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班的幼儿对于周围世界中新奇的事物、现象充满了好奇心和求知欲,遇到奇妙的现象他们会百看不厌,百问不倦。如何引导孩子通过自己的探索,尝试来感知了解事物的真相,感知自然界的奇妙和美好,需要孩子们产生探究事物的兴趣,保持永久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我们努力做了以下尝试。
一、为幼儿提供一个宽松的探究氛围
《纲要》提出创设安全、宽松的探究氛围是儿童主动学习和探究的基本前提和条件。小班幼儿的知识经验比较初浅,对周围世界中新奇事物的认识往往是根据表面现象来定义的,有时会不合乎成人的逻辑想法。当孩子们看到自然角里的小乌龟趴着一动也不动,他们跑过来会说:“老师,小乌龟死了,你快去看看吧”,我笑笑引导他们轻轻拨弄小乌龟的壳,小乌龟动了,孩子们惊叫起来,“是小乌龟在睡觉呢吧?”“对啊,小乌龟和我们小朋友一样也要睡觉的啊”,下次再看到睡觉的小乌龟,他们会主动的告诉我:“老师,小乌龟又在睡觉了。”所以,真诚的接受幼儿的不同看法,适时的引导,使他们在探索中了解事物的真像,逐渐提高幼儿的认知水平。
二、在教育活动中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操作材料,引起幼儿的探究兴趣
《纲要》提出,材料能引起幼儿的探究兴趣,在教育活动中,为幼儿提供有意义的操作材料,能引发幼儿产生想摸一摸,探索一下的愿望,如我们的科学活动“蛋宝宝站起来”在活动之前,我先请幼儿和爸爸妈妈想办法将蛋宝宝安全的护送到幼儿园,在护送途中,家长使用了各种材料,我们利用起来,再为他们增加一些其他的辅助材料提供给他们,看到自己带来的东西走入课堂,幼儿更加感兴趣,跃跃欲试,他们急切的想尝试让蛋宝宝站起来的各种方法,尝试一种再换一种,他们发现有的材料能帮蛋宝宝站立,有的则不能,我鼓励他们两个小伙伴结伴想办法,试试两种材料放在一起能不能让蛋宝宝站起来。在活动中,我没有直接演示,告诉他们方法,而是发挥孩子们的主动性,通过他们的自由探索发现其中的奥妙,孩子们经过不断的尝试获得的发现,印象会更加深刻。
三、精心设疑,激发幼儿的好奇心
探索活动仅仅局限在活动中完全不能满足幼儿的探索欲望,为了给幼儿更广阔的探索空间,我将材料投放到区角,让幼儿在游戏中继续实践和操作。因此,我发动幼儿带来自己家里会发声的玩具放在玩具乐园中与同伴一起分享,引导孩子们在玩弄、操作中真实的感受各种玩具发出的不同乐声。在手工区我们引导幼儿自制了水杯乐器,鼓励他们不断的增加或减少杯中的水,用木棒敲击出不同的声音,用沙子、大豆、米、纸团做成的密封罐子也投放在区角,让幼儿通过摇摇晃晃,猜猜,感知不同材料的组合发出的奇妙的声音,在游戏中让幼儿体验学习的快乐,满足了幼儿好动的天性。
四、巧妙提问,指导幼儿进行科学探索
新《纲要》强调:“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即提出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生活化的教育要求,科学教育的内容应从幼儿的身边取材。一次吃完中饭我引导孩子坐在教室外的场地上晒太阳,李彦曦和石珺瑶两个小朋友却在幼儿用小椅子围成的圆圈外面,蹲在地上嘀嘀咕咕,不知道在研究着什么,我想大声叫他们回到自己的座位上,但看到他们那么专注就想知道他们到底发现了什么。于是我走过去问:“你们在看什么啊?”“老师,你看这里有洞洞。”我一看,果然地上有一个圆圆的小洞,往下看去,黑黑的,很深。很快其他幼儿也迎了过来探个究竟,一个个的小脑袋把这个无意中发现的小洞洞围的严严实实的。“老师,这洞里有什么啊?”“哎呀,老师也不清楚。你们猜猜看呀?”正在孩子们七嘴八舌的议论时,邢殊毅小朋友叫到,“老师这里也有,这里也有呢”。看到孩子们这么感兴趣,我也被他们的情绪所感染,引导孩子们想想,“怎么才能知道里面是什么呢?”话刚一出口,大胆的唐一名小朋友就把手指伸进了洞洞,几个女孩子一惊一乍的说”虫子会咬你的”,“老师没有虫子,什么都没有。”探过险的唐一名小朋友说。可李彦羲小朋友却说,“你的手太小了,虫子在底下呢。”看来他是认定这是虫子的家了。孩子们更加疑惑了,我继续引导孩子,“小手太短了够不着怎么办?“用小棒吧!”不知谁说了一句,孩子们立刻认同:用棒用长长的棒就能够着了。
小小的洞洞留给了孩子们一个神秘的悬念。对孩子们的一个个猜想,我都没有给孩子们做一个肯定的回答。而是不断的引导孩子们自己想办法解开其中的秘密。孩子们兴趣十足,乐在其中。
五、开展活动,增强幼儿的自信心
自然界中有各种各样的动物和植物,教師引导幼儿观察、照料他们,会有许多的发现,使幼儿对自然的奇妙始终充满着好奇心从而产生探究的欲望。与此同时也能培养幼儿对动植物的关爱之情。
幼儿对事物充满了好奇心,而如果是幼儿自己选择的事物则更能增加他们参与的积极性。因此我发动家長为幼儿选择自己喜欢的植物带来幼儿园亲自照料。有的是种植在泥土下的神秘的种子,有的是开的漂亮小花的植物,有的是浑身长满刺的仙人球等,孩子们对它们的生长充满了期待。抓住他们的积极性,我引导他们关注自己的植物什么时候发芽,发出的小芽有几片叶子,是什么颜色的,开花的植物,数数花瓣的个数,观察它们的颜色变化等。石珺瑶小朋友还为我们带来了许多小蝌蚪成了孩子们的宝贝,看着黑黑的在水里游来游去的小蝌蚪他们甚至无法与蹦蹦跳跳的青蛙联系在一起,我告诉他们,很快小蝌蚪宝宝们会长出两条后腿,再慢慢长出前腿,再褪掉小尾巴就变成一只小青蛙了,就这样他们每天观察着期待着它们的细微变化。自然角里经常会传来孩子们的惊叫声,老师我的小草长高了……
总之,让孩子通过自身的动手实践和观察,教师再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为孩子讲解,从而使孩子的好奇心进一步得到满足,这样他们对生活中的现象会越来越感兴趣。最重要的还是我们要提高自身的科学素质,开阔视野,博览群书,吸取信息,不断更新观念,全方位地对幼儿进行科学教育。
一、为幼儿提供一个宽松的探究氛围
《纲要》提出创设安全、宽松的探究氛围是儿童主动学习和探究的基本前提和条件。小班幼儿的知识经验比较初浅,对周围世界中新奇事物的认识往往是根据表面现象来定义的,有时会不合乎成人的逻辑想法。当孩子们看到自然角里的小乌龟趴着一动也不动,他们跑过来会说:“老师,小乌龟死了,你快去看看吧”,我笑笑引导他们轻轻拨弄小乌龟的壳,小乌龟动了,孩子们惊叫起来,“是小乌龟在睡觉呢吧?”“对啊,小乌龟和我们小朋友一样也要睡觉的啊”,下次再看到睡觉的小乌龟,他们会主动的告诉我:“老师,小乌龟又在睡觉了。”所以,真诚的接受幼儿的不同看法,适时的引导,使他们在探索中了解事物的真像,逐渐提高幼儿的认知水平。
二、在教育活动中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操作材料,引起幼儿的探究兴趣
《纲要》提出,材料能引起幼儿的探究兴趣,在教育活动中,为幼儿提供有意义的操作材料,能引发幼儿产生想摸一摸,探索一下的愿望,如我们的科学活动“蛋宝宝站起来”在活动之前,我先请幼儿和爸爸妈妈想办法将蛋宝宝安全的护送到幼儿园,在护送途中,家长使用了各种材料,我们利用起来,再为他们增加一些其他的辅助材料提供给他们,看到自己带来的东西走入课堂,幼儿更加感兴趣,跃跃欲试,他们急切的想尝试让蛋宝宝站起来的各种方法,尝试一种再换一种,他们发现有的材料能帮蛋宝宝站立,有的则不能,我鼓励他们两个小伙伴结伴想办法,试试两种材料放在一起能不能让蛋宝宝站起来。在活动中,我没有直接演示,告诉他们方法,而是发挥孩子们的主动性,通过他们的自由探索发现其中的奥妙,孩子们经过不断的尝试获得的发现,印象会更加深刻。
三、精心设疑,激发幼儿的好奇心
探索活动仅仅局限在活动中完全不能满足幼儿的探索欲望,为了给幼儿更广阔的探索空间,我将材料投放到区角,让幼儿在游戏中继续实践和操作。因此,我发动幼儿带来自己家里会发声的玩具放在玩具乐园中与同伴一起分享,引导孩子们在玩弄、操作中真实的感受各种玩具发出的不同乐声。在手工区我们引导幼儿自制了水杯乐器,鼓励他们不断的增加或减少杯中的水,用木棒敲击出不同的声音,用沙子、大豆、米、纸团做成的密封罐子也投放在区角,让幼儿通过摇摇晃晃,猜猜,感知不同材料的组合发出的奇妙的声音,在游戏中让幼儿体验学习的快乐,满足了幼儿好动的天性。
四、巧妙提问,指导幼儿进行科学探索
新《纲要》强调:“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即提出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生活化的教育要求,科学教育的内容应从幼儿的身边取材。一次吃完中饭我引导孩子坐在教室外的场地上晒太阳,李彦曦和石珺瑶两个小朋友却在幼儿用小椅子围成的圆圈外面,蹲在地上嘀嘀咕咕,不知道在研究着什么,我想大声叫他们回到自己的座位上,但看到他们那么专注就想知道他们到底发现了什么。于是我走过去问:“你们在看什么啊?”“老师,你看这里有洞洞。”我一看,果然地上有一个圆圆的小洞,往下看去,黑黑的,很深。很快其他幼儿也迎了过来探个究竟,一个个的小脑袋把这个无意中发现的小洞洞围的严严实实的。“老师,这洞里有什么啊?”“哎呀,老师也不清楚。你们猜猜看呀?”正在孩子们七嘴八舌的议论时,邢殊毅小朋友叫到,“老师这里也有,这里也有呢”。看到孩子们这么感兴趣,我也被他们的情绪所感染,引导孩子们想想,“怎么才能知道里面是什么呢?”话刚一出口,大胆的唐一名小朋友就把手指伸进了洞洞,几个女孩子一惊一乍的说”虫子会咬你的”,“老师没有虫子,什么都没有。”探过险的唐一名小朋友说。可李彦羲小朋友却说,“你的手太小了,虫子在底下呢。”看来他是认定这是虫子的家了。孩子们更加疑惑了,我继续引导孩子,“小手太短了够不着怎么办?“用小棒吧!”不知谁说了一句,孩子们立刻认同:用棒用长长的棒就能够着了。
小小的洞洞留给了孩子们一个神秘的悬念。对孩子们的一个个猜想,我都没有给孩子们做一个肯定的回答。而是不断的引导孩子们自己想办法解开其中的秘密。孩子们兴趣十足,乐在其中。
五、开展活动,增强幼儿的自信心
自然界中有各种各样的动物和植物,教師引导幼儿观察、照料他们,会有许多的发现,使幼儿对自然的奇妙始终充满着好奇心从而产生探究的欲望。与此同时也能培养幼儿对动植物的关爱之情。
幼儿对事物充满了好奇心,而如果是幼儿自己选择的事物则更能增加他们参与的积极性。因此我发动家長为幼儿选择自己喜欢的植物带来幼儿园亲自照料。有的是种植在泥土下的神秘的种子,有的是开的漂亮小花的植物,有的是浑身长满刺的仙人球等,孩子们对它们的生长充满了期待。抓住他们的积极性,我引导他们关注自己的植物什么时候发芽,发出的小芽有几片叶子,是什么颜色的,开花的植物,数数花瓣的个数,观察它们的颜色变化等。石珺瑶小朋友还为我们带来了许多小蝌蚪成了孩子们的宝贝,看着黑黑的在水里游来游去的小蝌蚪他们甚至无法与蹦蹦跳跳的青蛙联系在一起,我告诉他们,很快小蝌蚪宝宝们会长出两条后腿,再慢慢长出前腿,再褪掉小尾巴就变成一只小青蛙了,就这样他们每天观察着期待着它们的细微变化。自然角里经常会传来孩子们的惊叫声,老师我的小草长高了……
总之,让孩子通过自身的动手实践和观察,教师再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为孩子讲解,从而使孩子的好奇心进一步得到满足,这样他们对生活中的现象会越来越感兴趣。最重要的还是我们要提高自身的科学素质,开阔视野,博览群书,吸取信息,不断更新观念,全方位地对幼儿进行科学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