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认为:“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趣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 物理学科有着天生的魅力,假如教师能巧妙运用跟物理有关的问题、实验、故事、图片和影像资料、游戏活动等,就可以为课堂教学创设出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生动性、形象性和实效性.作为新课程理论基础的构建主义强调,一个充满理智和情感的学习情境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教学实践也证明,依据学生的认知心理,教师在不同课堂教学中创设相应的学习情境,就可达到优化课堂教学,增强学习效果的目的.
1设置问题型情境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是探究式学习的起点,也是探究式学习的基本特征.初中物理探究式学习要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围绕科学性问题,不断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常常通过设疑问题来创设“问题情境”.设疑指在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设疑的一般方法是把需要解决的课题,有意识、有计划、巧妙地寓于符合学生实际的各种知识基础之上,给学生造成一种疑问或悬念,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动机,点燃起学生思维的火花.
1.1创设惊诧问题情境
高尔基说:“惊奇是了解的开端的引向认识的途径”.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呈现给学生的材料、现象与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发生矛盾,就会打破学生知识体系和智能体系的平衡,引起“意外惊诧”的效果.当学生进入这种惊诧的情绪场景时,好奇心就会驱使他们去积极思考、主动探究.
在“大气压强”的教学中,创设如下情境:取一长的大号试管,将里面装满清水;另用一塑料药甁(口径略小于试管)装满盛有红墨水的水后加盖,并置入大号试管管口,这时清水和红药甁都与试管口平齐;用手捂住管口缓缓倒置后,再松开手.这时,将发生什么现象?学生预料:A.水与红药甁同时落下(大多数学生会这样预料);B.水下落,红药甁上升(一小部分学生可能这样预料).实验现象:水哗哗下落,红药瓶缓缓上升.这样的结果有悖于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处于惊奇、困惑的情绪之中,并产生了追求原因的急切心情.
1.2创设想象问题情境
想象是一种高级的形象思维活动,是学习者在头脑中把新、旧知识和科学概念进行加工和重新组合,建立新形象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想象情境,给学生的头脑“插上翅膀”,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想象力,而且能使所学知识得以升华.
例如,在学习了声音在空气的传播速度约为340 m/s后,可以创设这样的想象情景:假设声音在空气的传播速度变成1 m/s,世界会出现怎么的变化呢?又如:在学习了重力、摩擦力之后,可以让学生想象一个没有重力、摩擦力的世界.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为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世界的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在虚拟的情境中,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思维活动就会被唤起,想象力得以自由驰骋,灵感的火花时时炸开,创新意识也就得到了激发和培养.
1.3创设开放问题情境
从认知心理学来看,新课教学之后,机械地布置“一课一练”,往往会使学生厌烦.此时如果能创设开放情境,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就会再次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使学生再接再厉地完成迁移训练,体验成功的愉悦,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发散性.
例如讲“重力”时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根据月球上的一些特征讨论,假设我们生活在月球上,将会出现哪些奇异的情境?这是一开放性较大的探究问题,要弄清楚它,学生需要通过各种渠道获取有关背景知识,如:(1)月球表面没有空气;(2)月球表面重力加速度是地球表面的1/6;(3)月球表面没有磁场.然后,借助这些知识信息展开联想.同时,可要求学生练一练:我国发射“神州六号”之后,又成功发射了“嫦娥”号月球卫星.下列能在月球上成功活动的是:A.直接跟同伴对话;B.用指南针辨别方向;C.人在月球上比在地球上跳得高;D.放风筝.这样的课堂情境让学生印象深刻,其中的收获和影响也会伴随在学生将来的学习中.
2设置实验型情境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既是物理学的重要内容也是物理学研究手段.在物理教学中,实验对学生的认知具有重要意义.一些抽象、理性的知识教学可以借助物理实验,创设直观而有趣的实验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积极思考.
例如学习蒸发时,让学生做如下的吹气实验:第一次请学生将手掌摊开放在嘴前,张大嘴,慢慢地对手掌呵气.学生会感到手掌“暖烘烘”;第二次请学生将手掌摊开放在同样的位置,先闭嘴,然后嘴留一条小缝,用力向手掌吹气,学生会感到“冷嗖嗖”.然后要求学生提出问题.在这种情境下,学生自然会产生并提出这样的问题:同样从自己的嘴中吹出的气,为什么一次是暖烘烘,而另一次是冷飕飕?同是嘴中吹出的气,理应温度相同,为什么吹气的方式不同,两次感觉不同?教学便可围绕解决相应的问题来进行.再如进行大气压强教学时,为研究“吸管中的饮料是被吸上来的还是被压上来的?”这一问题,教师可以设计如下装置(如图1),并请学生做实验,再追问:当用力推动注射器活塞时,广口瓶内的气压将(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直玻璃管内的气压,此实验(选填“能”或“不能”)验证“饮料是被气体压上来的”这一结论.
实验本身只是一种教学手段,教师应通过各种途径有效地创设实验情境,从而使实验成为整个教学过程的有机部分,赋予生硬的器材以勃勃生气,单调的实验以丰富的色彩,实验效果也自在其中了.
3设置故事型情境
爱听故事是孩子的天性,在教学过程中,若能穿插一些融入物理知识的历史故事,生活趣事,可使学生更加容易进入轻松愉悦的良好学习状态.例如:在“速度”的教学时,可以插入这样一则笑话:警察叫停了一辆违章超速的汽车,可司机却说:“你没看到后面那条路塞车吗?这不足一公里的路,我用了整整一小时,我会超速吗?”在物理学发展中也有许多动人的故事,渗透着人类探索自然的科学方法和品德.如阿基米德从浸浴中得到启示从而发现浮力定律的典故;牛顿从苹果落地现象到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典故.这些历史情境的再现既能激起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也是对学生进行物理学研究的方法教育,是科学品德和情操的熏陶. 4设置图片、影像型情境
苏科版初中物理教材,每一章都精心设计了一些具有导学作用的插图,有些比较抽象的概念,则采用“以图代言”的方式,将一些抽象的知识直观化,图表化.有的章节利用幽默的插图,采用夸张的手法,使得所学知识趣味化.这些插图贴近学生的年龄特征,又符合学生认知规律,便于刺激学生的思维.例如在学习“滑轮”一节时,利用书本上插图:胖子通过定滑轮提起重物,让瘦子帮忙,而瘦子却被重物高高拉起,闹出了笑话,它可以激发学生进行思考:“定滑轮到底有什么用?”带着这样的疑问,兴趣盎然地学习定滑轮的知识.
教育家荀况曰: “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形、声、色的感官刺激,不仅使课堂气氛轻松愉快,易激起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还可以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例如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学生通过探究已初步得出凸透镜成像的几种情况,但印象不是很深,规律的掌握也不系统,这时利用多媒体模拟演示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各种情况,给学生清晰直观的动态过程,从而加深学生对成像规律的理解和巩固,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到了知识,增长了见识.
5设置活动型情境
在教学中,有些重点难点往往不易突破,但如果能在教学中创设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活动情境,使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形成人人参与,多向交流的学习氛围,以跃跃欲试的亢奋心态参与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新知识,建立新概念,既能比较容易地突破教学中的难点,又符合学生由浅入深,从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规律,同时也完成了学生认识上的飞跃、思维上的深化.
例如,在探究“杠杆平衡条件”时,教师出示跷跷板(一种杠杆),请两位同学“玩”一下这个翘翘板,请他们分别站在跷跷板的两端,使跷跷板平衡.(先请两位体重相同的,再换两位体重相差较大的.)其他同学仔细观察,游戏者是如何改变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使跷跷板平衡的,进一步引导学生一起探究杠杆平衡的条件.又如,在学习“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一课时,在复习巩固环节,由5位同学分别扮演左2f、左F、凸透镜、右F、右2f;教师扮演蜡烛,站不同的位置出题;另一位参加的同学要拿对相应的成像的牌子并站好相应的位置.由于成像规律比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因此在课堂上创设这样的活动情境,能够激起学生极大的兴趣,使学生在亲身感受与体验中突破学习难点,巩固本节课所学的重点.
教学是一门表演艺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借助游戏活动的形式,来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让学生产生愉悦的体验.因为愉悦的情绪可以使大脑皮层处于“觉醒状态”,保持智力活动高效率,让学生在良好的情绪状态中掌握知识.
充满学习情境的课堂不再是单调的、枯燥的,而是生动的、有趣的,教学给学生带来的不应是知识的“灌输”,而是知识的增长与方法的生成.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各种学习情境,设法让学生带着好奇、带着问题进入教材,以顺应的心态去游览新的学习天地,然后让学生带着“余味”,带着新问题离开课堂.
总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在课堂教学中创设各种学习情境是一项创造性的工作,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的需要,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生动有趣、丰富多彩的学习情境,使学生爱学、乐学、善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取得教与学的最优效果.
1设置问题型情境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是探究式学习的起点,也是探究式学习的基本特征.初中物理探究式学习要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围绕科学性问题,不断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常常通过设疑问题来创设“问题情境”.设疑指在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设疑的一般方法是把需要解决的课题,有意识、有计划、巧妙地寓于符合学生实际的各种知识基础之上,给学生造成一种疑问或悬念,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动机,点燃起学生思维的火花.
1.1创设惊诧问题情境
高尔基说:“惊奇是了解的开端的引向认识的途径”.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呈现给学生的材料、现象与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发生矛盾,就会打破学生知识体系和智能体系的平衡,引起“意外惊诧”的效果.当学生进入这种惊诧的情绪场景时,好奇心就会驱使他们去积极思考、主动探究.
在“大气压强”的教学中,创设如下情境:取一长的大号试管,将里面装满清水;另用一塑料药甁(口径略小于试管)装满盛有红墨水的水后加盖,并置入大号试管管口,这时清水和红药甁都与试管口平齐;用手捂住管口缓缓倒置后,再松开手.这时,将发生什么现象?学生预料:A.水与红药甁同时落下(大多数学生会这样预料);B.水下落,红药甁上升(一小部分学生可能这样预料).实验现象:水哗哗下落,红药瓶缓缓上升.这样的结果有悖于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处于惊奇、困惑的情绪之中,并产生了追求原因的急切心情.
1.2创设想象问题情境
想象是一种高级的形象思维活动,是学习者在头脑中把新、旧知识和科学概念进行加工和重新组合,建立新形象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想象情境,给学生的头脑“插上翅膀”,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想象力,而且能使所学知识得以升华.
例如,在学习了声音在空气的传播速度约为340 m/s后,可以创设这样的想象情景:假设声音在空气的传播速度变成1 m/s,世界会出现怎么的变化呢?又如:在学习了重力、摩擦力之后,可以让学生想象一个没有重力、摩擦力的世界.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为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世界的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在虚拟的情境中,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思维活动就会被唤起,想象力得以自由驰骋,灵感的火花时时炸开,创新意识也就得到了激发和培养.
1.3创设开放问题情境
从认知心理学来看,新课教学之后,机械地布置“一课一练”,往往会使学生厌烦.此时如果能创设开放情境,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就会再次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使学生再接再厉地完成迁移训练,体验成功的愉悦,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发散性.
例如讲“重力”时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根据月球上的一些特征讨论,假设我们生活在月球上,将会出现哪些奇异的情境?这是一开放性较大的探究问题,要弄清楚它,学生需要通过各种渠道获取有关背景知识,如:(1)月球表面没有空气;(2)月球表面重力加速度是地球表面的1/6;(3)月球表面没有磁场.然后,借助这些知识信息展开联想.同时,可要求学生练一练:我国发射“神州六号”之后,又成功发射了“嫦娥”号月球卫星.下列能在月球上成功活动的是:A.直接跟同伴对话;B.用指南针辨别方向;C.人在月球上比在地球上跳得高;D.放风筝.这样的课堂情境让学生印象深刻,其中的收获和影响也会伴随在学生将来的学习中.
2设置实验型情境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既是物理学的重要内容也是物理学研究手段.在物理教学中,实验对学生的认知具有重要意义.一些抽象、理性的知识教学可以借助物理实验,创设直观而有趣的实验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积极思考.
例如学习蒸发时,让学生做如下的吹气实验:第一次请学生将手掌摊开放在嘴前,张大嘴,慢慢地对手掌呵气.学生会感到手掌“暖烘烘”;第二次请学生将手掌摊开放在同样的位置,先闭嘴,然后嘴留一条小缝,用力向手掌吹气,学生会感到“冷嗖嗖”.然后要求学生提出问题.在这种情境下,学生自然会产生并提出这样的问题:同样从自己的嘴中吹出的气,为什么一次是暖烘烘,而另一次是冷飕飕?同是嘴中吹出的气,理应温度相同,为什么吹气的方式不同,两次感觉不同?教学便可围绕解决相应的问题来进行.再如进行大气压强教学时,为研究“吸管中的饮料是被吸上来的还是被压上来的?”这一问题,教师可以设计如下装置(如图1),并请学生做实验,再追问:当用力推动注射器活塞时,广口瓶内的气压将(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直玻璃管内的气压,此实验(选填“能”或“不能”)验证“饮料是被气体压上来的”这一结论.
实验本身只是一种教学手段,教师应通过各种途径有效地创设实验情境,从而使实验成为整个教学过程的有机部分,赋予生硬的器材以勃勃生气,单调的实验以丰富的色彩,实验效果也自在其中了.
3设置故事型情境
爱听故事是孩子的天性,在教学过程中,若能穿插一些融入物理知识的历史故事,生活趣事,可使学生更加容易进入轻松愉悦的良好学习状态.例如:在“速度”的教学时,可以插入这样一则笑话:警察叫停了一辆违章超速的汽车,可司机却说:“你没看到后面那条路塞车吗?这不足一公里的路,我用了整整一小时,我会超速吗?”在物理学发展中也有许多动人的故事,渗透着人类探索自然的科学方法和品德.如阿基米德从浸浴中得到启示从而发现浮力定律的典故;牛顿从苹果落地现象到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典故.这些历史情境的再现既能激起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也是对学生进行物理学研究的方法教育,是科学品德和情操的熏陶. 4设置图片、影像型情境
苏科版初中物理教材,每一章都精心设计了一些具有导学作用的插图,有些比较抽象的概念,则采用“以图代言”的方式,将一些抽象的知识直观化,图表化.有的章节利用幽默的插图,采用夸张的手法,使得所学知识趣味化.这些插图贴近学生的年龄特征,又符合学生认知规律,便于刺激学生的思维.例如在学习“滑轮”一节时,利用书本上插图:胖子通过定滑轮提起重物,让瘦子帮忙,而瘦子却被重物高高拉起,闹出了笑话,它可以激发学生进行思考:“定滑轮到底有什么用?”带着这样的疑问,兴趣盎然地学习定滑轮的知识.
教育家荀况曰: “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形、声、色的感官刺激,不仅使课堂气氛轻松愉快,易激起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还可以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例如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学生通过探究已初步得出凸透镜成像的几种情况,但印象不是很深,规律的掌握也不系统,这时利用多媒体模拟演示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各种情况,给学生清晰直观的动态过程,从而加深学生对成像规律的理解和巩固,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到了知识,增长了见识.
5设置活动型情境
在教学中,有些重点难点往往不易突破,但如果能在教学中创设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活动情境,使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形成人人参与,多向交流的学习氛围,以跃跃欲试的亢奋心态参与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新知识,建立新概念,既能比较容易地突破教学中的难点,又符合学生由浅入深,从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规律,同时也完成了学生认识上的飞跃、思维上的深化.
例如,在探究“杠杆平衡条件”时,教师出示跷跷板(一种杠杆),请两位同学“玩”一下这个翘翘板,请他们分别站在跷跷板的两端,使跷跷板平衡.(先请两位体重相同的,再换两位体重相差较大的.)其他同学仔细观察,游戏者是如何改变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使跷跷板平衡的,进一步引导学生一起探究杠杆平衡的条件.又如,在学习“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一课时,在复习巩固环节,由5位同学分别扮演左2f、左F、凸透镜、右F、右2f;教师扮演蜡烛,站不同的位置出题;另一位参加的同学要拿对相应的成像的牌子并站好相应的位置.由于成像规律比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因此在课堂上创设这样的活动情境,能够激起学生极大的兴趣,使学生在亲身感受与体验中突破学习难点,巩固本节课所学的重点.
教学是一门表演艺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借助游戏活动的形式,来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让学生产生愉悦的体验.因为愉悦的情绪可以使大脑皮层处于“觉醒状态”,保持智力活动高效率,让学生在良好的情绪状态中掌握知识.
充满学习情境的课堂不再是单调的、枯燥的,而是生动的、有趣的,教学给学生带来的不应是知识的“灌输”,而是知识的增长与方法的生成.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各种学习情境,设法让学生带着好奇、带着问题进入教材,以顺应的心态去游览新的学习天地,然后让学生带着“余味”,带着新问题离开课堂.
总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在课堂教学中创设各种学习情境是一项创造性的工作,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的需要,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生动有趣、丰富多彩的学习情境,使学生爱学、乐学、善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取得教与学的最优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