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溶土洞是广州地区的一种常见地貌,其形态及分布错综复杂,因此导致其成为地铁线路的建设过程中的一道难关,若施工过程中预处理不当,地铁运行后,溶土洞会带来较大的安全隐患,成为一颗“不定时炸弹”。本文针对广州地区的地质状况,就地铁车站建设过程中对溶土洞的预处理技术和工艺问题,进行了深入探析。
关键词:溶土洞 隐患 预处理
中图分类号: U23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广州地区溶土洞概述
在广州西部和北部地区,大量的碳酸盐岩在水的流淌冲击下,发生溶解、沉淀等现象,由于水流的不规律性,形成了形态各异的溶洞、溶沟、钟乳石、暗河等地貌,岩石一般无连续性,且十分破脆。溶土洞常见有椭圆形、近圆形、长条形以及不规则形态,大小各异,用全填充、半填充、无填充来衡量内部填充物状态。由于溶土洞上方分布着第四纪土层,结构松散,易被流体冲刷,因此对工程建筑影响重大,尤其是一些地下工程项目,如:地铁、隧道等。
例如广州地铁花都汽车城站位处于广花盆地,上部为第四系沉积物,下部基岩是石炭系灰岩,灰岩中溶洞发育强烈,见洞率达64%,其中基底以下5m内发现溶洞的钻孔共34个,基底以下10m内发现发现溶洞的钻孔57个。地连墙超前地质钻探完成钻孔192个,其中钻孔深度进入岩层的钻孔有174个,揭露到溶洞发育的钻孔有115个,溶洞见洞率为66.10%;有37个钻孔揭露两层及两层以上的串珠状岩溶,占揭露岩溶钻孔的32.18%。溶洞埋藏深度在14.20~28.40m之间,洞高0.10~8.20m。岩溶洞体充填不良,大部分有充填物,呈全充填、半充填状,充填物多为流塑-软塑状粉质粘土、松散-稍密状中细砂夹少量碎石块等。
结合前期初勘和详勘相关资料,本场地具备土洞的形成条件,人为活动影响也会加速土洞发展速度,对地基的稳定性和均匀性不利,可能造成地面沉陷、坍塌等工程事故。岩溶发育对地基的稳定性和均匀性受力产生不利影响,对连续墙的设计和施工影响较大。为满足车站结构的承载力、变形要求及预防溶、土洞进一步发展,减小后期运营风险,须对场地内的溶洞、土洞进行充填加固处理。
溶土洞预处理的目标
达到地铁站的结构、力学、形变要求
溶土洞岩石脆性较大,且结构空间复杂,其内部填充物数量不定,物性较为软弱,在水流的冲击下,可能使周遭环境发生变化,溶土洞发生形变,导致地铁站的受力达不到要求而坍塌。地铁站的坚挺、稳固是整个工程的一个基础,因此,对溶土洞进行填充、固化,使其原本不稳定的结构大大改善,从而提高土层的强度,是明智之举。而对于本身岩性过于脆弱的区块,在通过填充洞体也很难承载地铁站各方受力的情况下,需要人工建造一些墩柱,材质坚硬,不仅可以支撑起整个地下空间,也经受得住土层环境的变化,增长地铁站的运行时间,减少维修及二次动工的次数。
减小施工过程中突水事件发生的概率
溶土洞地貌的形成是由于水流的运动与冲击,因此,水流是施工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一个因素,尤其是突水事件的发生。地下水流具有不规律性及不确定性,为减小事件发生的概率,可以对浅层的溶洞进行填充、加固,变相的说是增加了溶洞顶板的厚度,如此可以大大减小突水事件发生的概率。
降低新生溶土洞对地铁站稳定性的威胁性
经调查研究,溶洞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而是千万年来,地下水流的作用,因此在地铁站运营期间,溶洞的状态变化不大,只需对顶板的一些薄层、漏洞区进行一些加固措施。而土洞与溶洞不同,由于土的物性较为松散,极易被水流冲刷,因此土洞的形成周期较短,发展速度也很快,相较于溶洞,对运营中的地铁站影响较大。因此要对地铁站周围地层进行加固处理,将地层分为多个区块,防止土洞发育过快、发展过大,并加强地铁站本身的刚度,使其不易变形,即使出现发展过快土洞,也为运营期间的地铁站赢取充裕抢险工作时间。
溶洞预处理的原则
(1)基底处于灰岩层段:
1)对于基坑开挖范围内的不影响地连墙施工的溶洞可不进行处理;
2)底板以下2m 范围内的所有溶洞均处理。
(2)基底处于砂土层段:
1)底板以下、岩面以上有3.0m厚度、且较稳定的隔水层时,其下灰岩所发现的岩溶原则上不需要处理;
2)基坑内隔水层厚度有变化时、在“格栅”状分区内分别进行处理。
(3)明挖结构连续墙结构外3米内的溶土洞均进行处理。
4、溶土洞预处理的方法
溶土洞预处理的施工工艺流程:探边界→注浆充填→建造水泥墩柱→注浆效果监测。以下为常用主要两种施工方法:
(1)填充法
填充法即为用调配好的浆液填充到溶土洞的空隙中,以改善其结构及承载力,使半填充、无填充区域,均变为全填充。
1)溶土洞处理方式需根据溶(土)洞的充填情况进行调整;未填充溶(土)洞采用水泥砂浆进行注浆充填;对于全填充溶(土)洞应若填充物为软塑或流塑的,采用注水泥浆进行处理。
2)地连墙处的溶(土)洞需先探查安全边界有无溶(土)洞,有则注双液浆进行封边界,无则只需在安全限界内注单液浆。若注浆不饱满,则以地连墙超前钻发现的溶(土)洞为中心布置检查孔进行探查。基坑内需处理的溶(土)洞同样先利用检查孔探查其范围,封闭边界后再注浆。检查孔之间距离一般可取约2.0米,呈梅花形布设。
3)对规模较大的溶洞,其范围已超出地铁结构设定的安全限界时,先在安全限界钻孔,采用双液速凝浆控制边界,减少注浆的范围及注浆量。
4)溶洞需采用先成孔后埋入注浆管,并注意封闭溶洞顶板及注浆管与孔壁之间的间隙后才能注浆。施工前应进行注浆试验,注浆参数根据试验情况进行调整,注浆量和注浆有效范围通过现场试验确定。
5)对于大于3m无填充土洞和半填充溶(土)洞(含特大溶洞),采用吹砂夹石+静压化学灌浆的方法。
注浆施工时,应先施做外排止水、止浆帷幕,将处理范围内溶、土洞与外界洞体隔离,再处理中间区域。若在周边孔注第一次浆时,注浆量已较多,压力达不到设计要求时,周边孔与中间孔交替注浆。发现浆液流失严重时添加水玻璃速凝剂,以确保注浆效果。中央区域注浆孔应跳跃施工,以防止跑浆、串浆现象。对于需处理的纵向多层分布的溶洞,由深至浅以此充填处理。
填充物为泥浆,调配物为纯水泥浆及水玻璃。在周边孔处,以初次凝固的时间为指标,建议的配比为泥:水:水玻璃=1:1.38:0.29(质量比),而在中央孔处,只需要纯水泥浆,无需水玻璃,水灰比1:1即可。以上数据仅仅是往期工作中的最恰当经验值,但具体调配物的比例,还要根据现场施工状况,溶土洞的物质结构,进行部分调整。
填充物调配好之后,要以每次间隔隔6至10h的速度,用直径48mm的袖阀管,将填充物注入。将钻孔深入洞体下岩层O.5m,由底部向上进行溶洞加固。注浆方式采取后退式分段注浆工艺,即在注浆带内由孔底自下而上进行注浆,每次注浆段长0.5m,注完第一段浆段后,上提注浆芯管,进行第二注浆段注浆施工。在芯管拔出长度大于一节管长时,停注拆取该节芯管及接头,将接头接在未拔出的芯管上继续注漿,依此进行直至完成注浆。周边孔:注浆压力要控制在0.6至0.8MPa的范围内,注浆量3至4次,每次持续10至20分钟也就是所谓的相对小压力、多次数、较大量。而中央孔:压力控制在O.8至1.OMPa范围内,3次,每次持续lO至20分钟。注浆扩散半径按照1.5m设计。为保证注浆效果,一般采用重复注浆方式。两次注浆时间间隔为6~10h,注浆3次,满足终孔压力时停止注浆,并用水泥砂浆封孔。
(2)墩柱法
墩柱法即为在地下建造水泥土墩柱,也就是一种复合地基,其作用是将基底的土体划分成若干个区块,在墩与墩之间形成“土拱”,从而起到阻止土洞发展的作用;另一方面,由于地铁站像一个“箱形梁”,可以通过加大底板厚度以及加强配筋,使其截面刚度增大,当其架在“土墩柱”上面的时候,便形成了一个弹性地基梁,其弹性地基的弹簧抗力有所不同。
该方法的原理就是依靠“土墩柱”稳定地基和地铁站本身的刚度,当“土墩柱”之间出现一定规模的塌陷时,依旧能保证地铁线路的安全运营。
一般情况下,地铁站结构本身的刚度,是可以抵抗其下方出现10m以内的洞体带来的危害。所以水泥土墩柱10m纵向长以及10m净距的的原则来布置。水泥土墩柱的高压旋喷桩深度应该达到岩面,但由于其具备很好的自稳能力,樁长可酌情缩短,但要其保证进入地层的长度不小于lm。高压旋喷桩600mm,桩距450mm,水泥掺入量、水灰比等数据,具体根据现场试验确定。
溶土洞预处理的注意事项
(1)在前期勘察所指出的高风险的区域,其填充泥浆以及建造水泥墩柱的工程必须在地铁站开挖之前进行,以保证地铁站开挖工程的安全性。
(2)在施工前,需对地下情况进行探明,例如,城建过程中的地下管道,电线电缆等,在符合城市规划的情况下进行拆除,以防在施工过程中发生漏水、漏电等现象,对施工造成影响。
(3)在注浆过程中,会发生由于地质条件复杂,到导致工程周围的地况受到影响,例如:地面隆起、建筑物开裂等,在这方面需要加强管理和监测,以杜绝事故的发生。
(4)施工过程中,不能为达到施工目的,破坏了地下环境,使地下水受到污染,要以绿色、环保施工为大前提。
6、结语
由于溶土洞地貌的复杂性,所以各项施工步骤也较为复杂,且具有不确定性。但广州近年来多条地铁线路的施工,已经得到了较为丰富的经验,对于地质情况的判断,也相当准确。填充泥浆和建造水泥墩柱是目前最常用且效果最好的施工手段。只要能够根据不同路段的实际情况,评估其风险性,选择相适宜的处理方法,并能与周围城市状况相协调,必能达到对溶土洞预处理的要求和目标,以保证地铁站长期、安全的运营。
参考文献:
【1】《溶土洞对地铁施工、运营的影响及治理措施》曲强(中铁工程设计咨询集团有限公司城交院,北京100055) 2009
【2】《地铁车站溶(土)洞预处理技术》仇培云(广州市地下铁道总公司)2011
【3】《隧道施工中的溶土洞处理试验与总结》曾庆雄(广州市盾建工程地下有限公司)2008
【4】《广州至河源高速公路(惠州段)风门凹隧道塌方处理方案》周晓(广州中铁港航局二公司)2011
关键词:溶土洞 隐患 预处理
中图分类号: U23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广州地区溶土洞概述
在广州西部和北部地区,大量的碳酸盐岩在水的流淌冲击下,发生溶解、沉淀等现象,由于水流的不规律性,形成了形态各异的溶洞、溶沟、钟乳石、暗河等地貌,岩石一般无连续性,且十分破脆。溶土洞常见有椭圆形、近圆形、长条形以及不规则形态,大小各异,用全填充、半填充、无填充来衡量内部填充物状态。由于溶土洞上方分布着第四纪土层,结构松散,易被流体冲刷,因此对工程建筑影响重大,尤其是一些地下工程项目,如:地铁、隧道等。
例如广州地铁花都汽车城站位处于广花盆地,上部为第四系沉积物,下部基岩是石炭系灰岩,灰岩中溶洞发育强烈,见洞率达64%,其中基底以下5m内发现溶洞的钻孔共34个,基底以下10m内发现发现溶洞的钻孔57个。地连墙超前地质钻探完成钻孔192个,其中钻孔深度进入岩层的钻孔有174个,揭露到溶洞发育的钻孔有115个,溶洞见洞率为66.10%;有37个钻孔揭露两层及两层以上的串珠状岩溶,占揭露岩溶钻孔的32.18%。溶洞埋藏深度在14.20~28.40m之间,洞高0.10~8.20m。岩溶洞体充填不良,大部分有充填物,呈全充填、半充填状,充填物多为流塑-软塑状粉质粘土、松散-稍密状中细砂夹少量碎石块等。
结合前期初勘和详勘相关资料,本场地具备土洞的形成条件,人为活动影响也会加速土洞发展速度,对地基的稳定性和均匀性不利,可能造成地面沉陷、坍塌等工程事故。岩溶发育对地基的稳定性和均匀性受力产生不利影响,对连续墙的设计和施工影响较大。为满足车站结构的承载力、变形要求及预防溶、土洞进一步发展,减小后期运营风险,须对场地内的溶洞、土洞进行充填加固处理。
溶土洞预处理的目标
达到地铁站的结构、力学、形变要求
溶土洞岩石脆性较大,且结构空间复杂,其内部填充物数量不定,物性较为软弱,在水流的冲击下,可能使周遭环境发生变化,溶土洞发生形变,导致地铁站的受力达不到要求而坍塌。地铁站的坚挺、稳固是整个工程的一个基础,因此,对溶土洞进行填充、固化,使其原本不稳定的结构大大改善,从而提高土层的强度,是明智之举。而对于本身岩性过于脆弱的区块,在通过填充洞体也很难承载地铁站各方受力的情况下,需要人工建造一些墩柱,材质坚硬,不仅可以支撑起整个地下空间,也经受得住土层环境的变化,增长地铁站的运行时间,减少维修及二次动工的次数。
减小施工过程中突水事件发生的概率
溶土洞地貌的形成是由于水流的运动与冲击,因此,水流是施工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一个因素,尤其是突水事件的发生。地下水流具有不规律性及不确定性,为减小事件发生的概率,可以对浅层的溶洞进行填充、加固,变相的说是增加了溶洞顶板的厚度,如此可以大大减小突水事件发生的概率。
降低新生溶土洞对地铁站稳定性的威胁性
经调查研究,溶洞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而是千万年来,地下水流的作用,因此在地铁站运营期间,溶洞的状态变化不大,只需对顶板的一些薄层、漏洞区进行一些加固措施。而土洞与溶洞不同,由于土的物性较为松散,极易被水流冲刷,因此土洞的形成周期较短,发展速度也很快,相较于溶洞,对运营中的地铁站影响较大。因此要对地铁站周围地层进行加固处理,将地层分为多个区块,防止土洞发育过快、发展过大,并加强地铁站本身的刚度,使其不易变形,即使出现发展过快土洞,也为运营期间的地铁站赢取充裕抢险工作时间。
溶洞预处理的原则
(1)基底处于灰岩层段:
1)对于基坑开挖范围内的不影响地连墙施工的溶洞可不进行处理;
2)底板以下2m 范围内的所有溶洞均处理。
(2)基底处于砂土层段:
1)底板以下、岩面以上有3.0m厚度、且较稳定的隔水层时,其下灰岩所发现的岩溶原则上不需要处理;
2)基坑内隔水层厚度有变化时、在“格栅”状分区内分别进行处理。
(3)明挖结构连续墙结构外3米内的溶土洞均进行处理。
4、溶土洞预处理的方法
溶土洞预处理的施工工艺流程:探边界→注浆充填→建造水泥墩柱→注浆效果监测。以下为常用主要两种施工方法:
(1)填充法
填充法即为用调配好的浆液填充到溶土洞的空隙中,以改善其结构及承载力,使半填充、无填充区域,均变为全填充。
1)溶土洞处理方式需根据溶(土)洞的充填情况进行调整;未填充溶(土)洞采用水泥砂浆进行注浆充填;对于全填充溶(土)洞应若填充物为软塑或流塑的,采用注水泥浆进行处理。
2)地连墙处的溶(土)洞需先探查安全边界有无溶(土)洞,有则注双液浆进行封边界,无则只需在安全限界内注单液浆。若注浆不饱满,则以地连墙超前钻发现的溶(土)洞为中心布置检查孔进行探查。基坑内需处理的溶(土)洞同样先利用检查孔探查其范围,封闭边界后再注浆。检查孔之间距离一般可取约2.0米,呈梅花形布设。
3)对规模较大的溶洞,其范围已超出地铁结构设定的安全限界时,先在安全限界钻孔,采用双液速凝浆控制边界,减少注浆的范围及注浆量。
4)溶洞需采用先成孔后埋入注浆管,并注意封闭溶洞顶板及注浆管与孔壁之间的间隙后才能注浆。施工前应进行注浆试验,注浆参数根据试验情况进行调整,注浆量和注浆有效范围通过现场试验确定。
5)对于大于3m无填充土洞和半填充溶(土)洞(含特大溶洞),采用吹砂夹石+静压化学灌浆的方法。
注浆施工时,应先施做外排止水、止浆帷幕,将处理范围内溶、土洞与外界洞体隔离,再处理中间区域。若在周边孔注第一次浆时,注浆量已较多,压力达不到设计要求时,周边孔与中间孔交替注浆。发现浆液流失严重时添加水玻璃速凝剂,以确保注浆效果。中央区域注浆孔应跳跃施工,以防止跑浆、串浆现象。对于需处理的纵向多层分布的溶洞,由深至浅以此充填处理。
填充物为泥浆,调配物为纯水泥浆及水玻璃。在周边孔处,以初次凝固的时间为指标,建议的配比为泥:水:水玻璃=1:1.38:0.29(质量比),而在中央孔处,只需要纯水泥浆,无需水玻璃,水灰比1:1即可。以上数据仅仅是往期工作中的最恰当经验值,但具体调配物的比例,还要根据现场施工状况,溶土洞的物质结构,进行部分调整。
填充物调配好之后,要以每次间隔隔6至10h的速度,用直径48mm的袖阀管,将填充物注入。将钻孔深入洞体下岩层O.5m,由底部向上进行溶洞加固。注浆方式采取后退式分段注浆工艺,即在注浆带内由孔底自下而上进行注浆,每次注浆段长0.5m,注完第一段浆段后,上提注浆芯管,进行第二注浆段注浆施工。在芯管拔出长度大于一节管长时,停注拆取该节芯管及接头,将接头接在未拔出的芯管上继续注漿,依此进行直至完成注浆。周边孔:注浆压力要控制在0.6至0.8MPa的范围内,注浆量3至4次,每次持续10至20分钟也就是所谓的相对小压力、多次数、较大量。而中央孔:压力控制在O.8至1.OMPa范围内,3次,每次持续lO至20分钟。注浆扩散半径按照1.5m设计。为保证注浆效果,一般采用重复注浆方式。两次注浆时间间隔为6~10h,注浆3次,满足终孔压力时停止注浆,并用水泥砂浆封孔。
(2)墩柱法
墩柱法即为在地下建造水泥土墩柱,也就是一种复合地基,其作用是将基底的土体划分成若干个区块,在墩与墩之间形成“土拱”,从而起到阻止土洞发展的作用;另一方面,由于地铁站像一个“箱形梁”,可以通过加大底板厚度以及加强配筋,使其截面刚度增大,当其架在“土墩柱”上面的时候,便形成了一个弹性地基梁,其弹性地基的弹簧抗力有所不同。
该方法的原理就是依靠“土墩柱”稳定地基和地铁站本身的刚度,当“土墩柱”之间出现一定规模的塌陷时,依旧能保证地铁线路的安全运营。
一般情况下,地铁站结构本身的刚度,是可以抵抗其下方出现10m以内的洞体带来的危害。所以水泥土墩柱10m纵向长以及10m净距的的原则来布置。水泥土墩柱的高压旋喷桩深度应该达到岩面,但由于其具备很好的自稳能力,樁长可酌情缩短,但要其保证进入地层的长度不小于lm。高压旋喷桩600mm,桩距450mm,水泥掺入量、水灰比等数据,具体根据现场试验确定。
溶土洞预处理的注意事项
(1)在前期勘察所指出的高风险的区域,其填充泥浆以及建造水泥墩柱的工程必须在地铁站开挖之前进行,以保证地铁站开挖工程的安全性。
(2)在施工前,需对地下情况进行探明,例如,城建过程中的地下管道,电线电缆等,在符合城市规划的情况下进行拆除,以防在施工过程中发生漏水、漏电等现象,对施工造成影响。
(3)在注浆过程中,会发生由于地质条件复杂,到导致工程周围的地况受到影响,例如:地面隆起、建筑物开裂等,在这方面需要加强管理和监测,以杜绝事故的发生。
(4)施工过程中,不能为达到施工目的,破坏了地下环境,使地下水受到污染,要以绿色、环保施工为大前提。
6、结语
由于溶土洞地貌的复杂性,所以各项施工步骤也较为复杂,且具有不确定性。但广州近年来多条地铁线路的施工,已经得到了较为丰富的经验,对于地质情况的判断,也相当准确。填充泥浆和建造水泥墩柱是目前最常用且效果最好的施工手段。只要能够根据不同路段的实际情况,评估其风险性,选择相适宜的处理方法,并能与周围城市状况相协调,必能达到对溶土洞预处理的要求和目标,以保证地铁站长期、安全的运营。
参考文献:
【1】《溶土洞对地铁施工、运营的影响及治理措施》曲强(中铁工程设计咨询集团有限公司城交院,北京100055) 2009
【2】《地铁车站溶(土)洞预处理技术》仇培云(广州市地下铁道总公司)2011
【3】《隧道施工中的溶土洞处理试验与总结》曾庆雄(广州市盾建工程地下有限公司)2008
【4】《广州至河源高速公路(惠州段)风门凹隧道塌方处理方案》周晓(广州中铁港航局二公司)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