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课堂提问在揭示矛盾、引起思考、判断是非、唤起注意、交流信息、调节教学等方面,具有不可低估的意义和作用。而且,课堂上适时适度、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还能加快把知识转化为语文素质能力训练的进程。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 提问方法
课堂提问在揭示矛盾、引起思考、判断是非、唤起注意、交流信息、调节教学等方面,具有不可低估的意义和作用。而且,课堂上适时适度、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还能加快把知识转化为语文素质能力训练的进程。那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方法究竟如何把握与实施呢?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浅谈如下自己的观点与看法:
一、课堂提问应当遵循的原则
问题是思维的动力,是创新的基石。学习从问题开始,没有问题就谈不上研究。课程改革倡导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问题意识的培养在学生学习方式变革中尤其重要,所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问要注意以下几点:
(1)提问目的要明确,层次要清楚。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一部分,因此要围绕教学中心,根据不同的目标设计相应问题,安排好问题顺序,使提问为教学内容服务。
(2)引起兴趣,激发思考。
教师以自己独特的语言和广博的知识引起学生对学习的浓厚兴趣,激发学生思维,启发学生思考。
(3)围绕中心,适时而问。
教学过程中,教学时机与学生的兴奋点稍纵即逝,教师应当善于捕捉,因势利导,把握好提问的时机。在学生“心欲知而不得,口欲言而不能”时,不失时机地用问题的钥匙开启学生的思维之门。
(4)讲究方法,难易适度。
问题提得巧妙、合理,不仅能使学生按教师意图达到预期目的,而且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使教学在良好的气氛中顺利完成。
课堂提问,问题涉及要讲究发问方式,改变提问角度,使问题提的巧发人深思,要力求新颖,讲求新意能激发情趣,切忌问题提得平平淡淡老调重弹。
二、课堂提问的策略
1、从理解课文角度看,要抓住要害,简化提问。
要把小学语文课上成语言思维训练课,须把用于提问的时间减少到最低限度,做到问之必须。因此,需教师深挖教材,抓住要害,精选问点,并使提问体现出“语言文字——思想内容——语言文字”的回环,发挥理解课文内容和挖掘语言因素的双重功效。
课文中的要害,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形:
①课文的重点。
这往往既是文章重点,又是训练重点,于此处设置疑问,要求教师不仅要准确地理解课文,而且要紧扣教学目的,巧妙地处理教材。
②文章的点睛点。
也即课文内容和中心部分。好的提问犹如画龙点睛,可有助于辐散沟通,把握意旨,理解主题。
③作者的动情点。
也就是作者感情的爆发点,情与景的焊接点,同时也是意境的落脚点。于动情点处设问,有助于准确把握作者的感情脉络,体会文章的情感意境。
④疑难点。
对课文的疑点设问,自然无需多说。文章的难点一般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语言文字类的,常常需要疏解性提问来解决问题;一是课文理解类的,需要有的放矢,巧设问点,通过答问和归纳来解决问题。
2、从启迪思维角度看,应把握时机,优化提问。
课堂提问应着眼于学生思维活动的展开。课堂上都应该有一个个纵向的时间意义上的“问点”。只有把握了课文空间上的问点和学生思维时间上的问点的相交点,才能真正做到问点的优化。、
1)、把握学生的兴趣点。
以学生的兴趣点为问点,可以激发学生主动阅读的欲望,变教师课堂讲授的过程为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
2)、把握教学的高潮点。
“文似看山不喜平”,上课亦然。每一节课都应形成高潮,而这也同样应是学生思维活动的高潮。于高潮点设问,有助于学生对课文深刻的理解,并引发其感情的升华。
3、从培养能力角度看,应注重实效,转化提問。
“满堂问”教学模式的特点,是把课堂教学中的组织教学、引发兴趣、引导理解、指引运用等细节都以提问的形式出现,这就严重浪费了课堂时间,影响了教学效果。因此,课堂教学中的提问应注重实效,合理变通,使提问始终服务于学生思维的训练和能力的培养,即服务于教学目标,服务于学生对语言的理解、积累和运用。
1)、化零为整,舍轻保重。
对于一篇课文教学内容的理解,可以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去进行。但为保证提问效果,须寻求问题与目标的最佳结合点,提挈主线,聚零为整,突出重点,从而把教师的教和问转化为学生的学和思。
2)、合理变通,转化提问。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①圈画提问。对引导学生找准课文重点词句的问题,可以把提问转化为阅读教学的圈画训练。②操作提问。对引导学生理解课文语言行为的提问,可转化为阅读教学中的操作训练。
4、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也要鼓励学生质疑。
鼓励学生质疑,可以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得到解放,养成主动思考的习惯。叶圣陶先生曾谆谆告诫我们说,教是为了达到不教,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教会学生独立学习。教师教会了学生质疑问难,就是教会了学生最好的读书方法,将使他们一生受用。
新课改中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是师生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过程。现在提倡的“尊师爱生”,既继承了传统的学生对教师的尊敬,又强调了教师对学生的爱护。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被再次提出,即“互尊互爱”。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平等的朋友关系,教师把学生看作是共同解决问题的朋友,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和创新,激发学生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动机,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新才能。
(作者单位:河北省邱县邱城镇中心校)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 提问方法
课堂提问在揭示矛盾、引起思考、判断是非、唤起注意、交流信息、调节教学等方面,具有不可低估的意义和作用。而且,课堂上适时适度、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还能加快把知识转化为语文素质能力训练的进程。那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方法究竟如何把握与实施呢?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浅谈如下自己的观点与看法:
一、课堂提问应当遵循的原则
问题是思维的动力,是创新的基石。学习从问题开始,没有问题就谈不上研究。课程改革倡导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问题意识的培养在学生学习方式变革中尤其重要,所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问要注意以下几点:
(1)提问目的要明确,层次要清楚。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一部分,因此要围绕教学中心,根据不同的目标设计相应问题,安排好问题顺序,使提问为教学内容服务。
(2)引起兴趣,激发思考。
教师以自己独特的语言和广博的知识引起学生对学习的浓厚兴趣,激发学生思维,启发学生思考。
(3)围绕中心,适时而问。
教学过程中,教学时机与学生的兴奋点稍纵即逝,教师应当善于捕捉,因势利导,把握好提问的时机。在学生“心欲知而不得,口欲言而不能”时,不失时机地用问题的钥匙开启学生的思维之门。
(4)讲究方法,难易适度。
问题提得巧妙、合理,不仅能使学生按教师意图达到预期目的,而且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使教学在良好的气氛中顺利完成。
课堂提问,问题涉及要讲究发问方式,改变提问角度,使问题提的巧发人深思,要力求新颖,讲求新意能激发情趣,切忌问题提得平平淡淡老调重弹。
二、课堂提问的策略
1、从理解课文角度看,要抓住要害,简化提问。
要把小学语文课上成语言思维训练课,须把用于提问的时间减少到最低限度,做到问之必须。因此,需教师深挖教材,抓住要害,精选问点,并使提问体现出“语言文字——思想内容——语言文字”的回环,发挥理解课文内容和挖掘语言因素的双重功效。
课文中的要害,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形:
①课文的重点。
这往往既是文章重点,又是训练重点,于此处设置疑问,要求教师不仅要准确地理解课文,而且要紧扣教学目的,巧妙地处理教材。
②文章的点睛点。
也即课文内容和中心部分。好的提问犹如画龙点睛,可有助于辐散沟通,把握意旨,理解主题。
③作者的动情点。
也就是作者感情的爆发点,情与景的焊接点,同时也是意境的落脚点。于动情点处设问,有助于准确把握作者的感情脉络,体会文章的情感意境。
④疑难点。
对课文的疑点设问,自然无需多说。文章的难点一般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语言文字类的,常常需要疏解性提问来解决问题;一是课文理解类的,需要有的放矢,巧设问点,通过答问和归纳来解决问题。
2、从启迪思维角度看,应把握时机,优化提问。
课堂提问应着眼于学生思维活动的展开。课堂上都应该有一个个纵向的时间意义上的“问点”。只有把握了课文空间上的问点和学生思维时间上的问点的相交点,才能真正做到问点的优化。、
1)、把握学生的兴趣点。
以学生的兴趣点为问点,可以激发学生主动阅读的欲望,变教师课堂讲授的过程为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
2)、把握教学的高潮点。
“文似看山不喜平”,上课亦然。每一节课都应形成高潮,而这也同样应是学生思维活动的高潮。于高潮点设问,有助于学生对课文深刻的理解,并引发其感情的升华。
3、从培养能力角度看,应注重实效,转化提問。
“满堂问”教学模式的特点,是把课堂教学中的组织教学、引发兴趣、引导理解、指引运用等细节都以提问的形式出现,这就严重浪费了课堂时间,影响了教学效果。因此,课堂教学中的提问应注重实效,合理变通,使提问始终服务于学生思维的训练和能力的培养,即服务于教学目标,服务于学生对语言的理解、积累和运用。
1)、化零为整,舍轻保重。
对于一篇课文教学内容的理解,可以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去进行。但为保证提问效果,须寻求问题与目标的最佳结合点,提挈主线,聚零为整,突出重点,从而把教师的教和问转化为学生的学和思。
2)、合理变通,转化提问。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①圈画提问。对引导学生找准课文重点词句的问题,可以把提问转化为阅读教学的圈画训练。②操作提问。对引导学生理解课文语言行为的提问,可转化为阅读教学中的操作训练。
4、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也要鼓励学生质疑。
鼓励学生质疑,可以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得到解放,养成主动思考的习惯。叶圣陶先生曾谆谆告诫我们说,教是为了达到不教,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教会学生独立学习。教师教会了学生质疑问难,就是教会了学生最好的读书方法,将使他们一生受用。
新课改中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是师生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过程。现在提倡的“尊师爱生”,既继承了传统的学生对教师的尊敬,又强调了教师对学生的爱护。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被再次提出,即“互尊互爱”。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平等的朋友关系,教师把学生看作是共同解决问题的朋友,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和创新,激发学生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动机,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新才能。
(作者单位:河北省邱县邱城镇中心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