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研究肝细胞生长因子(HGF)与肝再生增强因子(ALR)重组表达质粒对大鼠实验性肝纤维化的治疗作用.方法 建立二甲基亚硝胺肝纤维化模型后的90只S-D大鼠分为空白组、pcDNA3.1治疗组、pcDNA3.1-HGF治疗组、pcDNA3.1-ALR治疗组、pcDNA3.1-HGF与pcDNA3.1-ALR共治疗组、pcDNA3.1-HGF-ALR治疗组,每组15只.各治疗组大鼠每24小时经尾静脉注射1次相应质粒0.1 μmol,连续3次,空白组不接受任何治疗,另取同批次S-D大鼠10只作为对照组.治疗结束后4 d处死大鼠,留取肝组织采用HE染色观察肝脏的病理形态,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和c-jun的表达.计量资料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SNK检验,计数资料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分析.结果 空白组和pcDNA3.1治疗组大鼠肝组织有明显的条索状纤维间隔形成,可见假小叶,两组肝纤维化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317,P=1. 000);其他治疗组肝纤维化均有不同程度改善,以pcDNA3.1-HGF-ALR治疗组改善最明显.对照组肝组织PCNA和c-jun表达均较低,其吸光度值分别为8.6±1.9和3.2±1.2;空白组与pcDNA3.1治疗组肝组织PCNA和c-jun表达均增加,其吸光度值分别为24.1±3.0.24.5±4.3与23.8±3.1、24.9±4.2,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其他治疗组的PCNA表达显著增加,c-jun表达显著降低,均以pcDNA3.1-HGF-ALR治疗组的变化最明显.结论 重组表达质粒pcDNA3.1-HGF-ALR能较好地改善大鼠实验性肝纤维化,并可能通过促进肝细胞增殖和抑制原癌基因c-jun的表达来发挥其抗肝纤维化作用。
肝细胞生长因子与肝再生增强因子重组表达质粒对大鼠肝纤维化的影响
【摘 要】
:
目的 研究肝细胞生长因子(HGF)与肝再生增强因子(ALR)重组表达质粒对大鼠实验性肝纤维化的治疗作用.方法 建立二甲基亚硝胺肝纤维化模型后的90只S-D大鼠分为空白组、pcDNA3.1治疗组、pcDNA3.1-HGF治疗组、pcDNA3.1-ALR治疗组、pcDNA3.1-HGF与pcDNA3.1-ALR共治疗组、pcDNA3.1-HGF-ALR治疗组,每组15只.各治疗组大鼠每24小时经尾静脉
【机 构】
:
325000,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感染科,325000,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感染科,325000,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感染科,325000,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感染科,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感
【出 处】
:
中华传染病杂志
【发表日期】
:
2010年28期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其他文献
HBV共价闭合环状DNA(hepatitis B viruscovalently closed circular DNA,HBV CCCDNA)检测技术的研发以及应用价值的探讨一直是相关领域所关注的热点,虽已积累了大量研究资料,但仍存在不少有待完善的问题.笔者从事HBVeceDNA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工作多年,取得了一些结果并较为深入地思考了一些问题,现阐述如下。
期刊
流行性感冒(流感)具有发病率高、传播速度快、流行范围广的特点.流感病毒感染以5~20岁的儿童和青少年多见[1].在流感流行早期,35%~50%的感染者是学龄儿童[2].由于流感病毒不断发生抗原漂移与病毒转换,易发生抗原性、传播性、致病性的变化,故人群对变异株普遍易感.因此,流行常具有周期性,易导致世界性大流行.随着甲型H1N1流感的大范围流行,儿童危重病例不断出现,为提高临床医师对危重病例的认识,
期刊
患者男,20岁.因不规则发热,体温36~39℃,伴恶心、呕吐等1个月余入院.体格检查:体温38℃,脉搏85次/min,呼吸20次/inin,血压110/70 mm Hg(1 mm Hg=0.133kPa)。
期刊
阿德福韦酯(ADV)对HBV野生株和拉米夫定耐药变异株均有活性,且耐受性好,不易出现耐药[1].但临床中ADV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时,有的疗效较好,有的疗效欠佳,而影响疗效的因素主要包括宿主及病毒.TNF-α是具有广泛生物活性的细胞因子,其单核苷酸多态性反映了不同种族和个体之间的遗传差异[2];而HBV基因型是否影响ADV疗效,相关研究也未得出较一致的结论.为此,本研究同时分析宿主和病毒因素
期刊
IFN-α和拉米夫定(LAM)是目前临床上抗HBV治疗的主要药物,由于单独使用的长期疗效尚不令人满意,故探索不同抗病毒药物的联合治疗已成为热点[1].我们自1999年10月至2004年9月对IFN-α或LAM治疗失败的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进行序贯治疗的探索,现将初步结果报道如下。
期刊
患儿男,25 d.因阵发性哭闹5 d,伴发热5 h入院.患儿系头胎足月剖宫产,Apgar评分1、5、10 min均为10分,出生体质量3 100 g,母乳喂养.入院前5 d,无明显诱因出现阵发性烦躁哭闹,不思饮食,偶有呕吐(非喷射状),体温及大小便正常.入院前5 h发现患儿发热,体温达39℃,遂入院.母孕期体健。
期刊
目的 探讨早期发现手足口病重症病例.并进行积极干预对预后的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220例手足口病住院患儿中9例重症患儿的起病、进展,血液及脑脊液,心、脑电图监测指标,治疗措施及预后.统计学处理采用Pearson x2检验和t检验.结果 9例重症患儿均有神经系统受累表现.但临床表现有所不同:脑膜刺激征和(或)病理征阳性9例.伴嗜睡7例,肢体抖动乏力6例,排尿障碍3例,感觉过敏3例,自主神经功能失调2
HBsAg变异是HBV研究的热点之一,但既往研究主要关注HBsAg变异与疫苗-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逃逸、HBsAg 诊断试剂以及隐匿性HBV感染的关系等[1].实际上,在HBV基因组中,HBsAg的编码序列与反转录酶(Rt)的编码序列完全重叠,因此Rt变异有可能造成HBsAg的相应变异.随着核苷(酸)类似物(NA)在慢性乙型肝炎(CHB)抗病毒治疗中的不断推广,NA治疗相关的Rt变异也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