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青年成才教育的目标定位、时代价值与路径建构

来源 :宁夏党校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111222aa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青年成才教育工作是一项具有前瞻性、长期性、系统性的国家级战略性重大工程。注重青年成才教育始终是我们党的优良工作传统。推动新时代青年成才教育工作需要敏锐把握时代脉搏,及时掌握时代需求。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青年是新时代青年成才教育工作的时代召唤。促进个体自由全面发展、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新时代青年成才教育工作的时代价值。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丰富课堂教学方法,促进教育政策制度化是促进青年成长成才的实践图景。
  关键词:新时代;青年成才教育;目标;价值;路径
  青年是人才队伍的生力军,其成长成才关乎党和国家事业的薪火相传、永续发展。《“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建议》《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等一系列国家战略部署性文件中都鲜明指出要激发我国的人才创新活力,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青年人才后备军。长期以来党和国家都高度重视人才培养问题,我国的教育普及程度不断提升、教育体系不断变革发展、教育总体发展水平不断上升。[1]然而,在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社会主要矛盾指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背景下,诸如“‘钱学森’之问”的拷问依旧反观着我国成才教育面临的现实困境和消解之道。人才队伍大而不强的困境与反思催生理论争鸣,学术界对青年成才教育展开了多维度、宽领域的研究,集中在青年成才教育何以必要、如何可能等问题的关注,丰富了新时代青年成才教育的多样化研究。但从总体的研究动态考察,学界鲜有对青年成才教育具体目标和系统措施的研讨。理论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关照时代需求。进一步深化研究青年成才教育,廓清青年成才教育的目标、提炼与概括其价值、完善其实践路径,以推进新时代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促进青年全面发展,进而为推进伟大梦想和伟大事业提供强大的人才队伍支撑。
  一、新时代青年成才教育工作的目标定位
  “培养什么样的青年”是推进青年成才教育工作需要回答的首要问题。青年成才教育的目标定位因时而变、因势而新。党和国家在不同的时代课题面前,始终坚持与时俱进的原则制定青年成才教育工作的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面对追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历史使命,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新时代青年成为青年成才教育的紧迫任务和明确目标。
  1.培养有理想的新时代青年
  习近平勉励广大青年“要坚定理想信念,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勇做时代的弄潮儿。”[2]理想信念是客观现实与美好憧憬的有机统一,在人的精神世界中占有重要地位,能够激发人无穷的精神力量。从个体青年的角度悟之,青年理想信念的高度决定其成长的速度与宽度,理想信念是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高度集中体现,是青年在关键时刻作出正确选择的强力指引。理想信念的崇高性與科学性能够培养青年的昂扬斗志、浩然正气,是助力青年确立远大理想抱负,提升人生价值的加速器。如果理想信念缺失,青年成长成才过程中精神“缺钙”会导致“软骨病”。这将直接影响新时代青年站稳政治立场、锤炼品德修为、培育优良精神品质的自觉性与意志力。由此看出,坚定的理想信念是青年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总开关”,也是青年成长成才的基石。从国家和社会角度体悟,理想信念指引着国家的未来走向,深刻影响着国家的战略规划与整体布局。青年坚定远大理想信念是凝聚社会力量、激发精神动力的重要抓手,是形成社会发展历史合力的重要导向。列宁指出:“没有思想上的统一,组织统一是没有意义的。”[2](p247)如果整个民族和国家缺乏理想信念,就会跌入形而下的物质积累中,最终陷入后续动力不足的发展困境。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生力军、时代的弄潮儿,青年的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旺发达,共产主义事业的推进。只有把握好思想之舵,摆正价值航标,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青年才能在人生成才中设计科学的目标,减少弯路,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中勇担重任实现自身价值。
  2.培养有本领的新时代青年
  马克思从实践出发,找到了连结此岸世界与彼岸世界的锁钥,确立了与以往哲学家们相互区别的道路,“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4](p502)列宁鲜明地提出,“一步实际运动比一打纲领更重要。”[5](p426)马克思主义将实践看作人的全部社会生活的本质。而推动实践发展关键在于拥有一支规模宏大、素质优良、本领高超的人才队伍。习近平明确提出“学如弓弩,才如箭镞。”[6](p51)这深刻指出了练就过硬本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青年是人才队伍的重要生力军和后备力量。只有具备过硬的本领,青年才能担负民族复兴重任,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从青年成长的规律察之,青年拥有较高的注意力、记忆力、求知欲,处于学习的黄金时期。青年一定要把旺盛的精力集中在学习上,把学习作为首要任务,将学习当做一种追求、一种责任、一种生活方式。只有在实践——认识——实践的不断更替中来推进自身发展,青年的思想认识和才能本领方可得到有效提高。在新时代的伟大征程中,青年要炼就各种本领。首先是终身学习的本领。只有不断掌握丰富的知识和专业技能,青年才能为时代需求服务。其次,掌握科学思维的本领。这要求青年人养成底线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等处事方式。再次,铸就坚韧勇毅的本领。这要求青年人锤炼在顺境中勇往无前、勇攀高峰的拼搏精神,在逆境中越挫越勇、不甘失败的毅力。最后,拥有高超技艺的本领。这要求青年人脚踏实地,在工作岗位上认真学习,获得与工作要求相匹配的专业技能。此外,青年人要学习国际交流与沟通的本领。青年人架起合作交流的桥梁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途径。
  3.培养有担当的新时代青年
  担当是一种对行为合理性进行反思的优良品质,是使命观念与担当意识的有机统一,从本质而言,它是敢于负责,能够担当。习近平指出青年要“担负时代使命,在担当中历练,在尽责中成长。”[7](p8-9)责任与生俱来,无可推卸。担当不是束缚,不是舍己,而是成就自我,只有在责任与奉献中人才能证实自己的存在。担当也并非是做一些惊天动地的大事,精忠报国是担当,尽职尽责也是担当。作为社会的一份子,我们都承担着不同的责任,马克思提出:“作为确定的人,现实的人,你就有规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务。”[8](p329)从微观视域审视,青年人正处于人生成长的“拔节孕穗”期。他们思想开阔、崇尚独立,但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容易滋生极端的个人主义心理。唯有养成担当意识,青年人才能摆脱不良思潮的影响,在主动承担历史责任中融入社会,实现个体全面发展。从宏观视角考量,有无责任担当不仅与青年自身的成长息息相关,还对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休戚与共。回归特定的历史语境考察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一代代青年人在勇担历史重任中绘就了自己的青春本色。无数青年在“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的时代号角下冲锋陷阵,打破了黎明前的黑暗。当前,新时代的青年不畏艰难、不怕牺牲,走向了防控新冠疫情第一线,用稚嫩的臂膀担起了国家和民族的危难。展望未来,面对国际上依旧甚嚣尘上的反华舆论,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青年人应该清醒的认识为何担当、怎样担当,与时代共成长,自觉肩负起党和国家所赋予的重大历史使命。   二、新时代青年成才教育工作的时代价值
  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时代际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当代青年成长成才的新历史方位。在新时代的伟大进程中,青年成才教育的时代价值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从微观层面探析,引导青年成才是实现个体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前提。从中观维度考量,引导青年成才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所在。就宏观意义而言,引导青年成才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保证。
  1.实现个体自由全面发展的前提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本质要求和共产主义社会最突出的价值归旨。促进青年成长成才是实现个体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前提。教育与人具有相辅相成、内在统一的逻辑关系。人类的实践活动决定教育产生与发展,反之教育又为人类社会的存在与延续、个体的自由全面发展起到推动作用,教育成为青年与社会互动的桥梁。青年是人类社会永续发展的生力军,接受系统性、规律性的教育可为其融入社会、成为独立的社会人积淀力量,从而为实现个体自由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青年发展与教育过程是相统一的,青年本质的回归与社会的互动离不开教育的引导。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认识青年的本质应该从其社会关系出发。“他们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既和他们生产什么一致,又和他们怎样生产一致。”[4](p147)“青年处在从依附性向独立性的过渡阶段,是一个学习、准备以至成为一个社会人的过渡。”[9](p66)在这样的人生阶段上,青年力图挣脱依附性的社会关系,自觉地与社会直接联系,自主地选择自己的社会关系是回归人的本质的必然要求。在这一过渡过程中,青年必然地、既定地要接受社会给予的教育。教育是人区别于其它动物,摆脱纯粹的蒙昧状态,认识世界发展规律,熟识社会规则,达到“主体自觉”状态,进而实现占有自己本质的活动。从青年的成长规律来看,其处在一个特殊的成长阶段,要经历一个同化与异化的心路过程。一方面,青年试图通过社会实践改造世界,将世界改造成自己意想中的样子。另一方面,青年不得不在社会规则与客观规律的约束下进行改造世界的活动。在同化与异化的激荡碰撞中,青年越想充分地实现自我、成就自我,越会感受到来自社会的影响。教育作为青年成才的前提基础,是对社会予以青年影响的“晴雨表”,是促进青年与社会良性互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方式。因此,对青年成才提出高标准、严要求,制定和实施高效的教育方针,助力青年成长成才的速度与宽度,完成教育使命,是实现青年和人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前提。
  2.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所在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高瞻远睹的战略性眼光提出了包涵“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6](p39)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美好愿景,并制定了“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这是党和国家立足新的历史方位,总结历史经验做出的庄严政治宣言,是面向未来承载现代化建设任务制定的中长期奋斗目标,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高度理论概括。回顾我们党近百年的追梦史,青年人在中华民族“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表现出的伟大创造力始终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
  五四运动的浪潮中青年人率先举起爱国主义的伟大旗帜,凝聚起民族力量,誓言“国土不可断送、人民不可低头”,拉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广大青年投入到如火如荼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铸就了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创业精神。改革开放以后,青年奋力追赶世界浪潮,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为祖国的现代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缩短了中国与其他发达国家的差距。进入新时代,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民族动员令”下,广大青年将自己的成长与时代使命紧密相连,在脱贫攻坚的征程中、在抗击疫情的战场上,青年人用实际行动证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将在他们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历史和现实都证明“将少年青春中国之梦托付少年青春之人的预言是正确的,青年从来都是实现民族复兴的生力军。”[10]当代青年正身处实现中国梦的关键节点,未来十年、二十年将成为国家和民族的中流砥柱。作为实现中国梦的生力军和主力军,关心青年的成才教育,引导青年瞄准前进方向、掌握过硬本领、锤炼品德修为、保持昂扬的斗志、主动承担时代所赋予的历史使命能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注入不竭动力。
  3.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保证
  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这一思想的提出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和合”理念的当代诠释,是对马克思提出的“自由人联合体”继承与发展。从现实条件审视,它为“一带一路”战略实践提供了理论支撑,为全球治理失灵现象提供了中国方案。人类命运共同體思想在本质上是“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的战略目标,是对人类未来发展作出的一项重要顶层设计。”[11]青年人的成长成才事关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实进度。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必定需要一批批青年人的不懈努力。青年总是一个时代最富有朝气与活力的群体,其思想的整体推进总是与时代发展的主题同频共振。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实施了改革开放的强国战略。至此,中国青年与世界的交往越来越频繁,越来越具有开放共享的思维意识。当代青年有更多的渠道、更足的底气、更扎实的能力向世界传播中国声音。然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的发展和实践的落实任重而道远。一方面,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构过程是漫长的。青年是国家未来的主人,青年整体的价值取向、思维特点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国家未来的价值取向。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一种理念,如果不能转化为国家未来主人的自觉意识,就不能维持自己的存在,更谈不上发展。所以,在青年成才教育的过程中加强青年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认同十分必要。另一方面,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作为一种符合全人类的价值理念具有鲜明的世界性特征。传播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需要一代代青年人运用多种方式将中国理念、中国智慧、中国故事呈现到世界舞台上,促进各国人民对中国的了解,使各国人民以开放的心态认识中国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因此,培养和增强青年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能力需要以教育为中介,塑造有理想、有能力的有才青年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人力保证。   三、新时代青年成才教育的路径构建
  成才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的社会问题。其中有文化传统的问题,有社会环境问题,有教育制度问题,也有劳动人事制度问题等等因素的制约。”[12]人才培育困境的纾解之道,不在于对某一具体问题本身提出对策,而在于运用系统思维,理清人才培育的思路,从整体上审思和关照青年成才教育工作。这要以科学的成才观念树立为前提,以育才模式创新为关键,以丰富教学方法为抓手,以促进教育政策制度化为保障。
  1.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念
  人才观念的科学与否关乎成才教育实施的目标、内容和方法正确与否。传统农业社会中,人们赋予人才神秘的色彩,认为“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的就是人才,也就是人才必定具有某些异于常人的先天禀赋,可以左右国家命运,赋予了人才超凡的力量及神秘的地位。工业社会的萌发深化了人们对人才的认识,人们将人才与社会生活开始连结在一起,认为某行业、某领域的精英就是人才。无论是传统农业社会的意识还是工业社会初期的唤醒,人才必定是出类拔萃的人。这样的人才观念无形中将教育的价值弱化甚至忽略,导致人才培育的对象不清、主体不明、目标不显、规划不足。信息社会的到来,丰富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纷繁复杂的社会使人们对人才的定义更加广泛和包容,催生了新的人才观念。《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鲜明指出“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是人力资源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13](p1)也就是说,现代社会的语境中只要具备某项技能并能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都是人才。同时,由于人才的能力各不相同,人才具有多样性和层次性。基于此,全社会必须要树立“人人皆才,人人可育”的人才观念。依据科学性的人才观念,开展育才工作。学校要结合自身具体实际情况,制定符合学生发展的培养方案,重视对“人”的塑造和“才”的培育。同时,全社会要认识到“教书育人总是不可分割地结合在一起,既不可能脱离价值观只讲单纯的知识和技能,也不可能脱离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实际,进行闭门思辨。”[14]构建学校重点培育、家庭鼎力合作、社会多方参与、同辈相互浸染的育人大格局。同时,要根据人才的层次之分,设置合理的必修课程,多样的选修课程,以科学的人才观念激发每一个人成才的欲望和潜能,最大限度的扩充成才主体和增强育才队伍建设。
  2.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是在一定教育理论指导下,在实践中形成的将教学活动诸要素联结起来的结构和实施教学的程序和方式。”[15]培养模式关乎教学的实施推进,关乎人才培养的维度和效度,是人才培养观念的具化形式。如今,以智能化、信息化为标志的新技术产业方兴未艾、课堂范式发生深刻改变、素质教育主流培育观念兴盛,育才环境发生着深刻变化。因此,要改革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使教育目标聚焦化、教育过程问题化、教学平台多样化,打造全新的人才培育模式。第一,以社会需求为引领,加强人才培养目标的聚焦化。人才培养的目标具有导向性的作用,而学校作为与社会接轨的前沿阵地,必须要将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反映到各学部人才培养的理论和实践过程中,以更好地聚焦学生的成长成才。第二,以问题意识为统领,提升教学过程的专业化。马克思曾经指出:“一个时代的迫切问题,有着和任何在内容上有根据的因而也是合理的问题共同的命运:主要的困难不是答案,而是问题。”[16](p203)教学范式的改变,呼唤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教学模式。青年思维活跃,善于追究问题,可以根据青年的这一特点建构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帮助学生聚焦问题、鼓励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育才模式,实现育才质量的提升。第三,以资源整合为基础,搭建网络人才培养平台。“拔尖创新人才的成长由自我探索期、集中训练期、才华展露与领域定向期、创造期、创造后期五个阶段构成。”[17]随着人才的发展阶段,其需求也完全不一致,这需要搭建丰富的云端学习资源,突破学校教学模式的单一性和时空局限性,为青年自觉自主地成才提供可能。
  3.丰富课堂教学方法
  育才观念和育才模式的改变必然催生新的教育方法。作为师生关系中最为活跃的纽带,教育教学方法是在教学范式发生深刻改变的大背景下,调整高校育才矛盾的有力抓手,指向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以及教育效果的提升。课堂教学方法应该体现成才教育的逻辑机理和育才导向,具体来说就是要体现“人”的培育指向和“才”的塑造机理。具体包括:第一,榜样教育法。“榜样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人格化身,在青年成长过程中具有不可或缺的价值,有时甚至会改变一个人的成长轨迹。”[18]可以大力挖掘具有时代特色和生活底色的榜样,以众多榜样身上的责任、理性、专业等优秀品质滋养青年成为成才的定力和恒心,成为其成长成才的价值参照和行为坐标。第二,启发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方法与灌输性教育方法是同一过程的不同环节。在与灌输教育相协调的情况下,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指向通过教师的引领,助推学生独立、自主地获取知识。在启发式的教学情境中,学生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主体,一切活动的开展都围绕学生、关照学生。这要求设置开放式的课堂教学氛围,鼓励学生进行探索。同时,需要教师准确识别,适时运用启发式教育方法,助力学生探索成才。第三,实践育人法。“实践育人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是课堂教育的延伸和升华。”[19]实践既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一环,也是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重要参照,具有极强的育人功能。学校可以构建科学的实践育人体系、充实实践育人內容、设置多样的实践平台,使学生在多样的实践中不断认识自我,通过实践的磨砺坚定自身的成长需求,继而明晰自身的成长方向。
  4.促进教育政策制度化
  制度是一种弥合政域短板,督促行为主体自觉践行政治信仰,具有稳定性、有效性、系统性的约束与引导力量的体系。确保青年成长成才必须保证教育政策的持久性和有效性,这需要落实和完善党和国家关于教育工作的政策,并促进其制度化。首先,中国共产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引导青年成长成才必须将党对教育工作全面领导的政策方针制度化。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多元化思想的碰撞、交流与交融致使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既激烈尖锐又暗流涌动。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是保证党对教育工作全面领导,有效抵制和警惕错误思想,促进青年思想健康成长的根本政治保障。其次,促使全面提升教育质量的政策向制度化转化。一是进一步贯彻落实《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系统推进教育方式改革向纵深发展,加快推动学生全方位素质提升的一体化制度体系,促进教育质量更上一层楼。二是促进教育质量标准制度化。以《国家标准化体系建设发展规划(2016-2020年)》为基本遵循,加快推进各级各类教育领域标准制度化、规划范。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包含各级各类教育、教学管理、教材制定、教师与学生发展的多维度、宽领域的标准体系。再次,将打造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的政策措施制度化。教师是塑造学生灵魂、生命的神圣职业,在学生成长成才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使教师真正做到甘于奉献、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高尚的道德情操、扎实的理论学识以及仁爱之心必须进一步完善和落实相关制度。如进一步完善落实《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等制度性文件。   青年应该是集神性、理性和感性的结合体。生活在工具理性和经济至上的境遇中,人的神性和感性变得无处安放。精神和道德上“成人”才能使青年祛除市场经济带来的不良魅惑,摆脱单向度的发展。技术和本领上“成才”才能使青年摆脱大众教育之下成才教育主体的迷失。社会、政府、学校、家庭作为陶铸青年美好品质和练就青年本领能力的境域,解答时代之问,要落脚到系统规划之上,合力体现我国的教育优势,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 努力让十三亿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教育改革发展取得显著成就[N].人民日报,2017-10-17(001).
  [2]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2017-10-28(001).
  [3] 列宁全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4]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6]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
  [7] 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
  [8]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9] 黄志坚.青年学[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88.
  [10] 冯秀军.中国梦与当代大学生的成长成才[J].思想理论教育,2013(11):21-25.
  [11] 陈明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特征及其构建意义[J].理论月刊,2017(10):120-123.
  [12] 顧明远.教育体制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J].探索与争鸣,2010(03):3-4.
  [13] 中共中央组织部.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14] 郑永廷.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的若干思考——学习习近平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思想理论教育,2017(01):4-9.
  [15] 刘智运.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和实施要点[J].中国大学教学,2011(01):12-15.
  [16]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7] 林崇德,胡卫平.创造性人才的成长规律和培养模式[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1):36-42.
  [18] 郭立场.榜样认同视角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问题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4(10):64-67.
  [19] 黄蓉生,孙楚杭.构建高校实践育人长效机制的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12(Z1):36-38.
  责任编辑:孟 筱
其他文献
摘 要: 冯小刚执导的电影《我不是潘金莲》通过众多实力派演员娴熟的演技,以荒诞、讽喻、寓言化的冷峻理性叙事方式,直面现代社会人们真实的生存体验,呈现出传统人情社会向现代法治社会演进过程中人性的迷失与异化,蕴含着对现实生活逻辑与人性的冷思考,堪称一部直面现实的社会寓言。  关键词: 冯小刚; 《我不是潘金莲》; 荒诞; 讽喻; 寓言  中图分类号: J90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1-
期刊
摘 要: 庄子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道家学派的代表,部分学者一度把老庄思想等同于消极遁世的生活态度,随着现代研究老庄哲学的兴起,有学者开始从教育学视角来研究庄子思想。庄子思想中蕴藏的宝贵的教育思想,尤其是职业技术教育思想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和深入探索。庄子的道技观、技术美学观以及生命价值观等,在校企合作开发课程时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 庄子; 高职教育; 课程开发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
期刊
摘要:马克思资本批判具有继承性与革命性相统一的鲜明特征。马克思资本批判思想的关键内核是批判,但批判并不意味着只具有鲜明的否定性特征,其中还包含着建设与实践的意蕴,其主旨是从理论走向实践。革命意味着创新,继承才可能发展。马克思资本批判维度的革命性和建设维度的继承性的统一,蕴含着从抽象走向具体、从理论走向实践的发展历程。深刻理解革命性和继承性相统一的鲜明特征,为以历史原则高度认识今天的资本发展新形式提
期刊
摘要:我国的网络舆情冲突事件随着网络社会的兴起与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与日俱增。从冲突利益的整合制度、争议事项的裁决制度以及对抗行为的制动制度这三大制度的分析视角出发,既有的网络舆情冲突管理制度愈发难以回应新冠肺炎疫情下网络舆情冲突所展现出的爆发性、盲目性与民意性特征。对此,为最终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切实做好“强信心、暖人心、聚民心”工程,未来仍需系统构建网络舆情冲突事件的预警监测制度、新媒体管
期刊
摘 要: 作为高等职业院校总揽全局、掌控各方的总抓手,高等职业院校章程不仅仅承载着连接教育法律法规与院校内部规章制度的桥梁作用,更是高校内部治理的“基本法”,是全面推进依法治校的关键。目前,我国大部分高等职业院校都制定了较为科学合理的高等职业院校章程,但碍于视野的局限,众章程难免存在不周延之处。以国内六所具有代表性的高等职业院校为样本,从其章程体例安排、实施机关、争议解决机制、程序机制、实施后果等
期刊
摘要:文化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回望百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设先进文化的历史,逐步形成了一套与中国社会发展实践相适应的文化制度体系。基于制度主义理论视角,中国共产党文化制度建设的历史经验是: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制度的最深厚根基、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党对新闻舆论工作的领导权、坚持与时俱进以观念变革推动文化政策完善、坚持循序渐进推进文化法律制度
期刊
摘要:建设黄河文化传承彰显区,需要深入挖掘黄河宁夏段名特优物产的文化价值,从文化层面探究其演进、深化的规律和路径,以此彰显黄河文化的独特魅力,延伸和拓展黄河文化传承彰显区建设的视域。基于文化生产力的二维价值功能可以看到,中宁枸杞文化是黄河宁夏段物产文化中的典型性文化场域和代表性文化具象。为此要基于文化的物质、行为、精神三个层面,进一步做大做强“中宁枸杞”品牌;挖掘文化底蕴,开发系列文化产品;培育精
期刊
摘要:政治生活需要,既体现人的社会属性,也受制于国情场域制约。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所蕴含的国家秩序优先性及制度惯性导致改革开放前人民美好政治生活更加侧重宏观集体性利益维护。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政治生活主题的“拨乱反正”,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优化人民微观美好政治生活提供了基础性条件。新时代条件下,满足人民美好美好生活新期待,服从人民美好政治生活的宏观集体性到微观个体性的重心转移规律,需要在有序政治参与
期刊
摘要:建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制度是思想建党、政治建党、制度治党的重要举措,对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推进党的自我革命和伟大社会革命都具有战略价值。制度建设的关键在于保证制度的有效性。要建立有效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制度,应坚持继承性与创新性相统一、人民性与激励性相统一、獨立性与协同性相统一、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相统一的基本原则,建立责任明确的领导管理体制,完善常态规范的
期刊
摘要:经过4轮的改革,我国国有企业绩效有了显著提升,可以说,我国的国有企业改革模式在社会主义国家中是最成功的。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成功,与我国国家制度优势息息相关。与苏联的一系列国有企业改革和南斯拉夫的企业自治改革相比,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成功集中体现了我国国家制度的优势,即改革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框架内进行的、是在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环境下推进的、是在清晰的改革主线下以自我不断探索的方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