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阶段是学生数学思维形成与发展的重要时期,教师要重视培养与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文章从运用数形结合、创设问题情境以及贴近生活实际三个方面展开讨论,探讨了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希望能够为广大一线数学教学工作者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小学数学;思维能力;数形结合;问题情境;生活实际
小学数学教学的目的不是教授学生解题的方法,而是教会学生解题的思想,也就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让学生能够用数学的观点去思考和解决各种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既可以提升思维的灵敏性,提升学生大脑的思考速度,也有利于拓展思维广阔性,促使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但是在目前的小学数学课堂中,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还存在很多问题。那么如何才能开展有效的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促进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呢?
一、运用数形结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运用数形结合方式可以将抽象的数学问题变得更加直观化、生动化、形象化和简单化,因而教师要善于运用数形结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首先,要运用数形结合,培养学生思维的形象性。数学概念具有抽象性,小学生理解起来是十分困难的;而图形具有直观性,可以让抽象的数学概念形象化和直观化,帮助学生形象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和数量关系。
其次,要运用数形结合,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一方面,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和直观的图形进行有机结合,有利于学生克服思维定势;另一方面,通过直观的图形,学生可以进行大胆的想象,提出各种合理的解題思路和解题方法。
再次,要运用数形结合,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创造性思维指的是学生在解题过程中能够独立发现问题,并提出独特的解题思路和创新性的解题方法。教师可以根据教材中的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数学题目,运用数形结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产生创造的冲动[1]。
最后,要运用数形结合,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通过构造图形,由数想形,培养发散思维的深刻性;通过由形思数,巧解算题,培养发散思维的灵活性;通过数形渗透,分类讨论,培养发散思维的敏捷性。
“鸡兔同笼”问题就是典型的数形结合解题思路。案例:“鸡兔同笼,一共有9个头,24条腿,请问有多少只兔子?多少只鸡?”首先,可以先画9个圆圈,代表9个头,然后每个圆圈下面画两条腿,9个圈一共18条腿。如果是9只鸡一共18条腿,现在剩下了24-18=6条腿,然后再选择三个圆圈画上6条腿。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各种有效的问题情境,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效率。
首先,要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创设贴近生活实际的问题情境,比如选择一些生活中比较熟悉的事物作为素材,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生活化[2]。
其次,要创设趣味性问题情境。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一些有趣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再次,要创设操作性问题情境。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一些动手操作活动,用直观的方式展现抽象的数学知识。
最后,要创设思辨性问题情境。当学生的观点出现了分歧,教师要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进行争辩,以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
三、贴近生活实际,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利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首先,要从生活实际中抽象出数学知识。教师要找到教学内容和现实生活的切合点,将数学知识和现实生活进行有机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小括号”的教学为例,案例:“工人每天上午工作4个小时,下午工作3个小时,每个小时加工15个零件。提问:工人每天可以做多少个零件?”要求学生列综合算式计算。可能很多学生会列出这样的算式:15×4 3=63(个)。这个时候教师就要提问学生:“先做加法再做乘法是不是正确的?”然后引出小括号,帮助学生了解小括号的用途,最后列出正确的算式:15×(4 3)=105(个)。
其次,要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的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要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增强学生的数学意识;要把数学知识应用于现实生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3]。以“平均数”的教学为例,学习平均数以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测量班上同学的平均身高、平均体重,计算学校教师的平均年龄等等。
再次,要强化操作,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对于生活的价值,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比如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以后,让学生计算家里住房的面积;学习了体积以后,计算家里鱼缸中的水的体积;等等。
四、结语
总之,数学学科是一门逻辑思维能力很强的学科,小学阶段是思维发展的初始阶段,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运用有效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首先,要善于运用数形结合思想,把抽象的数学问题直观化、形象化、生动化和简单化,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形象性、创造性以及发散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促进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其次,要善于创设一些生活化、趣味性、操作性以及思辨性的问题情境,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数学知识,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再次,要贴近生活实际,从生活中抽象出数学知识,从具体的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概念,让学生运用课堂上所学到的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增强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石洪影.小学数学课堂关注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教学方法及意义阐释[J].学周刊,2017(17):39-40.
[2]何佳.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J].基础教育研究,2013(17):35-36.
[3]薛玉芝.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方法[J].教育教学论坛,2014(34):137-138.
【关键词】小学数学;思维能力;数形结合;问题情境;生活实际
小学数学教学的目的不是教授学生解题的方法,而是教会学生解题的思想,也就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让学生能够用数学的观点去思考和解决各种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既可以提升思维的灵敏性,提升学生大脑的思考速度,也有利于拓展思维广阔性,促使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但是在目前的小学数学课堂中,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还存在很多问题。那么如何才能开展有效的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促进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呢?
一、运用数形结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运用数形结合方式可以将抽象的数学问题变得更加直观化、生动化、形象化和简单化,因而教师要善于运用数形结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首先,要运用数形结合,培养学生思维的形象性。数学概念具有抽象性,小学生理解起来是十分困难的;而图形具有直观性,可以让抽象的数学概念形象化和直观化,帮助学生形象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和数量关系。
其次,要运用数形结合,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一方面,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和直观的图形进行有机结合,有利于学生克服思维定势;另一方面,通过直观的图形,学生可以进行大胆的想象,提出各种合理的解題思路和解题方法。
再次,要运用数形结合,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创造性思维指的是学生在解题过程中能够独立发现问题,并提出独特的解题思路和创新性的解题方法。教师可以根据教材中的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数学题目,运用数形结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产生创造的冲动[1]。
最后,要运用数形结合,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通过构造图形,由数想形,培养发散思维的深刻性;通过由形思数,巧解算题,培养发散思维的灵活性;通过数形渗透,分类讨论,培养发散思维的敏捷性。
“鸡兔同笼”问题就是典型的数形结合解题思路。案例:“鸡兔同笼,一共有9个头,24条腿,请问有多少只兔子?多少只鸡?”首先,可以先画9个圆圈,代表9个头,然后每个圆圈下面画两条腿,9个圈一共18条腿。如果是9只鸡一共18条腿,现在剩下了24-18=6条腿,然后再选择三个圆圈画上6条腿。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各种有效的问题情境,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效率。
首先,要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创设贴近生活实际的问题情境,比如选择一些生活中比较熟悉的事物作为素材,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生活化[2]。
其次,要创设趣味性问题情境。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一些有趣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再次,要创设操作性问题情境。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一些动手操作活动,用直观的方式展现抽象的数学知识。
最后,要创设思辨性问题情境。当学生的观点出现了分歧,教师要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进行争辩,以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
三、贴近生活实际,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利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首先,要从生活实际中抽象出数学知识。教师要找到教学内容和现实生活的切合点,将数学知识和现实生活进行有机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小括号”的教学为例,案例:“工人每天上午工作4个小时,下午工作3个小时,每个小时加工15个零件。提问:工人每天可以做多少个零件?”要求学生列综合算式计算。可能很多学生会列出这样的算式:15×4 3=63(个)。这个时候教师就要提问学生:“先做加法再做乘法是不是正确的?”然后引出小括号,帮助学生了解小括号的用途,最后列出正确的算式:15×(4 3)=105(个)。
其次,要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的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要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增强学生的数学意识;要把数学知识应用于现实生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3]。以“平均数”的教学为例,学习平均数以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测量班上同学的平均身高、平均体重,计算学校教师的平均年龄等等。
再次,要强化操作,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对于生活的价值,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比如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以后,让学生计算家里住房的面积;学习了体积以后,计算家里鱼缸中的水的体积;等等。
四、结语
总之,数学学科是一门逻辑思维能力很强的学科,小学阶段是思维发展的初始阶段,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运用有效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首先,要善于运用数形结合思想,把抽象的数学问题直观化、形象化、生动化和简单化,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形象性、创造性以及发散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促进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其次,要善于创设一些生活化、趣味性、操作性以及思辨性的问题情境,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数学知识,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再次,要贴近生活实际,从生活中抽象出数学知识,从具体的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概念,让学生运用课堂上所学到的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增强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石洪影.小学数学课堂关注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教学方法及意义阐释[J].学周刊,2017(17):39-40.
[2]何佳.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J].基础教育研究,2013(17):35-36.
[3]薛玉芝.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方法[J].教育教学论坛,2014(34):137-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