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马尾闽安村蟛蜞酥飘香

来源 :海峡摄影时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est19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小红獒不足持,闽安城下醢蟛蜞。平生莫诩横行惯,醉死糟邱悔已迟。——《垂涎录》
  蟛蜞 闽江的馈赠
  蟛蜞,形似小螃蟹,亦作“螃蜞”,乃蟹类之一,栖存于福州闽江流域以及内河边的泥土小洞穴中。形体小于蟹,只有大拇指那么大,螯足无毛,长着一双圆溜溜的眼睛,披着一身甲壳,两只大脚像两把铁钳,八只细脚分布身子两侧,横着爬行。冬春季青壳,夏秋季红壳,体大红壳的俗名“红红牛”,十分可爱。
  蟛蜞秋冬季节成熟,常被小孩钓来玩。过去福州内河岸边都有蟛蜞,钓蟛蜞是当年小孩的一大乐趣。上了一定年纪的福州人大多都有钓蟛蜞的童年经历。钓着蟛蜞后,用绳缚着放于地上,蟛蜞嘴中便冒出白色泡沫,好像锅中煮饭,因此,福州就有童谣唱道:“蟛蜞煮饭给囝吃,囝去街中做乞食……”
  蟛蜞酥 家乡的美味
  说起蟛蜞,不得不提用它制作的蟛蜞酥和蟛蜞酱,这可是福州特有的风味食品。
  蟛蜞酥可以单吃,用于早餐配稀饭或下酒,其优美风味,红颜色泽,鲜香脆酥的清爽口感,胜于蟛蜞酱。蟛蜞酱则作为佐料,用来蘸油炸的鲜鱼,比酱油、虾油味更荤。海蜇皮揾(蘸)蟛蜞酱是福州美食之一,富有地方风味特色。如今的高级酒楼在设计“六盖碟”时,也常有蟛蜞酥这道小菜,有的客人每宴必点。
  闽安蟛蜞酥 “丫霸”
  对于福州人而言,福州马尾闽安村盛产蟛蜞。据史料记载,闽安村蟛蜞酥制作最早出现于唐代。闽安水域咸淡水交融,加上邢港河水质清澈,特异的水源环境,造就了闽安蟛蜞的独特鲜美味道。福州人口口相传,都说闽安蟛蜞酥实在“丫霸”(福州方言,意为很棒、很厉害)。
  蟛蜞富有闽安地方风味特色,用盐花蒸煮,口感鲜美,制成蟛蜞酥与蟛蜞酱的口味更佳。据说蟛蜞酱还有消炎解毒的作用,对医治咽喉肿痛很有疗效。蟛蜞酥富含维生素B6与蛋白质,还能醒脑提神。闽安侨乡旅居海外的乡亲,念念不忘家乡特有的蟛蜞酥风味食品,并作为招待亲友或馈赠礼品。诗曰:“小小红獒不足持,闽安城下醢蟛蜞。平生莫诩横行惯,醉死糟邱悔已迟。”
  今年59岁的闽安村村民江幼俤做蟛蜞酥50年了,说起蟛蜞酥的制作过程,老人从抓蟛蜞到制作,一一演示了一番。
  早上7点多,趁着邢港河退潮,江幼俤与老伴连玉官拿着锄头、背着竹篓,来到河滩抓蟛蜞。河滩上布满小小的洞,直径有的都不到2厘米。只见两人对着小洞一锄,蟛蜞就钻了出来,连忙用手一抓,蟛蜞就成了“篓中之鳖”。
  每年四五月份的蟛蜞最好吃,由于蟛蜞冬眠刚出来,比较硬,做出来的蟛蜞酥比较脆。老人说,其实抓蟛蜞的最佳时期是下雨前闷热的时候,蟛蜞因为缺氧,都会从洞里跑出来透气,这时,只要拿着一根钓竿坐在岸边,在鱼钩上放一些青菜萝卜,蟛蜞就会立马上钩。
  “红色的做出来的好看。”回到家,江幼俤一边将蟛蜞的尾部摘掉,一边将外壳是红色的蟛蜞挑出来,用于做蟛蜞酥。将蟛蜞洗干净,用容器装好,放入盐、福建老酒、味精、生姜,大力地上下摇晃容器,直至蟛蜞动弹不了,再倒入酒糟、高粱酒进行搅拌,一盘香脆可口、酒香四溢的蟛蜞酥就做好了。江阿姨说,由于放了高粱酒,蟛蜞酥一定要在两三天内吃完。
  江幼俤说蟛蜞酥做成蟛蜞酱,放上10年、20年都不成问题。调味料还是那些,将蟛蜞放到调味料中,用锤子捣烂后,再腌制12个小时,然后再放到石磨当中碾,最后装到干燥的瓶子里,旋紧盖子贮存,“时间越久越好,让酒的香味渗透进去。”
  “村里好多人都去国外打拼事业,只要有机会回家乡,他们就会买上三四瓶蟛蜞酱带到国外去”,江幼俤老人说,因为对于他们而言,蟛蜞酱里老酒、酒糟的香味与蟛蜞的鲜味混合在一起,那就是福州家乡的味道。
其他文献
在繁华的街道,车辆与行人汇聚在一起,形成一曲城市交响乐。主题与画面表现突出,缤纷的色彩,动静结合的画面,简单的城市一角,充满了现场感,但构图有点瑕疵,上部和右下角有点杂乱。
期刊
包括传承字和简化字在内的规范汉字,是中国现在的通用文字,社会各界都应该遵照使用。公务与经贸交往,新闻出版、各级教育机构和公共场所等等,都要正确使用规范字。
期刊
虽然纷乱,但是非常富有趣味性的画面中,两只蚂蚁在花瓣上专注地交流。整幅画面颜色鲜艳而清新,花瓣之上私语的蚂蚁和花瓣下隐藏的一个身影,又构成一种对比,为图片增加了一些故事的元素。
期刊
12月3日,韩国庆尚南道巨济岛,一艘比美国纽约帝国大厦的高度还长的浮动船“前奏”号首次下水测试。一旦全部建成,“前奏”号浮动船将成为世上最大的浮动设施,重量超过60万吨。尽管其外表看上去像是一艘船,但“前奏”号从严格意义上讲并不能被称为一艘船,因为它需要被拖船拖到该去的地方,而不能依靠自身的动力行驶。业界分析人士称,“前奏”号造价估计会在108亿美元到126亿美元之间。
期刊
糍粑也称年糕,在过年的时候制作食用,过年前制作糍粑是福建乡村上千年流传下来的习俗。糍粑由糯米蒸熟,再通过特质石材凹槽冲打而成,手工打糍粑很费力,但是做出来的糍粑柔软细腻,味道极佳。  每年到腊月间,越是接近年关,城里人都忙着上街置办过年物品,乡村人家却都是自己动手准备年货。寒冬腊月的时候,农活不能干,是乡间办年的好时机。家家户户腌鱼肉,制阴米,磨汤圆,烫豆折,爆蚕豆,炒花生,嗵炒米,熬白糖……而糍
期刊
好糖“打”出来  “打糖”是麦芽糖的一种,和打糍粑(年糕)一样,都是为过年准备的年货。这些事情都在腊月完成,据说用腊水熬出的打糖味道更甜,也更经留,不容易溶化。  “我20多岁的时候,父亲就开始教我打糖,现在我都60岁了。”打了30多年糖的福建武夷山吴屯乡后乾村村民占希财,是占家“打糖”的第五代传人了。  “打糖”是武夷山年货之一,糖里面包裹着花生、芝麻,一口咬下去,满嘴尽是香甜。对于打糖,占希财
期刊
相传,光饼是明朝嘉靖年间,戚继光在福建、浙江一带抗倭时发明的,用作日常补给的干粮。后来,人们为纪念戚继光抗倭,就称小饼为“光饼”,称大饼为“征东饼”。  在福州,人们通常把饼面没有芝麻的叫“光饼”,有芝麻的叫“福清饼”。但在距福州60公里的福清市,人们则把饼面有芝麻的叫“光饼”。要论“津津有味”,比较起来,还是福清人做的光饼略胜一筹。福州人做光饼,从前一向用木炭烘炉,现在为图省事,多半改用电烘箱烤
期刊
我们要热爱祖国,就要热爱祖国文化;要热爱祖国文化,就应了解和热爱汉字;而作为书画爱好者,特别是书画家,就更应了解和热爱汉字了。因为汉字是书法的载体,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根。
期刊
在福州,大凡年龄在40岁以上的人都有饮用青红酒的经历,其中许多人的童年还是在青红酒中泡大的,对青红酒情有独钟。一坛青红酒,浸泡着多少故事,它是回忆的根源,更是记忆的起点……  福州人习惯用糯米、红粬酿成黄酒,家酿黄酒俗称“青红”。青红酒由“生红酒”而来,因“生”和“青”福州方言为谐音,故名“青红酒”。  据福州民俗专家方炳桂介绍,民国时期,闽县、侯官县一带,每年几乎家家户户都酿青红,酿酒时节是小孩
期刊
“坛放荤香飘四邻,佛闻弃禅跳墙来”。作为人世最高快感的代表,集尽荤食精华的福州名菜“佛跳墙”,名字本身就充满着对佛世的调侃和对人世欢娱的自豪。  佛跳墙,福州传统名菜,迄今有100多年历史,为聚春园菜馆老板郑春发研创。1965年和1980年分别在广州南园和香港,以烹制佛跳墙为主的福州菜引起轰动,在世界各地掀起了佛跳墙热。各地华侨开设的餐馆,多用自称正宗的佛跳墙菜,招徕顾客。佛跳墙还在接待西哈努克亲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