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渔父

来源 :书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fanvi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渔父”作为中国传统的文化意象流传甚久,流布甚广。然而,正如有一个读者就有一个哈姆雷特,有一个渔父就有一种生命襟怀,同异不绝形成了文化的变奏曲。
  在《庄子》里,渔父怼孔子假以外求,不谙大道,不懂“谨修而身,慎守其真,还以物与人”,必然身受其累;圣人则“法天贵真”,弃绝俗谛。在《楚辞》里,渔父怼屈原太过拘泥,不懂“与世推移”,不会顺时应变。这两个形象都强调对俗世的解脱,不过实现的方式有别,各走极端,一者主张假以内求超然物外,一者主张和光同尘随波逐流。无论受众认同还是不认同,渔父这个身份仿佛具有某种精神的清辉,出乎世俗,臻为化境。
  当然,渔父并非仅仅是一种想象的角色。按早期文献记载,姜子牙人老心不老,垂钓在渭水之滨,垂钓的收成无所谓,反正钓到了周文王姬昌,从此宏图大展,成就了一段文治武功的佳话。这个客串的渔父,以隐逸等待机会的垂青,进而实现了对现实的改造。《后汉书·逸民传》记录的严光,曾与刘秀年少同学,当刘秀建立东汉、登基为帝时,他反而隐居起来,在水边垂钓;皇帝下令寻访,后聘请到京城,但是严光一再推辞官职,拒绝“阿谀顺旨”,申明“士故有志”,后来归隐富春江畔,直至老去。这个渔父更是引起古代精英人士的咏怀,其垂钓的地方成了有名的严子陵钓台,兼济天下的范仲淹谓之“先生之风,山高水长”。严光的隐逸人生或有个性的散淡,或有人格的自尊,或有对宦途龌龊的抗拒。总之,他非常自觉地做出了一种生存选择,通过有意的疏离避免了屈就皇权,成就了一个生命的自足。后人对他的仰慕,与其说是淡泊名利,不如说是向往自我实现,人生价值的体认从社会认同转入自我认同。风骚如斯,渔父不唯是渔民,看似一种职业身份的命名,实乃一个通向自我的途径,一个精神自由的象征。
  有了前贤的榜样,渔父积淀成了一个文化符号,一个面对现实而理想化地安顿自己的经典意象。斯时,盛名之下旨趣各异,因为人生态度和人格追求不同。姜太公无疑是以渔父之隐为跳板等待现实;《庄子》里的渔父是为了悟道弃绝现实;《楚辞》里的渔父是基于愤世顺应现实;严光则是以渔父之隐保护自我对抗现实。每个渔父都是个人性格、情趣、经验和目标的返照。细而观之,每个渔父都有别样的面孔,翻新出奇正是艺术创作的一种追求。但是,结穴收关又是思想演化的一种境界,文化的力量不断促使能指与所指的黏合。待到唐代张志和的《渔父》词成篇,这个意象从观念型走向了审美化,造就了极为“标准”的渔父风范。


  张志和的《渔父歌》共五首,作家施蛰存称为“唐词之宗祖”,学者谭正璧谓曰“词家之祖”。这些作品刻画渔父,把前人直接因应现实铺陈来龙去脉,转变为纯粹描绘渔父活动,通过截取人生世相尤其是自然环境的一刹那,灌注作者的生命感悟,从而构成了一个画境,也是一个心境。这样“退一步”回应现实,人们油然有了一种心领神会的可能。其中,第一首广为传诵,其他四首相形见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短短二十七个字,刷爆了后人的朋友圈,甚至是大咖们的朋友圈。据《续仙传》所录,当时湖州刺史颜真卿召集清客张志和、陆羽、徐士衡、李成矩一起会饮。已经皈依道教、法号玄真子的张志和笔端泉涌,从“不须归”到“不曾忧”“不叹穷”“不觉寒”再到“不用仙”,那忘情随性的渔父生活跃然纸上。其他四人各自唱和五首。结果,那二十首都失传了,只有玄真子的五首流传下来。这个传说不知道是事实还是臆想,颜真卿为张志和撰写的碑铭里反而没有一点记录。不管如何吧,一波大人物为《渔父》词竞折腰。
  曾为宰相的李德裕作《玄真子渔歌记》,说唐宪宗宛如张志和的粉丝,画偶像的像,寻偶像的词,可惜无缘识得真面目。由此,李德裕利用故旧关系,觅得五首词作的全文,从而传播至今。唐代船子和尚,不避佛、道的教派分别,唱响了二十九首《拨棹歌》,吟咏渔父生活而寄寓释家玄理。南唐后主李煜也留下了两首《渔父》,想象着“万顷波中得自由”。红尘滚滚,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如何解脱现实的羁絆、实现人生的自在令人向往。宋高宗十五次卖弄《渔父词》,端坐高位拥抱红颜,还想“赢得闲中万古名”。英雄迟暮的陆游,“回首功名一梦中”,徐徐道出五首《渔歌子》。赵孟頫身为宋朝宗室,却做元朝翰林,夫妻酬唱《渔父》词,“醉眼看山百自由”,“弄月吟风归去休”。康熙年间,徐轨作《枫江渔父图》,当时名流多有题咏,纳兰性德看图写话,“人淡淡,水蒙蒙,吹入芦花短笛中”。进入审美的境界里,“隔离”现实,有酒,有闲,一汪溪水、一根钓竿便收获了精神的旷达。
  据日本学者神田喜一郎考证,公元823年张志和的《渔父》传到日本,此时离原作问世仅仅四十多年。即将退位的嵯峨天皇深为喜欢,率先御制了五首《渔歌》,表达了“一种高雅冲淡的意趣”。其在贺茂神社令群臣赋诗时,东瀛名流纷纷唱和,天皇年仅十七岁的女儿智子,更是以冲淡的面孔装饰了少年的洋溢,“何乡里,何姓名,潭里闲歌送太平”。有了帝王的亲力亲为,从823年到1838年,日本出现了三十三首翻唱的《渔父》词。
  作为词坛发烧友,苏东坡苦于《渔父》词“曲度不传”,将其增添数语,歌之《浣溪沙》:“西塞山边白鹭飞,散花洲外片帆微,桃花流水鳜鱼肥。自庇一身青箬笠,相随到处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黄庭坚逸兴并生,整合顾况《渔父词》和张志和《渔父》,亦作出一首《浣溪沙》:“新妇矶头眉黛愁,女儿浦口眼波秋,惊鱼错认月沉钩。青箬笠前无限事,绿蓑衣底一时休,斜风细雨转船头。”苏东坡为之点评:“鲁直此辞,清新婉丽,问其得意处,自以山光水色,替却玉肤花貌,真得渔父家风也。”诚然,渔父是有家风的,不是戴个斗笠、拿个钓竿就行了,还要看看梦入红楼第几重,否则就会造成正牌、贴牌、冒牌的落差。渔父的意象顺着张志和的创作已然有了确切的所指。这个确切,苏东坡和黄庭坚解读为寄情于山光水色,似乎失之物象。宋代词人张元干有一首《渔家傲·题玄真子图》,在勾勒景色之后收结为:“明月太虚同一照,浮家泛宅忘昏晓。醉眼冷看城市闹。烟波老,谁能惹得闲烦恼。”照此看来,忘情自然,忘情时间,忘情繁华,浪迹江湖,也就实现了人生的旷达。这种意趣,也许更符合自谓烟波钓徒的张志和之个中三昧吧。   返观《渔父》词,从远景的西塞山,到中景的桃花流水,再到近景的青箬笠,绿蓑衣,最后转入内心的“不须归”,这首词实际上用视线顺应景观的移动,应和了人们遭遇世界的一个过程,表达了忘情现实后对自我的皈依。从少年的憧憬,到青年的激情,再到中年的现实,最后到老年的沉潜,我们的生命不就是这样一个由远及近,从放眼世界逐渐走向内心的过程吗?正因为空间与时间的这种耦合,片刻的景象有了永恒的生命,自然融化了由昔至今现实的历练,仿佛成就了朱光潜所言诗的境界——在刹那中见终古,在微尘中显大千,在有限中寓无限。这种渔父家风,虽然也是追求解脱俗谛,承续前贤的风流,但不是《庄子》里的为悟道而摆脱现实,不是《楚辞》里的因愤世而顺应现实,也不是姜子牙的等待现实,亦不是严光的对抗现实,更像是忘情现实,随性生活,审美化地与现实和解,在现实的自然风物中安享精神的自在。


  摇曳在能指与所指之间的渔父风流,日积月累,蔚为大观。延及晚近,国人对现实的苦恼仍在,对诗意的追求仍在,可是渔父似乎消失了。《边城》挽留不了传统的醇美,翠翠陷入了凄清的等待。《我的遥远的清平湾》经历了苦难的磨砺,绽放出人性的道德温情。韩少功返居当年知青插队的乡村,更像是寻找反思的切入点而不是精神的皈依处。自由自在的渔父已然无处安身,无法承载现代的精神追求。
  进入现代社会,西方主、客体两分的思想盛极一时,人类对物质的利用突飞猛进,解释世界、改造世界、征服世界成为基本的思维逻辑。人仿佛拥有了主宰世界的力量,自然只是一个已经认识和有待认识的客观对象,人的精神转向双手,转向劳动,转向锲而不舍的探索。这时候即使出现一个幸福的渔民,也不会是传统意象的渔父,只会是渔业劳动的丰收者,或者通过实践改善人伦道德的劳动者,如史铁生所书清平湾的白老汉。
  教化之下,我们回溯张志和的《渔父》词,不免认为渔父垂钓与生计、与物质收获无关,人物的隐逸与旷达背后想必有足够的经济支撑,他们是口袋里有粮才心中不慌。情况或许如此,却未必尽然。张志和出生世家,曾为官宦,又结交贵人,擅长书画,也许过得不穷。然而,像陶渊明那样,由家境尚可落入生活困顿,无以傍身,不也归园田居,在俗忘俗,不喜不惧吗?古人青睐渔父,当是追求在自然中敞亮自己,融解现实的尘埃,获得精神的安顿。一定要把这种思想情感落实为经济基础,恐怕就落入现代观念的窠臼了,也忽视了意识的能动作用。
  往昔渔父能够作为一个意象承载特殊价值,与那时渔业的生产特点有密切关联。比之农业、林业、牧业,农作物、树木、牧草附著在土地上,是视觉可见的,甚至是人力可以通过劳动来操控的,种植庄稼、砍伐木材、牧放牛羊等或多或少是“可为”的结果。而从事渔业生产时,鱼虾藏在水里不可见,收获结果不可知,这就带有听天由命的意味。这种特点使得渔民汲汲劳作的成色少了很多,由此减少了人与自然的现实关系,赋予了人们较大的想象空间。当个人把这项职业活动趋向形式化以后,渔翁就变成了渔父,他钓的不是鱼,而是山,是水,是自然,是自在。显然这种状态也被现代社会的发展打破了。渔业逐渐推进到与农、林、牧一样“可见”的地步,而且作为一个过去开发不足的领域,还为人类提供了大规模的生产前景。失去了古代“经济”特色的渔业,必然难以持续供给关于渔父的想象和实践啦。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渔父这个意象隐没了,又有许多别的意象冒出来,然而经典所负荷的信息仍然耐人寻味,代代传承。民间有言:逃离北上广深,择一地终老,说明面对现实而理想化地安顿自己仍是现在进行时。这种个体境况又何尝不是集体境况呢?双手固然改进了人类的生活,我们可以用它来探索世界,却无法用它把自己举到空中,我们不是宇宙的造物主。现代境遇里累累出现反噬自身的恶果,如战争的残酷、种族的杀戮、病毒的猖獗、自然灾难的多发等,都召唤我们的敬畏之心。把世界视作生命,把自然视作家园,渔父启迪我们有一种迥然不同的自由自在。
其他文献
  目的 建立阴痫型大鼠模型,探讨减味五生饮合二陈汤抗痫疗效和机理。方法 予大鼠喂饲高脂饲料及寒性中药稀释煎液10周,然后以匹罗卡品致痫,制作阴痫型大鼠模型,并予灌胃治
会议
志在明史,戴名世的史学人生有两个截然相反,却又内在统一的阶段:“凤凰于飞”和“考槃之境”。  “凤凰于飞,翙翙其羽,亦傅于天。蔼蔼王多吉人,维君子命,媚于庶人。凤凰鸣矣,于彼高岗。梧桐生矣,于彼朝阳。菶菶萋萋,雝雝喈喈……矢诗不多,维以遂歌。”这是《诗经·大雅·卷阿》中的一段,诗人以凤凰展翅,百鸟相随,比喻贤臣对周王的拥戴;贤臣献诗,为答周王尽情高歌,渲染出一种君臣相得的和谐气氛。  戴名世在《傅
期刊
6月12日至7月10日,由中国美术馆和广东美术馆共同主办的“中国人本·纪实在当代”大型摄影展在中国美术馆举办。此次展出了近600幅作品,是迄今为止当代中国最具规模的纪实摄
  目的 观察中药单体环维黄杨星D (cyclovirobuxine D,CVBD)对易卒中型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RHRSP)脑缺血-再灌注不同时间脑组织突触生长素(synaptophysin,SYN)表达与突触超
会议
最初设计的效果图153梁越新作《编织》@梁越 The original design of the effect of Figure 153 Yue new “knitting” @ Liang Yue
期刊
  目的 评价甲钴胺结合常规血糖控制策略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计算机检索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CBM,CNKI及VIP数据库,时间截止到2013年4
会议
浸泡液肥用小缸(或小坛)将废菜叶、瓜果皮、鱼鳞、废骨、蛋壳及霉变的食物等放入里面,加水并洒少许敌敌畏后盖严,经过高温发酵腐熟后即可使用。使用时取其上清液加水稀释后施
缘起“青事记·杭州年轻艺术家调查展”系列活动是对杭州年轻艺术家创作课题和状态的一次解析,尝试通过不同主题的多回合展览,记录、展示并整理杭州年轻艺术家的群体状况,并
  目的 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1 (TGF-β1) T869C基因多态性与腔隙性脑梗死(lacunar infarction,LI)的关系.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检测1
会议
丁文(以下简称“丁”):卢老师,您好!感谢您接受我的采访.近十几年来,您为推动卢作孚研究做了很多工作,请您谈谈您对您祖父的理解.rn卢晓蓉(以下简称“卢”):我们这个家,从我
期刊