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西藏民主改革50年来,西藏电力工业的发展经过了深刻变化,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目前,全区装机容量72万千瓦,全区年发电量20亿千瓦时,电力发展实现了历史性飞跃。现在,西藏地市和县城到处灯火通明,空调、电冰箱、彩电、电动酥油茶机、电脑等现代家用电器进入农牧民家中,人民群众充分享受着电力带来的便利。
关键词:西藏电网 发展现状 未来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U665文献标识码: A
引言: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十年,是西藏发展变化最大的十年,是西藏经济发展最快的十年。十年中,西藏经济保持了10%以上的发展速度,人民群众得到的实惠最多,特别是农村的水、电、路、通信、广播电视、医疗卫生等各个领域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电力真正成为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先行官”。
1.电力对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
1.1电力为西藏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能源支撑
从中央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召开的2001年到现在,西藏电力有限公司年发电量由7.34亿千瓦时增长到16.87亿千瓦时,增加了1.30倍;35千伏及以上输电线路由2206千米增长到5265千米,增加了1.39倍;主变容量由32.99万千伏安增长到153.67万千伏安,增加了3.66倍,为促进西藏经济社会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维护西藏社会稳定作出了突出贡献。
1.2电力也为西藏新农村建设发挥了重要保障作用
中央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以来,西藏实施了一、二期农网建设与改造工程和“户户通电”工程,截止到2010年底,西藏累计解决了约239万人的用电问题。全区县通电率达100%,乡镇通电率达100%,行政村通电率达69%。这有力地促进了西藏广大农牧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广大农牧民过上了现代文明的新生活,推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西藏电力的发展现状分析
2.1体制改革不断取得新突破:西藏电力先后进行了公司制改革、地市电力管理体制改革和内部体制机制改革。2007年成立西藏电力有限公司后,通过优化组织框架,调整内部机制,深化企业运作,真正实现了政企分开,有力促进了该公司跨越式发展。
2.2电力建设不断取得新成绩:不断加快电力建设步伐,积极统筹电源、电网发展,电源建设正在逐步实现从支流小水电开发到干流大水电开发的转变,电网建设正在逐步实现从“一大三小”电网格局到青藏联网和骨干网架进一步升级的转变,电源结构日趋合理,电网网架更加坚强。
2.3和谐发展不断开创新局面:安全基础渐趋稳固,管控水平不断提高,系统安全形势持续向好,认真贯彻落实了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部署要求,狠抓维护稳定和综合治理工作,深入开展反分裂斗争教育,该公司员工队伍持续保持了和谐稳定。
3.西藏电力的发展优势
3.1政策支持优势:党中央、国务院非常重视西藏的电力供应问题。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强调,“要着重解决西藏基础设施滞后、能源短缺的瓶颈制约”,“建设藏中和阿里地区应急电源和青藏直流联网工程”。国家电网公司已制定了有针对性的发展措施和目标。
3.2水电能源优势:西藏全区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2.1亿千瓦,技术可开发量1.4亿千瓦,均列全国首位,目前开发利用程度仅为技术可开发量的0.4%,可进一步加大开发力度。
3.3企业后发优势:由于西藏特殊的历史状况和区位原因,西藏电力发展与全国电力存在较大差距。认真正视并加快解决这种差距,加快实现同国家电网公司的管理接轨,可以避免重复走内地电力企业在过去改革发展中走过的弯路,直接引进先进的管理和技术。
4.西藏电力的未来发展思路
科学规划,适度超前;大力发展水电,积极利用新能源,因地制宜,多能互补;加强电网建设,加快联网步伐,提高电网的安全性、稳定性、可靠性和经济性;保障区内用电与推进藏电外送结合;开发和保护并举,建设和管理并进,质量和效益并重,努力实现西藏电力事业的快速发展。
4.1加快电网发展,建设高原的坚强电网,按照因地制宜、优化配置、适当集中于分散供电结合的原则确定电网的发展重点和发展方向,建设坚强的骨干网架和与供电要求相适应的输配电网络;
4.2推动中部地区水电资源开发,促进“西电东送”持续能源基地建设,协调做好外送电源和电网通道规划的前期工作,推动外送项目早日建设完工。
4.3提升队伍素质,维护社会稳定,实现员工与企业共同发展;目前,西藏电网正处于快速发展的历史机遇期,电网规模不断扩大,电压等级即将提升,新设备、新技术广泛应用,企业管理与先进企业接轨,现代管理的理念、概念、手段、方法不断创新,这些都对西藏公司干部员工的素质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考验。今后,队伍建设的重点将着重解决这些问题,在发展与实践中不断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使干部职工队伍的素质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
5.实现电源与电网的互促发展
根据规划,到2015年,全区能源消费总量约合460万吨标准煤,本地生产总量约合171.85万吨标准煤,电力装机容量达287万千瓦,年发电量达到100亿千瓦时,太阳能光伏和热发电20万千瓦,小水电装机24万千瓦,风能、地热能发电进一步推进;完成无电地区电力建设和一轮农网改造升级,实现用电人口全覆盖并在部分地区推行农牧区电气化试点;青藏直流联网投入运行,西藏中部电网和阿里电网、昌都电网覆盖面积进一步扩大,覆盖范围达到44个县;格拉输气管道简称投产,增加油、气等优质生活燃料供应,建设城镇供热设施,农牧区传统能源替代率达到60%;此外,“西电东输”持续能源基地重点外送电源开工建设,开工规模不低于1000万千瓦。
6.智能电网在西藏电力的未来发展趋势
6.1智能电网的建设和使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对电力信息模型的构建水平和标准进行提高。由于现阶段我国使用的是IEC61850的基本技术标准,这一标准虽然比起以前的技术标准有更加严格的技术执行要求,有更高的安全保障。智能电网的运用,现代化的规范的模型的逐渐建设,才能在根本上对IEC61850标准进行补充和完善,使这一标准更加的精确,更加的规范,使电力系统的建设和运行能够比以往更加的科学、合理。
6.2智能电网的建设和使用,可以逐渐的加强信息交换技术运用到实际的操作中。在智能电网的建设当中,要注意使其建立在通信信息的基础之上,这对于信息交换中额度各种技术的使用有着重大的意义,另外一点,在智能电网的建设当中,还要根据用户的需求,根据实际水平的现状,智能化的对电网进行控制,对技术要求要高标准,加强技术的研发和使用,为智能电网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6.3智能电网的建设和使用,可以逐渐的对电网技术管理模式进行完善。在智能电网技术的管理模式中,各种运行模式、维护模式都需要与时俱进,逐步的进行改进和完善,明确工作目标和工作性质,统一方向,规范职责,使运行和指挥更加的规划化,使电力系统的日常作业更有保障性。
结语:目前,西藏电力迎来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自治区党委、政府将继续高度重视和全力支持国家电网公司各项工作开展,推进青藏直流联网工程的建设;按规划落实区内各级电网建设项目;继续实施主网内无电地区电力建设和“户户通电”工程;加强藏木电站、果多电站等电源配套送出工程建设;加快藏东南水电开发建设步伐,为建设藏电外送、西电东送能源接续基地打下基础,把西藏水电打造成为西藏的支出产业,为促进西藏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电力市场的基本特征和基本原则[J].广西电业,2002,04.
[2]张文泉.电力市场发展与管理[J].华北電业,2001,10.
[3]张得为.智能电网技术的使用及特点.现代电力系统,2007.1
[4]张少军,王晗.建立我国未来电力市场的思考和建议[J].现代电力,2004,03.
关键词:西藏电网 发展现状 未来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U665文献标识码: A
引言: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十年,是西藏发展变化最大的十年,是西藏经济发展最快的十年。十年中,西藏经济保持了10%以上的发展速度,人民群众得到的实惠最多,特别是农村的水、电、路、通信、广播电视、医疗卫生等各个领域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电力真正成为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先行官”。
1.电力对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
1.1电力为西藏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能源支撑
从中央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召开的2001年到现在,西藏电力有限公司年发电量由7.34亿千瓦时增长到16.87亿千瓦时,增加了1.30倍;35千伏及以上输电线路由2206千米增长到5265千米,增加了1.39倍;主变容量由32.99万千伏安增长到153.67万千伏安,增加了3.66倍,为促进西藏经济社会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维护西藏社会稳定作出了突出贡献。
1.2电力也为西藏新农村建设发挥了重要保障作用
中央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以来,西藏实施了一、二期农网建设与改造工程和“户户通电”工程,截止到2010年底,西藏累计解决了约239万人的用电问题。全区县通电率达100%,乡镇通电率达100%,行政村通电率达69%。这有力地促进了西藏广大农牧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广大农牧民过上了现代文明的新生活,推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西藏电力的发展现状分析
2.1体制改革不断取得新突破:西藏电力先后进行了公司制改革、地市电力管理体制改革和内部体制机制改革。2007年成立西藏电力有限公司后,通过优化组织框架,调整内部机制,深化企业运作,真正实现了政企分开,有力促进了该公司跨越式发展。
2.2电力建设不断取得新成绩:不断加快电力建设步伐,积极统筹电源、电网发展,电源建设正在逐步实现从支流小水电开发到干流大水电开发的转变,电网建设正在逐步实现从“一大三小”电网格局到青藏联网和骨干网架进一步升级的转变,电源结构日趋合理,电网网架更加坚强。
2.3和谐发展不断开创新局面:安全基础渐趋稳固,管控水平不断提高,系统安全形势持续向好,认真贯彻落实了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部署要求,狠抓维护稳定和综合治理工作,深入开展反分裂斗争教育,该公司员工队伍持续保持了和谐稳定。
3.西藏电力的发展优势
3.1政策支持优势:党中央、国务院非常重视西藏的电力供应问题。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强调,“要着重解决西藏基础设施滞后、能源短缺的瓶颈制约”,“建设藏中和阿里地区应急电源和青藏直流联网工程”。国家电网公司已制定了有针对性的发展措施和目标。
3.2水电能源优势:西藏全区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2.1亿千瓦,技术可开发量1.4亿千瓦,均列全国首位,目前开发利用程度仅为技术可开发量的0.4%,可进一步加大开发力度。
3.3企业后发优势:由于西藏特殊的历史状况和区位原因,西藏电力发展与全国电力存在较大差距。认真正视并加快解决这种差距,加快实现同国家电网公司的管理接轨,可以避免重复走内地电力企业在过去改革发展中走过的弯路,直接引进先进的管理和技术。
4.西藏电力的未来发展思路
科学规划,适度超前;大力发展水电,积极利用新能源,因地制宜,多能互补;加强电网建设,加快联网步伐,提高电网的安全性、稳定性、可靠性和经济性;保障区内用电与推进藏电外送结合;开发和保护并举,建设和管理并进,质量和效益并重,努力实现西藏电力事业的快速发展。
4.1加快电网发展,建设高原的坚强电网,按照因地制宜、优化配置、适当集中于分散供电结合的原则确定电网的发展重点和发展方向,建设坚强的骨干网架和与供电要求相适应的输配电网络;
4.2推动中部地区水电资源开发,促进“西电东送”持续能源基地建设,协调做好外送电源和电网通道规划的前期工作,推动外送项目早日建设完工。
4.3提升队伍素质,维护社会稳定,实现员工与企业共同发展;目前,西藏电网正处于快速发展的历史机遇期,电网规模不断扩大,电压等级即将提升,新设备、新技术广泛应用,企业管理与先进企业接轨,现代管理的理念、概念、手段、方法不断创新,这些都对西藏公司干部员工的素质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考验。今后,队伍建设的重点将着重解决这些问题,在发展与实践中不断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使干部职工队伍的素质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
5.实现电源与电网的互促发展
根据规划,到2015年,全区能源消费总量约合460万吨标准煤,本地生产总量约合171.85万吨标准煤,电力装机容量达287万千瓦,年发电量达到100亿千瓦时,太阳能光伏和热发电20万千瓦,小水电装机24万千瓦,风能、地热能发电进一步推进;完成无电地区电力建设和一轮农网改造升级,实现用电人口全覆盖并在部分地区推行农牧区电气化试点;青藏直流联网投入运行,西藏中部电网和阿里电网、昌都电网覆盖面积进一步扩大,覆盖范围达到44个县;格拉输气管道简称投产,增加油、气等优质生活燃料供应,建设城镇供热设施,农牧区传统能源替代率达到60%;此外,“西电东输”持续能源基地重点外送电源开工建设,开工规模不低于1000万千瓦。
6.智能电网在西藏电力的未来发展趋势
6.1智能电网的建设和使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对电力信息模型的构建水平和标准进行提高。由于现阶段我国使用的是IEC61850的基本技术标准,这一标准虽然比起以前的技术标准有更加严格的技术执行要求,有更高的安全保障。智能电网的运用,现代化的规范的模型的逐渐建设,才能在根本上对IEC61850标准进行补充和完善,使这一标准更加的精确,更加的规范,使电力系统的建设和运行能够比以往更加的科学、合理。
6.2智能电网的建设和使用,可以逐渐的加强信息交换技术运用到实际的操作中。在智能电网的建设当中,要注意使其建立在通信信息的基础之上,这对于信息交换中额度各种技术的使用有着重大的意义,另外一点,在智能电网的建设当中,还要根据用户的需求,根据实际水平的现状,智能化的对电网进行控制,对技术要求要高标准,加强技术的研发和使用,为智能电网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6.3智能电网的建设和使用,可以逐渐的对电网技术管理模式进行完善。在智能电网技术的管理模式中,各种运行模式、维护模式都需要与时俱进,逐步的进行改进和完善,明确工作目标和工作性质,统一方向,规范职责,使运行和指挥更加的规划化,使电力系统的日常作业更有保障性。
结语:目前,西藏电力迎来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自治区党委、政府将继续高度重视和全力支持国家电网公司各项工作开展,推进青藏直流联网工程的建设;按规划落实区内各级电网建设项目;继续实施主网内无电地区电力建设和“户户通电”工程;加强藏木电站、果多电站等电源配套送出工程建设;加快藏东南水电开发建设步伐,为建设藏电外送、西电东送能源接续基地打下基础,把西藏水电打造成为西藏的支出产业,为促进西藏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电力市场的基本特征和基本原则[J].广西电业,2002,04.
[2]张文泉.电力市场发展与管理[J].华北電业,2001,10.
[3]张得为.智能电网技术的使用及特点.现代电力系统,2007.1
[4]张少军,王晗.建立我国未来电力市场的思考和建议[J].现代电力,20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