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产性服务业视角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研究

来源 :中国经济与管理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fo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党中央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本文基于生产性服务业视角,以生产性服务业促进新型工业化的机理,结合黑龙江省工业发展状况,提出了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路径度相关对策措施。
  关键词:生产性服务业 新型工业化
  [中图分类号]F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9)1—0092—03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1 生产性服务业促进新型工业化的机理
  
  1.1 生产性服务业通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附加值,实现经济效益好。“微笑曲线”指出:在整个国际产业链中,形成“V”曲线。在“微笑曲线”的左端,是以知识经济、知识产权为主导,包括研发创新等知识型的服务业;在“微笑曲线”的右端,是以品牌、综合服务要素为主导的服务业:左右两边最后交汇在“微笑曲线”的弧底部分,就是产品加工为主的制造业。处在两端的生产性服务业利润率在20%~25%之间,而处在中间的加工产业的利润只有5%。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和专业化的加深,制造业成本逐步降低,交易成本逐步升高。而交易成本的降低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生产性服务业来完成。
  
  1.2 生产性服务业通过降耗减排,实现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能耗过高、资源效率低的经济运行模式引起了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非均衡性矛盾。目前中国每日耗水量世界第一,污水排放量世界第一,能源消费和二氧化碳排放量世界第二。2006年我国单位GDP能耗比上年下降1.23%,但没有实现单位GDP能耗降低4%、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2%的目标,节能减排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国际经验表明,服务业占国内生产总值上升一个百分点,工业相应下降一个百分点,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大约可下降一个百分点。与制造业相比,生产性服务业具有低能耗、低污染的特点。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是从源头上降低能耗、降低污染、实现绿色GDP的根本出路。
  
  1.3 生产性服务业通过提升工业的知识和技术含量,克服资源要素制约,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科技含量高。随着制造业的全球分工和产业链的延伸。企业所创造的价值更多的来自于研发、营销等价值链两端的生产性服务活动。科研、管理咨询等生产性服务机构通过产学研一体化,对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降低资源要素对企业发展的制约,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起着重要的作用。生产性服务业能够加快传统工业的技术进步,提高关键零部件的开发和生产能力。
  
  1.4 生产性服务业通过促进就业和实现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实现人力资源优势的充分发挥。国际经验表明,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后,随着生产技术的提高和生产规模的扩大,制造业将逐步降低就业能力,而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则转为吸纳就业的上升期。我省正处在生产性服务业大发展并逐步提升就业能力的阶段。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不仅能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而且能激发社会活力,从而将人口压力转变为人力资源优势,实现安居乐业,促进经济和社会和谐发展。另外,生产性服务业所创造的就业机会主要来源于技术和知识密集型产业,性别的天然影响大为减少,促进了就业的男女平等。
  
  1.5 生产性服务业通过信息化和科技进步,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实现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发展以高质量的研发设计、技术服务、商务服务、金融服务以及人力资源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可以转变粗放的、高能耗和高污染经营方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将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和渗透到工业生产的各个领域和环节,并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提高经济效益和竞争力为中心,实现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 黑龙江省工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省装备制造业的基础较好,发展速度较快,但与发达省份相比,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矛盾和问题。
  
  2.1 体制、机制不活,老企业多,新企业少。一是中直企业占主导地位,我省中直工业企业的资产总额和主营业务收入占全省比率均超过65%。二是国有资本比重较高,比经济发达地区省份高出30个百分点以上。企业办社会、债务、富余人员多等历史遗留问题尚未得到完全解决,具有活力的新兴民营装备企业发展不快,部分行业排头兵企业在行业中的位次逐年下移。三是管理粗放,由于企业改制、重组步伐缓慢,多数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战略目标不清晰,业务模式与业务流程不尽科学合理,管理基础差和信息化建设进程缓慢,致使增长方式粗放,企业经济效益低下。四是新兴工业企业发展慢,我省中小企业户数仅占规模以上工业的25.6%,尤其是新兴的民营高科技企业更是屈指可数,对全省工业发展的拉动作较弱。
  
  2.2 投入严重不足,缺乏发展后劲。2005年我省工业大中型企业科技经费支出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仅为1%。低于全国平均水平0.54个百分点,完成投资68亿元。仅占全国工业投资的1.08%。由于投入严重不足,致使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弱,高精尖产品的核心控制系统全部依赖引进,产品更新换代慢;主要生产设备数字化、柔性化、智能化、集成化程度较低,制造工艺落后,用普通机床生产高精尖的数控机床,产品质量稳定性与国外产品相比差距较大;企业信息化改造步伐不快,尚未利用网络技术将设计、生产、销售乃至服务一体化,生产效率低下,行业整体竞争力较弱,内在发展动力不足。
  
  2.3 成套化水平低,专业化配套协作体系不完善。一是成套和工程总承包能力薄弱,研究院所、设计院、制造企业各自独立,一些大型骨干企业缺乏外部管理经验,无法对上下游供应链进行有效整合,尚未形成系统设计、系统集成和工程总承包能力。二是为重大技术装备配套的企业少,技术开发能力弱,配套企业自身装备能力和工艺水平低,跟不上主机厂改造升级步伐。三是园区建设步伐慢,有些园区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体系不健全,产业链延伸及专业化分工协作体系不完善,尚未形成较大的装备制造产业群。
  
  2.4 区位劣势较突出,人才流失严重。一是由于我省地处北方高寒地区,受气候条件影响,建设投资和能源消耗较高,致使生产经营成本居高不下。加之铁路运输紧张,产品运输难以保障,公路运输费用高,增加了运输成本。二是我省装备制造企业内部尚未形成科学的选拔和培养人才机制,收入偏低,又受生活环境影响,大批年富力强的中青年科技骨干纷 纷出走,致使企业技术人才和高级技工流失严重,吸引技术人才的难度正在逐渐加大。
  
  3 基于生产性服务业视角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路径
  
  3.1 剥离企业的公共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职能,分流宦余人员,切实减轻企业负担。对于企业承担的教育、医疗、公安、消防、水电热供应等多项职能,涉及大量的职工和资产,应将资金相对独立、人员相对稳定、产权比较清晰的单位,如学校、卫生防疫机构、公检法机构、社区管理机构等社会公共事务单位和行政事业型单位,成建制地移交地方有关部门;分步分离自办医院、公交、环卫、饭店、宾馆等社会公益、社会公共事业及社会福利等单位:对移交难度较大的供水、供电、供热等单位,认真核查人员、资产、服务职能等情况,在保证社会职能和社会秩序的情况下,尽快从企业中剥离出来。
  
  3.2 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外包业,将辅助性业务、非核心业务服务外包出去。一般来说,企业应根据产业升级的进程按从低到高的顺序依次选择。目前应主要外移高耗能、高耗水、高耗地、高排放的加工制造业,长期性选择应在强化产业链两端的研发设计与品牌营销的基础上外包中端的加工制造环节。由于专业机构因为经验丰富和存在外在竞争,收费较低,企业将一些不擅长的业务委托给专业机构完成,可节省费用,减少成本,集中力量培养和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3.3 将企业具有优势的高端服务业务包进来,并同企业保留的核心、专长业务进行整合,做大做强。包进来的业务首选研发设计、信息技术及其软件开发、第三甚至第四方物流、营销策划、管理咨询、金融理财、广告会展、教育培训等,并与企业所擅长的研发服务、品牌营销以及高端装备制造业等核心业务融合发展,提高自身的专业化水平。专注核心业务,致力创新,倾力打造品牌,减少投资与经营风险,提高盈利能力和发展潜力。
  
  4 相关对策措施
  
  4.1 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目前,不少地方和企业对发展生产性服务业还存在认识上的误区。一些地方重生产、轻服务,重视工业发展,忽视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一些企业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追求“大而全”、“小而全”,企业内循环服务替代了理应外包的战略合作。这些认识上的偏差,严重制约了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应充分认识到,现代工业与传统工业的一个显著区别就是它包含了大量的服务性内容,在现代工业生产网络和营销网络形成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伴随着服务需求,而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又为制造业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撑。
  
  4.2 深化改革,创新体制。一是市场化。打破行业和部门垄断,引入竞争机制,更多地依靠市场机制来配置资源:二是产业化。对于非基本公共服务领域,要打破市场壁垒,放宽市场准入,对生产性服务企业实行最低标准准入、最优前置审批和最灵活的经营自主,为民间资本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和更大的发展空间;三是社会化。把原来由政府或大企业内部承担的一些生产性服务职能移交给社会:四是规范化。建立起完备的准入制度、行业标准、交易规则以及相应的监管制度,以保证生产性服务业健康、有序发展。加快推进垄断行业、事业单位、中介机构和行业协会的改革,优化服务业的运行环境。
  
  4.3 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对内对外开放,大力发展服务外包业务。建立支持生产性服务企业“走出去”的服务平台,推动工商企业主辅分离,引导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的服务业务外置,促进服务供求的市场化。剥离企业的公共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职能,分流富余人员。切实减轻企业负担;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外包业,将辅助性业务、非核心业务服务外包出去;将企业具有优势的高端服务业务包进来,并同企业保留的核心、专长业务进行整合,做大作强。
  
  4.4 促进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促进制造企业内部服务外部化和服务交易市场化,引导制造企业将附属服务剥离为社会化的专业服务,扩大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培育发展企业金融、商务服务、教育培训、现代物流、信息服务、工业设计、会展等各种形式的生产性服务业,提高集群化科技创新能力和信息化水平,构建功能完善的区域性服务支撑体系,促进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有机融合。发挥城市的平台作用,鼓励有条件的中心城市和中心区域生产性服务产业集聚发展。
  
  4.5 优化产业结构,跨越式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服务业的发展要着眼于企业创新,优化产业结构主要指在经济增长中提高服务业的比重,在服务业的发展中要提高生产性服务业的比重。促进企业创新就是要重点发展那些能够孵化、促进企业创新的生产性服务业,同时,促进企业创新,提高企业竞争力,利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乘数效应,带动整体经济的良性发展。
  
  4.6 加大对生产性服务业的扶持力度。一是加大税收扶持。在切实落实国家已出台税收政策的基础上,突出鼓励生产性服务企业技术创新和新兴服务领域拓展;二是加强用地支持。凡符合条件的生产性服务业项目,给予优先安排。对用地需求较大、要求较高的现代物流业,给予重点支持;三是调整价格政策。加快推进生产性服务企业的用水、用气、用电价格与工业企业享受同等标准,逐步实现同电同价;四是拓宽投融资渠道。鼓励和支持生产性服务业开拓境内外资本市场融资、知识产权融资、创业风险投资业务;五是鼓励争创品牌。通过政府奖励、补贴等方式鼓励生产性服务企业争创知名品牌,对有联带效应的会展品牌给予重点扶持。
  
  4.7 拓宽渠道,集聚人才。重点是建立专门人才的激励机制,引进、培养、留住高素质、高技能和创业型人才,为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撑和智力支持。一是加大人才引进的力度,采取措施吸引急需的专业人才;二是加大人才开发的力度,自己培养一批高素质的专业人才;三是积极发展职业培训,提高在职人员的业务水平。
其他文献
对机织复合材料的成形性研究文献进行综述.首先介绍了纺织复合材料的种类、力学和物理特性及其工业背景.接着,从实验、理论、计算3个方面概述了目前对平纹机织复合材料的成形
数值流形方法是目前岩石力学分析的主要方法之一.该方法起源于不连续变形分析,主要用于统一求解连续和非连续问题,其核心技术是在分析时采用了双重网格:数学网格提供的节点形
高速飞行器气动计算是伴随着计算机技术及空气动力学的发展而发展的.较早从宏观角度出发求解欧拉方程,N-S方程,到考虑真实气体影响带化学反应和电离的N-S方程的求解,以及从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