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校体育专业课程改革问题探究

来源 :科技致富向导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x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创建和谐社会的提出,它影响着我国社会主义中的各个领域,高等学校体育也在其影响范围之内。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当今我国社会改革的重中之重,我们应把它贯彻落实到实处。高校体育在我国社会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它必然也受到社会改革的影响,尤其是一些体育院校以及师范类院校中的体育系科,如果按照以前的课程制度对学生进行教学与训练必然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它应随社会的改革而改革,本文在这样背景下提出了应对社会改革对高校体育专业课程设置的构思,主要讲述了创建和谐社会对我国高校体育专业课程改革的影响。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对我国高校体育专业课程进行研究与探讨,创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主要影响到高校体育专业课程的教学观念、课程结构和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以及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这些是教学改革的关键所在,其中教学观念的改革是教学改革的前提,课程结构和内容的改革是前提,教学模式的改革是关键,教学方法的改革是保障,师资队伍的改革是主体,这几方面一样也不能少,同样都是改革的重点。根据体育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结合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背景总结出了体育专业课程改革的特点及其趋势。
  【关键词】高校;体育专业;课程改革;问题研究
  1.研究目的
  体育课程是人的一生中学习时间最长、受益时间最长的一门基础课程,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很重视体育课程的改革,尤其是当社会处于发展变化波动大的时候,人们对体育课程的关注显得尤为突出。我国自建国50多年来,对学校体育课程的目标、结构、内容等有过多次变革,这都是随着我国社会状况的改变而随之改变的。社会的发展对高校体育的改革进程有极大的影响。本文的研究目的主要是为了迎合我国创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动我国高校体育专业课程改革,为实施全面教育改革提供理论依据。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我国高校体育专业课程改革。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在本文的研究过程中,根据研究内容和目的的需要,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并对资料进行整理和概括,为本文的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2.2.2逻辑分析法
  运用类比、归纳、综合等逻辑分析方法,对获得的文献和有关资料进行深入的探讨、论证、分析整理、从而总结现状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3.结果与分析
  3.1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概况
  3.1.1建国初我国高校体育的发展简况
  1950年,新中国建立之初,党和国家政府十分关心和重视学校体育工作。1950年和1951年,毛泽东曾两次做出“健康第一”的指示。由于我国当时经济水平的落后和政治局势的不稳定,全国各地也偶然发生动乱,战争给人民带来的伤害还没有彻底去除。在这种情况下实施体育改革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当时制定的体育政策与方案以及在参照苏联模式并结合我国国情的基础上,制定并公布的《准备劳动与卫国体育制度》(简称《劳卫制》),主要针对的是中学生,直到1952年才创办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所体育学院——华东体育学院(1956年改为上海体育学院)。此后,全国先后在北京、中南、西南、西北等地办起了6所体育学院,创办了11所体育学校和中等体育专科学校,并在38所高等师范院校设立了体育系科。[1]但这些一系列的举措主要是为了解决我国体育教师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的问题。
  3.1.2改革开放后高校体育简况
  1979年5月,改革开放以后,在扬州召开了“全国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经验交流会”,标志着我国学校体育卫生工作开始进入科学管理阶段。同年10月,教育部和国家体委联合下发了《高等学校体育工作暂行规定》。[1]这才开始了我国对高校体育课程的研究与探索。这一时期高校体育课程的发展是由于改革开放政策的激励与影响,激发人们去关注高校体育课程的研究,不光是为了我国培养优秀的教师队伍更是提高大学生的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
  3.2构建和谐社会对我国高校体育改革的影响
  高校体育专业课程随和谐社会发展的变革:
  在创建和谐社会的这个大背景下,高校体育课程也应坚持与时俱进,随之进行相应的改革。我们现在面临着我国创建和谐社会这样一个历史机遇,在这样一个大的和谐氛围中,教育必然要跟着进行改革,使之适应社会需要。尤其是体育教育,必须要树立和谐的体育价值观,作为体育教师与体育工作者必须站在社会的前沿,立足于我国学校体育的现状,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对我们的学校体育进行改革,使其更加符合我国当今的国情,更加多地为祖国培养高素质的体育人才,协助国家实施全民健身计划。
  (1)教学观念的改革是前提。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澜教授说:“新教育观念是新基础教育之魂。”认为“没有教育观念的变化,再现代的教育设施、再高学历的教师队伍,都不能创造出面向21世纪的新基础教育。”国家教育部原副部长周远清指出:“教育观念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高等教育改革实践的方向与成败。”[2]新的教育观念应当更加符合我国现实社会的需要,应立足于“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深入贯彻国家的有关规定与法规政策。利用体育教学改善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从增进学生身心健康这一目标出发,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学会科学的锻炼方法,培养坚持课外锻炼的习惯,增强身体素质、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等全面发展。
  (2)课程结构和内容的改革是核心。课程改革主要是针对课程结构与课程内容,只有创新的并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课程内容与结构才是符合新型的创建和谐社会所需要的改革内容。这方面我们要注意以下几点:由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有强制性体育教学向自主性学习转变、有强调统一性向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转变、又注重技术教学向全面开发学生的能力转变、由单一教学方法向多元智能教学转变。其次还要注重体育专业学生外语水平的提高。[2]2006年11月10日,教育部办公厅出台了《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高等学校使用外国教材管理的通知》,这是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教学改革的深入,高等学校使用外国教材的数量逐年增加,对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发挥了重要作用。这表明我国的教育事业越来越重视对学生外语水平的教学,尤其是高等体育院校以及师范类院校的体育系学生,更应加强对外语学习的重视,在学好本专业的基础上,加强对外语的学习。只有较熟练的掌握好一至两门外语,才能与国际接轨,借鉴国外的一些先进知识,为我所用。   (3)教学模式的改革关键。学生的身体素质差异、专业水平的差异,决定了应该制订不同的教学方案,以更加有针对性。我国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来自苏联的“四段教学模式”,其表现形式为:开始部分→准备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这种教学模式使得教学目标单一,组织形式死板,忽视学生个体差异和能力培养,学生处于被动状态,如在准备过程中,体育教师一般采用慢跑,跑完之后就是做徒手操,无论遇到什么课题都是如此。这种固定模式的教学结构给学生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限制了学生活动的时间和空间,阻碍了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使学生对体育活动散失兴趣,不利于学生创造思维和想象能力的发展。[2]
  (4)教学方法的改革是保障。在教学方法与手段上应立足创新,对其更新,开发网络课程,提高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意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自主学习中培养独立思考能力,探究学习中培养解决问题能力,合作学习中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体育教学方法层出不穷,有情景教学法、愉快教学法、游戏竞赛法 、动机迁移法、成功教学法、创造思维法、兴趣教学法等,从而改变单一的传授式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灵活运用各种教法和学法,是新课改对教师的基本要求。配备多媒体教学设施和集体备课条件,不断改革、更新教学手段和方法,形成以多媒体教学手段和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的传统。以多样化的途径和信息化的手段、方法提高体育原理课程的教学效果,特别是网络课程的建设、开通,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很好地促进师生互动、教学相长,能够大大提高教学效果。[3]
  (5)师资队伍建设的改革是主体。在师资队伍建设上,要以人为本,加强课程人才梯队建设,做好接班人工作,推动教学改革。转换角色,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课程改革与建设的关键所在。在高校体育课程建设的过程中,要秉承以人为本的理念,高度重视课程师资队伍的建设。[3]按德才兼备的原则引进了硕士、博士等高级知识分子和研究人员,同时支持年轻教师的深造和培训,在积极引进与加快自身培养相结合的队伍管理机制中,逐步形成结构合理、学历较高、业务精进的教师梯队。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使高校体育课程该的前提条件,改革的推进要致力于建立充分体现尊重、民主和发展精神的新型师生关系,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得以充分地发挥。
  3.3我国高校体育专业课程改革的特点
  3.3.1突出学生的个性发展,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点就是以人文本,注重人在社会中的主体地位,学校的教学与建设也应注意这一点。学生是学校的主题,是教师在教学中的教育对象,是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之一,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就意味着忽视教学中的重要因素。设想一下,如果在教学中,没有了学生,即使教师的地位再高也没有办法进行教学。新的课程改革,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个性发展,尊重学生的自我创新。这是新的课程改革中最鲜亮的一点。
  3.3.2缩短了基础体育及专项体育课程等程式化课程的学习
  这一特点主要由大量的体育俱乐部的出现为代表。各所体育院校以及师范院校的体育系科在近几年中都涌现出了大量的各种不同形式的体育俱乐部,如跆拳道俱乐部、健美操俱乐部、武术俱乐部、野外生存俱乐部等等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俱乐部。这些俱乐部在吸纳本专业学生的基础上,不分年级、性别、年龄、专业地吸收其他学生,为本专业的学生的在校实习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真谛。体育俱乐部的出现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才能,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它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自己喜欢的俱乐部。这样不但提高了学生的身体素质,使学生保持清醒的大脑,好好学习,从而提高学习效率,促进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感情,加强团结,培养集体意识,创建和谐校园氛围,而且锻炼了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为其走向社会打好基础,培养了学生的兴趣爱好,使学生以后走上工作岗位能够多才多艺。
  3.3.3提高了课程评价的灵活性
  新的课程改革更家族中课程评价的改革,它改变了过去那种教师只根据学生的出勤情况、课堂表现、最后考试成绩等来判定学生的成绩的情况,尤其是在最后考试时加强了对学生成绩评定的灵活性,不是单纯的以书本上的评价标准来评定,而是教师根据自己的经验、对该学生的了解以及结合书本的评价标准来判定该学生的成绩,这样的判定标准更加人性化,使学生更加能够接受。过去对体育课程的评价,更多地注重体育学科知识,尤其是竞技体育的指示,而忽视了对身心健康、运动参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实践或动手能力、良好的心理素质与体育健康的科学精神、积极的体育学习情绪等方面综合素质的评定。现如今的评价则更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人为出发点,促进个性的和谐发展。
  3.4我国高校体育专业课程改革的趋势
  当今课程改革的世界性共同点是:强调课程的人文化、力求课程的生活化、注重课程的统整化、加强课程的弹性化、大力开发校本课程、着重培养创造能力。[1]
  3.4.1注重更新教育观念,与时俱进,注重与当今社会的发展现状相结合
  就如今我国提出的创建和谐社会,教育观念随之进行了改革,加强和谐师生关系、和谐校园、和谐课堂等一系列的创见,为国家创建大的和谐社会做出本领域的贡献。
  3.4.2注重学生品质的培养,以人为本
  实际上,品格教育必须是综合的、有意识的充分利用学校生活中的一言一行,作为培养良好的品格的契机。500年前宗教革命大师马丁路德说过:“一个国家的兴盛,不在于国库的殷实,城堡的坚固或是公共设施的华丽,而在于公民的文明素养,也就是人民所受的教育,人民的远见卓识和品格的高下。”如果伦理和道德价值观的水准低落,国家就会日渐走下坡,我们是否能维持稳定和保持我们的优势,问题不在经济发展,而在于社会的道德结构。[4]由于当今社会的发展,虽然我们的经济水平提高了,人民生活富裕了,但是人们的素质观念并没有跟上时代的发展,尤其是品德与伦理教育方面,针对这些,在体育教学中我们就要注重发挥体育能够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功能,在体育锻炼与体育学习的同时,加强品格的培养。   3.4.3注重体育课程的综合性发展
  体育并不是一门单纯独立的学科,也不是身体好就能学好体育。它与其他许多学科之间是紧密联系的,如化学、生物学、物理学、医学、解剖学、历史学、社会学等等。体育课程的改革也将明显的反映出综合性。纵览世界各国的改革,高校体育课程今后发展的趋势可能是体育、卫生、健康(包括身体和心理)等的总和,也是一门知识与应用相结合的综合实践课程。[4]
  3.4.4注重体育课程的实用性特征
  毛泽东同志早期所著的“体育之研究”中就曾指出,体育作为一种手段介绍给大众宜多,但对于个人来讲,行之有效的锻炼手段则宜少。这里的多与少的关系就是实用的问题。[4]对于那些对一些体育项目,尤其是竞技体育项目不是很熟的来说,连怎样使用器材都不会,又怎么会实用呢?我国本来就是地域辽阔,各地发展水平不平衡,即使是同级别的院校在器材设备上也存在很大差距,所以我们应当根据国家国情,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开展适当的体育课程,尤其要注重一些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
  3.4.5注重体育课程建设的全球化
  21世纪是信息化的时代,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交通设施的飞速发展把地球缩小成了一个村落,人与人之间的接触越来越频繁,体育课程也应紧跟时代的脚步加强自身的全球化建设。是改革的信息通过媒体、网络飞到我们每个人的身边,然后对这些信息进行检索,汲取其精华,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宝贵的理论与现实依据。通过网络的优势互补国家教育之间发展的不足。[4]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1)构建和谐社会主要影响到我国高校体育专业课程的教学观念、课程结构和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以及师资队伍建设等几方面。
  (2)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背景下,我国高校体育专业课程改革主要表现出以下特点:注重以人为本,全面发展学生的个性潜能,注重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培养。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缩短了基础课、专项课等,加强了体育俱乐部的建设与发展,增强了学生的自我管理与自我发展意识。在教学评价上,提高了其灵活性,改变了单纯依靠书本上的标准来判定学生成绩的方法,更加强调素质教育的作用。
  (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下,我国高校体育专业课程改革表现出这样的趋势:倡导与时俱进的良好发展思路,加强对学生的品质教育,注重体育课程的综合性、实用性、全球性的建设与发展。
  4.2建议
  在世界经济飞速发展的当代,高校体育专业应紧跟时代的步伐,适时做出相应的改革。我国正处于高速发展市场经济时期,这一阶段,国家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它对我国的经济建设与教育改革都有着深远的影响,我国各体育院校以及各示范院校的体育系科都应立足于这个现实国情,在结合本校、本专业的现状适时提出改革方案,在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师资建设等方面都应做出创新性的改革,注重学生主体地位的提高,激发学生的创新理念,从而顺应时代的大潮流,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注重以人为本。
  【参考文献】
  [1]周登嵩.学校体育学[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
  [2]李玉君.高校体育课程改革[J].大庆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
  [3]钟启泉.现代课程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4]钟启泉,张华.世界课程改革趋势研究[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5]樊临虎.体育教学论[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
  [6]靳光辉等.普通高校体育与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研究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23(5):91-93.
  [7]廖文科.贯彻“健康第一”指导思想作好学校卫生工作[J].中国学校体育.2001.3.
其他文献
期刊
中国“八一”特技飞行表演队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八一”飞行表演队于1962年2月正式成立。成立后的“八一”飞行表演队,肩负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礼仪迎宾和国内重要活动的飞行表
期刊
【摘 要】2005年底,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要求各地大力推动并支持高职院校实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教育部也下发了《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提出“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伴随着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不断深入,如何有效开展高职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便成为了具有鲜明时代意义的课题
【摘 要】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是当前高等教育的根本宗旨,本文对高职院校机械类及近机械类大学生机械设计创新能力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提出通过创新《机械设计》教学思想、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课程设计等方面的内容,对培养学生的机械设计创新能力进行了深入的探索。  【关键词】机械设计;课程;创新能力培养  0.前言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自19世纪工业革命以来,创新推动着机
【摘 要】本文以应用为研究出发点,结合温度控制系统,基于常用的51单片机开发了一套建筑电气类专业适用的单片机应用的综合实验平台。该平台具有实用性、易用性、专业性等特点,有利于提高目前的实验教学硬件水平及教学质量。  【关键词】单片机;建筑电气;智能温控系统  近年来,单片机以其控制能力强、可靠性高、通用性好、扩展灵活、体积小、价格便宜等优点,在工业控制、楼宇自动化、家用电器等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摘 要】本文在研究分析用户的实际需求及国内外电磁流量计励磁技术的基础上,提出并实现了以交流励磁作为电磁流量计的励磁方式、HART通信接口等功能。在分析了软硬件各种抗干扰措施、用户的需求后,采用微处理器(ARM)与数字信号处理器(DSP)相结合的高性能、通用化的计算平台,软件抗干扰与硬件抗干扰相结合的方法,较好地克服了传统工频交流励磁方式下的各项干扰,同时在人性化、智能化的方面融入了红外遥控、WE
【摘 要】培育高职生挫折抗挫力,可引导高职生获得长期稳定的坚毅性格和优秀品质,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本文对导致高职生就业挫折的因素分析谈起,建议建立社会、高校、家庭、个人四位一体的高职生就业抗挫力提升的社会支持系统,构建全方位的支撑,从而有效提高高职生抗挫能力。  【关键词】高职生;就业抗挫力;社会支持体系  大学生就业一直是政府和社会关注的焦点。高职生比本科生素质偏低,心理承受能力稍差,遭遇的就业挫
【摘 要】检测溪源江水对泥鳅红细胞微核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溪源江水在12h-36h间均不同程度地引起泥鳅微核细胞率增高,且呈明显的剂量一效应关系。其原因可能是由于时间仍较短,对细胞的毒性较小,使具有微核的细胞仍能存活。此外,还说明了溪源江水虽然旁观上去较为混浊,但其内在水质影响不大。  【关键词】水质;泥鳅;红细胞;微核  【Abstract】Detection of the source of
【摘 要】为了能够从各种角度观测查找故障点,本项目设计制作一种在铁质表面上行走的机器人,实现跨越障碍(如变压器油箱壁上的加强筋)。为此采用轮式与臂式结合的结构,利用永磁铁提供主吸附力(利用磁力将机器人吸附在油箱壁上),电感线圈电磁效应提供反向磁力实现脱离(使机器人能够移动),从而实现转向、爬壁和越障运行3个目标。  【关键词】变压器;故障检测;机器人;磁吸附;越障  1.项目研究背景及意义  变压
【摘 要】本文根据近三年水质监测资料,采用单因子指数法对釜溪河的水质现状进行评价。评价结果表明,主要污染指标为超标项主要是溶解氧、高锰酸钾指数、生化需氧量、NH3-N、氟化物、COD。并根据釜溪河流域现状提出污染防治对策,为其治理工作提供一定的依据。  【关键词】水污染防治;水质评价;釜溪河  0.前言  釜溪河是自贡市境内地表水系的主干河流,自西向东贯穿自贡市区,是沱江流域的一级支流,其水环境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