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坐怀不乱和缩屋称贞是中国古代两个成语典故。人们对于坐怀不乱这个成语大都耳熟能详,但对于缩屋称贞这个典故却鲜有人知。
坐怀不乱是说春秋时期鲁人柳下惠夜寓郭门,有一个找不到住处的女子来求宿,柳下惠惟恐夜寒把她冻死,解开自己的外衣,叫她坐在怀里,并用外衣裹紧了她,同坐了一夜,没有非礼的行为。缩屋称贞是说春秋时期,鲁国有一个叫颜叔子的人,在一个风雨之夜,接纳了一位因暴风雨而房屋倒塌的邻家寡妇,因自己的房屋也不宽敞,孤男寡女独处一室,他让寡妇手执火烛取暖,后来柴草用光了,他就拆取房屋的木料来烧火取暖,始终没有侵犯她。后用以泛指在男女关系方面作风正派,正大光明的正人君子。
柳下惠和颜叔子都是春秋时期鲁国人,所不同的是柳下惠做过春秋时期鲁国大夫,而颜叔子在当时只是一介平民。柳下惠姓展,名获,字子禽,又字季。春秋鲁僖公时人,稍早于孔子。曾任鲁国士师(掌管监狱的官),因他居官清正,执法严谨,不合时宜,曾三次被罢黜,后弃官归隐,居于柳下(今河南省濮阳县柳屯)。因食邑于柳下,死后被谥为“惠”,故称柳下惠。颜淑子却鲜有记载,查辞源颜淑子词条称其为“春秋鲁人。尝独处一室,夜大雨,邻舍屋崩,有女子趋投之。叔子使执烛于手,烛尽,焚燎以继至明,不二其志。”
这两个典故最早均出自西汉初年的《毛诗故训传·巷伯》和《郑笺》:昔者,颜叔子独处于室,邻之釐妇又独处于室。夜,暴风雨至而室坏,妇人趋而至,颜叔子纳之而使执烛。放乎旦而蒸尽,缩屋而继之。自以为辟嫌之不审矣。若其审者,宜若鲁人然。鲁人有男子独处于室,邻之釐妇又独处于室。夜,暴风雨至而室坏,妇人趋而託之。男子闭户而不纳。妇人自牖与之言曰:“子何为不纳我乎?”男子曰:“吾闻之也,男女不六十不间居。今子幼,吾亦幼,不可以纳子。”妇人曰:“子何不若柳下惠然,妪不逮门之女,国人不称其乱。”男子曰“柳下惠固可,吾固不可。吾将以吾不可,学柳下惠之可。”孔子曰:“欲学柳下惠者,未有似於是也。”把坐怀不乱这个历史典故强加在柳下惠身上,实在是有违史实和张冠李戴之嫌,真正坐怀不乱的人应该是春秋时期的颜叔子。
我们不妨从最早记述柳下惠的《论语》中一窥端倪。柳下惠的名字在《论语》中曾多次出现,其中《论语﹒微子》就有两次。记载柳下惠为典狱官和三次被罢免也是出自《论语﹒微子》:“柳下惠为士师,三黜。”后来,有人劝柳下惠:“(鲁国如此对待你)你不可以离开这里吗?”柳下惠回答道:“按正道侍奉君主,到哪里不会被多次罢官呢?如果不按正道侍奉君主,为什么一定要离开本国呢?(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显然,孔子对柳下惠的回答是满意的,并对其“降志辱身矣,言中伦,行中虑,其斯而已矣(被迫降低自己的意志,屈辱自己的身份,但说话合乎伦理,行为合乎人心)”给予了积极地评价。
孔子把柳下惠与伯夷、叔齐相提并论,足见当时孔子对于柳下惠人品和行为的认可。而伯夷、叔齐又是什么样的人呢?据史料记载,伯夷、叔齐是商末孤竹君的两个儿子。相传其父遗命要立次子叔齐为继承人。孤竹君死后,叔齐让位给伯夷,伯夷不受,叔齐也不愿登位,先后都逃到周国。周武王伐纣,二人叩马谏阻。武王灭商后,他们耻食周粟,采薇而食,饿死于首阳山。在《论语·卫灵公》篇孔子说:“臧文仲是一个窃据官位的人吧?他明知道柳下惠是个贤人,却不举荐他一起做官(臧文仲其窃位者与?知柳下惠之贤,而不与立也)”。言语中多有对臧文仲的批评指责和对柳下惠的不平。孟子则称赞他是“圣之和者”,把他与伯夷、伊尹、孔子相提并论,后世尊之为“和圣”。我们从《论语》和《孟子》中可以看到柳下惠高尚的人格魅力,但丝毫也没有与坐怀不乱有关的记述。
《荀子·大略》载:子夏贫,衣若县鹑。人曰:“子何不仕?”曰:“诸侯之骄我者,吾不为臣;大夫之骄我者,吾不复见。柳下惠与后门者同衣而不见疑,非一日之闻也。”唐杨倞注:“柳下惠,鲁贤人公子展之后,名获字禽,居于柳下,谥惠,季其伯仲也。后门者,君子守后门至贱者。子夏言昔柳下惠衣之弊,恶与后门者同,时人尚无疑怪者,言安于贫贱,浑迹而人不知也。非一日之闻,言闻之久矣。”由此可知,杨倞的注解根本不涉女色,荀文原意也和后世所谓的坐怀不乱无关。
至于坐怀不乱是如何与柳下惠联系在一起的,那还要从汉初毛亨为《诗经·小雅·巷伯》“哆兮侈兮,成是南箕”所做的传注中说起。众所周知,《诗经》是由春秋时期孔子及其门徒编撰而成的,而首次给《诗经》做注解的又恰恰是汉代的学者毛亨。自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思想在汉代就一直处于统治地位。毛亨在为《诗经》作传注时,难免会受到当时汉代最高统治阶级这一政治思想的影响,因此,毛传就自然而然地把当时流传甚广的颜叔子“缩屋称贞,不二其志”的典故拿出来,但是为了更能够体现“独尊儒术”思想,他又把同一事件原封不动地移花接木到另一个人“鲁男”身上。从“鲁男”与那位求助女子的对话中我们不难发现,毛亨在注解《诗经》时是如何贯彻“男女授受不亲”的儒家道德思想的。以至于帮孔子杜撰出“欲学柳下惠者,未有似於是也”这句话。毛亨之所以把发生在颜叔子身上的事,移花接木到柳下惠身上,不外乎出于以下几种原因:一是为了迎合汉代统治阶级“独尊儒术”的政治需求;二是虽然颜叔子算不上什么达官贵人,但他缩屋称贞的故事在当时的鲁国影响很大,以至于到了汉代仍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三是柳下惠是《论语》中多次提及并且得到孔子认可的道德高尚的人,把颜叔子缩屋称贞的事件嫁接到柳下惠坐怀不乱上,更符合当时的政治需要;四是如果不这样做的话,经他注解编订的《诗经》(毛诗故训传)课本,就很难获准进入到官方的教材教学当中。
自此以后,历代文人便以讹传讹,把颜叔子的“缩屋称贞”演绎成了柳下惠的“坐怀不乱”。就连唐代史学家李百药在《北齐书·废帝纪》中,也出现了“颜子缩屋称贞,柳下妪而不乱,未若此翁白首不娶者也”并行的记述。唐朝诗人周昙写过一首《春秋战国门颜叔子》的诗作:“夜雨邻娃告屋倾,一宵从寄念悲惊。诚知独处从烧烛,君子行心要自明。”比较客观真实地还原了颜叔子“缩屋称贞”的事实。
直到元时的胡炳文(1250—1333),在《纯正蒙求》卷上才有成型的故事:“鲁柳下惠,姓展名禽,远行夜宿都门外。时大寒,忽有女子来托宿,下惠恐其冻死,乃坐之于怀,以衣覆之,至晓不为乱。”元末明初的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四·不乱附妄》则记述为:“柳下惠夜宿郭门,有女子来同宿,恐其冻死,坐之于怀,至晓不乱。”至此柳下惠的坐怀不乱故事才完全成型。真正把“坐怀不乱”这个成语推而广之,达到家喻户晓的,应该得益于明清文人的话本小说和杂剧。最早使用这一成语的当首推明代兰陵笑笑生,他在《金瓶梅词话》第五十六回中就写到“人人都说他无行,其实水秀才原是坐怀不乱的”。清代的文人更是常有引用,李渔在其杂剧《蜃中楼·抗姻》中写到:“说起俺夫家姓字香,不在梅旁在柳旁,他是那坐怀不乱的宗风倡。”清代小说家李汝珍在《镜花缘》第三十八回中也写到:“唐敖道:‘据这光景,舅兄竟是柳下惠坐怀不乱了。’”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坐怀不乱是说春秋时期鲁人柳下惠夜寓郭门,有一个找不到住处的女子来求宿,柳下惠惟恐夜寒把她冻死,解开自己的外衣,叫她坐在怀里,并用外衣裹紧了她,同坐了一夜,没有非礼的行为。缩屋称贞是说春秋时期,鲁国有一个叫颜叔子的人,在一个风雨之夜,接纳了一位因暴风雨而房屋倒塌的邻家寡妇,因自己的房屋也不宽敞,孤男寡女独处一室,他让寡妇手执火烛取暖,后来柴草用光了,他就拆取房屋的木料来烧火取暖,始终没有侵犯她。后用以泛指在男女关系方面作风正派,正大光明的正人君子。
柳下惠和颜叔子都是春秋时期鲁国人,所不同的是柳下惠做过春秋时期鲁国大夫,而颜叔子在当时只是一介平民。柳下惠姓展,名获,字子禽,又字季。春秋鲁僖公时人,稍早于孔子。曾任鲁国士师(掌管监狱的官),因他居官清正,执法严谨,不合时宜,曾三次被罢黜,后弃官归隐,居于柳下(今河南省濮阳县柳屯)。因食邑于柳下,死后被谥为“惠”,故称柳下惠。颜淑子却鲜有记载,查辞源颜淑子词条称其为“春秋鲁人。尝独处一室,夜大雨,邻舍屋崩,有女子趋投之。叔子使执烛于手,烛尽,焚燎以继至明,不二其志。”
这两个典故最早均出自西汉初年的《毛诗故训传·巷伯》和《郑笺》:昔者,颜叔子独处于室,邻之釐妇又独处于室。夜,暴风雨至而室坏,妇人趋而至,颜叔子纳之而使执烛。放乎旦而蒸尽,缩屋而继之。自以为辟嫌之不审矣。若其审者,宜若鲁人然。鲁人有男子独处于室,邻之釐妇又独处于室。夜,暴风雨至而室坏,妇人趋而託之。男子闭户而不纳。妇人自牖与之言曰:“子何为不纳我乎?”男子曰:“吾闻之也,男女不六十不间居。今子幼,吾亦幼,不可以纳子。”妇人曰:“子何不若柳下惠然,妪不逮门之女,国人不称其乱。”男子曰“柳下惠固可,吾固不可。吾将以吾不可,学柳下惠之可。”孔子曰:“欲学柳下惠者,未有似於是也。”把坐怀不乱这个历史典故强加在柳下惠身上,实在是有违史实和张冠李戴之嫌,真正坐怀不乱的人应该是春秋时期的颜叔子。
我们不妨从最早记述柳下惠的《论语》中一窥端倪。柳下惠的名字在《论语》中曾多次出现,其中《论语﹒微子》就有两次。记载柳下惠为典狱官和三次被罢免也是出自《论语﹒微子》:“柳下惠为士师,三黜。”后来,有人劝柳下惠:“(鲁国如此对待你)你不可以离开这里吗?”柳下惠回答道:“按正道侍奉君主,到哪里不会被多次罢官呢?如果不按正道侍奉君主,为什么一定要离开本国呢?(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显然,孔子对柳下惠的回答是满意的,并对其“降志辱身矣,言中伦,行中虑,其斯而已矣(被迫降低自己的意志,屈辱自己的身份,但说话合乎伦理,行为合乎人心)”给予了积极地评价。
孔子把柳下惠与伯夷、叔齐相提并论,足见当时孔子对于柳下惠人品和行为的认可。而伯夷、叔齐又是什么样的人呢?据史料记载,伯夷、叔齐是商末孤竹君的两个儿子。相传其父遗命要立次子叔齐为继承人。孤竹君死后,叔齐让位给伯夷,伯夷不受,叔齐也不愿登位,先后都逃到周国。周武王伐纣,二人叩马谏阻。武王灭商后,他们耻食周粟,采薇而食,饿死于首阳山。在《论语·卫灵公》篇孔子说:“臧文仲是一个窃据官位的人吧?他明知道柳下惠是个贤人,却不举荐他一起做官(臧文仲其窃位者与?知柳下惠之贤,而不与立也)”。言语中多有对臧文仲的批评指责和对柳下惠的不平。孟子则称赞他是“圣之和者”,把他与伯夷、伊尹、孔子相提并论,后世尊之为“和圣”。我们从《论语》和《孟子》中可以看到柳下惠高尚的人格魅力,但丝毫也没有与坐怀不乱有关的记述。
《荀子·大略》载:子夏贫,衣若县鹑。人曰:“子何不仕?”曰:“诸侯之骄我者,吾不为臣;大夫之骄我者,吾不复见。柳下惠与后门者同衣而不见疑,非一日之闻也。”唐杨倞注:“柳下惠,鲁贤人公子展之后,名获字禽,居于柳下,谥惠,季其伯仲也。后门者,君子守后门至贱者。子夏言昔柳下惠衣之弊,恶与后门者同,时人尚无疑怪者,言安于贫贱,浑迹而人不知也。非一日之闻,言闻之久矣。”由此可知,杨倞的注解根本不涉女色,荀文原意也和后世所谓的坐怀不乱无关。
至于坐怀不乱是如何与柳下惠联系在一起的,那还要从汉初毛亨为《诗经·小雅·巷伯》“哆兮侈兮,成是南箕”所做的传注中说起。众所周知,《诗经》是由春秋时期孔子及其门徒编撰而成的,而首次给《诗经》做注解的又恰恰是汉代的学者毛亨。自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思想在汉代就一直处于统治地位。毛亨在为《诗经》作传注时,难免会受到当时汉代最高统治阶级这一政治思想的影响,因此,毛传就自然而然地把当时流传甚广的颜叔子“缩屋称贞,不二其志”的典故拿出来,但是为了更能够体现“独尊儒术”思想,他又把同一事件原封不动地移花接木到另一个人“鲁男”身上。从“鲁男”与那位求助女子的对话中我们不难发现,毛亨在注解《诗经》时是如何贯彻“男女授受不亲”的儒家道德思想的。以至于帮孔子杜撰出“欲学柳下惠者,未有似於是也”这句话。毛亨之所以把发生在颜叔子身上的事,移花接木到柳下惠身上,不外乎出于以下几种原因:一是为了迎合汉代统治阶级“独尊儒术”的政治需求;二是虽然颜叔子算不上什么达官贵人,但他缩屋称贞的故事在当时的鲁国影响很大,以至于到了汉代仍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三是柳下惠是《论语》中多次提及并且得到孔子认可的道德高尚的人,把颜叔子缩屋称贞的事件嫁接到柳下惠坐怀不乱上,更符合当时的政治需要;四是如果不这样做的话,经他注解编订的《诗经》(毛诗故训传)课本,就很难获准进入到官方的教材教学当中。
自此以后,历代文人便以讹传讹,把颜叔子的“缩屋称贞”演绎成了柳下惠的“坐怀不乱”。就连唐代史学家李百药在《北齐书·废帝纪》中,也出现了“颜子缩屋称贞,柳下妪而不乱,未若此翁白首不娶者也”并行的记述。唐朝诗人周昙写过一首《春秋战国门颜叔子》的诗作:“夜雨邻娃告屋倾,一宵从寄念悲惊。诚知独处从烧烛,君子行心要自明。”比较客观真实地还原了颜叔子“缩屋称贞”的事实。
直到元时的胡炳文(1250—1333),在《纯正蒙求》卷上才有成型的故事:“鲁柳下惠,姓展名禽,远行夜宿都门外。时大寒,忽有女子来托宿,下惠恐其冻死,乃坐之于怀,以衣覆之,至晓不为乱。”元末明初的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四·不乱附妄》则记述为:“柳下惠夜宿郭门,有女子来同宿,恐其冻死,坐之于怀,至晓不乱。”至此柳下惠的坐怀不乱故事才完全成型。真正把“坐怀不乱”这个成语推而广之,达到家喻户晓的,应该得益于明清文人的话本小说和杂剧。最早使用这一成语的当首推明代兰陵笑笑生,他在《金瓶梅词话》第五十六回中就写到“人人都说他无行,其实水秀才原是坐怀不乱的”。清代的文人更是常有引用,李渔在其杂剧《蜃中楼·抗姻》中写到:“说起俺夫家姓字香,不在梅旁在柳旁,他是那坐怀不乱的宗风倡。”清代小说家李汝珍在《镜花缘》第三十八回中也写到:“唐敖道:‘据这光景,舅兄竟是柳下惠坐怀不乱了。’”凡此种种,不一而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