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从心理语言学及语言习得理论的角度分析了指称性和非指称性符号之间的关系。文章首先质疑Bühler(1934)最先提出的符号的三分法,然后给出自己的相关定义和分类。接着主要是讨论了指称分布的认知过程的各种表现形式。
关键词:指称分布 符号 过程
引言
人们以及他们所说的话语因时间和空间不同,表现形式也不尽相同,如果不考虑情景因素我们很难把握像I, you, here等词的指称意义(Bach, 2006: 267)。两个实体间的指称呈现或许能够展现语言的内在形成。本文试图勾勒出交互式框架,以此来说明指称符号能够体现语言和非语言变体。
指称词,作为一个语言单位,摹仿前文或人们心中出现的实体或关系,而后以标签的形式放到正在进行的文本当中的合理的位置,同时不出现被摹仿的实体或关系。文章分析了部分英语指称表示式。Diessel(2003)总结了英语指称表示式,如下所示:
表格是现代英语中出现的指称表示式的小结,从中可以看出指称词的用法有纬度的区别。指称表示式表示点、线、面及体,包括具体性(物体和人称)和抽象性(地点、时间、天、移位及时态)。表格又说明了指称特性,极性。极性成型的前提条件在于非指称词间的关系的理解。同时又遵循语言发展的层次顺序性。简单的顺序就是:非指称在前,指称在后。指称表示式之间的关系的鲜明化取决于非指称词间的关系。
Diessel(2003)介绍了Bühler的organon模式,它有三部分组成(事件和情形为第一部分,说话者为第二部分,还有一个就是听者),三个部分之间由话语连接。Bühler定义了语言的三大功能:陈述(representation)、表达(expression)和请求(appeal)。
基于organon模式Bühler建议语言符号的功能划分,此种分法与话语的功能划分平行存在,结果就是三种不同的符号相继产生:记号(symbol),信号(signal),征兆(symptom)。
模式中的记号指表示东西或其它实体的符号。记号所对应的语言表示式为名词或动词。问题是动词何以表示东西或实体。Bühler的回答是记号能够表示以动词体现的东西或实体。面对困境也许我们可以对记号,符号之类的概念进行重新分组。我们可以推论记号能够表现实体(通常由名词来体现)或关系(通常由动词体现)。这里我们采用上述对记号的定义,它能够表示东西或关系。表示东西的记号称之为实质记号(substantial symbol),表示关系的记号称之为关系记号(relational symbol).
还有一种符号,它描述某种心理状态或对客观世界的评价,我们叫做向征(token)。也就是说符号可分为两种,一是记号,还有一个就是向征。我们再把向征分为信号和征兆,像organon模式中提到的一样。信号属于向征的一种,指以听者为中心的对记号的心理描述和评价。向征和记号共同构成整个符号系统。
图表呈现的是符号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从中还可以看出非指称符号间的关系。既然我们对非指称符号的概念已经理解,让我们转到指称符号。人们对指称符号的青睐说明了人类的本性之一,惰性。语词加工的时间因非指称性符号的复杂而增加。面对此景,人们想到了可以用指称性符号来代替非指称性符号来加快加工速度,当然替换有一定的规律性,还要保证被替换掉的实体或关系的功能对等性。这样,很大程度上简化了交流和表达过程。指称符号的运用不妨碍原先的非指称符号之间的关系的体现。
指称符号和非指称符号之间的相互作用被称作指称分布。
指称分布的特点
指称分布有非干扰性。正如上文所述,指称符号不会改动所指代的非指称符号的结构和功能。第二个特征在于指称分布的操作简约性。表1所列的指称表示式的拼写容易,发音不绕口。不过,比起非指称机制的形成时间,指称性符号运用所形成的时间分布属于语言发展的后期阶段。第三个是渗透性。指称性符号很“聪明”,它能够模仿相应的非指称性符号的结构和功能,能够按规律与其它语言单位融为一体。那么其中的秘密是什么呢?
指称表示式的理解通过两种媒介,言语和非言语。根据参与指称分布中的人数,言语媒介又可分为一人参与,两人参与和多人参与指称分布。
一人参与指称分布的认知过程:
一人参与指称分布的认知过程指言语独白建构,即传统意义上的非交互式的任何一种文本。因只有一人参与文本建构,他即是指称文本的创造者。指称性符号的运用体现的是文本和参与者的互动。一人参与指称分布最明显的特征是它的自我反射性(self-reflectivity)。文本的创造者又是对文本的旁观者,他是第一个明确文本中出现的指称对象的人。
以实体为中心的指称体现:
以实体为中心的指称体现来自于创造者的心灵。创造者的意图是运用指称表示式的支配性的动因。此类运用指称动因与经济原则息息相关。经济原则总结的是人类本性的另一个侧面,其实也是惰性的一种体现方式。写作当中有多种惰性的体现方式。指称的运用是其中的一类。实体范围包括人、地点、东西和心理描写节点。这些实体的指称表示式有时出现在实体前,有时则在后。也就是说,以实体为中心的指称表示式以分解的方式理解文本当中的语言单位。这也是通往充分理解以关系为中心的指称体现的第一步。
以关系为中心的指称体现:
这是文本理解的第二步。当然,以关系为中心的指称体现源自于以实体为中心的指称体现的分组的基础上形成的。过程中的关系是指文本中出现的实体间的关系,有时被标为小句,有时又称之为短语等。
混合
真正文本的建构中,以实体为中心的指称体现和以关系为中心的指称体现会同时出现在一个文本里。前者选择创造者试图建构的心理空间的各个要素。后者进一步描述实体间详尽的关系。
两人参与指称分布的认知过程:
两人参与指称分布的认知过程也适用于解释两人以上参与的指称分布过程。解释的方式除了上述的方法以外还要涉及到编码和解码机制。
此过程的传统叫法是对话,其中参与者理解语言实体的指称表示式依靠两种机制,说话者对信息的编码和听者对信息的解码。说话者的信息编码有两种,独自编码和对话唯一性。独自编码追随一人参与指称分布认知过程的行径。对话唯一性展现说话者试图传递哪一种实体或关系给听者。这个目的是通过指称的方式来实现的。
信息解码通过指称编码挖掘说话者意图。此过程中时间和空间指示物的转移平衡有效交流的完成。空间转移中,比如,说话者的位置指称表示式所对应的听者的位置指称表示式有显著不同。编码和解码是说话者和听者间的交互作用过程,其中所处的环境因素对指称表示式的交际意图的理解有很大的帮助。
至于环境因素,通过视觉器官感知到的现实中的实体参与对话,以加工方向的等同性原则复制实体来实现的。指称物的方向辨认依靠对话者身旁的物体,他们所处的时间和空间位置来定。
多人参与指称分布认知过程:
多人参与指称分布认知过程中的加工单位涉及到一人参与指称分布认知过程和两人参与指称分布认知过程的复制和结合。与前两种不同的是同时加工策略:在同一段时间内说话者的指称表示式被所有其它听者从他们各自的时间空间的角度理解。
口头vs.书面:
语言文本有口头和书面两种表现形式。作为文本成形的單位之一,指称表示式的体现方式也有口头和书面两种。这两种表现方式走同样的加工路程,直到生成阶段才分道扬镳。不同生成类型借助的是文本内容的不同的异质陈列方式。一个是通过声音序列,另一个是视觉形式。发送空间和时间指称符号的声音序列的储藏位置是短时记忆。下一步是取出与感知的现实所对应的储藏在短时记忆里的信息来填充命题的空位。
非言語指称分布:
日常交流中,非言语指称分布在充分理解文本时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从儿童语言习得到成人语言运用中不难看出非言语指称分布是语言运用的不可或缺的成分。成功的运用非言语指称分布加速和优化语言建构和语言发展的速度和质量。
儿童语言习得是语言形成的前期。实体和关系的表达首先由指称分布表现的。无法理解实体的划分之时,感知婴儿身旁的物体的同时所听到的语音段将创造记忆链,一旦形成这种连接,下次遇见相似的情形,此前创造的记忆链将被激活。这种机制的作用最初可能导致过分规则化。指称用法的理解是婴儿母语习得时的有力表现工具。
这种表现工具是由指示性的人类器官实现的,包括眼睛、嘴巴、手和脚。当指称分布起作用时这些器官将会移动。有趣的是迁移性被放在中心位置,当稳定性还处于背景。进入语言花园之前,婴儿用手指指向,比如,地毯,以此来表示婴儿自己的意图等。手指从腰部的位置到与肩膀对齐的高度体现了移动在交际中的作用。
眼睛的动作也是指称分布的符号。眼光集中在实体上的功能就等同于实体指称展现当还没有形成语言知识。用口部的肌肉运动来模仿别人的动作是非言语指称符号的一个例子,例子所阐明的是婴儿能感知的实体或关系的指称体现过程。指称分布不仅限于个别的人类器官的执行,还能激励不同的器官协作,以此来表达指称分布的复杂有机的结合。如,表示悲伤的面部表情包含几种器官的协作,像嘴唇的动作,眼睛的移动,颊部的移动,再加上手脚的不规则动作等。
非言语指称分布的认知过程:
非言语指称分布的认知过程始于儿童试图表现自己的某种意图的那一刻起的。一系列的动作所产生的功能等于由合乎句法学的成分,如主语、宾语、谓语和其它相关成分组成的语言命题的呈现。意图的呈现顺序先从非言语方式开始,再经过混合言语和非言语方式的结合,最终达到他们之间的比例转变到一定程度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来讲,非言语指称分布是儿童语言习得的基石。
结尾
指称分布是指称符号和非指称符号之间的相互结合过程。结合的方式需要我们进一步去挖掘。指称分布不同过程的研究对语言发展、心理学、心理语言学以及认知语言学等学科有很大的启发意义。
参考文献:
[1]Bühler, K. Sprachtheorie: Die Darstellungsfunktion der Sprache. Jena: Fischer.1934.
[2]Diessel, H.Demonstratives in language use and grammar. Unpublished manuscript.2003.
[3]Bach, E. Paradigm Regained: Deixis in Northern Wakashan. SOAS Working Papers in Lingustics, Vol. 2006.14, 267-281.
关键词:指称分布 符号 过程
引言
人们以及他们所说的话语因时间和空间不同,表现形式也不尽相同,如果不考虑情景因素我们很难把握像I, you, here等词的指称意义(Bach, 2006: 267)。两个实体间的指称呈现或许能够展现语言的内在形成。本文试图勾勒出交互式框架,以此来说明指称符号能够体现语言和非语言变体。
指称词,作为一个语言单位,摹仿前文或人们心中出现的实体或关系,而后以标签的形式放到正在进行的文本当中的合理的位置,同时不出现被摹仿的实体或关系。文章分析了部分英语指称表示式。Diessel(2003)总结了英语指称表示式,如下所示:
表格是现代英语中出现的指称表示式的小结,从中可以看出指称词的用法有纬度的区别。指称表示式表示点、线、面及体,包括具体性(物体和人称)和抽象性(地点、时间、天、移位及时态)。表格又说明了指称特性,极性。极性成型的前提条件在于非指称词间的关系的理解。同时又遵循语言发展的层次顺序性。简单的顺序就是:非指称在前,指称在后。指称表示式之间的关系的鲜明化取决于非指称词间的关系。
Diessel(2003)介绍了Bühler的organon模式,它有三部分组成(事件和情形为第一部分,说话者为第二部分,还有一个就是听者),三个部分之间由话语连接。Bühler定义了语言的三大功能:陈述(representation)、表达(expression)和请求(appeal)。
基于organon模式Bühler建议语言符号的功能划分,此种分法与话语的功能划分平行存在,结果就是三种不同的符号相继产生:记号(symbol),信号(signal),征兆(symptom)。
模式中的记号指表示东西或其它实体的符号。记号所对应的语言表示式为名词或动词。问题是动词何以表示东西或实体。Bühler的回答是记号能够表示以动词体现的东西或实体。面对困境也许我们可以对记号,符号之类的概念进行重新分组。我们可以推论记号能够表现实体(通常由名词来体现)或关系(通常由动词体现)。这里我们采用上述对记号的定义,它能够表示东西或关系。表示东西的记号称之为实质记号(substantial symbol),表示关系的记号称之为关系记号(relational symbol).
还有一种符号,它描述某种心理状态或对客观世界的评价,我们叫做向征(token)。也就是说符号可分为两种,一是记号,还有一个就是向征。我们再把向征分为信号和征兆,像organon模式中提到的一样。信号属于向征的一种,指以听者为中心的对记号的心理描述和评价。向征和记号共同构成整个符号系统。
图表呈现的是符号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从中还可以看出非指称符号间的关系。既然我们对非指称符号的概念已经理解,让我们转到指称符号。人们对指称符号的青睐说明了人类的本性之一,惰性。语词加工的时间因非指称性符号的复杂而增加。面对此景,人们想到了可以用指称性符号来代替非指称性符号来加快加工速度,当然替换有一定的规律性,还要保证被替换掉的实体或关系的功能对等性。这样,很大程度上简化了交流和表达过程。指称符号的运用不妨碍原先的非指称符号之间的关系的体现。
指称符号和非指称符号之间的相互作用被称作指称分布。
指称分布的特点
指称分布有非干扰性。正如上文所述,指称符号不会改动所指代的非指称符号的结构和功能。第二个特征在于指称分布的操作简约性。表1所列的指称表示式的拼写容易,发音不绕口。不过,比起非指称机制的形成时间,指称性符号运用所形成的时间分布属于语言发展的后期阶段。第三个是渗透性。指称性符号很“聪明”,它能够模仿相应的非指称性符号的结构和功能,能够按规律与其它语言单位融为一体。那么其中的秘密是什么呢?
指称表示式的理解通过两种媒介,言语和非言语。根据参与指称分布中的人数,言语媒介又可分为一人参与,两人参与和多人参与指称分布。
一人参与指称分布的认知过程:
一人参与指称分布的认知过程指言语独白建构,即传统意义上的非交互式的任何一种文本。因只有一人参与文本建构,他即是指称文本的创造者。指称性符号的运用体现的是文本和参与者的互动。一人参与指称分布最明显的特征是它的自我反射性(self-reflectivity)。文本的创造者又是对文本的旁观者,他是第一个明确文本中出现的指称对象的人。
以实体为中心的指称体现:
以实体为中心的指称体现来自于创造者的心灵。创造者的意图是运用指称表示式的支配性的动因。此类运用指称动因与经济原则息息相关。经济原则总结的是人类本性的另一个侧面,其实也是惰性的一种体现方式。写作当中有多种惰性的体现方式。指称的运用是其中的一类。实体范围包括人、地点、东西和心理描写节点。这些实体的指称表示式有时出现在实体前,有时则在后。也就是说,以实体为中心的指称表示式以分解的方式理解文本当中的语言单位。这也是通往充分理解以关系为中心的指称体现的第一步。
以关系为中心的指称体现:
这是文本理解的第二步。当然,以关系为中心的指称体现源自于以实体为中心的指称体现的分组的基础上形成的。过程中的关系是指文本中出现的实体间的关系,有时被标为小句,有时又称之为短语等。
混合
真正文本的建构中,以实体为中心的指称体现和以关系为中心的指称体现会同时出现在一个文本里。前者选择创造者试图建构的心理空间的各个要素。后者进一步描述实体间详尽的关系。
两人参与指称分布的认知过程:
两人参与指称分布的认知过程也适用于解释两人以上参与的指称分布过程。解释的方式除了上述的方法以外还要涉及到编码和解码机制。
此过程的传统叫法是对话,其中参与者理解语言实体的指称表示式依靠两种机制,说话者对信息的编码和听者对信息的解码。说话者的信息编码有两种,独自编码和对话唯一性。独自编码追随一人参与指称分布认知过程的行径。对话唯一性展现说话者试图传递哪一种实体或关系给听者。这个目的是通过指称的方式来实现的。
信息解码通过指称编码挖掘说话者意图。此过程中时间和空间指示物的转移平衡有效交流的完成。空间转移中,比如,说话者的位置指称表示式所对应的听者的位置指称表示式有显著不同。编码和解码是说话者和听者间的交互作用过程,其中所处的环境因素对指称表示式的交际意图的理解有很大的帮助。
至于环境因素,通过视觉器官感知到的现实中的实体参与对话,以加工方向的等同性原则复制实体来实现的。指称物的方向辨认依靠对话者身旁的物体,他们所处的时间和空间位置来定。
多人参与指称分布认知过程:
多人参与指称分布认知过程中的加工单位涉及到一人参与指称分布认知过程和两人参与指称分布认知过程的复制和结合。与前两种不同的是同时加工策略:在同一段时间内说话者的指称表示式被所有其它听者从他们各自的时间空间的角度理解。
口头vs.书面:
语言文本有口头和书面两种表现形式。作为文本成形的單位之一,指称表示式的体现方式也有口头和书面两种。这两种表现方式走同样的加工路程,直到生成阶段才分道扬镳。不同生成类型借助的是文本内容的不同的异质陈列方式。一个是通过声音序列,另一个是视觉形式。发送空间和时间指称符号的声音序列的储藏位置是短时记忆。下一步是取出与感知的现实所对应的储藏在短时记忆里的信息来填充命题的空位。
非言語指称分布:
日常交流中,非言语指称分布在充分理解文本时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从儿童语言习得到成人语言运用中不难看出非言语指称分布是语言运用的不可或缺的成分。成功的运用非言语指称分布加速和优化语言建构和语言发展的速度和质量。
儿童语言习得是语言形成的前期。实体和关系的表达首先由指称分布表现的。无法理解实体的划分之时,感知婴儿身旁的物体的同时所听到的语音段将创造记忆链,一旦形成这种连接,下次遇见相似的情形,此前创造的记忆链将被激活。这种机制的作用最初可能导致过分规则化。指称用法的理解是婴儿母语习得时的有力表现工具。
这种表现工具是由指示性的人类器官实现的,包括眼睛、嘴巴、手和脚。当指称分布起作用时这些器官将会移动。有趣的是迁移性被放在中心位置,当稳定性还处于背景。进入语言花园之前,婴儿用手指指向,比如,地毯,以此来表示婴儿自己的意图等。手指从腰部的位置到与肩膀对齐的高度体现了移动在交际中的作用。
眼睛的动作也是指称分布的符号。眼光集中在实体上的功能就等同于实体指称展现当还没有形成语言知识。用口部的肌肉运动来模仿别人的动作是非言语指称符号的一个例子,例子所阐明的是婴儿能感知的实体或关系的指称体现过程。指称分布不仅限于个别的人类器官的执行,还能激励不同的器官协作,以此来表达指称分布的复杂有机的结合。如,表示悲伤的面部表情包含几种器官的协作,像嘴唇的动作,眼睛的移动,颊部的移动,再加上手脚的不规则动作等。
非言语指称分布的认知过程:
非言语指称分布的认知过程始于儿童试图表现自己的某种意图的那一刻起的。一系列的动作所产生的功能等于由合乎句法学的成分,如主语、宾语、谓语和其它相关成分组成的语言命题的呈现。意图的呈现顺序先从非言语方式开始,再经过混合言语和非言语方式的结合,最终达到他们之间的比例转变到一定程度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来讲,非言语指称分布是儿童语言习得的基石。
结尾
指称分布是指称符号和非指称符号之间的相互结合过程。结合的方式需要我们进一步去挖掘。指称分布不同过程的研究对语言发展、心理学、心理语言学以及认知语言学等学科有很大的启发意义。
参考文献:
[1]Bühler, K. Sprachtheorie: Die Darstellungsfunktion der Sprache. Jena: Fischer.1934.
[2]Diessel, H.Demonstratives in language use and grammar. Unpublished manuscript.2003.
[3]Bach, E. Paradigm Regained: Deixis in Northern Wakashan. SOAS Working Papers in Lingustics, Vol. 2006.14, 267-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