主动思考的习惯,更缺少质疑批判的思维品质。而另一方面,中学生的思维逐渐成熟,他们希望发表个人意见,喜欢怀疑、争论、辩驳和提出一些新奇的想法。因此教师应该转变观念,课堂上少一点霸权,多一些民主,少一些训斥,多一些鼓励,少一些标准,多一些多元与发散。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思考,敢于质疑,营造师生平等的课堂学习气氛。只有教师充分尊重学生,学生之间相互尊重,学生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时才会有心理安全感,才能活跃思维,自由大胆地参与对立的讨论、辩驳活动,才能有自己的质疑和判断。只有在这样民主、平等、开放的课堂中教师才能创设情景,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质疑、批判,才能在学习中激发学生"不唯上"、"不唯书"的批判性思维、批判精神。
  二、充分利用教材中具有批判性思想的课文和课文中的批判性因素。
  课文是例子,也是进行思维训练的直接工具。教师应善于捕捉教材中可供学习的具有批判意识的课文,挖掘可以激发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因素,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如初中语文教材王安石的《读〈孟尝君传〉》一文。"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孟尝君为齐国相,招致宾客士人数千,为战国四君子之一已是千古定论,而王安石在读史过程中并不迷信这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大胆否定前人的观点提出"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的论断,用不足百字推翻千古定论,因此这一篇文章被誉为驳论文中的"千古绝调"。学习这篇课文要激励学生像王安石那样善思、敢疑,提出自己的观点。学习《石钟山记》一文,要引导学生学习苏轼不迷信古人,不轻信书中记载,敢于质疑的可贵精神。苏轼为了弄清楚石钟山得名的原因,"莫夜""乘小舟"实地考察,并得到不能"主观臆断"的感悟。还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注意这样的事实:后人又认为苏轼考察得出的结论也不完全正确,他们认为石钟山是因山形如钟覆地,水击穴罅声如钟鸣而得名的,即认为石钟山是因为形和声两方面而得名。但我们不能因此而否定苏轼的努力,不能否定苏轼敢于质疑的精神,相反应当像苏轼那样不迷信古人,不迷信权威,敢于质疑,勇于批判。教师还应深入挖掘教材中可以激发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因素,引导学生思考、討论。如《鸿门宴》一课,如何认识评价项羽这个人物呢?有人说鸿门宴上项羽不杀刘邦,是"妇人之仁",毛泽东就说过 "不可沽名学霸王";但苏东坡却认为他有"君子之度"。可引导学生就此问题展开思考辩论。有同学认为他被困垓下,长歌当哭,值得敬仰,是富于人性人情的伟丈夫;有同学认为他"无颜再见江东父老"赠马、自刎,宁愿慷慨悲壮死去,不愿屈辱惭愧苟活,是豪爽豁达的男子汉;有同学认为他刚愎自用、凶狠残暴又优柔寡断失败是必然的。最后可引入古人对项羽的不同评价:杜牧《题乌江亭》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王安石《乌江亭》百战疲劳壮士衰,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李清照《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毛泽东《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胜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三、引进和课文相关的批评,打破思维定势扩大思维视野。
  历来,绝大部分的学生都认为教材中的文章就是完美的,教科书上写的就是绝对正确无庸置疑的。学生这种想法很容易形成思维定势,局限于教科书的圈子里,迷信权威,不利于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是现代文学脍炙人口的佳作,被认定为清新美丽富于情趣的散文名篇。教完这篇课文,学生对此文有较深的感受认识之后不妨引入课外的相关评价以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学生批判意识。可录以下几段相关文字引导学生思考、讨论、评判:
  正反两种观点在学生心中冲突,促使他们思考比较,这样课外批判性的评论就能使学生从另一个角度重新审视课文,激发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判断。
  四、把学生的批判视野引向社会。
  课堂上讨论的范围批判的对象毕竟是有限的,而且有些内容和实际生活离得较远,学生缺乏切身的体验,批判的积极性不够,批判性思维不易激活,因而要让学生走出课堂关注社会,对各种社会现象进行讨论分析评判,才能更有效地训练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可以采用以下做法:(一)对当前流行的文学作品、文学现象进行点评或写成评论文章,鼓励学生从某一个角度切入,写出自己的看法,力戒人云亦云,不求全责备,只求新颖独到,言之成理,以此促进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评判的能力的提高。(二)就社会、校园、班级的某一有争议的现象展开讨论,各抒己见,还可以写出评论性习作,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三)引导学生关注"实话实说","焦点访谈","东方时空""TV透"等电视栏目,听听各界人士对社会现象的评议,使思维的批判性、敏锐性得到提高,并鼓励他们把自己对这些事的看法大胆地写下来在班级进行交流。(四)组织学生开展辩论赛,在辩论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品质。可设计一些思辨性强的辩题,如:贫穷是一种财富与贫穷是一种灾难;成大事者不拘小节与成大事者也拘小节;网络对中学生的影响弊大于利与网络对中学生的影响利大于弊;知足常乐与不知足常乐等。
  最后,我们提倡批判,并非走极端,无论什么都给它来一枪,而应注意引导学生全面客观地看问题,在批判中扬弃糟粕,在批判中否定谬误,在批判中发展、创新。
其他文献
当前,我国正面临着重要社会变革和转型,在这一特殊时期,不仅社会矛盾频频显现,同时社会问题与日俱增。然而由于社会管理无法同社会发展的步伐协调一致,必然导致这些问题无法顺利的
低碳城市的规划建设要根据城市的实际情况,充分调查城市的历史沿革,综合评价资源禀赋和未来的开发建设需求,进一步开展低碳城市的规划建设,以科学的理念解决城市低碳问题.低
【摘要】本文通过对文献资料的梳理和分析,在借鉴相关文献的基础上,首先对人文性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其次通过对教学实践经验的总结,提出在语文教学中如何体现人文情怀的具体实施方法。以便为教育者在语文教学中体现出人文内涵以及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人文  新颁部的《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学科的性质与地位作了明确的诠释:"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摘要】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体现了学生个人自我发展的能力,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同时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因此,教师必须依据学生的心理规律,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引导,以期收到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语文学习积极性  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长期以来,由于语文课过分注重了知识点的讲解与分析,远离了学生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摘要】心理学研究认为,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使大脑、各种感官处于最活跃状态;能促使学生自觉地集中注意力,全神贯注于学习活动;能促使学生在繁重刻苦的学习过程中,抑制疲劳,产生愉悦的体验。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情感动力,是学生学好语文课的入门向导。  【关键词】激趣生动高效  吕叔湘先生说过,语文教学一半是教学,一半是艺术。这话确实道出了语文教学的奥妙。所谓"教学艺术",对教师而言,是指教师在课
高效课堂是一种教学形态,集中表现为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实施高效课堂教学是教学永恒的主题,是教师永远的追求.课堂教学集各种要素于一体,决定了高效课堂教学的多样
【摘要】当前,有不少中学生的作文写不出少年儿童应有的真情实感,作文写不出真切的生活感受和体验。我认为,这些问题最主要的原因便是学生写作心理和个性的缺失,作文心理资源的贫乏,没有独特的心灵感悟与人生体验。因此,要让学生在作文中尽情地释放出个性活力,写出真切的生活感受和体验。我在教学中 通过调动个性活力的写作情感,引导学生从个性体验中积累素材,指导能展现个性的有效练笔方法三个方面探讨和实践,收到了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