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和自主探索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关键词】小学;教学方法
【中图号】G623.5【文献标示码】A【文章编号】1005-1074(2008)10-0234-01
近几年来,随着新课标的不断深入,就如何指导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习数学这一问题,已引起广大教师的关注,不少教师根据小学生好奇、好动,具体形象思维占优势等心理特征,从知识的内在的联系和教学内容的具体要求出发,把大量的实际操作内容合理地安排在新授练习和复习巩固之中,通过摆一摆、拼一拼、画一画、剪一剪、折一折、量一量、掂一掂等活动,让学生在动手、动脑、用耳、用口的过程中,使多种感官协调活动。这样,不但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感知知识,加深记忆,理解算理,而且也有利于学生形成智力技能,促进智力的发展。因此正确地指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是提高学生素质和教学质量的一个值得重视的课题。
1在操作中感知
我们知道,感知虽然属于认识过程的初级阶段,但它却是进行思维、理解知识的基础,是一切知识的来源。任何复杂的认识都离不开感知提供的关于客观现实的感性材料。只有感知提供的材料十分豐富,我们才能依据这些材料形成有关的概念。这对于经验少的小学生来说,动手操作就显得更为重要。小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操作,能把多种感官调动起来,以建立多通道的联系,使脑细胞受到外界丰富的信息源源不断地反复刺激,从而获得比较鲜明的知觉形象,为理解和掌握有关的数学知识提供有力支柱例如在教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有余数的除法”例3时,指导学生把16盆花,17盆,18盆……24盆,25盆,按每组摆5盆,分别可以摆几组?还剩几盆?让学生摆弄小棒或圆片,学生在摆的过程中看看多出的盆数与每组摆的5盆之间的关系,学生一边摆、一边看、一边说、一边想,直观形象地感知到余数都比除数小,懂得如果余数比除数大,说明还可以继续再分,这就为进一步抽象概念打下了扎实的基础,这样的教学其教学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2在操作中理解
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发展。实际操作不仅为他们掌握间接经验提供了大量的直观的感性材料,同时使他们在操作的过程中,用自己学过的知识去分析、综合、判断、推理,在运用中可以发现未遇到过的东西,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促进他们在建立新的认识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在理解中求的巩固,避免死记硬背。例如在三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面积的意义”教学时,让学生动手亲自摸一摸课桌面、课本的封面、练习本的封面等等,就会理解“物体的表面”的含义,再让学生分别画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比较这两个图形的大小,从而理解“封闭图形的大小”的含义,在此基础上再进行举例、画图等练习,学生就不难理解什么是面积了,因为他们是以直观形象的具体材料为依据进行理解的。总之,无论是从学生掌握知识的需要来看,还是从新课标的教学内容的编排来看,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知,理解数学知识都有着特殊的的意义和作用。
【关键词】小学;教学方法
【中图号】G623.5【文献标示码】A【文章编号】1005-1074(2008)10-0234-01
近几年来,随着新课标的不断深入,就如何指导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习数学这一问题,已引起广大教师的关注,不少教师根据小学生好奇、好动,具体形象思维占优势等心理特征,从知识的内在的联系和教学内容的具体要求出发,把大量的实际操作内容合理地安排在新授练习和复习巩固之中,通过摆一摆、拼一拼、画一画、剪一剪、折一折、量一量、掂一掂等活动,让学生在动手、动脑、用耳、用口的过程中,使多种感官协调活动。这样,不但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感知知识,加深记忆,理解算理,而且也有利于学生形成智力技能,促进智力的发展。因此正确地指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是提高学生素质和教学质量的一个值得重视的课题。
1在操作中感知
我们知道,感知虽然属于认识过程的初级阶段,但它却是进行思维、理解知识的基础,是一切知识的来源。任何复杂的认识都离不开感知提供的关于客观现实的感性材料。只有感知提供的材料十分豐富,我们才能依据这些材料形成有关的概念。这对于经验少的小学生来说,动手操作就显得更为重要。小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操作,能把多种感官调动起来,以建立多通道的联系,使脑细胞受到外界丰富的信息源源不断地反复刺激,从而获得比较鲜明的知觉形象,为理解和掌握有关的数学知识提供有力支柱例如在教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有余数的除法”例3时,指导学生把16盆花,17盆,18盆……24盆,25盆,按每组摆5盆,分别可以摆几组?还剩几盆?让学生摆弄小棒或圆片,学生在摆的过程中看看多出的盆数与每组摆的5盆之间的关系,学生一边摆、一边看、一边说、一边想,直观形象地感知到余数都比除数小,懂得如果余数比除数大,说明还可以继续再分,这就为进一步抽象概念打下了扎实的基础,这样的教学其教学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2在操作中理解
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发展。实际操作不仅为他们掌握间接经验提供了大量的直观的感性材料,同时使他们在操作的过程中,用自己学过的知识去分析、综合、判断、推理,在运用中可以发现未遇到过的东西,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促进他们在建立新的认识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在理解中求的巩固,避免死记硬背。例如在三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面积的意义”教学时,让学生动手亲自摸一摸课桌面、课本的封面、练习本的封面等等,就会理解“物体的表面”的含义,再让学生分别画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比较这两个图形的大小,从而理解“封闭图形的大小”的含义,在此基础上再进行举例、画图等练习,学生就不难理解什么是面积了,因为他们是以直观形象的具体材料为依据进行理解的。总之,无论是从学生掌握知识的需要来看,还是从新课标的教学内容的编排来看,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知,理解数学知识都有着特殊的的意义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