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的教学理念倡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和亲身的体验,主动获取知识和信息,运用信息去解决问题,完成交际任务,而这一切都与学生的学习活动有关。我们还要尊重个体差异。换而言之,要让每一个学生达到一个应该达到的水平层次。所以,学校、教师、课程等都需要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在思考设计活动时,要从学生如何学的角度来出发。随着新课标的实施,教师们逐渐更新了教育观念,注重以人为本,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中心设计和进行英语教学,学生不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课堂教学的主体。特别是课堂上组织小组活动,可以给学生创造较好的语言练习和应用的机会,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但与此同时,在小组活动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值得探讨。
一、从活动设计上看,小组活动没能真正实现教学目标
例如:教师组织学生讨论问题时,学生4人围成一组进行讨论。但除少数学生努力尝试谈论此话题外,大部分学生在用母语谈论其它话题,有的学生则保持沉默。致使讨论流于形式,讨论学习效益差,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只是被当作标签随意张贴而已。
因此,在设计课堂小组活动时,教师除了认真钻研教材,分析教学内容,抓住重点,吃透难点,还应当备好学生,对学生的实际能力有一个正确的评估,了解学生的“需求”以及不同学生之间的差异。同时,教师应在谈论前给予一定的铺垫和帮助,为学生有效讨论搭建合适的交流平台,从而达到有效的学习迁移,实现教学目标。
二、过分强调气氛,对活动缺乏监控
例如:教师在创设情景交际活动中,采用group work,把全班分为4人一组进行活动。学生在做活动时,扮鬼脸,做动作,人人兴奋,个个上阵,甚至出现声嘶力竭的情况,整个课堂热闹非凡。待到教师抽出个别小组到黑板前进行表演时,效果却不佳。结果因用时过多,导致整堂课的教学任务不能完成。这让听课者感到:尽管参与人次多、课堂气氛活跃,但学生的语言知识和语言能力均无明显发展,思维能力没有提高。我们都知道,课上的小组活动要贴近学生的实际任务,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积极参与,而这次活动不足之处就在于:教师认为,重视学生的兴趣就是让他们自由地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以至在分组讨论、做动作时,虽然气氛很活跃,很热闹,教师却忽视了对他们活动的掌控,小组活动场面有点失控,导致这一节课的时间安排不够,也达不到活动任务的目的和效果。
因此,在进行活动时,教师要有所控制,不要为了让听课人觉得这堂课确实很活泼,就失去了对学生兴趣学习的监管。教师在组织分组活动前,要考虑到学生活动中的高效学习及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考虑到活动后学生学习效果的信息反馈。在进行分组活动前,教师可以先做一些任务活动交代,比如,规定时间、使用目标语言等。在活动中,教师不应该是“监工”,只站在讲台前观望,而应该是主导者,在学生小组讨论过程中,要得当地介入,走到学生中,必要时为他们提供帮助,培养良好的合作氛围。我们认为,目前的英语课堂教学存在的盲目实施,无效讨论过多,学生表面热烈参与实际思维却处于表层状态的教学要坚决取缔。
三、分组时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
例如:在教师创设情景让学生进行小组活动时,坐在最后的一组学生自始至终没按教师的要求进行语言交际,而是默默坐着,跟其他小组的情形产生强烈的反差。看着他们无奈、无助的表情,我明白了他们应该是属于“学困生”之列。我马上意识到:教师在分组时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
新的教学理念强调,教师应尊重学生個性差异,尊重不同学生的知识、能力、兴趣等方面的需要,使所有学生都有机会参加活动,并获得成功的体验。小组活动是一种合作学习,它是由教师设计教学、分配学习任务和控制教学进程的活动。我认为,教师在分组时不要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特别是那些基础差的学生。为使会话完成得快,正确率又高,教师在分组时要注意不同程度学生间的搭配,且布置任务要到位。可安排接受能力好的学生与差一点的学生积极配合,相互帮助。各成员的活动目的及分工要清楚、具体,有提醒同伴集中精力,抓紧时间完成学习任务的;有答疑员,由一名学习好的同学担任,负责本组学习任务的完成等等,这样学生才能最大程度地提高学习效率。如果该教师注意了这些,基础差的学生就会在小组活动中获得帮助,增加学习兴趣,建立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原来上课张不开嘴的,慢慢地以后就能不断进步,从而使他们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发展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真正达到合作学习的目的。而且在发挥学生合作精神的同时,又能减少两极分化的现象,大面积提高学习成绩。
总的来说,小组活动不失为一种良好的教学方法。它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能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发展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提高英语课堂的教学质量。因此,教师应设法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课堂小组交互式语言练习活动。虽然在小组活动的初级阶段还会有一些问题存在,可是随着小组活动的常态化、师生间关于这些活动经验教训的不断积累,会越来越显示出它的优越性。而且我们的教学实践也一再证明:小组活动是一种培养学生交际能力的有效途径。因此,教师应该把英语课堂中的小组活动有声有色地开展下去,培养既有语言知识又有交际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一、从活动设计上看,小组活动没能真正实现教学目标
例如:教师组织学生讨论问题时,学生4人围成一组进行讨论。但除少数学生努力尝试谈论此话题外,大部分学生在用母语谈论其它话题,有的学生则保持沉默。致使讨论流于形式,讨论学习效益差,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只是被当作标签随意张贴而已。
因此,在设计课堂小组活动时,教师除了认真钻研教材,分析教学内容,抓住重点,吃透难点,还应当备好学生,对学生的实际能力有一个正确的评估,了解学生的“需求”以及不同学生之间的差异。同时,教师应在谈论前给予一定的铺垫和帮助,为学生有效讨论搭建合适的交流平台,从而达到有效的学习迁移,实现教学目标。
二、过分强调气氛,对活动缺乏监控
例如:教师在创设情景交际活动中,采用group work,把全班分为4人一组进行活动。学生在做活动时,扮鬼脸,做动作,人人兴奋,个个上阵,甚至出现声嘶力竭的情况,整个课堂热闹非凡。待到教师抽出个别小组到黑板前进行表演时,效果却不佳。结果因用时过多,导致整堂课的教学任务不能完成。这让听课者感到:尽管参与人次多、课堂气氛活跃,但学生的语言知识和语言能力均无明显发展,思维能力没有提高。我们都知道,课上的小组活动要贴近学生的实际任务,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积极参与,而这次活动不足之处就在于:教师认为,重视学生的兴趣就是让他们自由地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以至在分组讨论、做动作时,虽然气氛很活跃,很热闹,教师却忽视了对他们活动的掌控,小组活动场面有点失控,导致这一节课的时间安排不够,也达不到活动任务的目的和效果。
因此,在进行活动时,教师要有所控制,不要为了让听课人觉得这堂课确实很活泼,就失去了对学生兴趣学习的监管。教师在组织分组活动前,要考虑到学生活动中的高效学习及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考虑到活动后学生学习效果的信息反馈。在进行分组活动前,教师可以先做一些任务活动交代,比如,规定时间、使用目标语言等。在活动中,教师不应该是“监工”,只站在讲台前观望,而应该是主导者,在学生小组讨论过程中,要得当地介入,走到学生中,必要时为他们提供帮助,培养良好的合作氛围。我们认为,目前的英语课堂教学存在的盲目实施,无效讨论过多,学生表面热烈参与实际思维却处于表层状态的教学要坚决取缔。
三、分组时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
例如:在教师创设情景让学生进行小组活动时,坐在最后的一组学生自始至终没按教师的要求进行语言交际,而是默默坐着,跟其他小组的情形产生强烈的反差。看着他们无奈、无助的表情,我明白了他们应该是属于“学困生”之列。我马上意识到:教师在分组时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
新的教学理念强调,教师应尊重学生個性差异,尊重不同学生的知识、能力、兴趣等方面的需要,使所有学生都有机会参加活动,并获得成功的体验。小组活动是一种合作学习,它是由教师设计教学、分配学习任务和控制教学进程的活动。我认为,教师在分组时不要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特别是那些基础差的学生。为使会话完成得快,正确率又高,教师在分组时要注意不同程度学生间的搭配,且布置任务要到位。可安排接受能力好的学生与差一点的学生积极配合,相互帮助。各成员的活动目的及分工要清楚、具体,有提醒同伴集中精力,抓紧时间完成学习任务的;有答疑员,由一名学习好的同学担任,负责本组学习任务的完成等等,这样学生才能最大程度地提高学习效率。如果该教师注意了这些,基础差的学生就会在小组活动中获得帮助,增加学习兴趣,建立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原来上课张不开嘴的,慢慢地以后就能不断进步,从而使他们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发展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真正达到合作学习的目的。而且在发挥学生合作精神的同时,又能减少两极分化的现象,大面积提高学习成绩。
总的来说,小组活动不失为一种良好的教学方法。它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能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发展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提高英语课堂的教学质量。因此,教师应设法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课堂小组交互式语言练习活动。虽然在小组活动的初级阶段还会有一些问题存在,可是随着小组活动的常态化、师生间关于这些活动经验教训的不断积累,会越来越显示出它的优越性。而且我们的教学实践也一再证明:小组活动是一种培养学生交际能力的有效途径。因此,教师应该把英语课堂中的小组活动有声有色地开展下去,培养既有语言知识又有交际能力的高素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