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提起作业,学生自然会想到堆积如山的习题集,没完没了却又不得不做的题海。但一提起地理作业,学生们便有些嗤之以鼻,不就是些几分钟内可完事的填充或选择题吗?如何在新课程标准指导下,让全体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成为有健全人格、有创新精神的合格人才,我认为地理作业的设计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一、地理作业的设计
把布置给学生的作业按完成时间长短分成三类作业:短期作业、中期作业和长期作业。
1.短期作业──教师精心选择
所谓短期作业,主要由学生在课堂上独立完成,时间5-8分钟,它是课堂教学的自然延伸和补充,对于巩固、理解、掌握和深化课堂教学所学的知识及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有一定的作用。因完成时间短,称为短期作业,一般在第二天上交教师批改。作业内容主要由教师选择配套练习册上的部分作业及课本中“思考与实践”部分能迅速完成的作业。教师在选择过程中应尽可能避免单一重复式练习,做到“少而精”。此类作业每节课之后学生必须完成,以期达到及时温故知新的目的。
2.中期作业──师生共同开发
所谓中期作业,因其需要较长时间的思考或对资料的查证工作,经过一定努力方能完成,所以称为中期作业。学生可以请求其他同学或教师的帮助,时间为一个月。
中期作业的内容主要包括:①观测类,需要一定时期的观测的,如观察并记录月相,测算正午太阳高度角、气象、物候观测等;②理论分析类,需要一定时期的理论思考,如关于“两小儿辩日”中太阳大小、距地远近、地面冷热等问题的分析,诸葛亮火烧葫芦峪失败的地理分析等;③资料查找类,需要上网或阅读等进行资料收集的,配套的练习册上有很多此类练习;④标本收集及制作类,如岩石的收集和辨别等;⑤图表制作类,通过制图来分析一些地理现象和规律;⑥实验设计类……
此类作业主要来自课本“思考与实践”中的内容,此外还有来自教师的长期积累和学生提出的很多有价值的问题等,都可作为中期作业的内容。中期作业总量看起来很大,但事实上,每位学生每月需要完成的只有1-2题,而且每个学生都不尽相同,都是我精心挑选因人而异设计的。实践表明,因这一类型作业量少,时间长,而题目又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通常是学生较感兴趣的题目,所以效果很好。第一个月布置该作业时,可能稍显盲目,但随着对学生了解的日益加深,针对性可逐步学生加强,对有困难的学生可进行相关提示,从而使大多数学生能顺利完成。同时,应要求学生互相交流各自的作业,以达到互相帮助、共同进步的目的。
3.长期作业──学生自主选择
所谓长期作业,也可以称之为专题作业,由3-5位学生自由组合成一个小组共同完成,时间为一个学期。作业的专题由学生根据一学期的地理教学内容自行选择,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教師可相应提供一些小课题供学生参考(见我校“地理研究性学习课题指南”)。中期作业与长期作业之间无明显界线,若学生对一些中期作业题目感兴趣,也可鼓励其将之转化为小课题进行研究。
二、新课程标准下的地理作业功能的确立
教师布置作业的初衷是为了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前几年我校仅采用了与教材配套的一本练习册作为学生作业,作业形式呆板,主要为单一再现的练习模式,以填充题、选择题为主。虽然起到了一定的复习巩固作用,但因平时作业少,学生一碰上综合题型,便茫然不知所措。
鉴于这种情况,我认为新课程标准下的地理作业应成为学生掌握地理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是学生成长的履历。要使学生在形成问题、解决问题、形成新的问题、再解决新问题的探索中成长,在地理知识的不断运用、地理能力的不断提高、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不断碰撞中成长,地理作业应成为学生课内外的一种生活过程和生活方式。只有让学生在作业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与研究的艰辛,进而使学生对待地理作业的态度也成为一种生活态度,才能使地理作业促进学生发展。
综上所述,三类作业相结合充分体现了地理学科综合性、开放性、实践性、地域性的特点,符合地理学科的课程理念。虽然作业名目增多了,但学生的学习兴趣却增强了。有了学习兴趣,也就有了表现的欲望与冲动,就像我经常和学生说,不要把作业仅看成作业而应看成一个展示自己才华、表达自己个性的大舞台。
三、几点思考
1.布置与批改的个性化激发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兴趣是一种愉快的心理倾向,成功的体验对兴趣的形成和发展尤为重要。在作业内容的布置中,应该针对学生不同特点布置不同的题目,或者与社会热点相结合,或与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能让学生跳一跳搞到桃,充分体验成功的乐趣。同时,在作业的评价中,由于可以得到老师和其他同学的帮助,学生的学习能力也能得到培养和提高,并能获得大家的认可,对地理学习的兴趣也会增加。如此不断经历学习乐趣的体验,兴趣可深化为志趣,使他们受益终生。
2.作业内容的多样化促进地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创造力必须以多方面的智力因素为基础,因为在创造以前必须有足够的知识和经验,通过对知识和经验的整理、综合才可能产生出别出心裁的思维及创造性产品。比如有关自然科学方面的创造发明,所涉及的相关知识就包括物理、化学、自然、生物、地理、数学等等。教师只有具备了多方面的知识,并相互渗透,使各种知识融会贯通,才能创设并提供恰当的培养创造力的良好环境和条件,并帮助学生去理解和发展分散思维,最终实现创造性教育的目的。
一、地理作业的设计
把布置给学生的作业按完成时间长短分成三类作业:短期作业、中期作业和长期作业。
1.短期作业──教师精心选择
所谓短期作业,主要由学生在课堂上独立完成,时间5-8分钟,它是课堂教学的自然延伸和补充,对于巩固、理解、掌握和深化课堂教学所学的知识及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有一定的作用。因完成时间短,称为短期作业,一般在第二天上交教师批改。作业内容主要由教师选择配套练习册上的部分作业及课本中“思考与实践”部分能迅速完成的作业。教师在选择过程中应尽可能避免单一重复式练习,做到“少而精”。此类作业每节课之后学生必须完成,以期达到及时温故知新的目的。
2.中期作业──师生共同开发
所谓中期作业,因其需要较长时间的思考或对资料的查证工作,经过一定努力方能完成,所以称为中期作业。学生可以请求其他同学或教师的帮助,时间为一个月。
中期作业的内容主要包括:①观测类,需要一定时期的观测的,如观察并记录月相,测算正午太阳高度角、气象、物候观测等;②理论分析类,需要一定时期的理论思考,如关于“两小儿辩日”中太阳大小、距地远近、地面冷热等问题的分析,诸葛亮火烧葫芦峪失败的地理分析等;③资料查找类,需要上网或阅读等进行资料收集的,配套的练习册上有很多此类练习;④标本收集及制作类,如岩石的收集和辨别等;⑤图表制作类,通过制图来分析一些地理现象和规律;⑥实验设计类……
此类作业主要来自课本“思考与实践”中的内容,此外还有来自教师的长期积累和学生提出的很多有价值的问题等,都可作为中期作业的内容。中期作业总量看起来很大,但事实上,每位学生每月需要完成的只有1-2题,而且每个学生都不尽相同,都是我精心挑选因人而异设计的。实践表明,因这一类型作业量少,时间长,而题目又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通常是学生较感兴趣的题目,所以效果很好。第一个月布置该作业时,可能稍显盲目,但随着对学生了解的日益加深,针对性可逐步学生加强,对有困难的学生可进行相关提示,从而使大多数学生能顺利完成。同时,应要求学生互相交流各自的作业,以达到互相帮助、共同进步的目的。
3.长期作业──学生自主选择
所谓长期作业,也可以称之为专题作业,由3-5位学生自由组合成一个小组共同完成,时间为一个学期。作业的专题由学生根据一学期的地理教学内容自行选择,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教師可相应提供一些小课题供学生参考(见我校“地理研究性学习课题指南”)。中期作业与长期作业之间无明显界线,若学生对一些中期作业题目感兴趣,也可鼓励其将之转化为小课题进行研究。
二、新课程标准下的地理作业功能的确立
教师布置作业的初衷是为了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前几年我校仅采用了与教材配套的一本练习册作为学生作业,作业形式呆板,主要为单一再现的练习模式,以填充题、选择题为主。虽然起到了一定的复习巩固作用,但因平时作业少,学生一碰上综合题型,便茫然不知所措。
鉴于这种情况,我认为新课程标准下的地理作业应成为学生掌握地理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是学生成长的履历。要使学生在形成问题、解决问题、形成新的问题、再解决新问题的探索中成长,在地理知识的不断运用、地理能力的不断提高、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不断碰撞中成长,地理作业应成为学生课内外的一种生活过程和生活方式。只有让学生在作业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与研究的艰辛,进而使学生对待地理作业的态度也成为一种生活态度,才能使地理作业促进学生发展。
综上所述,三类作业相结合充分体现了地理学科综合性、开放性、实践性、地域性的特点,符合地理学科的课程理念。虽然作业名目增多了,但学生的学习兴趣却增强了。有了学习兴趣,也就有了表现的欲望与冲动,就像我经常和学生说,不要把作业仅看成作业而应看成一个展示自己才华、表达自己个性的大舞台。
三、几点思考
1.布置与批改的个性化激发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兴趣是一种愉快的心理倾向,成功的体验对兴趣的形成和发展尤为重要。在作业内容的布置中,应该针对学生不同特点布置不同的题目,或者与社会热点相结合,或与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能让学生跳一跳搞到桃,充分体验成功的乐趣。同时,在作业的评价中,由于可以得到老师和其他同学的帮助,学生的学习能力也能得到培养和提高,并能获得大家的认可,对地理学习的兴趣也会增加。如此不断经历学习乐趣的体验,兴趣可深化为志趣,使他们受益终生。
2.作业内容的多样化促进地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创造力必须以多方面的智力因素为基础,因为在创造以前必须有足够的知识和经验,通过对知识和经验的整理、综合才可能产生出别出心裁的思维及创造性产品。比如有关自然科学方面的创造发明,所涉及的相关知识就包括物理、化学、自然、生物、地理、数学等等。教师只有具备了多方面的知识,并相互渗透,使各种知识融会贯通,才能创设并提供恰当的培养创造力的良好环境和条件,并帮助学生去理解和发展分散思维,最终实现创造性教育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